德国改革教育学、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研究的最著名代表人物彼得·包理希教授最新教育力作!
《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的人》——一本在德国教育界广受推崇、争相传颂的畅销好书!一场注定要在中国家教界掀起巨大反响的观念旋风!
运用爱和理解,每天我们都能够为孩子做出一道道令人向往的精神大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的人/海外优秀家教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德)彼德·包理希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德国改革教育学、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研究的最著名代表人物彼得·包理希教授最新教育力作! 《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的人》——一本在德国教育界广受推崇、争相传颂的畅销好书!一场注定要在中国家教界掀起巨大反响的观念旋风! 运用爱和理解,每天我们都能够为孩子做出一道道令人向往的精神大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内容推荐 通过独一无二的特定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天下无双的、不可比较的。这点对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及所有跟儿童教育相关的人意味着什么,彼得·包理希教授在《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的人》的每一篇、每一节里用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的方式作出了解释,他从自己多年跟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接触的经验出发,同时兼顾了最新的教育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关联学研究成果。 彼得·包理希知道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因为他掌握了良好的教育及造就快乐儿童的秘密。在《如何做一个理解孩子的人》通俗易懂的阅读兼教材类的书籍中,他鼓励年轻的父母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人。这位教育学教授讲述了许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经历,还结识了如何更好的理解孩子。同时,他还阐述了为什么孩子期望在父母身上找到榜样,而不是把父母当成哥们儿。 最后,他告诉大家为什么家长在照顾、教育孩子的同时,不应该丢弃自己的需求。 目录 上篇 关于孩子: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需要什么? 第一节 儿童教育的1O条戒律 第二节 理解孩子足可能的,但是不太容易 第三节 孩子不是“小大人儿” 第四节 每个孩子鄱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节 孩子需要信任 第六节 孩子是骗不了的 第七节 孩子需要自我保铲机制 第八节 孩子需要朋友 第九节 孩子不是外交官 第十节 孩子需要界限,父母也需要理解孩子的特点 第十一节 为什么保持前后 致、坚持原则不是一件易事 第十二节 如果孩子害羞 第十三节 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 第十四节 永远不任用暴力 第十五节 如果孩子不听话 第十六节 如果孩子有嫉妒心 第十七节 孩子给家长和老师的26条备忘录 下篇 关于父母: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必须知道什么? 第一节 父母不可能是孩子的哥们儿 第二节 教育是以身作则 第三节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 第四节 父母意见一致,子女教育会简单一些 第五节 幽默是良药,讥笑是毒药 第六节 唠叨者、小人及抱怨者 第七节 情感不总是最好的向导 第八节 不要再溺爱孩子 第九节 “再这样下去不行,你得改变自己” 第十节 宠儿不见得是幸福的孩子 第十一节 不要被自吹自擂的家长搞得发慌 第十二节 教育过程的“四步曲” 第十三节 表扬有益——但并不总是如此 第十四节 “苹果不会掉在离树很远的地方”——真的是这样吗 第十五节 说谎常常是恐惧不安的表现 第十六节 教育的三大要素:规范准则、行事范围、礼仪习俗 第十七节 跟孩子一起过有信仰的生活 第十八节 你到底了解我多少 试读章节 第二节 理解孩子是可能的,但是不太容易 孩子需要负有责任心的、努力尝试理解孩子的家长——在一些儿童教育类的书籍中常常有这样类似的内容。不过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在此类书中看到过,理解孩子到底有没有可能;如果是可能的,人们又该如何去实现等内容。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用一句话描述了理解的问题。我不知道他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的这个问题,还是为父母着想。不过,在我看来,他说的既符合成人也符合孩子的情况:“最令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之一是人们不理解你,你深陷于自己的思绪中而深感寂寞。” 如果孩子不理解你,不见得立刻会带给你最深的痛苦,但是却能使你手足无措,是否如此?“不理解”曾经带给我一些无眠之夜,因为面对下面的问题,我找不到答案:为什么我们的儿子托比亚斯不明白,他不得越过某些界限?他是不愿意还是没有能力理解我?或许他非常了解我的想法,但是出于某些原因不听我的话——到底哪一条是真正的原因? 每个孩子都会给父母出难题 如果人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你还能想起自己的童年吗?或许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或者是你不愿再想起的充满阴影的经历?无论是怎样的童年和青少年,那个时期或多或少快乐的经历和经验,都在你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们植根于你的心灵,并给你以依靠。 如果孩子不听话、害怕、无理取闹、嫉妒或者表现出其他行为异常的时候,对童年的回顾和洞察,理论上已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孩子。是不是这样呢?你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理解家长并不总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想到这一点,你在遇到复杂的教育情况时,是否会宽容一些?你是否还记得,你和父母为什么常常有相处不太愉快的时候?你是否知道,相处不愉快的原因是来自你还是来自你的父母? 无论你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可以确定的是,那些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的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和困难要少于那些不太能或完全不能理解孩子的家长。因为理解得较好的家长更少犯错,所以也不常引起权力之争,而权力之争会让所有相关的人深受其害。 那么,所谓理解是怎么回事儿呢?我并不认为,理解就意味着家长要接受和认可孩子所做的一切,甚至为他们拍手称好。我认为,所谓理解意味着家长能解释自己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孩子所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偶尔像父母年少时那样有一些特殊的行为,家长能够充分理解,比如孩子通常是乖巧有礼貌的,但是有时也会像倔驴一样,有反叛、固执或不听话、不可理喻的时候。家长当然不愿意接受这种行为,其实他们也不是必须接受。只要家长能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并对自己说:“那时候,我也有过不听话、执迷不悟或者不可理喻的表现,也给父母出过难题。”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每个孩子都会时常给父母出些难题。如果难题难以解决,你可能会哑口无言;如果情况更加糟糕,你甚至会有心脏停跳的感觉。我想说的是:尽管天下的父亲和母亲都曾经是孩子,但是在面对孩子的一些奇特表现时,仍然很难解释孩子的行为。他们为此生气并且说一些我的母亲就曾经对我说过的话,尽管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仍然记得清清楚楚:“我真想知道你到底是怎么了,我实在不能理解你。” 大约20年后,当我们的两个女儿像快乐的新大陆发现者一样成长着,不断用新奇的主意和疯狂冒险的行动让我和太太吃惊不已的时候,我也说过同样的话。她们的许多计谋都曾经让我们哑口无言。比如当她们开始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疯狂地练习跳远及标枪时,我们完全不能解释,她们为何会心血来潮地对运动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果好言劝告和大声斥责,诸如“你们醒醒吧”,不能产生作用时,我们只好认了,她们的行为就是不可理喻。 根据多年儿童和青少年工作的经验,我可以说:家长完完全全、每时每刻都理解孩子,不仅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儿,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事儿。除此之外,孩子也不能完全理解父母。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时候或常常不能彼此理解呢?缺乏足够的理解,甚至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互相完全不能理解,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就像陌生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认清局限 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理解力是有局限性的,他们绝少能完全理解孩子。当家长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时,不应该生气甚至感到沮丧。在他们尽了十分的努力,但仍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和避免孩子带来的震惊时,也不应生气和难过。他们基本上不可能跟孩子一样感受和思维。 其实,成年人之间也是如此。我和我太太已经相处50多年了,但是我仍然不能全部理解她说的话、做的事。她对我的所言所行也有同样的感觉。当我看看在周围亲戚朋友圈里也有数十年幸福婚姻的其他夫妇,情况大都相似:即便人们不断探讨彼此在哪些方面不能相互理解,相互的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 不过,相互理解只是事情的一面,事情的另一面是:人们有时候甚至不能理解自己——仅仅是有时候吗?当人们回顾往事,不得不承认自己又做了一件令人羞愧的蠢事时,答案就不言而喻了。我们成年人总是尝试为自己的非理性行为开脱,比如家长是否能认可孩子也有乱套、承受压力或者失去控制的时候,以及也允许他干干蠢事?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是不是? 相互理解和理解自己是有限度的,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是我们必须接受。做父母的必须接受这种现象,但不应该因此而放弃每天对孩子多一点儿理解的尝试。 P19-21 序言 “我对序完全不以为然,因为这样的东西反正鬼都不读。”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塞尔·莱希·蓝尼奇有一次在一场电视讨论中如此宣称。我的意见恰恰与他相左。我认为,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本书的内容。所以,如果你现在不读这篇序,我会觉得非常遗憾。归根结底,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和“为谁”写这样一本书。 这本教你理解孩子的工具书,来自于我跟孩子和家长一起的点点滴滴的工作实践,也就是说,它不是我在教育科学理论的“象牙塔”里捏造(凭空编造)出来的。在超过40年的时间里,在工作中我总是接触到苦苦寻找育子方案的家长——在最近的20年里,每周我都会面对不同的面孔,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却大都相同或者相似。当我尝试着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常常被同情和愤怒撕裂成两半。比如,当家长因为孩子蛮不讲理或者不听话而既激愤不已又无比担心时,我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可是让我生气的是,有些问题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造成的。他们虽然爱孩子,但是却使得孩子很难甚至不可能同样地爱他们。我用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明了,尽管许多家长出发点是好的,愿意给予孩子世上最好的东西,但他们并不知道,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他们努力寻找所谓的教育秘诀或者偏方。我告诉他们,秘诀、偏方之类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需求也是独一无二的。孩子需要的是“量体裁衣”式的教育方式。家长们听了我的话都非常吃惊。 许多家长完全依靠自己的直觉或者随心所欲地教育他们的孩子。当问题出现时,他们首先把孩子当成“罪魁祸首”。然后,事情就往往出现这样一个结果:谁不听话,就得尝尝棍棒的滋味。 这样的结果可能引起新的教育问题,许多父母往往并不了解这一点。有些家长甚至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开脱:我就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不也完好无损吗?没有比这样的话更愚蠢的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着与父母完全不同的遗传基因。孩子在感知、思维以及行为方式上都与父母不同,孩子的强项与弱点也与父母不同。再说,孩子生长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他完完全全是另一个人。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信,许多家长欠缺的教育能力是引起教育困境最主要的原因。关于这一点人们已经讨论了多年。人们做了数不清的报告,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分析资料,举行过形形色色的各种讨论,但是人们完全没有走出教育困境,结果恰恰相反! 我甚至有这样一个印象,家长在教育问题上越来越不知所措。个中原因在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育顾问冒出来,他们造成了家长更多的迷惑。如果有人认为通过赞扬法就能解决多重复杂的教育困境,那他就大错特错了,而且对于寻求帮助的家长来说完全是帮了倒忙。其他所谓的顾问也没起什么好作用,诸如那些警告家长正在把孩子培养成恶魔而又不告诉家长如何避免的所谓专家。 我这本教你理解孩子的工具书力图在教育问题上做更深入一些的探讨,并且希望给予儿童教育的相关人士一些指导。我将从教育实践出发,但不会只描述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而是会同时兼顾科学理论知识,比如遗传学和大脑研究的成果。这两方面的东西对于充满理解的教育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深信,在对少年儿童的充满理解的教育和照顾方面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的来说,针对孩子在智力、精神以及社会能力的发展方面的需要,我们给予的理解太少。在我们这个敌视孩子的社会(罗曼·赫尔佐格这样描述)罗曼·赫尔佐格(Roman Herzog,1934~),1994~1999年任第七任德国总统。——译者注,做一个孩子实在不容易。 这个现象的产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根据我的观察,最重要的原因乃是许多家长把孩子看做缩小了尺寸的成人,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有自己特点及适龄行为方式的孩子。在理解和关爱方面的欠缺常常会导致孩子在身体和心灵方面受到损害,这种损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一点可以而且必须彻底改变。 我们急需一种新的教育文化,这种文化应该立足于孩子的需求和特点,并且要适用于跨时代的人文价值和形式。只有最终实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扭转教育上的恶性循环。针对这种循环,法国剧作家杰·阿努伊这样描述道:“孩子们必须一直忍受教育者的愚蠢,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并重复同样的愚蠢。” 瑞典人依伦·凯依伦·凯(Ellen Key,1849~1926年),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女性设计评论家。——译者注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孩子的世纪》中已经呼吁了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出于不同的背景,她的少儿教育理念在德国只得到了有限的实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几个国家,情况有所不同。当然在那些国家,教育也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儿,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在准备过程中,绝对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如何为人父母,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那儿为孩子提供的条件也远远优于德国。 正在读本书的读者,如果至今为止你还远远不是一个立志于促使家长成为孩子们代言人的人,那么,就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做这件事以实现一个伟大的梦想。这也是除我之外,许许多多的人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尽管有很多人期望一种新的教育文化的出现,但是这个群体相对于整体来说,仍然还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出于懒惰或者狭隘的见识,依旧不肯放弃古老过时的教育方法。如果只有很少的人有这样的梦想,那么这个梦想永远只是一个梦想。如果很多人有着同样的梦想,那么这就是梦想成真的第一步,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我的这个希望源自我的一个认识,即21世纪的家长、儿童和青少年在相处中需要更多的理解,在生活中需要更多的有益的支持。 我为哪一个群体写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为家长们和那些对高品质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感兴趣的人写的。我希望借助于这本书,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教育能力。 关于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在内容上,一方面,这本书包括那些惊慌失措、自觉压力太大的家长在跟我有过的无数次谈话中常常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把我轰炸得体无完肤,甚至难堪无比;另一方面,这本书罗列了我跟自己的孩子和孙辈以及学生交往的经验和观察。我曾经做过15年的教员,从学生们身上我学到的东西最多。 本书有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着重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一个问题,即孩子在身体、智力和精神成长的过程中,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中需要什么。 在第二部分,我主要阐述为什么教育是最有意思的。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件事儿。 在书中,我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尝试借助实例来解释一些相关联的事件,但有时候,难免会用一些嘲讽的言辞,在此我请求读者的谅解。我是一个狂热的教育家,向往一个爱护孩子、崇尚家庭的社会,有时候当然也会像所有人一样:时间长了,难免忍不住会对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做言辞有些激烈的批评。 最后,我衷心祝愿你和你的孩子能够开卷有益。 彼德·包理希教授 2009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