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歌八百壮士》《到敌人后方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南泥湾》《东方红》《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洪湖水,浪打浪》《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爱你,中国》《小白杨》《亚洲雄风》《国家》……
红歌创作有什么隐情?红歌传唱过程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红歌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谜团?余玮、吴志菲所著的《红歌纪事》挖掘了大量与红歌有关的珍贵史实,忠实记录着一件件鲜为人知的有关作词、作曲、改编、传唱的细节,吸收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歌纪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余玮//吴志菲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祖国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歌八百壮士》《到敌人后方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南泥湾》《东方红》《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洪湖水,浪打浪》《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爱你,中国》《小白杨》《亚洲雄风》《国家》…… 红歌创作有什么隐情?红歌传唱过程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红歌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谜团?余玮、吴志菲所著的《红歌纪事》挖掘了大量与红歌有关的珍贵史实,忠实记录着一件件鲜为人知的有关作词、作曲、改编、传唱的细节,吸收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推荐 红歌创作有什么隐情?红歌传唱过程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红歌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谜团?红歌里有着怎样的情与爱?红歌创作者或首唱者有什么样的人生变故?红歌凭什么“走红”?红歌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点或审美亮点?红歌为什么能够历久弥新?尽人皆知的红歌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是是非非?…… 《红歌纪事》——这部有关红歌的作品,是红色纪实作家余玮和红色励志作家吴志菲多年来进行专题红色寻访的小结。在采写过程中,作者挖掘了大量与红歌有关的珍贵史实,忠实记录着一件件鲜为人知的有关作词、作曲、改编、传唱的细节,吸收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 《红歌纪事》——这部有关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作品集党史、国史、军史、音乐史于一书,不失解密性、可读性和知识性,同时有较强思想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红色读本。在红色旋律中,让我们一同细品那一段段红色的岁月和一个个红色的传奇。 目录 《祖国歌》原本学堂乐歌 (一)学堂乐歌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二)校园歌曲奠基人成就著名爱国歌曲 澜壮阔的爱国运动与壮怀激越的“五四”爱国歌 (一)一首歌背后是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二)创作首支“五四”题材歌曲的“音乐之父” “八桂”唱红大江南北后的名分之争 (一)存疑的主创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 (二)“红歌故里”之争的是是非非 (三)唱响大江南北的内情 《歌八百壮士》何以荡气回肠 (一)四昼夜浴血四行仓库 (二)英雄赞歌成就“世纪经典” (三)困居孤军营与流放他乡的血泪传奇 (四)同样值得敬仰与凭吊的民族英雄群体 赵启海的名字与抗战名曲《到敌人后方去》一样经典 (一)传唱救亡歌曲的他曾经想当自然科学家 (二)与冼星海共度黄金搭档岁月 (三)喜爱民族音乐的他是王洛宾民歌的內地首唱者 (四)教授经济学是他职业生涯最长且为最后的一站 (五)胸怀爱国心却无力圆一个回国梦 (六)此情长久岂在朝朝暮暮 嘹亮《军歌》唱出豪迈雄壮的军威 (一)作曲家与诗人因革命走到一起 (二)窑洞里诞生的红色战歌 (三)长了翅膀的“大合唱”唱响根据地 (四)调整变动和遭逢际遇折射时代风云 《南泥湾》与陕北“小江南”的前世今生 (一)摸清“家底”以定解围方向 (二)“一把镢头一支枪”的垦荒屯田 (三)“烂泥湾”成为陕北的“小江南” 《东方红》诞生与传唱背后的扑朔迷离 (一)“佳县二李”在词作者署名上的变迁 (二)曲源与创词作者的真相 (三)红歌的诞生地是陕北还是沈阳 (四)经典红歌的传唱凝聚“集体的智慧” “南下”红歌唱不尽的青春之歌 (一)革命起点:以“革命”的名义集结在党的旗帜下 (二)革命洪流:拥抱紧张热烈的军事化生活踏进革命的门槛 (三)革命熔炉:万名青年捧着火热的心接受革命第一课 (四)革命青春:唱着铿锵的青春之歌踏上革命起跑线 (五)革命征途:第一次离开家庭投入革命的怀抱 (六)革命情怀:永不凋谢的青春之花因革命而绚丽 志愿军铿锵战歌诞生的前前后后 (一)昏黄煤油灯下的“出征誓词” (二)腿上敲打出响彻朝鲜战场的铿锵战歌 (三)歌词作者因为评奖而被首次披露 《洪湖水,浪打浪》激荡红色乡情 (一)红色经典的排练中由D晋A (二)从楚剧到歌剧的完美转型 (三)韩英的原型扑朔迷离 “唱支山歌给党听”顺口溜成红色歌曲 (一)目不识丁的农奴女“唱支山歌给党听” (二)矿工的顺口溜渐成红色歌曲 (三)听她的歌就好像到了喜马拉雅山 (四)生日至今是个谜的歌唱家之酸与甜 荣誉市民李双江“爱五指山” (一)孝子歌唱家的一曲母爱之歌 (二)经典歌曲广为传唱的背后 (三)“想不年轻都难”的两个“法宝” 《海外赤子》主题曲《我爱你,中国》的拳拳中国心 (一)一部电影与一首歌的传奇 (二)轰动全国的音乐作品背后 (三)时代流行歌原唱者的殷殷赤子情 (四)“台湾最美声音”放歌两岸情 “年轻的朋友”谷建芬的“曲意迎合” (一)“曲直”谷建芬:曲里拐弯的人生旅途与和着大众心声的“暖色”作品 (二)“曲意”谷建芬:经典歌曲传唱不衰的背后之真情与激情 (三)“曲笔”谷建芬:为给自己“讨个说法”所激发的“反作用力” (四)“曲面”谷建芬:披露高足成名之坎途与自己“年轻的心” 说句心里话“小白杨”也想“家” (一)“戴上红领巾”的梦让自己“撞入”音乐殿堂 (二)小舞蹈演员“唱”进大北京 (三)“战士歌手”最爱的是常“回家”“看看” (四)经典名曲背后的扑朔迷离 (五)明星丈夫甘做妻子的“卫星” 《亚洲雄风》背后的人与事 (一)“最神圣的一次创作”先有曲后有词 (二)一首里程碑式的歌曲使他们当红 (三)与世界对话的歌者成为“体育歌后” (四)铁杆体育迷创作体运经典名曲 “红旗歌手”用红色旋律感恩家与国 (一)《五星红旗》飘扬大江南北 (二)国庆献礼心曲温暖中国人的心灵 (三)艺术人生因一位萍水相逢的好心人开启 (四)走流行路线的“主旋律歌手”感恩时代 伴随我们成长的红色旋律(代后记) 试读章节 《祖国歌》原本学堂乐歌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课毕放学归。课毕放学归,同学们,明天再会!我们仔细想一会,今天的功课明白未?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一路上切莫徘徊。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落日向西垂,同学们,明天再会!”这是20世纪初著名的学堂乐歌之一《夕歌》。自这学生放学歌声里,我们仿佛看到这么一个场景: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三五个少年,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从学校高高兴兴地回家。 199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六次文代会、五次作代会上重温《夕歌》这首老歌,别有情趣。“夕歌”新唱,深情而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莘莘学子努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心声,抒发了他们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给当代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夕歌》的旋律是流传全国的民间乐曲《老六板》,词作者是李叔同,即后来蜚声中外的弘一大师。他的这首歌内容浅显而立意很高,言近旨远,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其实,同样由他当年作词的学堂乐歌《祖国歌》最负盛名,可谓最早的红歌。 (一)学堂乐歌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1902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作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再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夷”。只有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才能了解我们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迎头赶上,缩小差距。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最初是学习日本人的办学方法。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在亚洲成为了一个“西方化行为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的社会,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为此,早期中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这些早期的“海归”们,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于是有的人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 学堂乐歌就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名号屡改。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他在中国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1901年秋,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受业于蔡元培。次年11月,南洋公学发生学生罢课风潮,李叔同等继而退学。1903年,李叔同与退学者在上海“沪学会”内增设补习科,常举行演说会。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开拓者之一。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并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_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3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二)校园歌曲奠基人成就著名爱国歌曲 在“沪学会”补习科时,李叔同就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亲自创作并教学生唱歌,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上西洋和日本音乐的曲调,连同中国戏曲中两段昆曲的译谱合编成集,做成《国学唱歌集》,并于1905年编印出版,供学校教学所用。其中,他为学员作词配曲的《祖国歌》是当时为数较少的以中国民间曲调《老六板》为基础重新编配、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 《老六板》是中国汉族民间器乐曲,为古老的民间丝竹乐曲调,又称《老八板》。《老六板》流传地域较广,在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称为《十八板力》,在内蒙地区称为《八谱》或《八音》。江南丝竹、西安古乐、山西八大套等乐种中也包含此曲。 P1-3 后记 伴随我们成长的红色旋律 红色,是喜庆、革命、进步的象征,热情、梦想、生命的代表。 红歌,“主旋律歌曲”的俗称,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经典歌曲,广义上指所有进步的、健康的、励志的歌曲,也包含世界各国的经典革命歌曲。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先秦的《乐记》中如是说。在各种文艺形式中,声乐因直接发自人的内心而成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与时代联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红歌,无疑是声乐中的经曲,是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 往昔的峥嵘朴素的表达,激情的年华深情的吟咏,革命年代的礼赞、红色岁月的缅怀、改革开放的颂唱,所有的红色情怀在一首首红歌中抒发、再现、还原。红歌,记录了革命的历史,包含了革命的理想,体现了革命的信念,抒发了革命的豪情,其内容积极向上,其情感真挚浓烈,其旋律优美高亢,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一种心灵感动的磁场,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新时期,我们被红色诱惑着,红歌一如风里飘扬的那面旗子,招呼着我们做红色心灵的生活者。 由江西卫视2006年首创的“中国红歌会”,是大众歌手选秀赛事类节目。举办以来,全国共有近50万人报名参与,收看红歌会的观众超过10亿人,上千万人通过短信、电话、网络表达对红歌的喜爱,在全国刮起“红色旋风”。“中国红歌会”的成功之处在于节目组敢于创新突破,善于兼容并蓄,注重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时尚与经典结合起来,在演绎传统的同时,把准时代的脉搏,注入时尚的元素,走出了一条传承文化精华与弘扬时代精神巧妙结合的创新之路。 目前,红味十足的中国红歌会已成为“中国电视十大文化品牌”之一,是国家广电总局特批的惟一可以突破“不得上黄金时段”、“不得直播”限制的大型电视选秀节目。红歌传递着一种感动,一改以往对“老歌”的偏颇认识,产生着强烈的时代共鸣。端坐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的内心震撼了,热血沸腾了,因为这是对革命传统的集体重温,是对红色文化的集体复习。 在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的影响和带动之下,各种形式的“红歌赛”风起云涌,各地举办的“红歌会”如火如荼。如今,学唱红歌、传唱红歌成为大众娱乐的新时尚,成为弘扬主旋律的新形势!新华社曾经发表评论文章说:“在一批低俗节目和不良广告被陆续叫停的同时,‘中国红歌会’现象唱响了大众传媒走出低俗的先声。”时下,每逢盛事或庆典唱红歌成为一种惯例。 在当今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被压力包围。据武汉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急于寻找某种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红色精神就可以成为这个寄托。 《乐论》中说:“夫声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在而今多元化的文化大舞台上,红歌的热捧为中国百姓和文艺工作者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在红歌的舞台上,没有靡靡之音,人们听到的是格调清新健康、旋律优美的歌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人们感到困顿和迷茫时,红色精神能给人以一种激情,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急需补缺的精神食粮。一支红歌催生一种精神。在流行歌曲层出不穷的今天,红歌之所以会这么红,极速地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开来,重要的是红歌不但可以净化心灵、鼓舞斗志、激发豪情,还能启发人们健康向上、乐观大度、勤奋工作、热爱生活。 土生土长的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就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曾经有位澳大利亚的华人选手在参加红歌赛时说:“在海外,最难熬的就是思乡,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唱红歌。这次回到祖国,并且能站在红歌的舞台上,我不是一个人在唱歌,我是代表澳大利亚的华人,在为祖国唱歌。”由此足见红色文化在海外的渗透力,红歌似乎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早期流传在民众之中的大量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歌谣或红色歌曲,是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起到了发动民众、鼓舞士气、增强信心、打击敌人的巨大作用。有的风格明快,有的曲调激昂,有的情真意切,有的义愤填膺。“唤起民众千千万”,内容极为丰富,是当年革命风云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红歌,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歌曲创作不断演变、不断丰富、不断提高的历程,也生动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豪情与爱党、爱国、爱民真情,往往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流畅的旋律、明朗向上的精神。歌声中的回忆是最真切、最动人的,它记录了我们太多太多,给我们以享受、以力量、以勇气、以情操。 想当年,“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扎!保卫全中国!”唱出了满腔激情。时至今日,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在所难免地会遇到一些挑战,面对这些,我们应当发扬“红歌”中的爱国情怀,以国家利益为重,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共克时艰,保稳促调,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一曲曲红歌唱出了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心声。今天,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干部队伍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我们的党员干部更需要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想群众之所想,排群众之所难,解群众之所困,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干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们不妨静下心来,听听红歌中的“爱民”之声,对照自身的不足,知耻而后勇,确保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 红歌铿锵有力,催人振奋。演唱红歌、欣赏红歌的过程,其实是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默默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对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追求。 通过央视“新闻联播”的报道,我们看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和少先队员们一起高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镜头,也看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玉树地震灾区和小朋友们一起高唱《在北京的金山上》的场面。系着红领巾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引领着祖国的未来一起深情唱着经典红歌,意味深长,释放着明显的红色信号。 红歌创作有什么隐情?红歌传唱过程中有什么鲜有人知的故事?红歌背后有一段段什么样的历史谜团?红歌里有着怎样的情与爱?红歌创作者或首唱者有什么样的人生变故?红歌凭什么“走红”?红歌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点或审美亮点?红歌为什么能够历久弥新?尽人皆知的红歌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是是非非?……这部有关红歌的作品,是我们多年来进行专题红色寻访的小结。在采写过程中,我们挖掘了大量与红歌有关的珍贵史实,忠实记录着一件件鲜为人知的有关作词、作曲、改编、传唱的细节,吸收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选用了部分独家图片。这部《红歌背后的人与事》集党史、国史、军史、音乐史于一书,不失解密性、可读性和知识性,同时有较强思想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红色读本。 祖国伟大的历程如画,祖国光辉的岁月如歌。一代代中华儿女听着红歌成长,独具魅力的红歌让我们忆及激情的青春岁月,让我们想起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祖国建设和改革的火红年代。在红色旋律中,让我们一同细品那一段段红色的岁月和一个个红色的传奇。 余玮 吴志菲 2010年10月1日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