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受用一生的信条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罗伯特·富尔格姆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感悟人生的现代经典;一位阅历丰富的老邻居娓娓道来;一剂抵御心灵袭扰的良药!

如何生活、如何处事、如何做人的简单道理,在有限的人生中选择幸福和尊严,用平常心面对变化的世界,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甘愿接受规则的心灵是真正自由的心灵!

《受用一生的信条》(作者罗伯特·富尔格姆)是一本多么有趣的书啊,它不仅适用于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而且也适用于各个国家。

内容推荐

如何生活、如何处事、如何做人的简单道理,在有限的人生中选择幸福和尊严,用平常心面对变化的世界,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甘愿接受规则的心灵是真正自由的心灵!

富尔格姆是个天生的说书人,他能在拨动你的心弦,搔着你痒痒处的同时,给你一点教益。

《受用一生的信条》(作者罗伯特·富尔格姆)是关于讲述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

《受用一生的信条》包括了送礼的青铜法则、输赢的几率等内容。

目录

信条1 信条

幼儿园里学到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信条2 深刻的幼儿园

生活会持续检查我们是否遵守了上学第一年学过的东西。

信条2 “后来”

生活永远不会像童话里的“后来”那么完美。

信条4 蜘蛛“丝绪”

百折不挠的信念可以战胜任何逆境。

信条5 水坑不只是好玩

聪明人也会干蠢事。

信条6 嗨嗬喇嘛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木值得做好。

信条7 天使们 

天使是有的,只看你能否发现他们。

信条8 大人玩的捉迷藏

别拒绝他人的帮助。

信条9 软炸牛排

有时候你能幸运地同时得到想要的和需要的。

信条10 查尔斯·波耶尔的假面真情

请终其一生寻找你的灵魂伴侣。

信条11 看那熊样儿

“爱”得轻松点!

信条12 拉里·沃尔特斯飞起来了

想象力让梦想照进现实。

信条13 真实的草坪椅飞行员

生活有时候没有结尾。

信条14 气球升起

想象力比信息更重要。

信条15 洗衣和洗脑

每隔一段时间要清除内心的污垢。

信条16 偷窥卫生间的保健箱

想了解一个人就看看他家的卫生间。

信条17 跳线与好心人

无知加自负是一种致命的混合物。

信条18 袖手旁观者

敬畏电——以及类似危险的东西。

信条19 酒吧学分

真正的教育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获得。

信条20 学会求助

享受生活的能力也需要学习。

信条21 灰尘来自星星的产房

尘归尘,土归土,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信条22 空气商人与吸尘器

速度和效率并不一定能提升生活质量。

信条23 美人鱼该站在哪儿

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信条24 的士开得像坦克

一切取决于态度。

信条25 暑期打工闹剧

好人也会生恶念,关键在于自制。

信条26 韦瑟镇的音乐节

爱音乐,爱生活。

信条27 埋藏的《圣经》

人人都做过不可挽回的傻事,重要的是不重复错误。

信条28 植物们的怪名

善待其他生物。

信条29 水酿于心

想象和记忆是人生之水调制的佳酿。

信条30 第三救助

对身体信任,对健康用心,就不必麻烦医生。

信条 31 喊死它/他/她

语言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

信条32 耳聋的小唐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信条33 咕噜鸡是恐龙吗

未经直接经验证实的知识不值得相信。

信条34 皮卡也风光

比开什么牌子的车更重要的是开车的心情。

信条35 断头街

船到桥头自然直。

信条 36 成“人”考试,为成人类一员

什么时候才足够?

信条37 野牛酒馆

为生命的降临和离去跳舞吧。

信条38 宝贵的胶粘纸盒

爱,可信,但不简单。

信条39 特蕾莎修女

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事,只能用伟大的爱做微小的事。

信条40 人口普查未查的东西

回忆是每个人留在世上唯一的东西。

信条41 把爱心传递下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信条42 望星空

最想要的东西永远不在超市的货架上。

信条43 爷爷是怎么炼成的

人生就是真实的“故事”。

信条44 爷爷的奇迹

奇迹也可以发生在普通人身上。

信条45 圣母之父

生活中总有不可解释的事情发生。

信条46 泰迪熊似的飞蛾

言行合一。

信条47 濒死经验

有过接近死亡的体验,就请更好地生活。

信条48 敬畏蘑菇

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

信条49 假设公民也有任期

当个合格的公民并不容易。

信条50 蜡笔炸弹

向儿童学习如何激发想象力。

信条51 抓狂的仲冬

在忧郁的季节给自己找点乐子。

信条52 伟大的异教徒

你说你信什么不重要——你做什么才重要。

信条53 越南小难民宏德

在所有节日都应该歌颂欢乐和希望。

信条54 送礼的青铜法则

送自己一个“永葆童心”的礼物。

信条55 布谷鸟钟

把生活的点滴组装成快乐的大礼包。

信条56 情人节的圣诞树

像装扮自家客厅那样美化世界。

信条57 8月的圣诞节

快乐永远藏在你心底的阁楼上。

信条58 抗抑郁的贝多芬

在人生的冬季要找寻夏日的太阳。

信条59 秘密的周年庆

信守对自己的承诺就能战胜生活的恶魔。

信条60 高中同学会

写下你余生想做的事,去做!

信条61 圣地亚哥动物园

难得糊涂。

信条62 隔壁那伙计

笑声是生活大餐最好的调料。

信条63 蒲公英也是花卉

永远别觉得自己太平凡!

信条64 把手杖磨光亮

从“待办事项”中解脱出来。

信条65 输赢的几率

游戏总是有输赢,生活则没有。

信条66 雪归何处

人总会被自己的邻居影响,也会影响邻居。

信条67 说长道短说头发

你可能永远无法证明你的重要性,但你比你想的更重要。

人生反思

不是尾声的尾声

译后记:智慧俯拾即是

试读章节

力求简洁的灵感是在一个加油站光顾我的。我给我那辆旧车的油箱加满了辛烷含量很高的超级汽油。那车的旧轱辘却消受不了,变得焦虑不安——老是在交叉路口“啪”地熄火,下山时却猛然进发。我的心神有时也变得那样——内容丰富,信息过多,我感觉到了存在的焦虑。我老是在必须作出生活抉择的交叉路口“啪”地熄火——要么知道得太多,要么知道得不够。实际的生活绝不像野炊。

那时,我明白了,要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需要些什么,我已经差不多都知道了——并不都是复杂的。我懂这个。我已经懂了很久很久。但照着做——嗯,那又是另一回事,是吧?这是我的信条:

关于怎么生活、怎么行事、怎么做人——这些我该懂的,幼儿园都学了。智慧并不在研究生院高高的山顶,而是在周日学校玩耍的沙堆里。这些就是我学到的东西:

样样都要跟别人共享。

公平竞争。

别打人。

把东西放回原处。

清理自己的垃圾。

不是你的东西别拿。

伤害了别人要说“对不起”。

饭前要洗手。

便后要冲水。

热甜饼,凉牛奶;对健康,真不赖。

生活要平衡——学一学,想一想,涂涂画画,唱唱跳跳,每天工作玩耍两不误。

每天午后小睡片刻。

走进社会中,要注意交通,手拉手,一起走。

要有好奇心。记住塑料杯里的小种子:根朝下长,茎朝上长,没人真正知道咋回事,但我们也都应该那个样子。

小金鱼、小仓鼠、小白鼠,甚至那塑料杯里的小种子——全都会死。我们也会。

记住幼儿园教科书中你学到的第一个词——全部词语中最大的一个——“看”。

你应该懂的东西都包含在那里了:箴言、爱心、基本卫生,环保、平等、健康生活。

抽出任何一条,用成人的复杂语汇将它推演一下,运用到你的家庭生活中、你的政府中或者你的领域中,它依然正确、明了、稳当。试想,如果我们——全世界——每天下午3点钟左右全都吃甜饼喝牛奶,然后躺下来,盖上毯子睡一会儿觉;或者,如果所有的政府都定出一条政策,要把东西放回原处,并清理自己的垃圾,那该是个好得多的世界吧!

走进社会中,手拉手,一起走——这也还是对的啊,不管你到了什么年纪。

信条2:生活会持续检查我们是否遵守了

上学第一年学过的东西。

“幼儿园守则”可不是小孩的玩意儿。

它不是简单,而是基础。

生活会持续检查我们,看看我们是不是理解并实践了上学第一年学过的东西。

写这个的时候,我已经65岁了。其实,也不算老,不过有点老到。幼儿园可是老早以前的事了。我现在又知道什么呢?

“幼儿园守则”可不是小孩的玩意儿。  它不是简单,而是基础。

我们每个人都曾疑惑地透过教室的窗户张望,迟早会问到这篇文章要回答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为什么得上学?

我们被送到学校受教育——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机制。人生中,我们老早就被送出家门,送进社会——送到学校。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别无选择。社会裁决说,接受教育很重要,我们必须去。这是法律。到了学校,他们就教我们文明社会赖以建立的基本规则。第一回,他们用一个小毛孩能够明白的话解释这些东西。

比如,对一个6岁的孩子说:“研究表明,如果不公平分配地球资源,人类社会就无法运转。”这就一点用处也没有。尽管这话很深刻,也很要命地正确,但一个小孩却理解不了这些词儿。因此,他们就告诉孩子,有20个小朋友,玩5个球;同样地,4个画架,3套积木,2只豚鼠,1个浴室。要公平,我们就得共享。

同样地,一个6岁的孩子不会明白:“一般说来,已经证明,暴力对于人和社会建设性的相互作用是反效果的。”对。但是,小孩更能理解:在社会上和在学校里,规则是一样的——别打人。不好的事发生了,孩子必须明白,这条规则是与第一条连在一起的:如果你打了他们,人家就不会跟你共享了,也不会跟你公平竞争了。

很难向一个6岁的孩子解释污染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代价和后果。但是,即便是现在,我们也正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就因为大人们都不留意幼儿园的教导:清理自己的垃圾;把东西放回原处;不是你的东西别金。

“社会历史,与其说是由哲学和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述来定义的,不如说是由对疾病的理解来定义的。”对。要讲究基本卫生。从手上和从心里把脏东西冲洗掉同样重要。但是,教会孩子使用厕所、便后冲水、经常洗手,这就够了。

还有,诸如此类。从第一天开始,他们就用我们能掌握的话,告诉我们已经被视为社会文化基础的东西。虽然老师可能将这第一课叫做“简单规则”,但实际上却浓缩了人类事业中来之不易、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标准。

一旦被告知了这些东西,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在上一门实验课。我们将要天天尝试和实践这些规则。知识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意义。人类已经找到了那条艰难的道路: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不仅取决于我们想什么,也取决于我们做什么。对于孩子,是这样;对于大人,也是这样——教室里如此,国家中也是如此。

有时候,对于上幼儿园时没有完全领会的东西,我很惊讶。我当教区牧师的那些年,当有人走来对我说“我刚看了医生,他告诉我说,我活的时间不长了”时,我总是会回想起幼儿园。

我很想大喊:“什么?你不知道?还得让医生来告诉你——到了这把年纪?在幼儿园你拿到那个装了棉花跟水和种子的杯子时。那个星期你都在哪儿呢?生命产生了——记得吗?植物长起来,根长下去。神奇啊!接着,几天以后,植物死了。死了!生命是短暂的。那个星期你都睡着了吗?或者在想家?不然咋的?”

我从来没有全都说出来。但我想过。那是干真万确的事。这个想法就是要让我们有一个完整的画面——从一开始的。生——死。生死。就一件事。短暂的一件事。别忘了。

还有一件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刻领会的:我们几乎不可能独自走完人生路。我们需要找到支援的团队——家人、朋友、伙伴、医疗队、球队、教会或者其他什么。只要我们还活着,这条幼儿园的忠告就适用:“走进社会中,手拉手,一起走。”外头很危险——也很孤独。每个人都需要某个人。人们总是需要某种遇合。

只要我们还活着,幼儿园学的东西就会一再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当然,形式会复杂得多,语句也长得多。会出现在演讲、百科全书、文集、公司的规章、法院文书、训诫、手册等等当中。生活会持续检查我们,看看我们是不是理解并实践了上学第一年学过的东西。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我们会始终纠缠于正误、好坏、真假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我们会回到我们走进来的地方——回到那个在我们年幼时小心翼翼地传授给我们基本做人守则的房间。P13-17

序言

本书初版的开头有些文字挺重要,得重提一下。如果我能亲手将本书交给你,我会要你记住:

你接着要读的是多年写成的东西,一个时候写一点,经常重新思考并修改。那段时间,我待过许多地方,干过许多工作,游历很广。这些文章和故事是写给朋友、家人、宗教团体、学生和我自己的——没想到过会出版成书。我把它当做我的“玩意儿”(stuff)——我的思想和生活的一份记录。

这里的一部分——我在幼儿园学过的——被传阅着,后来就有了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开始出现在冰箱贴和公告栏上。有一天,一个孩子的背包里装了这篇文章,从学校带回家。他的母亲是一位出版经纪人,这位母亲写信问我:还写了其他东西吗?嗯,有啊。就这样,由一件事情引出另一件事情——奇境故事那样。

作为一种“包装的真实”,我现在就告诉你,书中我改变了一些名字和事实,以便保护那些无辜的人,或者暴躁的人,或者既无辜又暴躁的人。我不是搞新闻调查的记者。

而且,我有一个正式的“编故事执照”——一位朋友制作出来,并钉在我书桌上方的墙上。这个执照允许我运用想象,重新组织我的经历来编好一个故事,只要符合最高意义上的“真实”标准。诗歌和寓言的真实不跟科学和法庭的真实较劲。我相信读者明白这差别。

最后,我不想说这样的客套话:“文中表达纯属个人观点。”年纪越大我就越认识到:我想到的东西,有多少是从思想超市的货架上选择的商品组合而成的。真正算是“我的”。就是一种“态度”——内心对待事物的态度。为了说明这个意思,本书的15纪念周年版,我就以卡车保险杠贴纸上发现的一句深刻的警告开头:

别全都信“以为”真!

这是一辆蓝色福特旧皮卡的后保险杠上的文字。

在新墨西哥州的圣菲,我独自待在车里。1月。黄昏的暴风雪。好几个街区,前面所能看清的就是卡车保险杠上的这条信息,以一闪一闪的红色刹车灯示警。蠕动过一个街区。停。闪。读。又蠕动过一个街区。停。闪。再读:

别全都信“以为”真!

这些字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影像,刺激我回想有生以来有过的那些无声、无用或无邪的想法——我一度认为无法抹除的在我的脑细胞上留下刺青的那些想法,当新的证据和新的阅历迫使我“变心”时我放弃的那些想法。

浏览先前的日记时,我常自忖:“我真不敢相信,我曾经以为那样。”但是,我确实曾以为那样。真的。而且在舆论的公开法庭上,还会为我“以为”的东西进行激烈辩护。

另一方面,我“以为”的东西,还真有些我确实相信。

这些信念还很坚定,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风雨雨,都保持坚定。一些想法延续着。真的。当然,问题是:哪些呢?那可是一个要现场测试的问题,不是吗?

本书如今已经出版超过15年了。根据我在圣菲有关保险杠贴纸的经历,我也不无疑问:书中的那些想法,在挑剔的检视下怎么顶住?书中编到故事里的那些信念,我还信吗?或者,我改变了看法吗?如果我改变了看法,又该怎么办呢?

修订并重新发行一本15年前出版的书,一般这是不会去做的事。但为什么又去做呢?如果这书能够完善并扩充,那么就可能还会有用、有意义。这本书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为什么不再看看呢?所以,我就看了。

一做起来,就超乎预料。我整个地删去了几个故事,因为它们过时了,或者因为我真的改变了想法,要不然就是因为我有了一个新故事,更好地讲出了我想说的道理。

我添加了25篇文章。为了明晰起见,多数旧材料都进行了编辑整理。为了连贯,顺序也变动了。本书现在这个样子,似乎就是最终形式了。

可是——我怀疑。再过15年,如果我真的还能感觉,我对这些文字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如果还健在,我可能又会重新思考并修改这本书。但愿如此。理由还是一样:我会改变想法,承认再也没法全信曾经“以为”的东西。要不然,那时跟现在一样,我会发现:许多信念并没有改变,还可以重提。我的“编故事信条”就是一个例子:

我相信想象比知识更强大.

神话比历史更有效,

梦幻比事实更有力。

期盼总是胜过经历,

只有笑声能够医治悲伤。

我相信爱比死更强大。

罗伯特·富尔格姆(Robert Fulghum),2003

后记

低一下头,弯一下腰,稍稍放低你的姿态,就能从幼儿园、大街上、公园里、你家后院甚至你家卫生间等等不起眼的地方捡起一些东西,这些可不是丢了“西瓜”之后的“芝麻”,因为它们是闪亮的,有的也许还能让你终身受用,但确实也有芝麻的芳香——这些是智慧。

在生活中,智慧俯拾即是;在本书中,智慧俯拾即是。本书作者富尔格姆(Robert Fulghum)在这里向你作了示范:别人看做是杂草的蒲公英,他却当成是花卉,并采集起来酿出了酒。这本书可说是富尔格姆几十年的陈酿。你若是对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都怀有敬意,投给它第二眼,目光在它身上停留片刻,你就会发现它其实也有不平凡的地方;你要是愿意花些心思,也能从中酿出“酒”来。不要小看生活,不要小看自己。

富尔格姆的这瓶酒,芬芳浓郁却好入口,上脑却不伤脑:他凭丰富多彩的阅历,以平实简洁的口语和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一个个生活故事,却处处让你捡拾到生活智慧。 我希望我的翻译也能像富尔格姆的写作一样,让智慧在朴实的泥土中闪耀金子的光泽。过于华丽的辞藻显然不是富尔格姆的追求,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和遍布的智慧在他朴实的字句中反而更显亮泽,这些就足以让他的文章光彩照人了。正如他酿造的蒲公英酒,并不采用名贵的原料,却散发着生活里的春天气息,是那么芬芳浓郁、色泽雅致、味道甜美,因为这酒是在他“心的酒窖”酝酿出来的。 这可是一瓶老少咸宜的酒,曾醉倒过千百万读者:15年前第一版出版时,就登上了《纽约时报》全美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台湾也曾畅销一时,香港中文大学至今仍将它列入学生的必读书目。在翻译此书的过程,我对诸多格言式的语句知难而谨慎,对作者用语的平易而生敬仰,然而,我确实也陶醉于作者的幽默和睿智。你是不是又一个“醉”倒于此的人呢?

马惊飙

2011年初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多么有趣的书啊,它不仅适用于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而且也适用于各个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富尔格姆是个天生的说书人,他能在拨动你的心弦,搔着你痒痒处的同时,给你一点教益。

——《华盛顿》杂志

朴素中展现崇高。

——《旧金山年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