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陈家兄弟经常通信。陈梦士虽然身居香港,但思想积极,他在信中经常表示拥护新中国。1956年的五一劳动节,陈梦士随港胞观光团到北京观礼,那次他见到了在北京的两个兄弟。他连连称赞内地建设发展迅速,并说香港生意不好做,有意要回内地工作,仍然从事他的农业老本行。
陈梦士曾经把他的一个儿子送回内地读书,因为没人照管,最后又回到了香港。三年困难时期,陈梦士曾经给他在内地的兄弟寄过一些衣物,并汇款资助他们。寄来的钱虽然不多,每次大概只是五六十元港币,但那时用侨汇可以买到食油和大米,对于陈家的兄弟们来说就很宝贵了。但那时候政治环境十分紧张,陈家兄弟只好给陈梦士写信,告诉他内地情况很好,并不困难,让他不必寄钱和衣服过来。从那以后,陈梦士再也没有给兄弟们寄过钱和东西了。
三哥陈梦家
陈梦家是陈家五个兄弟中最有才华、名气最大、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虽然比陈梦熊大六岁,但因为两人都是由三姐带大的,小时候生活在一起,后来又都在北京生活,所以在五兄弟中,陈梦家与陈梦熊的关系比较密切。
陈梦家从小就有写作天赋,很傲气,总认为两个哥哥不如他,也总爱发牢骚,所以父亲陈金□反而不看重他。陈梦家在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读书的时候只有16岁,但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诗人了。
陈梦家的诗歌主要收录在《梦家诗集》、《铁马集》、《梦家诗选》等诗集中。20岁的时候,陈梦家编选了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林徽因、卞之琳以及他自己在内的18个人的80首诗,结集成为《新月诗选》,并为诗选写了几千字的序言,因此后人称他们为“新月派”诗人。
1932年底陈梦家到了北平,经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刘延芳的介绍,在那里听了一段时间的课。1934年,他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读古文字学,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和唐兰。不久,他就和燕大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的女儿赵萝蕤结婚了。陈家与赵家是世交,赵紫宸和陈金铺都写有一手好字,诗歌也写得好,而且他们两人又是研究神学的同道,与司徒雷登也都是好朋友。赵萝蕤在苏州景海师范学校读书时还是陈家四女儿的学生。这段门当户对的姻缘还得到了时任燕京大学校长、陈金镐的老朋友司徒雷登的支持,陈梦家夫妇的婚礼就是在司徒雷登的办公室举行的。
陈梦家婚后曾经在北平教书,七七事变后他们一家逃离北平,转到昆明西南联大文学系当讲师。陈梦家课讲得生动而精彩,很得学生们的好评。但陈梦家只醉心于学问,从不过问政治。他在西南联大时陈梦熊正在那里读书。性格活跃的陈梦熊经常参加一些政治活动,不愿意纠缠政治的陈梦家对陈梦熊担任学生会干事、副主席和参加一些政治活动总是摇头。
20世纪40年代中期,陈梦家和妻子一起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他们学成回国以后,赵萝蕤担任燕京大学英语系教授,陈梦家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一直在北京生活。50年代初期赶上“院系调整”,教会大学停办,清华大学的文科系也取消了。陈梦家在清华大学受到批判以后离开了那里,调到考古研究所工作。
1956年,陈梦家一家搬到了东城区钱粮胡同。他们搬到那里后没过上几天好日子,1957年陈梦家在考古研究所被划成“右派分子”。他的主要罪名之一是反对文字改革,其实他只是说了一句“文字改革应该慎重”。虽然考古和政治斗争并不沾边,陈梦家也向来不关心政治,但是他在考古所还是因为政治问题受到了批判。陈梦家夫人赵萝蕤因此精神受到了过度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赵萝蕤曾经两次发病,但是因为她的家庭问题医院却不肯收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梦家不断遭到批判,被强迫长时间跪在考古所的院子里。那时候被罚跪、被打、被侮辱、被抄家、被关押是常事。
P22-P23
我与陈梦熊院士相识,是在2000年。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从1980年4月11日成立以后,每年秋季举办一届地质学史年会。我从90年代初期开始参与到这项学术活动当中,从那以后常有机会见到陈院士。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参加地质学史会议的学者中还有不少老院士,除陈院士外,王鸿祯、杨遵仪、叶连俊、程裕祺、孙殿卿、盛金章、李星学、刘东生、杨起、郝诒纯、陈庆宣、郭文魁、郭令智、张宗祜……很多老一代地质学家经常参加会议。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因为工作繁忙、有些人因为身体欠佳,也有学者已离我们而去……渐渐地,参会的老一代学者越来越少。
在这一代人中,陈梦熊院士是参会最多,也是坚持参会时间最长的。起初他是一人独自赴会,慢慢地,他静脉曲张的病症越来越严重。六七年前陈院士还是一个人打车去参加会议。因为开会地点——中国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距离大学校门口还有一段距离,会后我要去送陈院士,但他坚持自己走。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陈院士一拐一拐的走路背影。后来会议组织者开始派专人去陈院士家接送他参会。再到后来,因为担心陈院士身体吃不消,大家劝他不要与会了。但是陈院士不但坚持参会,每次会议都提交论文、做学术报告。去年秋天陈院士是坐在轮椅上,由儿子陈泽行推着参加会议。那次他报告的内容,是关于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的发展及成就,这个机构也是陈院士早期工作过的地方。今年秋天,陈院士因身体不适,没能参加会议,但他仍然提交了论文:“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坎坷经历与发展前景”。
2000年底,我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因为计划研究陈院士曾经工作过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我在那年秋季的地质学史会议期间,特地请教陈院士并约他做进一步的访谈。陈院士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在安华里的家中几次长谈,并认真帮助我补充、修改访谈记录和《地质调查所人名录》。与陈院士交谈的过程中,我感到他的故事特别多,很值得为他写一本传记。
除了在地质学,尤其是水文地质学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外,陈院士也十分重视地质学史研究。他先后发表过不少对中国地质学事业、地质学机构以及地质学同行的研究、回忆、纪念性文章。这些论著为后人研究中国地质学史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史料,其中也有些涉及到陈院士个人的成长经历。
2006年夏天,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樊洪业研究员的鼓励与支持下,我与陈院士商量,以他本人自述的形式撰写一本陈院士个人传记。但那一年陈院士正忙于整理出版个人文集,后来陈院士又参与了领导与组织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水文地质学大会的筹备工作,一直无暇顾及传记的写作。此时我也参与了其他课题工作,为陈院士整理出版个人传记的计划暂时搁置。2009年以后,陈院士由于腿脚不便,较少出门,这才慢慢清闲下来。2010年3月,我们开始了系统的访谈工作。
2010年7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这个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陈院士传记的写作进程。陈院士保存有从大学时代至今的大量珍贵史料,但是因为他行动不便,一直没有系统整理。在采集项目的支持下,我邀请陈院士的儿子陈泽行先生加入“陈梦熊学术成长资料采集”课题小组。陈泽行系统地整理了陈院士珍藏多年的日记、野外记录、手稿、信函、照片、地图、会议文件,以及影音图像等资料……这些都为本传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本传记的完成离不开陈院士付出的努力。从2010年3月开始,许多周六的上午我是在陈院士家中度过的。陈院士系统地回忆了他亲历的往事,讲述了他研究工作中的许多细节,述说了他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个人感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本部书稿终于杀青。这项工作得以完成,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在此衷心感谢陈梦熊院士、陈泽行先生,感谢樊洪业研究员,感谢采集项目负责人张藜研究员、项目办公室黄丽荣老师、罗兴波博士、刘洋博士和王新同学,也感谢我的学生周玉凤同学。由于本人水平所限,这部传记还有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山水人生(陈梦熊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张九辰。
《山水人生(陈梦熊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介绍的陈梦熊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地质科学和调查事业,全面采集并深入研究陈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对研究陈先生本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对研究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对研究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对该学科科技人才的培养,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科技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亦有重要的意义。
《山水人生(陈梦熊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张九辰。
中国的科学界经历了百多年的发展,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也有了六七十年的历史。站在当下,回顾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我们将会得到关于中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政策的得失等的重要启示。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