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音希声(应崇福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传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转入文华的时候,应崇福被安排在初三插班,这样他就在年级上耽误了一年,但同时也使他得以游刃有余地适应文华中学的教学风格和生活节奏。在顺利地读完初三后,他又继续读高中,总共在文华中学呆了四年。学校的主要课程都用英语授课,老师也大多是外国人,这一点对应崇福来说倒不是什么问题,此时他在英文交流方面已经相当熟练了,他的英文书法比他的中文书法要优雅、漂亮得多。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城的东北角,各种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花园山北麓一带,是武汉有名的幽雅去处。文华占地24英亩,地势多有起伏,园虽有尽而景致无穷,葱翠的灌木与大片的草坪点缀其间,令人赏心悦目。通过曲曲折折的小径,在校园后山上学生宿舍的旁边,有一座小教堂静静耸立在树丛中。教堂里的钟声为学生们的起居、上课报时,它一直伴随着应崇福完成在文华的学业。

应崇福曾经对采访他的周鹤女士说:“我有我的个性。虽然钟声不能指挥我,但钟声却一直勉励我。”这话是针对当时学校里的宗教氛围来说的。虽然政界、学界发起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国民政府也禁止学校进行强迫性的宗教教育,可文华毕竟是一所教会学校,还是有一些吸引、鼓励学生入教的措施,教师们也对学生的信仰颇为注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入教。应崇福也参加了教会的合唱团,认认真真地在教堂唱诗班里唱歌,可是,他并没有选择加入教会。

在文华,加入教会的确有许多优待,比如减免学费、优先推荐升学,甚至可以送到国外去深造。有一次,一位已经入教的同学劝应崇福入教,应崇福表示自己还没有想好。那位同学觉得很奇怪,认为在利益面前,这是一件无需考虑的事情,并向他列举了入教的种种好处。他却表示非常反感,认为信仰是个人的事情,不能由别人越俎代庖,不能为利益驱使去做事情,那样对宗教是一种亵渎。

在利益面前,信仰变得如此艰难。即使是纯真的信仰,也不得不忍受种种偏见,无论是清高者的鄙夷不屑,还是所谓“同道中人”的“会心一笑”。从参加唱诗等宗教活动来看,应崇福其实对教会是抱有相当程度的好感的,他之所以不加入教会,至少有部分的原因是不想被人家视作“投机分子”。正如鲁迅所说:“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应崇福对待信仰的这种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无论在学术上还是社会生活上,不管面对的是利益还是压力,他都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态度使他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也使他吃过大亏。但在文华中学时期,校方和老师们对他这样没有入教的学生,还是非常包容的,不会在学业上、生活上设置任何障碍。他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有自己的坚持,但性格活络,并不死板,外教们大都很喜欢他。

文华中学的课程设置是很完备的,除了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文化课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如体育、音乐、戏剧、书法、国术,等等。应崇福喜欢参加各种运动,他觉得运动场上充满了各种博弈与变化,这种挑战使他沉迷。他对各种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都玩得不错,还曾违背学校禁令偷偷去游泳。有段时间他周末也不回家,跟学校的一位老师学习网球和拳术。通过这些锻炼,他的体能和意志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巩固提高。

对于文艺活动,他也很热心,参加了学校的口琴队、铜管乐队。应崇福刚加入的时候,铜管乐队的队长是一位名叫夏汉兴的高年级学生。

P14-P15

书评(媒体评论)

有一个国家叫中国,这个国家是我的祖国……如果我没弄错的话,我能更有效地为更多的中国服务。……并且,一个国家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来,整个世界就不能够有一颗安静的良心和一个持久的和平。

——应崇福1955年12月12日写于归国途中

后记

2010年10月,我欣然接下了应崇福院士传记的写作任务。不久之后,我就发现自己严重低估了这项工作的难度。

一本理想的传记,需要作者对传主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有细致入微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对传主的行为作出尽可能合理、贴切的解释。由于应先生身体状况时好时坏,我同老人的接触很不够,只是在采集小组李明轩、王丽生二位老师带领下进行过两次访谈。虽然相互之间的沟通很融洽,老人的兴致也不错,但我对应先生的直观感受还是太少,只能借助文字资料和相关人员的讲述来弥补。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写着写着,自己想象中的传主形象就开始模糊起来,于是不得不重新组织。

对资料的搜集、甄别、使用也需要一番工夫。人的一生本就丰富多彩,起落转合之间、喜怒哀乐杂陈,有时候连自己都说不清楚,虽说旁观者清,可他人一时间要理得明白,又谈何容易?更何况传主及身边亲友、各色人等对于往事的诸多言说歧见杂出,更让人无法取舍。处在这样一个诸多材料构建起来的多维度迷城之中,有时候真令人如堕五里云中,无所适从。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一番艰难的择取、拼缀工作,这本传记勉强可以交差了。当此时,笔者心中充满不安,毕竟将应崇福院士一生的经历概括进这本草草写就的书稿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处处妥帖。因此还请读者诸君多多担待,并就不足之处向笔者批评指正,在此先行谢过。

作者要向一年多以来提供过各种形式帮助的师长亲友们一一致谢: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的成桃香、刘美文二位女士非常周到地提供了档案查询服务,一趟又一趟地奔波于阅览室和档案储藏室之间,不厌其烦,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她们是笔者所见最称职、热情的档案工作人员。

华中师范大学退休教师张泽湘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背景资料。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章博女士耐心回答了笔者关于华中大学若干历史的疑问,并慷慨赠书,为笔者梳理这段历史提供了很大便利。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人事处的诸位老师在笔者查阅应崇福院士人事档案的时候提供了诸多帮助,并提供若干所史资料,笔者深为感动。

在写作过程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藜老师在全书结构、史料处理等方面多次给予悉心指导,其间展开的多次正式与非正式的讨论令笔者获益匪浅。

初稿完成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樊洪业先生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剑老师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使本书得以避免若干失误。

采集小组的李明轩、王丽生二位老师及声学所部分领导和老同志,通读了书稿,在学术评价及工作、生活细节等方面提出诸多意见。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李秀辉老师拨冗相助,指正了书稿中存在的诸多打印错误和不当表述。

一年多来,我一直在中围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辑部工作,同时从去年起攻读博士学位。编辑部主任艾素珍老师对我的工作和学业给予了高度理解和支持,我的导师徐凤先老师对我所从事的这项传记写作任务也很关心,为我免除了诸多顾虑。

工作过程中,我的爱人陈丽娟女士任劳任怨,提供了周到细致的后勤保障,并分担了大量资料整理工作,这是我铭感于心的。

尤其需要感谢的是应天林老师,他在采集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关键的线索和及时的帮助。他的慷慨大度和热情风趣使人如沐春风。

在此谨向以上诸位表示衷心感谢。成书仓促,兼之笔者学力所限,书中难免仍有不足之处,概由本人负责。

时光匆匆,应崇福院士辞世已经快一年了,笔者不揣冒昧,以此传谨表哀思。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从私塾到教会大学

 童年·奔波

 “四书五经”与英文算术

 大上海和民立中学

 昙华林

 华中大学

第二章 战火纷飞 弦歌不辍

 到大后方去

 喜洲华中大学

 终于来到了清华

 离不了一个“穷”字

第三章 留美八载 结缘超声

 博士生老应

 滞留

 初识超声学

 三篇论文

 在布朗的日常生活

 归国

第四章 推广超声 创业奋斗

 工作去向

 参与远景规划

 整风与反右

 科研环境与人才储备

 普及超声知识

 “国家队”的成绩

 超声会议与学界协作

第五章 历经波折 初衷不改

 超声运动

 风暴中心

 为超声正名

 新征程

第六章 十年风暴 历尽艰辛

 风暴乍起

 绝望的抗争

 人生低谷

 逆水行舟

第七章 劫后重生 再度创业

 春回大地

 业绩斐然

第八章 会集同道 著书育人

 重建学术共同体

 国际交流

 陶育英才

 著书立说

 春蚕丝尽

 结语应崇福的学术成长之路

附录一 应崇福年表

附录三 应崇福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八十载回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内容推荐

《大音希声(应崇福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王传超。

《大音希声(应崇福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完整地记录了应崇福学术成长经历各个时期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情况,以及应崇福学术成就的总结、整理和分析。应崇福,我国著名超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涉及无损检测、固体中超声散射、超声压电换能器等多个领域。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根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要求成立采集小组,在应崇福先生的支持下,系统整理其学术成长经历和重要学术成果。

编辑推荐

《大音希声(应崇福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王传超。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大音希声:应崇福传》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