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广物博,尤其是以钨金和稻米著称。20世纪40年代,与采矿业相比,粮食尤其是水稻产量增长缓慢。对此,朱显谟认为稻米的增产主要取决于土性、品种、肥料、水利等。但江西省的土壤大部分是红壤,地力贫乏,再加上常年采伐,耕作制度落后,土地冲刷及养分流失严重等因素,导致农业增产困难。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作为一名土壤学家,朱显谟希望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各类土壤的土性,为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为考察江西省生荒土的肥力和作物种植情况,朱显谟采集了七种具有代表性的生荒土,并以稻米为种植物进行了多次试验。在对这七种土壤分别进行施肥、不施肥、不施肥加食盐、不施肥加石灰等六种处理方法后,通过观察水稻的平均植株高度表和平均产量表,朱显谟发现,施肥和不施肥的土壤中水稻生长情况相差最远,加石灰的生长较慢,加食盐的虽然缓慢,但其生长期中生长速度比较平均。水稻在各种试土中都能出穗成熟,没有中途死亡的现象,因此,他认为所用的各种土壤都适宜于水稻生长。另外,朱显谟发现在这七种试土中,施肥各组的水稻出穗及成熟期都比不施肥的各组要早,由此可以证明实验中所加的肥料并没有达到最高量。如果增加肥料的用量,水稻的产量可能会增加。从水稻每单位时间内的生长速度来看,石灰有促进养分利用及增加植物吸收率的作用;而食盐能限制养分过分吸收,从而使肥效时间增长。通过这次试验,朱显谟对江西省各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比较,并针对其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措施。
除了在红壤中进行水稻、高梁、大豆、谷子等作物的种植试验外,朱显谟还首次选取蚕豆作为试验作物。蚕豆根部的瘤状物能够繁生固氮细菌,增加土壤氮肥。蚕豆产量较高,成熟后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蔬菜,如果能在红壤中成功种植,则可以有效利用土地,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朱显谟选取了三种试供土,并分别进行不施肥、完全施肥等八种试验方法。种植蚕豆后,通过观察蚕豆的生长过程,他发现,不论试土种类与处理方法如何,大体来说,试验结果不太令人满意。蚕豆的根部,不论施肥或加石灰、食盐、石膏与否,都没有根瘤的生长。对此,他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原因或者是试土的酸性过强,地力贫瘠;或者是因为荒土,初次种植不适合豆科生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施肥的各组中,蚕豆生长几周后都先后枯死。因此朱显谟推断试土中所含的活性肥力不足以维持蚕豆的生长,等种子中所含的养分消耗尽时便死亡。施肥组中蚕豆的生长比不施肥组稍微好一些,但仅有一种土壤内所种植的蚕豆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说明试土对于肥料吐纳的作用不佳。最后,从蚕豆的生长情形及产量情况,他得出结论,认为这一试验中三种试供土都不适合蚕豆的种植。但是,从这一试验中,朱显谟发现石膏对改善红壤尤其是千金坑老红壤的性质最为显著。
在多次盆栽试验中,朱显谟发现,肥料的放置方法与位置直接影响到土壤性质的改良和农作物的生长。对于这一问题,他曾专门请教过侯光炯,并在他的指导下做了大量试验,观察研究肥料的不同放置法对作物生长产生的影响。他采集了老红壤、红壤、幼红壤、棕壤等六种试供土,并对这些土壤的分布区域、形成年代及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之后,他在其中种植高梁,分别进行不施肥、表肥、中肥、底肥、全肥和旁肥六种施肥方式。通过观察高梁的生长情况,朱显谟认为农作中肥料的放置地点应考虑到土壤的种类并因此加以变换。在红壤类土壤中肥料的放置法应以表肥及旁肥为合理,肥料最好不与多量土粒相混,而且越靠近根部效果越好;而对于原色土来说,中肥的放置地点以在7—8厘米以下合适。红壤类各土及棕壤传导肥料的速度很微弱,因此他认为红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的导肥能力低微。
在对江西省的生荒土进行种植试验的过程中,朱显谟发现土壤的组成不同,其保肥力也有差别,而且各种保肥剂对土壤肥力的效能也不尽相同。为了彻底弄明白土壤中不同组成及其他外施物对于保肥力的功效,朱显谟继续做一系列的试验。
P26-P27
朱显谟先生发现红色土实际上是含有古土壤层的黄土,所以他提出红色土到哪里去了的疑问。实际上是从地层的成因上更正了德日进和杨钟健未予肯定的红色士是黄土这一重要地质问题。这对地质学和我国第四纪地质环境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古环境的研究是有很
重要的意义的。他敏锐的观察力,给他带来了新的思想。他是一个从不人云亦云的人,他也是一个尊重别人的科学意见的人。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抓住自然界的微妙的变化。像他对于黄土颗粒的形成和变化的观察和实验,他对于沙漠岩漆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在国内是有独创性的,在国际上也是~位先行者。显谟同志对笫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对于地方病地球化学病因的研究,都有超出旁人的独到见解。这样的研究应是一个科学家的本色,又是一个科学家难得的品质。
——刘东生(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从开始接触朱显谟先生到现在,一晃已有两年多。期间,采集整理朱先生的学术资料,提炼总结朱先生的学术观点,梳理撰写朱先生的学术传记,虽蒙多位专家悉心指点和教导,数易其稿,但竟至封笔仍不免惴惴不安。朱先生的土壤学和水土保持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然著者有科学史博士的训练,但囿于学科限制,许多方面仍不敢说精确地表述了朱先生的观点。不过好在文以载道,读者若能从朱先生的学术成长之路中对社会、人生、科研哪怕某个细小的方面有所感悟,也就不枉著者两年的心血。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著者首先呼吁对朱先生的许多未出版手稿予以保护、研究以至整理出版,以期完善并丰富我国土壤学的历史。其次著者愿对下述机构和人员表示诚挚的谢忱:感谢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朱显谟院士和朱琳女士支持本人承担朱显谟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感谢张藜研究员及其团队为采集小组具体工作的展开所做的出色组织和统筹,感谢王春法、樊洪业、鲁大龙、张藜、张剑、张九辰、王扬宗、吴国盛等先生对项目和书稿提出的中肯建议,感谢中国科协调宣部纳翔部长和许向阳处长对项目的细心指导,感谢中科院李玉山、唐克丽、刘国彬、李锐、周佩华、蒋定生等研究员对朱先生往事的回忆讲述和对采集小组的各种帮助,感谢水保所吕惠明秘书、梁峻主任、王修主编、王梅馆长和彭碧河先生、魏春兰女士等和中科院张九辰研究员为查阅朱先生手稿和资料提供的帮助,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聪娥院长和水保所王隆素女士等为查阅朱先生档案提供的方便,感谢西北大学数学系曲安京教授等对本项目的支持。
著者特别对采集小组成员两年来的辛苦劳动致以衷心的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张春娟博士承担了书稿的大部分撰写工作,咸阳师范学院滕艳辉博士、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赵增逊先生、西安科技大学张春琴女士对资料收集和整理做了大量工作,陕西省农业厅李鹏博士为项目的文献采集做出了重要努力。此外,也要感谢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的宋轶文、李威、李亚亚、王丹丹、王冰霄和软件学院的赵惠民以及数学系的王宇阳等同学为部分图片和文字处理所做的努力。当然,对于书中的任何错误,均由著者来承担。
本书第二章、第三章的第二至六节,第四章的第一、二、六、七节,第五章由张春娟执笔,第六章由张春琴执笔,其余内容及统稿工作由赵继伟完成。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目标:科学农民
动荡的童年
“当一名科学农民”
不问政治,读书救国
第二章 江西红壤研究
科研引路人:侯光炯
江西红壤调查
盆栽试验与红壤改良
奔波
再见,红壤
第三章 四次考察结缘黄土
灰壤还是灰棕壤
四次黄土考察
对黄土区土壤侵蚀类型的总结
对黄土区土壤侵蚀的分类
对黄土区土壤侵蚀的区划
土壤抗冲性的创见与植被作用
第四章 心系黄土扎根西北
举家西迁
病理学家VS医生
对黄土区土壤的分类
用一本书来阐释一个土类
从红层到黄色古土壤
原始土壤研究
峭立原地任水过
第五章 黄土情怀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第六章 学术传承
西北生物土壤学院
言传身教
桃李芬芳
结语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附录一 朱显谟年表
附录二 朱显谟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土壤学与水土保持:朱显谟院士论文选集》序
参考文献
后记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从红壤到黄土(朱显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赵继伟、张春娟。
《从红壤到黄土(朱显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内容提要:本传记通过撰写中国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几十年来在土壤发生、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科研成果,系统回顾总结了朱显谟的学术成长经历,包括其求学历程、教育环境、科学创新、研究方法、治学特点、学术传承等,深入挖掘对其学术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和事件,总结其科学思维。本书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完整地展现了朱显谟的学术思想与人生道路,
《从红壤到黄土(朱显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赵继伟、张春娟。
朱显谟的学术成长史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真实记录和写照,对于后人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本书广大读者能够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历程、优秀品格、对祖国的杰出贡献与取得的科研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