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工、纤夫、补瓷器、炼金作坊、算命仙、澡堂、滑竿、人力车、配钥匙……除了这些与人们的衣食密不可分的老行当之外,也收录老四川、庆余堂、冠生园、吴抄手、颐之时、丘二馆、民生轮船公司、人道美、国泰电影院等老字号的影象。它们和市民生活最息息相关。李金荣编著的《老行当》带读者重回陪都时代,感受当年重庆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在陪都逛街的滋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行当/老重庆影像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李金荣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船工、纤夫、补瓷器、炼金作坊、算命仙、澡堂、滑竿、人力车、配钥匙……除了这些与人们的衣食密不可分的老行当之外,也收录老四川、庆余堂、冠生园、吴抄手、颐之时、丘二馆、民生轮船公司、人道美、国泰电影院等老字号的影象。它们和市民生活最息息相关。李金荣编著的《老行当》带读者重回陪都时代,感受当年重庆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在陪都逛街的滋味。 内容推荐 《老重庆影像志》丛书共十本。李金荣编著的《老行当》是其中一册,它们从不同的视角,管窥这座城市的昨天,内容设计市政变迁、政治演变、经济发展、市井生活、文脉流转传承等方面,尤其是对老重庆的个性与嬗变、老重庆的灵性与魂魄,老重庆的根与源,《老行当》力图以图文并茂的表述引起读者的注意,与读者作寻根之旅。 目录 总序 前言闲话老行当 衣 机坊 裁缝铺 草鞋匠 剃头匠 银楼 食 老茶馆 烟摊 烟馆 榨坊 油腊铺 毛肚火锅 糖关刀 挑水夫 住 栈房 石匠 木、竹匠 风水先生 打铁铺 行 滑竿 脚夫 黄包车夫 纤夫和川江号子 马帮 推梢船 邮差 商 洋行 药材帮 当铺 香蜡铺 棺材铺 猪偏耳 牛偏耳 其他 传教士 街头艺人 算命先生 丐帮 试读章节 银楼,就是专门制造、出售金银首饰的作坊、商铺。过去,在朝天门西侧,有条街叫三品金堂街,这条街是当时老重庆银楼最集中的街区。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沿海同胞纷纷逃难到大后方,江浙一带的金银工匠也随之迁到内地。一时间,重庆的“老凤祥”、“老天宝”、“方九霞”、“杨和庆”、“金雀钗”等十几家新旧银楼相继开业,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这一时期也是重庆银楼业的鼎盛时期。这些银楼,有的专营金银首饰,有的兼营珠宝玉器,文物古董,还有的兼营票号、钱庄业务。此外,民间还有手持铁器、哐啷作响,荷担串街的跑摊银匠,这些跑摊匠持的铁器叫做“闹街”。宠爱小孩的父母,一听到“闹街”响,就叫唤银匠到家中,给小孩打造“长命锁”、银项圈、银手镯等等。 为什么老重庆人对金银饰品如此珍视,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金银首饰是爱情的象征。重庆早年婚礼喜事十分隆重。俗话说:“小登科洞房花烛夜,大登科金榜题名时。”男女两家一经定下婚期,即使住在远郊的乡绅人家,也要唤银匠在家打造金银首饰。男方要打造新娘的簪钏环佩、钗钿璎珞。女家也要有回礼,两只银镶碗,两双银镶筷,一面银打的庚牌,上面刻有新郎新娘的年庚生辰。这些都得叫银匠打造,或事先向银楼订购。 抗战期间各地流亡来重庆的或为官为宦,或为商为贾,这些人在沦陷区虽有“沦陷夫人”,还得在重庆结个“抗战夫人”。虽然战争期间婚礼可以从简,但赠送手镯、戒指给“抗战夫人”作爱情信物,是不能从简的。当时银楼、金店各式戒指、手镯备有现货,随时可以买到。 其次,民间有金银首饰能辟邪的风俗。银子古称“白金”,是有精灵的。据古书记载,金银首饰有辟邪的功能。在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对薛宝钗的金项圈,癞头和尚送了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就是说,戴上这金项圈不单辟邪,还能永葆青春如花似玉。 抗战时期,日寇屠杀,飞机轰炸,老百姓流离失所,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不测的灾难。人们把现钞买成金银首饰戴在身上,希望能辟邪躲灾。1940年6月较场口大隧道惨案,据说从尸体上取出的金银首饰满箩盈筐。可见金银首饰辟邪的风气多么盛行。当然能否辟邪躲灾是另一个问题。 此外,民间还有“盛世买文物,乱世藏黄金”的习惯。但凡遇上战乱,有钱人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购买黄金白银。抗战期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钞票一日数变,只有黄金白银能够保值、增值。李行建先生当时就写过一篇《竹枝词》哀叹物价的飞涨:“物价一天几十变,扶摇直上九重天。愁卧草堂午梦醒,青蚨半已化青烟。”实际上当时物价飞涨,已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据统计: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牛,到1938年只能买一头牛,1941年买一头猪,1943年买一只鸡,到1945年只能买到一条鱼。物价的不断上涨,钞票的天天贬值,驱使着越来越多的人把纸币兑换成黄金白银。抗战期间有人调查估计,如果把中国民间的金银首饰集中起来,可以和日本人打20年仗。这固然是抗战宣传,但也说明民间收藏金银首饰之风越演越烈。 黄白之术出于道家,因此,金、银匠奉祀李耳为祖师爷,重庆的金银匠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在小梁子银楼公所做“老君会”,唱戏摆酒,祭祀道教始祖李老君,由于抗战时期银楼生意异常火暴,所以每年一度的“老君会”总是宾客盈门,盛况空前。 序言 尽管重庆直辖才十年,但它却很古老;尽管重庆正以惊世的速度在长高、长壮,但它曾经十分古朴而低矮;尽管重庆一天天在变得靓艳,但它灰蒙蒙而沉甸甸的底色仍存留在记忆之中。当楼房的样式和市民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类似的时候,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城市品质就变得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和宝贵。 历史与现实就是这样复杂,这样磕磕碰碰。重庆的文化人一方面惊讶于这座城市成长的速度,一方面惊讶于在此速度拉动下消逝了的那些值得保留的东西。这种惊讶同样是复杂和美好的,因为他们不因惊讶而停住手脚,停止思考与行动。眼前这套《老重庆影像志》丛书就是他们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老重庆影像志》丛书共十本,分别是《老城门》、《老房子》、《老街巷》、《老码头》、《老地图》、《老广告》、《老档案))、((老行当》、《老风尚》和《老钱票>)。它们从不同的视角,管窥这座城市的昨天,内容涉及市政变迁、政治演变、经济发展、市井生活、文脉流转传承等等方面,尤其是对老重庆的个性与嬗变、老重庆-的灵性与魂魄、老重庆的根与源,力图以图文并茂的表述引起读者的注意,与读者作寻根之旅。本丛书的作者与编者,都是从事文物、图书、档案、出版、历史和文化研究等方面工作多年的优秀人选,既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又有专门知识方面的学术积累,并尽可能在文字处理上通俗、生动、准确。丛书使用的两千多张历史照片,许多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足见其珍贵和罕见。 重庆是一座具有世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城市,对于这一点,笔者在主编该丛书及撰写《老房子》的过程中坚信不移。这不是直辖后的文化自大,而是遵循“实史求是”的原则准确对待重庆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依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建设重庆新文化的需要。可惜的是我们总以为自己的文化家底不够厚,其实是我们现时的努力离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令人高兴的是直辖之初,笔者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的文化建设远期目标,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规划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重庆影像志》丛书的出版,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可敬之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