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编著的《忠》是时代美德一字经系列之一,《忠》诵经典名句,读模范故事,做有道德的人。
历经数千年传承融汇时代精神的美德,是中国人思想道德的灵魂,是构筑中国人时代精神的血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忠/时代美德一字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王颖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颖编著的《忠》是时代美德一字经系列之一,《忠》诵经典名句,读模范故事,做有道德的人。 历经数千年传承融汇时代精神的美德,是中国人思想道德的灵魂,是构筑中国人时代精神的血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内容推荐 王颖编著的《时代美德一字经:忠》针对市场上缺少入情、入理、入心的道德教育读物,专门为广大未成年人精心打造。要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首先须有好的读物。《时代美德一字经:忠》适应了这一社会需要。《时代美德一字经:忠》力求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完美融合,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道德传统的历史延续性。在保证其通俗性、可读性的同时,保证有一定的创新性。 目录 第一辑 解析篇 一 忠的词源意义及其历史演变 二 忠德的一般要求 三 当代社会如何践行忠德 第二辑 菁华篇 第三辑 范例篇 1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 饮马翰海,封狼居胥 3 直言进谏 朱云折栏 4 尽职尽责 舍身护主培 5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6 台州大捷 兵家绝唱 7 收复台湾 捍卫领土和主权 8 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9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 10 英勇无畏献身祖国 11 我是中国人 12 为共产主义信仰献出了一切 13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14 巾帼豪杰宁死不屈 15 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16 坚决抗日 反对卖国 17 舍身堵枪眼 18 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19 誓把才干献祖国 20 忠于职守治理“三害” 21 对祖国的国防事业无限忠诚 22 收养孤儿情满西藏 23 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24 公而忘私 绿化荒山 25 海岛居民的白衣天使 26 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 27 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28 永恒的守护 29 恪尽职守在天边 30 感动中国的爱情天梯 试读章节 一忠的词源意义及其历史演变 忠,从字形结构上来看,是由“中”和“心”两个字构成的.把“心”放在正中,表示不偏不倚、不上不下。汉代许慎在他编辑的《说文解字》中对“忠”这样解释:忠,就是指做事严肃认真,不马虎。清代段玉裁又进一步加以说明:所谓做事严肃认真,就是指要尽心竭力,全心全意。 后代许多关于“忠”字的解释基本上都是按照上面的思路。 “忠”字的词源意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内容。 1先秦时期的“忠” 根据这一时期典籍的记载和论述,大体可对“忠”的主要内涵作如下分析和归纳: (1)“忠”是最基本的德行,要求贯穿于处己、待人、为政的过程之中 《论语》特别强调“忠”是所有德行的基础,是对所有人的一种态度和行为规范。一个具有忠德的人,在结交他人时,言谈举止会表现得真诚率直,诚实守信;在对待君主时则会忠心耿耿;在执行公务时尽心尽责、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没有丝毫怠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子这一思路被以后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 (2)“忠”的根本精神是“致公无私” 先秦典籍中谈到“忠”,很多时候都与“利公”、“利民”相联系。这一点各家各派比较一致而且始终坚持。比如,《尚书》《左传》中就有“以公灭私”“忠德之正”的思想,以及“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以私害公,非忠也”的规范性要求。在谈到君臣关系时,不仅明确提出君主与臣子的各自职责要求,而且强调二者的主要精神实质在于公正无私、利民尽职。《管子》书里就有这样的句子:“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忠经》把这些认识做了总结,‘‘忠者,中也,致公无私”,认为“忠”就是公正、不偏私,不因个人的私利而危害公家的利益。“忠”的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在传统中国一直延续下来,并凝结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在现代社会得到积极继承和大力弘扬。 (3)“忠”是所有个体对待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这里涵盖了个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多重忠诚。《左传》中说:在困难面前,不忘记自己的国家,就是忠。每当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时刻,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总是挺身而出,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号,即使付出生命也毫不退缩。这便是一种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的崇高行为。“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知道了就去做,这就是忠。 除了普通民众,君主诸侯等统治者也应该具备此种德行。“躬行仁义,极忠用信,则王。”如果能够亲身实行仁义之道.把忠信用到极点,那么就可以称王了。这说明,忠信是一种为政之德。对于统治者而言,“忠”的内容还体现在管理国家的过程中.要为民谋利,造福于民。“上思利民,忠也。'’此种思想是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体现。“民本”思想实际上就是“重民”思想,是重视和承认百姓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秦汉统一大帝国建立以后的“忠” 自秦汉大一统后,“忠”便逐渐成为“臣事君(臣子侍奉君主)”的专一道德。这种转变,有其内在的逻辑根据。因为在封建社会,君主就是民族与国家的代表,一定历史时期的“忠君,,和“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忠”本身也具有背私向公的涵义,传统中国的“公”与“国”相通,所以人们背私向公,实际上也就是效力于“国”,这也就意味着要效命于“君”。一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确立,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时,就必然会导致“忠”的对象向“忠君”的绝对化演变。 这种演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君臣关系的相互性,不仅要求臣子忠于君主,也要求君主礼待臣子。孟子说: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是自己的手脚,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是自己的肚子和心脏;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是泥土小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是仇敌。战国中期以后,随着强权政治的逐步确立,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说:臣子服事君主.儿子服事父亲,妻子服事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以后,天下就会太平;如果这三种秩序被违背,天下就会混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又说:明王贤臣都不要改变这种法则,就算君主不够贤明,臣子也不能侵犯。可见,韩非子强调了臣子对君主的单方面的忠。P3-6 序言 “美德”是什么?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埋头傻干而不计报酬多少,与人交往而甘愿事事吃亏,不考虑个人得失而时时奉献。这种想法,让我们想到了热带丛林中的狐狸和狼。这种所谓的智慧.也不过是丛林之中狐狸和狼的智慧。这种对美德的看法.也不过是没有任何感恩之心的“小人”的内心独白。对狐狸和狼来说。甚至对只图利益的“小人”来说,美德确实什么都不是。但是,我们到底是要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建设成一个美好的人类世界。还是要把它变成一个热带丛林?丛林之中,没有谁永远都是强者.即使老虎狮子也不例外。当那些信奉丛林规则的“智者”成为“更智者”爪下的一块肉时。他的智慧在哪里?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因为沾了别人的便宜,固然可以一时得意,但当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再了。前乐而后苦、开始得意而日后途穷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种高妙的智慧。真正的名家应该是淡泊名利、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人。 在有美德的人看来,有损美德的利益不是一种利,反而是一种害。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同时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俗语也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爱好美德的人,善于约束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心里坦坦荡荡,安宁舒畅。能使自己愉悦幸福一生的,莫过于美德。 有美德的人讲仁讲义,乐于助人,乐于成人之美,这有助于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立,增进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强于孤军作战。人之所以能够胜过万物,就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够合作起来。 美德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己,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自己的快乐。因为他行事以德,故服人不靠威势武力;因为他爱人利人,故能把自己与大众连为一体。因此,孟子才说“仁者无敌”。 美德是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孔子曾经提出过“惠而不费”的君子智慧。在他看来,“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如果我们能把孔子的思想发挥一下。使美德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操守,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做父母的有慈的美德,天下的儿童就都幸福了;做子女的有孝的美德,天下的老人就都幸福了。同样,每个社会位置上的人都有美德,天下就会是一个大道流行、人人幸福的世界。这就是真正的“惠而不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