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与走西口、下南洋并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移。而其中尤以“闯关东”所历经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
三百年间,数代移民的勤劳与汗水,书写了一部让后人回味无穷的绚丽篇章。沈健编著的《闯关东》用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叙事风格,为您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那一直延续着的关东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闯关东/历史上的大移民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沈健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与走西口、下南洋并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移。而其中尤以“闯关东”所历经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 三百年间,数代移民的勤劳与汗水,书写了一部让后人回味无穷的绚丽篇章。沈健编著的《闯关东》用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叙事风格,为您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那一直延续着的关东风。 内容推荐 《闯关东》是“历史上的大移民”系列之一。 从清初顺治年间的招民开垦,到康乾时期的封禁与弛禁,从清末关东解禁,到民国时期大移民,从“满洲国”抢劳工,直至新中国建立后的“开发北大荒”,300年间,至少有3000万移民因为各种原因,挑着担子,带着无奈,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望,背井离乡,或翻山越岭,或漂洋过海,奔赴冰天雪地的关东,在那里开疆拓土,或耕作,或开矿,或经商,或卖艺,闯出了一段延续300余年的历史篇章。 沈健编著的《闯关东》讲述了一段厚重悲壮的历史,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一条九死一生的路。 目录 第一章 缘何闯关东 闯关东的由来 人多地寡的农业危机 天灾人祸的袭扰 山东人自身的性格 第二章 百年记忆闯关东 清初招民开垦 东北封禁与弛禁 关东人口的增长 东北解禁与开放 民国时期大移民 “满洲国”抢劳工 开发北大荒 第三章 九死一生闯关东 闯关东之路 放山的老把头 淘金客的那些事 第四章 闯出一个大关东 黑土地的农业 关东工商业的兴起 关东运输业的兴盛 关东社会变迁 村落城镇的兴起 关东城市的发展 第五章 说不尽的关东风 语言与文化的变迁 多元性的东北方言 建筑、饮食与服装的变迁 如今的东北民居 关东饮食上的变化 特色的东北饮食 服饰的变化 信仰的变化 关东人的性格 关东民俗的传承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山东人自身的性格 贫穷是众多流民闯关东的直接原因,但是贫穷的地方并不止山东,为什么只有山东人大规模选择了闯关东呢?这与山东人本身独特的性格有关。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山东人是正统的、保守的,他们乡土观念极重。山东地区一直流传着“千行百行,种地才是本行”、“三十六行,种地为上”等说法,因为在山东人的思想中,土地是最根本的,种地是最高尚、最正经的谋生方法。民间关于“灶王爷”的传说便充分体现了山东人种地为上的观念。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一个叫凤凰庄的地方,住着一户姓张的农户。在这个淳朴的家庭里,有慈祥的张老夫妇、孝顺的儿子张郎和贤惠的儿媳郭丁香。一家四口和睦的生活着。 谁知,儿子张郎越来越嫌弃土里刨食,不听父母和妻子的劝阻,弃农经商。张郎走后,丁香躬身稼穑,孝敬二老。过了几年,二老相继谢世,丁香变卖家产,安葬了父母。家产耗尽,只剩下一头老牛一辆破车。丁香凄苦伶仃,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但她心里一直盼望着张郎能早日回来,和他一起过男耕女织的日子。 十年后的一天,发了财的张郎终于回来了。丁香劝他以后好好种地,安心过日子,但他却什么也听不进去。后来,张郎嫌弃丁香整天就知道下地干活,就休了她,给了她一头老牛一辆破车,把她赶出了家门。 丁香含泪而去,流落深山,一位慈祥的老婆婆收留了她。婆婆有个三十多岁的儿子,因为家里穷一直没娶媳妇儿,丁香便做了婆婆的儿媳。 狂妄的张郎好景不长,一场“天火”烧光了他所有的家产,他自己也被烧瞎了双眼。他成了乞丐,讨饭讨到了丁香门上,当他得知施舍饭的“大娘”乃前妻丁香后,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一头钻进灶门,自焚而死。 张郎死后,“玉皇大帝”念他是自己的本家(传说玉帝姓张),且有悔过之意,就封他做了个“灶王”。于是张郎成了“一家之主”。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辞灶节”,传说这天晚上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山东民间很看重这个节日,素有“过小年”之称。这天黄昏,家庭主妇们会把贴在灶壁上的灶王像揭下来,剪下上部的“灶马”(灶王像上的一匹神马,是灶王爷的坐骑),把它放进谷囤里喂一下,然后燃烛焚香,把灶马和灶王爷的画像一同点燃,作揖施礼,嘴里还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于是,灶王便升天而去了。 山东人供奉灶王为一家之主,目的便是训诫后人要踏实种地,少接触商业。他们有句谚语说“做个买卖瞎个人”,这里的“瞎”是山东方言,不仅仅指张郎被烧瞎了双眼,还指一个人道德败坏沦落为废物,也就是说张郎是因为弃农从商才被烧瞎的。在惋惜一个人变坏之后,山东人通常会说:“这个人瞎了。” 种地为上的传统思想使得山东人甘心在地里刨食,在土地中安身立命。山东有句民谚叫“死逼梁山下关东”,也就是说当山东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无法生存时,除了学梁山好汉造反,他们只能闯关东,因为那里有肥沃的土地。 另外,山东人还具有节俭、朴实、重情义、豪放等性格特征,这也有利于他们在东北的闯荡。 比如,有句谚语说:“山东人好存粮,山西人好盖房,河北人好穿衣裳。”这说明山东人是非常节俭的。至今的鲁西南人,见了面相互打招呼还都是说“你喝汤了没”,而不是中国人习惯所说的“你吃饭了没”,因为从前的鲁西南人晚饭都是喝稀饭汤的,他们觉得晚上睡觉根本用不着吃什么饭,喝点稀的就可以了。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当初那么缺衣少食了,可“你喝汤了没”的说法却作为他们的习惯用语一直沿用到现在。 但山东人的节俭只是自我节俭,他们并不吝啬,而是非常好客的,凡有客人来,必定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对待邻里他们也是非常慷慨的。这也是山东人重情义的表现,梁山好汉们便是山东人豪放、重情义的典型代表。 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肥沃的黑土地吸引着山东人不畏艰辛远赴东北。而山东人的粗犷豪放使他们敢于闯关东;他们的勤劳节俭使他们的境遇渐渐好转,慢慢在东北安定下来;他们重情义、朴实、豪放的性格又使得他们能够在东北与当地人和睦相处,最终在东北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P19-22 序言 2008年初,电视剧《闯关东》在央视热播,该剧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段厚重而悲壮的传奇历史,跌宕起伏的剧情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与走西口、下南洋并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移。而其中尤以“闯关东”所历经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 从清初顺治年间的招民开垦,到康乾时期的封禁与弛禁,从清末关东解禁,到民国时期大移民,从“满洲国”抢劳工,直至新中国建立后的“开发北大荒”,300年间,至少有3000万移民因为各种原因,挑着担子,带着无奈,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望,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或翻山越岭,或漂洋过海,奔赴冰天雪地的关东。在那里开疆拓土,或耕作,或开矿,或经商,或卖艺,谱写了一段延续300年的“闯关东”篇章。 一个“闯”字,道出了无数移民者的辛酸。这一走,有的再也无法回到故乡,再也见不到故乡的亲人。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才能到达关外,甚至还有很多人,永远地倒在了闯关东的路上,再也没能站起来。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路。 然而,就是这些经历千难万阻到达关东的人们,用勤劳和汗水,给那片黑土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迹罕至的关外荒原,在千万百姓的手中变成了万顷良田,农耕业的发达,同时带来了工商业的发展,关东大地上城镇兴起,商铺林立,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同时,几百年的移民活动,也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既有语言、服饰的变迁,也有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的改变,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东北文化和关东民俗。数代移民们,闯出了一个大关东。 三百年间,数代移民的勤劳与汗水,书写了一部让后人回味无穷的绚丽篇章。本书用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叙事风格,为您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那一直延续着的关东风。 鉴于作者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在内容方面可能会有纰漏或不当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同时也欢迎读者及时地批评指正,提出意见和建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