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尼斯·麦卡锡、丹尼斯·麦卡锡编著的《自然学习设计:面向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总结了自然学习模式的基本要素。第一章讨论了学习风格,以及学习风格研究对教师教学和学习者学习的影响。第二章依据学习风格说明了吸引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循环圈。第三章则向教师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帮助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用学习循环圈。第四章介绍了最新大脑研究的实际应用,建议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呈现新知识,提供多种方式让学习者表达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第五章结合了学习风格理念、循环圈和大脑研究,完整地呈现了自然学习模式。第六章指导教师理解在课堂使用概念教学的原理。最后一章提供了采用完整的自然学习模式——包括循环圈、学习风格、大脑研究,以及基于概念进行教学的单元设计模板。
序\1
前言\1
作者及单位简介\1
致谢\1
第一章 学习风格\1
一、学习循环圈\1
二、感知如何影响学习\2
三、加工如何影响学习\4
四、加工维度与约翰·杜威\6
五、感知与加工的风格\7
1.第一类学习者——“为什么?”\8
2.第二类学习者——“是什么?”\9
3.第三类学习者——“应怎样?”\10
4.第四类学习者——“该是否?”\11
六、完整的自然学习模式\13
第二章 学习循环圈\15
一、依据循环圈开展学习\15
1.直接体验\15
2.用心反思\16
3.形成概念\16
4.付诸行动\17
5.融会贯通\17
二、学习者主体在学习圈的始末\18
三、成功的学习圈离不开反思\19
四、学习圈是对课程的完美设计\19
五、学习圈包含了重要的评估要求\20
六、学习圈是不同风格的秀场\21
七、学习圈是一次历练\21
八、学习圈是成长的公式\22
九、秀出你自己\22
十、从另一个视角看四种学习类型\23
1.象限Ⅰ:“我”\23
2.象限Ⅱ:“他们”\24
3.象限Ⅲ:“它”\25
4.象限Ⅳ:“我们”\25
十一、再次尝试从其他视角来看四象限\26
第三章 依据学习圈开展教学\29
一、象限Ⅰ:回答“为什么”问题\29
1.象限Ⅰ:学习者将体验到什么?\29
2.象限Ⅰ任务:指向“为什么”类问题\32
二、象限Ⅱ:回答“是什么”问题\33
1.象限Ⅱ:学习者将体验到什么?\33
2.象限Ⅱ任务:弄懂“是什么”类问题\35
三、象限Ⅲ:回答“应怎样”问题\36
1.象限Ⅲ:学习者将体验到什么?\36
2.象限Ⅲ任务:落实“应怎样”类问题\38
四、象限Ⅳ:回答“该是否”问题\38
1.象限Ⅳ:学习者将体验到什么?\39
2.象限Ⅳ任务:澄清“该是否”类问题\41
五、绘制教学成效图示\41
第四章 脑一心学习系统\43
一、若干主要概念\44
二、线性加工与圆周加工\44
三、四象限与大脑\46
1.线性加工\49
2.圆周加工\50
四、学习者学习策略偏好\53
五、全脑教学策略\54
1.借用隐喻与明喻\55
2.形成范例\55
3.运用想象\55
4.提高感觉意识\56
5.诗性语言\56
6.类比\56
7.三维实物任务\57
8.戏剧、角色表演\57
9.把不相干的事物或想法重新分类或组成新的形式\58
10.活动与动觉策略\58
11.几何教学\58
12.数学概念形成\59
13.跨学科找相似\59
14.精益求精——无所不在\60
15.意识流:写作、思维与札记\60
16.借用颜色或音调去阐释、比较与丰富\60
17.平行加工\60
18.肢体语言\61
19.关注他人内心世界的反思性对话\61
20.带有情感意义的自传性回忆\61
21.对行动制作脑图\61
22.非言语表征\64
23.用音乐伴奏、比较、扩大或阐释\65
24.示证\67
25.依靠直觉感受\69
26.结构图\72
第五章 在学习圈中交替运用左右脑的方式\74
一、连接\74
二、关注\74
三、想象\75
四、讲解\76
五、练习\76
六、扩展\77
七、提炼\78
八、表现\79
第六章 概念教学\80
一、什么是概念教学?\80
二、运用概念来教学\81
三、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概念\82
四、概念和课程标准\85
五、形成概念的伞形练习\86
六、在自然学习模式中实际运用\89
第七章 制定自然学习的课时计划\91
一、信息传递\91
二、技能操练\91
三、预期结果\92
四、建立连接\93
五、分享连接\94
六、学以致用\94
七、质疑/评估\95
八、连接之想象\96
九、赋予评估\96
十、自然学习模式的课时计划:最终概括\98
结语:一切为了孩子\99
参考文献\100
译后记\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