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绚慧的《请容许我悲伤》是一本有关安慰疗愈的好书,记录了作者与病人、家属等互动的经验,以及她在这些经验中的思考,传达了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之道,不但为不同丧亲者提供了自我调适的方法,更为助人专业者提供了悲伤辅导的过程及技巧,可以使每个读者的悲伤找到出口,遗憾渐渐释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请容许我悲伤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苏绚慧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绚慧的《请容许我悲伤》是一本有关安慰疗愈的好书,记录了作者与病人、家属等互动的经验,以及她在这些经验中的思考,传达了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之道,不但为不同丧亲者提供了自我调适的方法,更为助人专业者提供了悲伤辅导的过程及技巧,可以使每个读者的悲伤找到出口,遗憾渐渐释怀。 内容推荐 《请容许我悲伤》集结了十余个丧亲的故事,有作者苏绚慧在工作上服务的患者及家属、团队友人,也有亲人等,也有遗族的父母、孩子、朋友。绚慧工作的对象不一,她充分利用不同手段,如儿童绘本、玩偶、画图、说故事等,来协助当事人表达情绪,这些方法是死亡教育中被广泛讨论的。音乐、艺术、阅读、书写等疗法,都是借由不同的管道,让内在深层的情绪、困惑被触动引发,或得到共鸣、舒缓。 这本书正是希望邀请读者以更开放、坦然的心接纳悲伤。 目录 推荐序 寒夜的口琴声孙越 推荐序 善待悲伤的重要李开敏 推荐序 让悲不再伤吴庶深 自序 悲伤,是因为爱 楔子 第一部 靠近孩子的心 来人间两年的小天使 我一个人很寂寞 爸爸,我舍不得你 不论何时都能与妈妈见面 妈妈会爬梯子上天堂去 好好地向爸爸告别 学会疼爱爸爸 我很想念弟弟 第二部 敞开心与悲伤共处 妈妈的泪 未竟的爱 隐藏的脆弱 悲伤不曾离去 第三部 悲伤关怀的提醒 你可以为悲伤的人做些什么 悲伤者的需要 陪伴孩子面对丧亲的温柔提醒 试读章节 妈妈的泪 这是关于婷婷妈妈的悲伤。 那是一个星期六早上,大约十点,我正在病房和病人谈话,突然呼叫器响了起来,屏幕显示的号码是总机呼叫。我中断了和病人的谈话,拿起病房的分机拨回总机,总机小姐告诉我,是院外电话,急着找我,所以呼叫我。 我拿着电话,疑惑着等待转接过来的电话。 电话那头终于接通了,是大姑姑的声音,但随即是一阵哭声。大姑姑很少像这样哭,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也很少听见她的哭泣。我听得心慌,不知家中发生什么事了。我连忙问:“怎么啦?姑姑,发生什么事了?你慢慢说……” 姑姑哽咽得不能言语,只能勉强回我话:“澄澄,澄澄……死了。” 我听得模糊,她的哽咽声让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了一次:“澄澄?澄澄怎么了?” 姑姑强压住悲恸的心再次告诉我:“澄澄死了。” 澄澄是三表嫂的第三个孩子,四个多月大,是一个很爱笑很乖的小男生。我很喜欢他,还曾和三表哥、表嫂开玩笑,要当他的干妈。 姑姑说的话,让我的脑子像电视讯号中断时的空白,几秒后,我回了神,猛问姑姑:“怎么会这样?澄澄发生什么事了?” 姑姑哽咽地说:“还不晓得怎么回事。他现在在急诊,可是已经没有呼吸了。” “谁发现的?” “保姆,昨天晚上他睡在保姆家,半夜还喂过奶,早晨四点却发现没有呼吸了。” 我太震惊了。即使在医院工作,听过急诊处理过…… P83-84 序言 善待悲伤的重要 李开敏 认识绚慧是在安宁照顾基金会的工作坊,她的年轻、才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年,她在安宁病房的心灵手记《死亡如此靠近》一书出版,把在病房协助癌症患者和家属的实战录整理成短文,纤细的笔触、敏锐的观察以及从容的最后陪伴,十分动人,也真实呈现了安宁病房的而貌。 《请容许我悲伤》是绚慧的第二本书,她很清楚地表白,这样的书写,除了希望在悲伤教育工作上传递“善待悲伤”的重要信息外,透过书写和面对,也能帮助她从童年失去依靠的内在困境中复原。 诚然,真实地面对,就是回首审视“失落”在生命断裂处所留下的伤痕,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请容许我悲伤》正是诉说每个当事人在修通(WORKthrough)的路上所必须完成的这项功课,也提醒所有关心当事人的亲友,允许和尊重这样的需要。国外医院内设置丧恸室(bereayement room),就是提供一个空间,让丧亲者在隐秘、安全的环境中流泪、告别、面对、沉思,照顾内心的丧恸。 然而,每个社会文化中都充满了各种“恶待”悲伤的实例,往往反映的是大环境中所弥漫的对死亡的恐惧失措或焦虑难安,就像《来人间两年的小天使》中的小韦韦,因濒死被家庭排拒;或《我一个人很寂寞》中的阿宏,如此敏感地配合母亲掩盖对父亲病重的担心和自己的悲伤;或像《悲伤不曾离去》中冬冬的老师,对冬冬丧母的粗鲁对待。死亡是如此难被正视、接受或分享讨论的一个禁忌。这本书正是希望邀请读者以更开放、坦然的心接纳悲伤,简言之,容许心中的悲伤有一个位置存放。 本书集结了十余个丧亲的故事,有绚慧在工作上服务的患者及家属、团队友人,也有亲人等,也有遗族的父母、孩子、朋友。绚慧工作的对象不一,她充分利用不同手段,如儿童绘本、玩偶、画图、说故事等,来协助当事人表达情绪,这些方法是死亡教育中被广泛讨论的。音乐、艺术、阅读、书写等疗法,都是借由不同的管道,让内在深层的情绪、困惑被触动引发,或得到共鸣、舒缓。 书中示范的另一项重要安宁照顾是完成遗愿,如《楔子》中最后去酒吧过生目的男孩,(《爸爸,我舍不得你》中在父亲节前安排的全家聚会。“鼓励道别”也是生死相安的功课,绚慧多次提醒孩子要记得父母的爱,把握最后时间来道谢,承诺会好好照顾自己。 读完全书,我非常欣赏绚慧的用心以及对丧亲议题的持续关注。在现实环境中,安宁的心理照顾仍有许多社会文化层面的阻碍,反应在大环境(小区)和小环境(医院)的重重限制,如资源不足、父母拒谈等。书中的实例让我们更亲近安宁病房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在极度欠缺本土生死教育素材的台湾,绚慧的努力值得喝彩与鼓励,相信普罗大众可从书中开启“容许悲伤”的一扇心灵之窗。至于专业工作部分,我在此提出三点补充: 第一,“悲伤”在家庭系统内的运作。绚慧说得很对,家庭最重要的次系统是父母,因此帮助孩子的前提是强化父母的功能,在安宁病房,保护在死亡巨大压力下被忽视的儿童,格外重要。基于这一点,面对个案时,我们会期待能更多地做父母的工作,鼓励他们把握时间陪伴孩子。道别时,除了正向的交代,也要表达遗憾,甚至抱歉。因为孩子失去父母时,常常的解读为“被弃”,因此可能有潜藏的愤怒、内疚。提醒他们父母的爱虽然重要,但是面对真实的内在矛盾也同样重要。过于强调要求孩子热爱父母,承诺对自己的照顾,也是某种角色错置,忽略了孩子在家庭系统内是弱小待保护的。 第二,未解决的“悲伤”对个人、家庭的伤害。《我一个人很寂寞》中的阿宏目睹父亲逝世后,妈妈的酗酒、割腕,以及他不慎将剪刀插入弟弟的肚子,反映的正是丧亲后的个人及家庭解组。其实阿宏的画中已透露了很多求助的信息,认同父亲而躺在地上的他,说他和父亲是同一国的,父亲死了,那他呢?他要去死那一国,还是留在生这一国?八岁的他理解的死亡是什么?这些都是寂寞的阿宏等待被陪伴和了解的。当他说“我不要说,我要把我的悲伤放在心里,妈妈已经很难过,我不要让她看到我难过”,那时我们需要告诉他:他还是个孩子,他想保护妈妈,可是他太小了,他需要大人保护。我们也要提醒妈妈看到孩子的负担,在家族系统中找到其他的支持,当母子都出现攻击、破坏、毁灭能量的现象时,心理治疗的资源必须及早引进。 第三,特殊形式的死亡所引发的悲伤历程有所不同。书中提到的“猝死”,(《我很想念弟弟》中的澄澄、《楔子》中的父亲都是无预警的死亡。对遗族而言,会因毫无心理准备、死亡可能可以预防等因素而使哀悼变得复杂。在悲伤辅导的工作中,需要和安宁病房慢性、有预期的死亡有所区别,陪伴丧恸之外,要对创伤后压力反应的动力有所了解和敏察。 “真正让人感到恐怖与受伤的不是死亡,而是周遭人的态度与反应。”希望读者能体会其中的深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