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编著的《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论及中国口琴音乐在城市中的发展史,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并通过个案——上海中华口琴会在发展中形成的音乐文化和操作模式,及其对中国各界影响的分析,在历史的材料及现实中依然健在的历史当事人对历史的回忆这两重资料参照下,加之以笔者对上海这个中国口琴发源地考察后的实际体验,将中国口琴音乐的历史源头、流传经过、演变过程及中国口琴音乐发展史予以钩沉。
李岩编著的《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论及中国口琴音乐在城市中的发展史,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并通过个案——上海中华口琴会在发展中形成的音乐文化和操作模式,及其对中国各界影响的分析,在历史的材料及现实中依然健在的历史当事人对历史的回忆这两重资料参照下,加之以笔者对上海这个中国口琴发源地考察后的实际体验,将中国口琴音乐的历史源头、流传经过、演变过程及中国口琴音乐发展史予以钩沉。而对王庆勋(中华口琴会会长)个人在上述口琴发展史中的作用,笔者之所以施之以浓墨重彩,是相信历史发展至关键处,总是杰出人物起关键的作用。故对王庆勋君,在中国口琴历史的发展中的作用,给予充足的篇幅。
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基本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对课题加以研究,并综合了诸多民族音乐学、历史学及人类学的方法,将音乐作为文化进行研究,注重它与音乐之外的文化、经济的联系,同时也不忽视音乐本身的特性,是《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重要特征之一。这在某种程度,显示了“深描”(thick desctription)的“表”、“里”。
笔者以充足的历史资料及实地勘查体验显示:
一、口琴是一种20世纪30至40年代,在中国城市最受欢迎的大众乐器。
二、口琴是继学堂乐歌以后,发展最为迅猛的大众音乐文化。
三、它除与中国各种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外,与中国口琴民族工业,也息息相关。
四、口琴虽有局限,但它是中国新音乐的摇篮。
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收益是将其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首先予以人文的关怀并将其从过去中国内陆某些政治局限,及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再将其人的一面予以多层次描述,最后给出一个说法,从而使我们得以见到一个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人”之景观。
序言 韩锺恩/1
摘要/1
序论/1
a.要旨与意义/1
b.观念之“变”及选题“心路”/1
c.民族音乐学方法/3
d.研究“现状”及可资的“借鉴”/11
e.内容述略/12
f.向师友及家人致谢/14
1 名实考辨/17
1.1 此口琴非彼口琴/17
1.2 彼口琴非此口琴/20
1.3 口琴的种类及实际演奏效果/23
1.4 依自海上来/42
Ⅱ 中华口琴会“前景”/50
2.1 天津的口琴(1922—)/50
2.2 台湾的口琴(1925—)/55
2.3 北京的口琴(1919—)/57
2.4 江南口琴先驱/60
2.5 不应(却被)“遗忘”/68
Ⅲ 中华口琴会之初(1930—1935)/72
3.1 王庆勋其人及中华口琴会/72
3.2 起因、性质、章程、方针、设制、构想/75
3.3 文化定位/81
3.4 移易风俗/81
Ⅳ 参与(1931—1935)/93
4.1 重要音乐活动/93
4.2 政治及公益事业/98
4.3 内外关系之协调/114
4.4 家族化、会址、阋墙及鼎立三足/122
4.5 厚重记略/128
V 中华口琴模式/137
5.1 收支平衡/137
5.2 庞杂成分/140
5.3 口琴交响乐队及花样组合/142
5.4 多姿的口琴改编曲/146
5.5 双重景观/194
Ⅵ 中华口琴会“后景”(1936—1950s)/200
6.1 点将台/201
6.2 1940年代口琴人口及口琴产量/206
6.3 口琴现象衍展/209
6.4 口琴运动及对国人的影响/217
6.5 口琴创作/223
Ⅶ 眚与德/232
7.1 媚日倾向/233
7.2 王庆勋的历史定位/239
7.3 王庆勋性格分析/247
结论/255
附录I 参考文献总目/265
附录Ⅱ 谱例索引/291
附录Ⅲ 图片索引/294
附录Ⅳ 表索引/298
跋/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