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面对清朝“国语”在实践中学习人数与使用规模不断减少,清朝“国语”面临空前危机等突出问题,乾隆帝适时进行了必要的制度保护。这些制度性保护措施集中反映了乾隆帝试图通过制度、法律、道德等多种有效手段去保护清朝的“国语”利益。虽然,在保护“国语”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和缺憾,但乾隆朝在“国语”制度保护方面的一些做法仍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于家富编著的《乾隆朝国语保护制度论》通过仔细考察乾隆朝在国语制度保护方面的历史轨迹,努力发掘其对于当代中国维护多元一体的社会秩序与多民族语言文字制度保护的借鉴意义与现代价值。
于家富编著的《乾隆朝国语保护制度论》内容简介:1599年2月,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借用蒙古文字创立老满文,从而使满族这个新的民族融合体,在本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随着老满文应用范围的扩大,其自身的一些缺陷也不断暴露出来,1632年,皇太极又命达海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了老满文。新满文在清朝入关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了更广范围的使用,其实际社会应用程度不断提高,自此成为清一代的正式官方文字。作为第二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中央政权,如何在汉族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保持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并合理调整不同民族语言文字利益关系,实现国家统治根本的利益,不重蹈前代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被“汉化”的覆辙,这些无疑是事关清朝“国体”与“根本”的重大问题。皇太极将满语文确定为“国语”后,随着清军入关,清朝皇帝不得不采取较为温和宽松的满汉文兼用的语言文字政策,并通过相应的语言文字制度建设保护清朝的“国语”,实现既不失国家“根本”,又能有效弥合自清初以来满汉不同民族、汉语与国语之间的尖锐对立与冲突,维护社会正常的语言文字使用秩序。清朝入关后,尽管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试图维护清朝国语作为“根本”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只是在政策导向与实施强度上有一些差异,清朝维护国语的基本国策及相应的制度建设一直延续到清末。
乾隆作为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1736~1796年)清朝的综合国力世界第一,这即是后世历史学家所称的“康乾盛世”中的“乾隆盛世”。在清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乾隆无疑是一位有着较高治国理政经验和文化素养的有为之君。他既有“十全武功”的辉煌战绩,又是一位具有非常鲜明民族性格的国家利益维护者。在清入关已近百年的特定形势下,他既坚持既定的“国语”为根本的语言文字基本国策,又继续实行适时的满汉文兼用语言文字使用制度,并针对国语在语言实践中,学习与使用人数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满族人不能正常运用“国语”、日渐生疏遗忘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制度变革与特别保护,很好地维护了满族国家统治的根本利益。无疑,当面临国语使用危机时,乾隆一系列通过制度措施保护“国语”的具体做法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是最突出的,并有实际的效果为证。今天看来,乾隆当时的一些制度强化保护措施并非完全是“民本倾向”的,但这也恰恰为我们今天如何就一国之内合理保护不同民族语言文字利益提供了有益经验,其当时的制度规定与具体做法,对我们今天语言文字法治建设的历史启示意义仍是非常重大的。乾隆朝实施的制度保护措施主要有:屡发上谕强调保护“国语”的重要性;从政治制度上将“国语”作为国家官吏任用考核的必备条件;实施针对皇族宗室、八旗军队和侍卫的更严格的国语学习考核制度;更正规的国语学校教育制度和翻译科举考试等制度。这一系列有力的制度保护措施,集中反映出乾隆试图通过强化制度保护,运用法律、道德、纠正学习习惯等多种实际举措来保护清朝的“国语”。
乾隆采取的一系列制度保护措施,对“国语”保护与使用无疑是具有明显成效的。例如,通过法律等一系列有效保护手段,“国语”的学习和使用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国语”在官方、八旗军队中的使用范围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翻译科举考试,在“国语”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也有了重大进步,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语”逐步衰落的实际趋势。乾隆作为封建君主,在保护国语过程中也有明显不足,我们不能完全用今人之标准去苛求古人。持中而论,当一种语言文字的使用出现严重危机时,乾隆通过制度保护的做法去强化“国语”保护是一种必然选择,我们今天在面对同样问题时,也会采取如此的做法。在这之中既有乾隆本人的重视与大力提倡,也有现实中他试图改变满汉民族语言利益保护不平衡现状的主观努力,只不过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进行语言文字法治建设,应该更多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民本基础上的语言文字保护制度建设。本书通过仔细考察乾隆朝在此方面的重要历史轨迹,发掘其值得当代中国继承的有益做法与借鉴的制度建设经验,这对今天中国运用制度手段保护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和谐发展,维护多元民族文化的发展利益并且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这也有利于开拓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民族文化角度,理清和构建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有序相处的和谐之道,进而推动整个国家文化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乾隆朝国语保护制度论》分绪论、五章内容和结语来展开具体论述: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起、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为本书开篇的导语部分,理应“开宗明义”阐明本书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为全书围绕核心问题的“理论纠结”与进一步展开研究作铺垫。
第一章 清代“国语”概念和“国语”保护问题。本章分三节:第一节,首先阐明“国语”的概念,指出清代的“国语”具体指向什么,“国语”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以及“国语”在清代的特殊法律地位,这是本书的立论基础和前置性问题;第二节,从历史发展视角,初步梳理清代“国语”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三节,研究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的意义。
第二章 乾隆朝在军政制度上对“国语”的保护。这是本书两个主体部分之一。第一节,乾隆屡发上谕强调保护“国语”的重要性;第二节,乾隆严格规范八旗军队的“国语”使用;第三节,乾隆在任用考察官吏时对“国语”水平的考核。
第三章 乾隆朝在文教制度上对“国语”的保护。这是本书两个主体部分之一。第一节,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国语”学习。第二节,乾隆朝的翻译科举考试制度,这包括对其基本概况、演化发展以及该考试制度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第三节,乾隆朝在其他方面对“国语”的保护,分六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和梳理。
第四章 乾隆朝强化“国语”制度保护的原因及评析。第一节,乾隆强化“国语”制度保护的主要原因;第二节,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取得的成效;第三节,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五章 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的历史启示。该部分从四个方面联系今天的语言文字法治建设实际,展开对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分析,重新诠释清代国语的“根本”,探究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变”与“不变”之间的深刻内涵与演化规律,提出针对今天语言文字法治建设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结语部分是对全书的总结与观点提炼。主要说明:其一,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治理过程中,通过制度建设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基础上注重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利益,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与利益共享是十分必要的;其二,今日中国虽然没有实行中国历史上的国语保护制度,但实际生活中的“国语”是存在的,与中国古代相比,今人应对“国语”作出全新的科学理解与合理解释,并以比较理性、包容、发展的国家语言文字制度建设,服务于中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利益保护工作,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其三,当民族语言文字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正确处理好制度保护上的坚守与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性、公正地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利益纠纷,不断提高中国的文化法治建设水平。
序 言
内容摘要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清代“国语”概念和“国语”保护问题
第一节 清代“国语”概念辨析
一、“国语”概念
二、清代“国语”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三、清代“国语”的官方法律地位
第二节 清代“国语”的历史发展
一、清代“国语”使用概况
二、满文创立与改革
三、太宗朝的“国语”使用及制度保护
四、顺治朝的“国语”使用及制度保护
五、康熙朝的“国语”使用及制度保护
六、雍正朝的“国语”使用及制度保护
七、乾隆朝之后的“国语”使用与保护
第三节研究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的意义
第二章 乾隆朝在军政制度上的“国语”保护
第一节 屡发上谕强调保护“国语”重要性
第二节 乾隆朝对八旗使用“国语”的制度规范
一、严格规范,强调八旗不能忘记“国语”根本
二、视察八旗军队时注意检查“国语”
三、通过制度,要求汉军旗人严格使用“国语”
四、对八旗沾染汉习的行为严加训诫
五、侍卫的“国语”要求
第三节 乾隆朝对官员使用“国语”的制度规范
一、将维护“国语”法律地位作为施政的基本方针
二、将“国语”作为官员引见与考核的法定条件
第三章 乾隆朝在文教制度上的“国语”保护
第一节 通过学校加强“国语”教育
一、宗学
二、八旗官学
第二节 乾隆朝的翻译科举考试
一、清代翻译科举考试概况
二、乾隆朝翻译科考试的发展
三、乾隆朝翻译科考试的不足
第三节 乾隆朝在其他方面对“国语”的保护
一、规范民间满文版本书籍翻译秩序
二、规定满蒙文字间翻译规则
三、规范满语地名翻译
四、不得随意更改满族姓氏
五、重定十二字头音训,规范“国语”的学习
六、规定缮写清字时既要有所避讳,又可适度变通
第四章 乾隆朝强化“国语”制度保护的原因及评析
第一节 乾隆朝强化“国语”制度保护的主要原因
一、乾隆时“国语”使用危机已日益严重
二、实施“国语”制度保护是清朝掌控政权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国语”在维护清朝边疆民族地区统治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四、强化“国语”制度保护有利于保持满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五、乾隆本人的特别重视与影响不可小视
第二节 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取得的成效
一、满语文本身获得了较大发展
二、通过制度保护“国语”的效果较为明显
三、提高了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国语”水平
四、满汉文兼用司法语言应用政策的实施加强了司法审判工作
五、“国语”学校教育与翻译科举考试更加规范
六、满汉语言文字交流使满族整体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七、在贯彻“国语”保护制度规定上注重灵活变通
第三节 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国语”保护方面的立法较为零散,变更随意性较大
二、“国语”学校教育制度上存在一些缺陷
三、忽视对满族语言文字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四、满汉翻译人才的培养政策上屡有反复
五、乾隆本人对“国语”制度保护的影响较大
六、当时采取的一些重要政策不利于满汉不同语言文字间的交流
第五章 乾隆朝“国语”制度保护的历史启示
一、对“国语”应进行全新的理解与解释
二、通过制度方式进行语言文字保护是非常有效的
三、应对不同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平等保护
四、不同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应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结语
附录
一、八旗官学生条例
二、国子监规条
三、国子监现行则例
四、礼部则例(翻译科考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