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篆刻研究》由顾琴所著,海派篆刻的最大亮点是艺术风格的创新与风格多样。本文选择不同的印人代表作个案研究,他们分别是吴昌硕、王福厂、简经纶、钱瘦铁、来楚生和韩天衡等。
本文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及风格学的多重视角观照海派篆刻的兴衰。视角新、材料丰富而翔实,故是理解海派篆刻由来、海派篆刻风格内涵的极有价值的新成果。
有海派绘画、海派书法研究而无海派篆刻研究,本文就是为填补这一课题空白而做的开拓性、原创性研究。
《海派篆刻研究》由顾琴所著,《海派篆刻研究》是围绕着海派篆刻崛起的原因、存在的依据及其商业性格、文化性格及艺术风格依次展开的。海派篆刻的崛起是由于开埠带来的商业繁荣,战乱带来的大批文化移民,外部新环境使文化移民形成新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导致了这样一个篆刻流派的诞生。海派篆刻的商业性格,源于艺术品市场的形成。艺术商品市场促进篆刻创作的发展与多元化,而市场多种运行方式又刺激润例的出现。海派篆刻因言利而生发达,又因讲利而使篆刻走向世俗,甚至庸俗。一些印人在经济浪潮中向世俗倾斜,导致篆刻创作主体性的缺少,故海派篆刻的艺术形态走向世俗不可避免。同时,处在全国文化中心的海派篆刻,因感受中西文化的最新成果而充满活力。此外,海派篆刻的印学研究也呈多元文化状态:其中既有沙孟海式的新印学研究构建,即研究视角“新”;亦有邓散木这种向篆刻学科建设方向发展的“广”,具有平民性;更有黄宾虹玺印研究的“深”。这三种层面的学术研究动向,代表了民国海派篆刻的不同文化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