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由张启华(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周鸿(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教授)、尹凤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陈东林(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共同编写。全书共分9章,介绍了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到1996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而又曲折的四十七年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启华//周鸿//尹凤英//陈东林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由张启华(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周鸿(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教授)、尹凤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陈东林(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共同编写。全书共分9章,介绍了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到1996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而又曲折的四十七年历程。 内容推荐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决议》指出:要把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张启华、周鸿、尹凤英、陈东林所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给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提供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新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全国高等院校国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委托编写。 目录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二、《共同纲领》的制定 三、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 第二节 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建国初期的国内形势与任务 二、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三、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四、稳定市场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 第三节 抗美援朝与各项民主改革的开展 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与建国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制定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三、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成 四、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开展 五、其他各项民主改革的进行与清除旧社会遗毒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二、调整工商业与“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三、恢复国民经济的成就及其经验 第二章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任务的提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提出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三、“一五”计划的实旖与超额完成 第二节 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辟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一、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二、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四、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和党的团结 第四节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建设 一、改革旧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 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 二、对外关系的初步建立与中苏结盟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第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及其曲折 第一节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三、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四、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五、整风运动的开展和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第二节 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宸及指导方针的失误 一、毛泽东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方针的再次提出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大跃进”运动的发生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 一、初步纠正已经觉察的“左”倾错误 二、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三、庐山会议由纠“左”到反右倾的逆转 四、继续“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第四章 全面调整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提出和初步贯彻 一、农村人民公社的初步整顿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 三、“七干人大会”的召开和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四、全面调整决策的确立 五、各个领域全面贯彻调整方针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 一、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二、调整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三、“三五”计划的制定和“三线”建设的展开 四、十年建设成就与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发扬 第三节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 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 二、反对美国霸占台湾 二、中苏关系的恶化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 四、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五、对外关系的新进展 第四节 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开展与失误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林彪集团的覆灭 第一节 “文革”的酝酿与发动 一、发生“文革”的国内外环境与毛泽东的错误判断 二、从批判《海瑞罢官》到通过《五一六通知》 三、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全面造反浪潮 第二节 从“一月夺权”到全国建立革命委员会 一、“一月夺权”与“二月抗争” 二、“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 三、全国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四、国家经济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第三节 斗、批、改运动在各个领域的贯彻执行 一、贯彻“左”倾错误路线的斗、批、改运动 二、中共“九大”召开与整党建党运动 第四节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一、围绕修改宪法与召开全国人大进行的斗争 二、粉碎林彪集团的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 第六章 坚持还是纠正“文革”错误的斗争与粉碎“四人帮” 第一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与反复 一、毛泽东对部分错误的认识与纠正 二、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期间的纠“左”努力 三、纠“左”努力受挫与中共“十大”的召开 第二节 国民经济在排除干扰中缓慢发展 一、“三五”计划的完成与“三个突破” 二、“三线”建设的全面展开 三、农村经济有所发展 四、对外经济工作出现新局面 第三节 外交局面的重大突破 一、抵御苏联霸权主义的军事威胁 二、援越抗美斗争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 第四节 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与邓小平1975年整顿 一、“批林批孔”运动与“四人帮”组阁阴谋的破产。 二、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三、邓小平1975年整顿 第五节 “四五”运动与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一、“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与“四五”运动 二、毛泽东逝世与粉碎“四人帮” 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第七章 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途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一、拨乱反正的开始和徘徊局面的出现 二、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三、国民经济的新的调整和“五五”计划的完成 第三节 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 一、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二、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完成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初步成效 第四节 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农村改革的兴起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初步实施和沿海经济特区的兴办 三、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和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出和加强 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与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第八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第一节 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的全面改革局面 一、农村改革的深入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三、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五、“六五”计划的完成和“七五”计划的制定 第二节 对外政策的调整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一、对外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的发展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的妥善解决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节 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突破 一、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二、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三、治理整顿国民经济的开始 四、保证国家稳定的重大决策和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第四节 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 一、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确立 二、进一步治理整顿和“七五”计划的完成 三、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与贯彻 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第九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一节 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 二、中共“十四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三、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与加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新突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方针 三、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与跨世纪宏伟纲领的制定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后建立起来的。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伟大胜利成果。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全国性胜利,推翻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都已经成熟。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挑起了全国规模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到1947年夏,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建立新中国的问题已经提到中国革命的议事日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提出了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中共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从1948年8月起,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陆续进入解放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成立,由23个单位、134人参加。毛泽东被推为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筹委会下设六个小组,分别负责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其代表名单,起草新政协组织条例、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会宣言,拟定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 经过三个月的积极筹备,9月17日召开了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一致通过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基本通过由各小组分别起草的政协组织法、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经过多方反复协商,最后确定参加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单位45个,正式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邀代表75人,共662人。代表名单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广泛性,它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华侨和宗教界的代表,同时又包括从辛亥革命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如伟大的革命战士宋庆龄,原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颜惠庆,国民党起义将领傅作义、程潜,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张治中、邵力子等。二是反映了严肃的政治标准。这些代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新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决心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三是既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能实现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团结合作。在662名代表中,共产党员占44%,各民主党派成员占30%,形成了一个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工人、农民和无党派人士,民主协商、团结合作、共筹建国大计的局面。 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期间,正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名。对新中国的名称,当时曾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另一种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经过讨论,最后采纳了民主人士张奚若的意见,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共和国已说明了我们的国体,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另外,国名的确定,还必然涉及新中国是否采取多民族的联邦制。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原则立场,即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特别是汉族占绝大多数,在当时帝国主义企图分裂西藏、台湾、新疆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新中国不采用联邦制,因此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这是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盛会。毛泽东在开幕词中阐明了这次会议的性质和任务,他说:“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他在讲到会议要“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指出:“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大会听取了会议筹备工作及关于起草三个重要文件的经过及内容的报告,代表们对此展开了认真热烈的讨论。许多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对建设新中国的大政方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议代表还对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共征集到国旗图案2992幅,国徽图案900幅,国歌歌词632件,国歌词谱694首。经过评选委员会筛选,共确定候选国旗图案38幅,国徽图案5幅,供全体会议择定。国歌词谱则没有入选者。毛泽东直接参加了国旗、国歌问题的讨论。他在听取代表的发言后表示,他赞成五星红旗的国旗图案,认为这个图案表现了中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指出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9月27日,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四个议案。决定以北平为国都,自即日起北平改名为北京;纪年采用公元;在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为红地五星旗。大会决定会后组织人员设计国徽,提交有关会议审定通过。29日,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0日,会议选举毛泽东等180人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选举由陈毅等63人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下午6时,全体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典礼后,继续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至此,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历史使命胜利完成了。 二、《共同纲领》的制定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包括序言和七章,共60条。它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 “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这表明,建国初我们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国家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立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P1-4 后记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决议》指出:要把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给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提供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新教材,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全国高等院校国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委托,我们编写了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全书共分9章,介绍了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到1996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而又曲折的四十七年历程。 全书由张启华(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周鸿(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教授)、尹凤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陈东林(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共同编写。具体编写分工是:第一、二章:尹凤英,第三、四章:张启华,第五、六章:陈东林,第七、八、九章:周鸿。周鸿同志还承担了第一、二章的修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有林同志在百忙中审阅了部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当代中国出版社唐合俭、张永同志也在审阅中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十分紧张,书中肯定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批评和指正。 编写者 1996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