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聂荣臻传(精)/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聂荣臻传编写组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聂荣臻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位踌躇满志的少年成长为伟大的革命将领的呢?聂荣臻传编写组编著的《聂荣臻传》编著通过近百次的传主访谈,上千次的档案、文献资料的查阅核实,以务实严谨的态度再现了聂荣臻元帅文韬武略、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内容推荐

《聂荣臻传》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批准立项,由魏巍担任组长的北京军区聂荣臻传编写组撰写。历时十年,近百次的传主访谈,上千次的档案、文献资料的查阅核实,力求以严谨而不失优美的文笔再现聂荣臻元帅文韬武略、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聂荣臻传》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以及北京军区和原晋察冀、华北军区等部门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目录

青春篇(1899—1936)

 第一章 少年立志,报国图强

 第二章 留学欧洲

 第三章 在黄埔军校

 第四章 参加北伐战争

 第五章 在南昌起义中

 第六章 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第七章 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第八章 在顺直省委

 第九章 在中央特科

 第十章 到中央军委工作

 第十一章 在战争中学习

 第十二章 为黄陂和草台岗大捷尽力

 第十三章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第十四章 抢占九峰山

 第十五章 血战湘江

 第十六章 出席遵义会议

 第十七章 在危急的日子里

 第十八章 谱写英雄史诗

 第十九章 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第二十章 激战腊子口

 第二十一章 从东征到西征

 第二十二章 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风华篇(1937—1949)

 第二十三章 在洛川会议上

 第二十四章 平型关大捷

 第二十五章 五台受命

 第二十六章 建立政权——创建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第二十七章 扩大武装力量

 第二十八章 开辟冀中、冀东根据地

 第二十九章 三次出击平汉路

 第三十章 日军“北围五台”的破产

 第三十一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一)

 第三十二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二)

 第三十三章 外国人眼中的神秘国土

 第三十四章 国际友人在晋察冀

 第三十五章 “名将之花”的凋谢

 第三十六章 在百团大战中

 第三十七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一)

 第三十八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二)

 第三十九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一)

 第四十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二)

 第四十一章 情满边区

 第四十二章 出席首届边区参议会

 第四十三章 回延安

 第四十四章 在延安的日子

 第四十五章 回到晋察冀

 第四十六章 出征绥远

 第四十七章 停战期间的整编复员

 第四十八章 从大同集宁之战到撤离张家口

 第四十九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五十章 清风店歼灭战

 第五十一章 攻克石家庄

 第五十二章 毛泽东来到城南庄

 第五十三章 配合辽沈决战

 第五十四章 和平解放北平

劲松篇(1949—1992)

 第五十五章 在繁忙的日子里

 第五十六章 为了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七章 力促绥远方式的实现

 第五十八章 工作重点转向抗美援朝

 第五十九章 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第六十章 累倒了

 第六十一章 负责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第六十二章 参与领导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

 第六十三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一)

 第六十四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二)

 第六十五章 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第六十六章 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第六十七章 主持“两弹”攻关(一)

 第六十八章 主持“两弹”攻关(二)

 第六十九章 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第七十章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制定和广州会议

 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第七十二章 保护知识分子,坚持科学事业

 第七十三章 在“二月逆流”中

 第七十四章 “杨、余、傅”事件与“华北山头主义”的“黑后台”

 第七十五章 在邯郸的日子

 第七十六章 揭发林彪错误和警惕“四人帮”的阴谋

 第七十七章 谱写新时期的历史篇章 

 第七十八章 重新参与军委领导工作

 第七十九章 继续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呐喊

 第八十章 革命传统不能丢

 第八十一章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后记

附录 聂荣臻生平大事年表

彩色插图目录

英文目录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留学欧洲

勤工俭学运动,是由一些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教育界人士发起的。早在1912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北京组织了“留法俭学会”,鼓励人们以低廉的费用赴法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提出“辅世界文明于国内”的口号,以改良中国社会。1917年初,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从巴黎回国,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进一步推动了勤工俭学运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勤工俭学运动达到了高潮。一批批爱国青年学生涌到法国。其中大多数学生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后办工业,才有可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灾难深重的局面。

1919年12月9日,聂荣臻和同伴们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起程,穿越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前往法国。在地中海遇到了大风暴,持续两天两夜,海天苍茫,乌云翻滚,邮轮在巨浪中颠簸,一片哇哇的呕吐声。海水呼啸着从甲板上滚过,乘客们个个都背上了救生圈。水手们说,地中海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布下的水雷。人们的精神压力更大了。万里远行,聂荣臻经受了精神和体力上的磨炼。1920年1月14日抵达马赛港。

华法教育会派李璜接船。李璜带着学生们到了巴黎,很快开始分配。聂荣臻被分到蒙塔尔纪中学学习法文。在这里,他认识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陈毅等人。陈毅是1919年10月到法国的,为人热情奔放,初次见面就给聂荣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久,因蒙塔尔纪中国学生太多,聂荣臻被转到法国北方的德洛,继续补习法文。生活在法国学生群里,逼着他必须很快掌握法语。他买了个小镜子,随身携带,经常面对小镜,读法文、讲法语、观察自己的发音口形。不到半年,法语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开始学习数理化。当年秋,进了胡乃尔中学。这年底,积蓄将尽,他便去工厂做工,挣了钱再学习。

当时法国缺少劳动力,找工作比较容易。报纸上每天都有招工的广告,只要去封信,得到回信后,经过考试合格即可去做工。聂荣臻先后在法国蒙塔尔纪橡胶厂、施耐得尔钢铁厂、雷诺汽车厂、巴黎西门子公司多米松分厂等工厂,当过汽车轮胎检验工、钳工、车工、炼焦工等。无论读书还是做工,他都是在附近租间房子,几个人挤在一起,自己做饭,条件艰苦。

1921年,聂荣臻的生活出现了大的转折,现实斗争使他毅然投入到三次学生运动中去。

第一次是“二八”运动。

1920年以前,勤工俭学生都能从中国驻法公使馆领取救济金,那时找工作比较容易,生活也好维持。到1921年,法国经济不景气,大批工厂开工不足或接二连三倒闭,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生活难以维持。而国内主管此事的华法教育会以经济拮据为由,在1921年1月中旬宣布与勤工俭学生断绝经济关系。1。700多名学生的求学和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只好派代表到驻法公使馆交涉解决。公使陈篆答应向国内请示。不久,北洋政府回电驻法公使馆,拒绝学生要求,并威胁要把无工可做的学生“遣送回国”。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慨。在蒙塔尔纪的勤工俭学生到了巴黎,会同巴黎的勤工俭学生,向北洋政府驻法公使提出争“生存权”和“求学权”的要求。聂荣臻闻讯,由胡乃尔赶到巴黎。2月28日,他随400多名学生涌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遭到了法国警察的镇压。这次斗争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迫使公使馆和华法教育会作了一定的让步——答应延长三个月的救济金,并继续为没有工作的学生找工作。聂荣臻与其他勤工俭学生一样,在斗争后获得了69法郎的救济金。

第二次是同年6月和8月的“拒款运动”。

1921年6月,北洋政府派专使朱启钤到巴黎,同法国政府密谈,借款三亿法郎,用以购买军火,并以中国某些地区的筑路权、采矿权、税收作抵押。消息传出之后,勤工俭学生首先起来反对这丧权辱国的行径,在法国的中国人也被激怒了。6月30日,旅法各界召开第一次“拒款大会”,还冲进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抗议,吓得朱启钤等人逃出巴黎。7月25日,中法借款条约秘密草签,借款从3亿法郎增加到5亿。得知消息,学生们更为激愤。8月13日,勤工俭学生召开“第二次拒款大会”,要求陈箓当众宣布在法国不得有卖国借款的行为,并须以宣言通告法国外交部及各报。陈箓面对学生的激愤情绪,不敢露面,指派公使馆秘书王曾思出面应付学生,王对学生的爱国行为进行谩骂。学生们怒不可遏,痛打了他。

这一斗争发生时,聂荣臻在克鲁邹(又名施奈得尔)钢铁厂做工,他专程赶到巴黎投入了示威游行和各种抗议活动。

声势浩大的“拒款运动”,终于迫使中国驻法公使馆没敢在借款条约上签字。

接着便是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这一斗争与拒款斗争是交错在一起的。

1921年夏,北洋政府驻法代表以照顾勤工俭学生为名,向法国政府索取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在里昂筹办了里昂中法大学,并得到广东地方政府许多捐款。但校方拒绝从勤工俭学生中招生,而从国内招收了一批家境富有的学生。这个消息,激起勤工俭学生新的不满和愤怒。蔡和森、赵世炎等人在巴黎组织了“勤工俭学生联合委员会”,从各地学生中抽调125人,组成“先发队”,于9月20日分赴里昂,21日占领了里昂中法大学。“先发队”事先把要求人“里大”求学的事情通知公使馆,陈策当即表示赞助,拨款2000法郎,作为学生赴里昂的费用。但这是他的阴谋,公使馆暗下里与警察当局串通好,“先发队”进占“里大”后即被没收了护照,第二天被押进芒特吕克炮台的兵营。

在进占“里大”的斗争中,聂荣臻担任联络工作。为了动员更多的同学参加斗争,他比“先发队”晚两天到达里昂,这时,“先发队”学生已被押进兵营。

聂荣臻急于同被押同学取得联系,他找到公使馆副总领事李骏,要求他允许探望被押学友。经过斗争,李骏给他开了一张探视证明。聂荣臻利用这张证明,多次出入于兵营,并让被押的学生,拿着那张证明离开兵营,而他自己则利用护照,坦然大步走出。这样,他共救出三人,其中一位是赵世炎。

P13-17

序言

在五千余年中华文明史上,二十世纪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历史事变,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震荡之深刻,促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史,是一部地覆天翻的历史转折的壮丽史诗。

作为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此为界石,大致可以说,本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从旧民主主义进到新民主主义,是为争取建立人民共和国而奋斗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为谋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年代;本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则是为建设人民共和国而奋斗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为使中国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

时代赋予的宏伟的历史使命,落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肩上。无论是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自然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事业,都是必须依靠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智慧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宏图大业。也正是在这种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才涌现了一大批反映群众需求、体现群众意志、凝聚群众智慧的杰出代表。如同历史上一切重大变革的时代一样,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坚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最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一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其意义自是远远超越记述个人身世的范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应当看作是,当代中国千百万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用毕生的血和汗谱写出的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将是永远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丰碑。《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将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传记,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毫无疑问,他们既是当代中国最卓越的代表,同时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当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时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会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短处,一生中也不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但是,所有这些,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建的功业,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们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必将成为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最好教材。

现在,中国人民正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宏伟设计,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在本世纪达到小康水平,而努力奋斗。愿人们从这部《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一年五月

后记

在聂荣臻元帅95岁诞辰来临之际,这部传记终于问世了。这使我们深感欣慰。

1980年初,北京军区奉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之命,成立了聂荣臻传记编写组。由魏巍同志任组长,先后参加编写组的成员有彭正谟、张侠、张桂文、周均伦、刘绳、张赞廷、赵延章等同志。当时,已逾80高龄的聂帅说:“不要搞传记了,还是写个回忆录吧,这样随便一点。”从此,他就每次给大家谈一个小时左右,有时在他的家里,有时在北戴河海滨。谈话无拘无束,兴致勃勃。对那些风雷激荡的戎马岁月,他叙述得相当生动。这样的谈话,一共有94次,陆陆续续谈了他伴随伟大中国革命的一生。这些珍贵的谈话使我们深受教育。组内各同志分别担负了各个部分的写作,在谈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阅档案、搜集材料,于1982年底完成了50万字回忆录的写作任务。之后,又经聂帅三次审查修改,1983年5月,《聂荣臻回忆录》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许多领导人都看了这本书,称赞这本书写得“实事求是”。

按照聂帅的本意,本可不必再写传记了。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决定,《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仍要写出完整意义上的传。于是,1985年新成立了写作班子,仍由魏巍任组长,由周均伦任副组长。先后调入的人员有:曹建玲、张凤雏、傅崧山、魏猛、贾舒云、王红云等同志。

回忆录与传记不同。回忆录是自传,是以传主的眼光来观察历史,评价人物,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而传记则是把传主置于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对他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为了把这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写好,还必须搜集更多的素材和资料,查阅、核实史实。几年来,经过大家的努力,于1990年以前,完成了传记初稿的编写任务。在此基础上由魏巍、周均伦对初稿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尤其是周均伦同志全力以赴,对书稿中尚不够充实的部分,作了大量补充。王红云同志也参与了部分书稿的修改工作和大量的日常性工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1993年4月,传记组将修改稿分别送北京军区党委常委及总政有关部门和原华北军区的老同志审阅,并于6月在军区召开了审稿会。总参、总政、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当代中国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和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等传记组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薄一波、萧克、刘澜涛、王平、吕正操、孙毅、郑维山、袁升平、傅崇碧等原晋察冀、华北军区的老首长和北京军区党委常委也对书稿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会后,我们对这些意见逐条研究,对书稿中的重点章节进行了补充和反复修改。传记组对上述帮助深为感谢。

至此,这一严肃而艰巨的工作已告完成。但是总观全书,比起伟大而壮观的历史本身,比起聂荣臻元帅毕生的辉煌贡献,这部传记还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都是存在的。我们希望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正。

北京军区《聂荣臻传》编写组

1994年7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