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消息、情报、指令,人与人之间甚至动植物之间的沟通,还有市场信息、遗传信息、自然信息及向外星人发布的地球信息……
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依靠某种载体来进行传递。在原始的通信方式中,信息载体是双方的语言;在书信往来中,信息载体是文字;在电报、电话中,信息载体是电信号;自然界的一些信息则有特殊的载体,比如生物的遗传信息,其载体便是DNA和RNA。另外,图像、字符、书报、杂志、唱片、电视等,都可作为记载信息的载体。翻开《穿越信息时代》(作者:韦富章),一起来阅读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穿越信息时代/高新科技系列/少年科学院书库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韦富章//胡叶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消息、情报、指令,人与人之间甚至动植物之间的沟通,还有市场信息、遗传信息、自然信息及向外星人发布的地球信息…… 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依靠某种载体来进行传递。在原始的通信方式中,信息载体是双方的语言;在书信往来中,信息载体是文字;在电报、电话中,信息载体是电信号;自然界的一些信息则有特殊的载体,比如生物的遗传信息,其载体便是DNA和RNA。另外,图像、字符、书报、杂志、唱片、电视等,都可作为记载信息的载体。翻开《穿越信息时代》(作者:韦富章),一起来阅读吧! 内容推荐 从古代的信息传递,电报、传真的发明和使用,到日臻成熟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信息交流、传递的便利。再到信息使我们的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时空大穿越。《穿越信息时代》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可帮助读者了解、掌握人类信息传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穿越信息时代》由韦富章等编著。 目录 古人如何传递信息 原始的信息传递 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战场信息传递 漂流的“信使” 邮政事业新天地 电报的发明 托架信号机问世 如何用电传信息 电报通信成功 海底飞信实现 电为什么能够传话 赖斯电话设想 贝尔电话梦圆 电话通信发展 飞越千山万水的声音 真迹能传千里吗 传真的神秘面纱 图像传送能看 电话聊天可见 活在“波的海洋”里 神秘的电磁波 求救的好“信使” 移动的“小魔盒” 固定的“小世界” 新时代的信息“月老" 地球变得像个“村” 大容量通信 遥感技术立新功 摆脱电话线的束缚 谁来帮我们处理信息 计算机的由来 计算机的演进 计算机的研制 微电脑的普及 欢腾的“信息高速公路" “公路”问世 “公路”“地基” 网通八方 “公路”建设 “公路”嘹望 梦境般的“虚拟世界" “虚拟现实VR” 虚拟手术 虚拟教育 虚拟城市 虚拟娱乐 虚拟军事 虚拟监狱 “灵境”梦境 跨入信息时代 网络改变你我 网上公务 网上服务 信息时代 高科技间谍武装 信息技术名词解疑 信息名词解疑 计算机名词解疑 技术名词解疑 网络名词解疑 试读章节 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蔡伦贡献不小觑 在古代,在文字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纸,石头、甲骨、竹板、木片、树皮、树叶、砖瓦、兽皮等都曾被用来写过字。但是,这些记事材料有的不容易“写”(甲骨和石头等需要雕刻),有的不容易携带(例如石头、青铜器等),有的不容易保存(例如树叶、树皮等易腐烂),有的又太昂贵(例如丝绸,一般老百姓用不起)。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广泛而快速地传递。 有没有既便宜又易于携带和保存的书写材料呢?后来,人们终于发明了这样的材料——纸。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代蔡伦所发明,但据考证,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纸出现了(这种纸是用麻纤维制作的,又叫“灞桥纸”)。东汉时,担任尚书令官职的宦官蔡伦,带领工匠们对前人的造纸技术进行了革新和完善。 首先,蔡伦在原料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再用丝棉絮、麻絮这样的粗糙纤维材料,而是以破布、旧鱼网、树皮等物品作为新的材料,使新制的纸张更细腻。这一创新,还为后来不断开发新的造纸原料开辟了新的途径。其次,他又对具体的制作工艺进行了革新,开创了用石灰这样的碱性物质来沤制植物纤维的新工艺。在他的主持下,从沤制、舂捣、制浆、刷浆、晾干,直至压平哑光,极为完整的纸张制作工艺流程基本奠定。 公元105年当把新制的精美纸张献给汉和帝时,蔡伦受到了高度赞赏,名震一时。他所造出的纸很快成为当时的第一书写材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造纸术开始被传向世界。 纸张使文字书写更为方便,使信息传递更加迅速。这对人类交流思想、传播科学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用来写字的材料总算比较理想了,可是那时的书是人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用手抄出来的,比较麻烦也比较慢。人们想得到一本书,还是非常不容易。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抄书,而又能使纸上有字呢?i》,毕异活字印刷奇 有人想出了石碑拓印的方法:先把纸放在水里浸湿,然后敷在石碑上,上面盖一块毡布,再用毛刷反复刷过或用木棰轻轻敲打,使纸在有字的地方凹进去;等纸干了,再用丝棉或棉絮在纸上轻轻刷墨(有字的凹陷处刷不到墨,呈现白色),刷好后把纸揭下来,就成为黑底白字的拓本了。但是,这样做实在太麻烦了,而且黑底白字的,看起来也不太舒服。 有人从印章上受到了启发:一般印章上刻有自己的名字,只要蘸附油泥,往纸上一摁,大名就会跃然纸上。这种方法,不也可以用来印书吗?于是人们终于探索出一种雕版印刷术:把木材锯成一块块书页一样大小的木板,刨平以后,再像刻印章那样把文字或图画刻在上面,制成一块块书版;印的时候,先在书版上刷一层墨,蒙上纸,用刷子轻轻一刷,一页白底黑字的书页就印成了。这显然比石碑拓印要简便而且清晰得多。 使用雕版印刷(一个人一天能印1000多页)比手工抄书效率高多了,因而沿用了好几百年。到了宋朝,雕刻技术除了木板雕印之外,还出现了铜板雕印。但是,雕版印刷的工作量太大,一本书有几百页就得雕刻几百块版,既浪费材料,又费时费力。 后来,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出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舁,只是我国宋朝年间一位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天,毕舁看见几个小朋友用泥做成骰子形状,放在火中烧烤使之变硬,然后就可以拿来掷骰子玩耍了。他从此事受到启发,于是用胶泥为原料制成活字来印书:第一步,用胶泥做成一个个大小一致的长柱体,在一个端面上刻字,放在火里烧硬;第二步,排版,把烧硬的活字排在铁板上,用松脂或蜡加以固定;第三步,上墨印刷;第四步,拆版,取下的活字以后还可以用来印刷,一个活字可以反复使用多次。这样,活字印刷术就被毕舁发明出来了。P5-7 序言 安徽教育出版社邀我主编一套《少年科学院书库》,忙了将近一年,第一辑终于要出版问世了。 《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一辑有什么特点?“杂”,一言以蔽之。数理化天地生,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什么都有一点。这套丛书继续编下去,还会更“杂”,文史哲,社会科学也会编进去,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共存。 《少年科学院书库》为什么编得这么“杂”?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科学家具备广博的知识,需要真正的“博士”,需要文理兼容的-交叉型人才。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在继承全人类全部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够在科学技术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几天前,我同四川大学的几百名学子进行了一场博览群书b成才关系的互动式讨论。我用大半辈子的切身体会回答了学子们的问题。我说,我是学理科的,但在川大学习时却把很多时间放在读杂书上,放在读中外名著上。当然,课堂内的学习也很重要,是一生系统知识积累的基础,我在大学的课堂内成绩是很好的,科科全优,毕业时还成为全系唯一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但是,不能只注意课堂内知识的学习,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要博览群书,汲取人类几千年创造的文化精粹。 不仅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读了许多杂书,我从读小学时就开始爱读杂书。我在重庆市观音桥小学读书的时候,便狂热地喜欢上了书。学校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谢高顺老师,特别喜欢我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谢老师为我专门开办了一个“小小图书馆”,任命我为“小小图书馆”的馆长。我一面管理图书,一面把图书馆中的几百本书“啃”得精光。我喜欢看什么书?什么书我都喜欢看,从小说到知识读物,有什么看什么。课间时间看,回家看。我常常坐在尿罐(一种用陶瓷做的坐式便桶)上,借着从亮瓦中射进来的阳光看大部头书,母亲喊我吃饭了也赖在尿罐上不起来。看了许许多多的书,觉得书上的世界太精彩了。我暗暗发誓,长大了我要写上一架书,使五彩缤纷的书世界更精彩。这是我一生中立下的一个宏愿。 博览群书使我受益匪浅,走上社会后,我面对复杂的社会、曲折的人生遭遇,总能应用我厚积的知识,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取得人生的成功。 现在,我已写作并出版了72部书,主编了24套丛书,包括《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新世纪老年百科全书》《青少年百科全书》《趣味科普丛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书》《花卉园艺小百科》《兰花鉴别手册》《小学生自我素质教育丛书》《四川依然美丽》等各种各样的“杂书”,被各地的图书馆及农家书屋采购,实现了我的一个人生大梦:为各地图书馆增加一排书。 开卷有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我期望读者们耐下心来,看完这套丛书的每一部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