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琼楼玉宇》是“高新科技系列”之一,由乐嘉龙编著。
智能建筑刚问世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没有被直接称为智能建筑,而是被叫做高科技建筑(顾名思义就是高科技发展的结果)。这种建筑不同程度地配备了各种高科技的设施和装备,局部有了电子自动化的设备,如电子计算机、电传机、传真机、会议电话,以及自动门、自动报警器和自动消防装置等。同时,建筑物内的设备系统也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加上建筑管理系统仍以专人值班、手工操作为主,大家也没有认为它是智能建筑。因此建筑师把初期的具有基本智能化程度的建筑列为智慧型建筑
首先回顾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引发的桁架、钢架和悬挑等建筑原构件的演变,接着介绍了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而诞生的摩天大楼。最后重点介绍并展望了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21世纪的琼楼玉宇》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会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建筑殿堂的“神圣之旅”。
《21世纪的琼楼玉宇》由乐嘉龙编著。
说房道屋话建筑
——建筑的由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建筑学。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其内容包括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和城镇的规划设计等。
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建筑房屋以及从事土木工程的活动统称为营建或营造。汉语“建筑”是一个多义词,它既表示营造活动,又表示这种活动的成果——建筑物;同时,它还是某个时期、某种风格的建筑物及其体现的技术和艺术的总称。如古代建筑、现代建筑、高技术建筑、未来建筑等。
“房”和“屋”现今都表示供人居住的建筑物,二者还可以并列成词“房屋”;但两字的来源不同,字义也不尽相同。
“房”与“旁”是同源字,二者字义不无关联。《说文解字》说:“房,室在旁也。”古代房屋建筑,前部中央为堂,坐北朝南,堂的后面是室,室的东西两旁是房,东面的为东房,西面的为西房。
“屋”和“幄”同出一源。《说文解字》说:“有屋字而无幄”,屋的本义是帷帐,后来屋转用作房屋的屋。房与屋由于本义不同,引申义也有差异。
房是正室两旁的房间,房有多间可供家庭成员分住,因而旧时有指妻子为房,也有指家族的分支为房,如长房、堂房、远房。现今的房泛指住房,如平房、楼房、卧房、客房等。
屋的情况有所不同,屋宇连用,屋是屋顶,宇是屋檐。现今屋也泛指住房或单指房间,但构词能力比“房”弱,使用频率也低。
一番说文解字之后,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建筑的起源。
从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段时间,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转折期。随着西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也出现了新面貌。
从19世纪下半叶起,铁开始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然而,之前虽然也使用铁作为建材,不过只是当做桥梁、车站及工厂的支架或者教堂和剧场露台的辅助材料而已。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还没有把铁当做最适用的新材料来使用。
新建筑思想和新建筑设计的出现,促使人们在城市建筑上广泛使用铁、玻璃及陶砖等材料。
天才的英国建筑师帕克斯顿在这一领域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为德文郡温夏公爵设计庭园时,用铁和玻璃建造了一座拥有宽敞空间的温室。凭借这种经验,帕克斯顿在伦敦海德公园为世界博览会建造了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物——水晶宫。这座水晶宫在建材的使用上充分发挥了铁和玻璃的功能,显示了铁和玻璃作为一种能够创造新结构和新美感的建筑材料的优越性。
帕克斯顿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这座高达56米的庞然大物。在施工之前,他按照设计的尺寸先预制成各种规格的铁材和玻璃,然后在工地进行安装。这种施工方法不仅展现出开发新技术的无限美好的前景,而且在建筑外观上显示出别致新颖的美感。 其实,这是一座用铁作为骨架,用玻璃构成整个建筑外观的优美建筑物。几个高大、宽敞的铁筋拱券纵横交错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对称的建筑整体。从远处眺望,这座水晶宫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像水晶一般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走近时,你会发现它晶莹明快,具有一种神秘感和宏伟感。如果步人大厅,你便置身于宽敞明亮、光线充足的室内空间,给人以一种轻快明朗的感觉。然而,这种轻快、新颖、美观、宏伟的建筑结构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得到普遍的推广。比如1916年由法国工程师弗雷西内设计,在巴黎郊外奥利机场建造的飞机库高为60米,宽为91米,是利用坚固的钢筋水泥做成抛物线拱券。其外观造型轻盈、美丽,给人以一种舒适感,被认为是现代结构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作。
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埃菲尔铁塔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埃菲尔铁塔是在1889年国际博览会期间建造于塞纳河畔的。这座铁塔以曾经建造过许多美丽、壮观的铁桥的法国工程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现在已成为巴黎的象征。它高达328米,是一种新建筑美的代表,因而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成为后来技术发展的里程碑。P2-4
安徽教育出版社邀我主编一套《少年科学院书库》,忙了将近一年,第一辑终于要出版问世了。
《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一辑有什么特点?“杂”,一言以蔽之。数理化天地生,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什么都有一点。这套丛书继续编下去,还会更“杂”,文史哲,社会科学也会编进去,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共存。
《少年科学院书库》为什么编得这么“杂”?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科学家具备广博的知识,需要真正的“博士”,需要文理兼容的-交叉型人才。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在继承全人类全部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够在科学技术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几天前,我同四川大学的几百名学子进行了一场博览群书b成才关系的互动式讨论。我用大半辈子的切身体会回答了学子们的问题。我说,我是学理科的,但在川大学习时却把很多时间放在读杂书上,放在读中外名著上。当然,课堂内的学习也很重要,是一生系统知识积累的基础,我在大学的课堂内成绩是很好的,科科全优,毕业时还成为全系唯一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但是,不能只注意课堂内知识的学习,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要博览群书,汲取人类几千年创造的文化精粹。
不仅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读了许多杂书,我从读小学时就开始爱读杂书。我在重庆市观音桥小学读书的时候,便狂热地喜欢上了书。学校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谢高顺老师,特别喜欢我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谢老师为我专门开办了一个“小小图书馆”,任命我为“小小图书馆”的馆长。我一面管理图书,一面把图书馆中的几百本书“啃”得精光。我喜欢看什么书?什么书我都喜欢看,从小说到知识读物,有什么看什么。课间时间看,回家看。我常常坐在尿罐(一种用陶瓷做的坐式便桶)上,借着从亮瓦中射进来的阳光看大部头书,母亲喊我吃饭了也赖在尿罐上不起来。看了许许多多的书,觉得书上的世界太精彩了。我暗暗发誓,长大了我要写上一架书,使五彩缤纷的书世界更精彩。这是我一生中立下的一个宏愿。
博览群书使我受益匪浅,走上社会后,我面对复杂的社会、曲折的人生遭遇,总能应用我厚积的知识,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取得人生的成功。
现在,我已写作并出版了72部书,主编了24套丛书,包括《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新世纪老年百科全书》《青少年百科全书》《趣味科普丛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书》《花卉园艺小百科》《兰花鉴别手册》《小学生自我素质教育丛书》《四川依然美丽》等各种各样的“杂书”,被各地的图书馆及农家书屋采购,实现了我的一个人生大梦:为各地图书馆增加一排书。
开卷有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我期望读者们耐下心来,看完这套丛书的每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