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创造进化论(柏格森卷)(精)/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法)H.柏格森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毋庸置疑,最能被我们确定存在的,同时也最为我们所了解的就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所能注意到的其他任何东西都可能被视作外界的或表象的,然而,我们自身的感知力却是内在的和深刻的。那么,我们能发现什么呢?在这个隐秘的话题里,“存在”一词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这里简单地回想一下一个早期研究的结论。

首先,我发现自己游走在一个又一个的状态中。温暖或寒冷、愉快或伤心、工作或休息、观察四周或神游天外。知觉、感受、意愿、观点——我们的存在被划分为种种变化,轮回于不同的色彩。于是,我一刻不停地改变着。然而这么说并不完整,因为改变来得比我们预先料想的更为彻底。

我把我的每个状态说得像是能够自成一体、在整体中又相互分隔的东西。我很确定地说我在改变,但改变对我来说似乎隐藏在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之间的通道上:当我分开来看待这些状态的时候,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们各自在生效的时间段内都不会发生变化。然而,我很容易就会意识到感觉、思想和意志都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如果精神状态不再发生改变.那么它的绵延将会停止流动。让我们看看最为稳定的内部状态,即对一个静止的外部物体的视觉感知。即使那个物体一直保持不变,同时我也以固定的方向、固定的角度,在同样的灯光下观察它,但是我现在看到的它和我刚才看到的它也不尽相同,因为至少现在看到的这个物体要比刚才“老”一些。我的记忆将过去的事情传导到当下。我的思想状态在时间的道路上前行,随着绵延的累积不断增强:它一边前进一边增长……像滚雪球一样。同样,越发深层的内部状态就越能表现出此种规律,如感受、感觉、欲望等,它们可不像简单的视觉观察那样恒久不变。但是我们可以忽略这种连续不断的改变,直至其变得足以让物体焕发新的姿态,让注意力找到新的方向。且仅在此种前提下,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事实上,我们一刻不停地变化着,各种状态也都只是改变的表象。

这意味着,转变于不同状态之间与保持在同一个状态里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所谓“保持不变”的状态并非我们所认为的一成不变,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不同状态间转换就是对单种状态的延长,其实转换是不曾间断的。这和我们所料想的完全不同。但是,因为我们对所有精神状态的变化熟视无睹.所以只有当变化已经强大到了能够直接进入我们注意之中时,我们才被迫承认有另一种新状态与前一状态同存。对于这种新状态,我们假设其自身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而且会一直如此持续下去。精神生活那明显的不连贯,应归咎于一系列分离的行为将我们的注意力固定在了其上:实际上只有一个缓坡,但在跟随自己支离破碎的注意力轨迹之时,我们会认为自己感觉到的是一级一级的分离的台阶。是的,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充满了无法预知的东西。所有的事情似乎都是从之前发生的事情上切割下来的,而且与随后发生的事情之间毫无联系。尽管它们看起来一点都不连贯,但从事实上来讲,它们却是在连续性的背景中诞生的,这要归咎于将其分割开来的时间间隔;它们就好比不时出现于交响乐中的鼓点。我们的注意力之所以会集中在它们身上,是因为它们和它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它们都承载于我们整个精神存在的流体质量中。它们都是由我们所有感知、想法以及意志——简而言之,就是任何时刻我们所有的一切——所组成的移动地带的最佳映射点。我们现实中的状态就产生自这个地带。所以,这些状态就不能被视为独立的元素,它们依次处在无尽的循环中。

但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将它们人为地区分且隔离开来,所以我们必须再次人为地将其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无形、冷漠而又无法改变的“自我”,它把被视为独立单位的心理状态串联在一起。与互相渗透的色调流不同的是,它会将各种“固态”颜色区别开来,把它们像项链上的珠子一样挨个排好。线必须足够坚固,珠子才能被固定在一起。然而,如果这种无色的内在会被覆盖着它的事物不停地染上颜色,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在其颜色还不确定的时候,它和不存在并无区别,因为我们只能感知到有颜色的东西,或者说,精神状态。实际上,这种内在并不存在,它仅仅是一种符号,不断提醒着我们的意识,让其留意在注意力将切割干净的状态挨个排列的过程中存在着人为因素,整个过程有很明显的连贯性。如果我们的存在是由被冷漠的自我缔结起来的独立状态组成的,那么对我们来说时间也没有了延续性。不变的自我并不“存在”,且不被后续状态替换的不变精神状态也不“存在”。因此,要把这些相互紧挨着的状态排列在支撑它们的自我之上完全就是徒劳:这些附着在另外实体上的实体永远都无法构成流动的时间。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实际上获得的是内部生命的仿造品.是更加符合逻辑和语言需求的静态对等物,这仅仅是因为我们从它身上剥离了真实时间这一要素。但在得知了精神时间是在众多掩盖它的符号之下慢慢展开的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时间只是构成它的事物。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比这更加顽固或者一成不变。我们的时问不仅仅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时刻组成,如果生命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时刻,那么生命就只有当下,不再有任何其他的部分——没有延展至现在的过去、没有进化、没有确切的绵延。时间是过去不问断的前进过程,蜿蜒盘旋着延展至未来。而且因为过去是不断增加的,所以它也是无限的。我们一直试图证明,记忆并不是一种机制,不会将搜集到的东西放进抽屉.也不会将其登记注册。并不存在登记册,也没有抽屉,恰当地说,甚至都不存在这么一种机制,因为机制是间歇性运作的,在其愿意或者有能力的时候。能够毫不停歇地将过去一层层堆叠起来。在现实中,过去是由其自身自动保存的。它可能无时无刻不在跟随着我们。我们所有的感受、思想、意愿从早年的婴儿时代就已存在,都依赖于不断变为过去的现在,拥堵在欣然将其关在外面的意识之门口。大脑的机制如此安排只是为了驱赶过去的那种无意识状态,只让那些能映射出当下状况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有用”的东西——越过门槛。但是一些冗余的回忆也可能会悄悄挤进半掩的门里。这些记忆都是无意识的使者,让我们觉察到被我们不知不觉拖在身后的东西。即便我们对此观点毫无异议,但还是能大致上感觉到对我们来说依然存在的过去。如果不是自出生以来所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还未出生时便已拥有的个性——的缩合,那么我们又是谁?我们又有何特性?毫无疑问,我们只将自身一小部分过去纳入了考虑范畴内,但我们想要的、需要的和从事的却是包括灵魂最初火光的整个过去。我们的过去,从整体来讲,其冲量对我们而言非常清楚。它表现为趋向,尽管其很小的一部分以思想的形式为人们所知。P7-10

目录

引言

1.生命的进化——机械论和目的论

2.生命进化的不同方向——麻木、智能、本能

3.关于生命的机制——自然秩序及智能形式

4.思维的影像机制和机械错觉——浏览哲学的历史——真实的变化和错误的进化论

序言

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得说,我们并未超越我们的智能,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智能我们才得以看见意识的其他形式。如果我们是纯粹的智能,如果我们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由最本质构成,其外形成了被我们称为智能的闪耀核心——并未被一层薄雾笼罩,那以上的说法就是正确的。其中存在着与理解力相辅相成的独特能量,当自我封闭的时候,对它的感受并不算清晰,而一旦将其放入自然进化的过程里,让它在行为或言语中显露出来的时候,它又会变得清晰明确。由此,它们也将明了,想在生命的绝对之路上变大变强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谈到这里,不得不说,其实单凭纯逻辑形式的思维既不能洞穿万物本质,也无法揭示进化的完整意义。它被生命创造出来,用在特定的环境下处理特定的事情,但对生命而言,仅是表象或概念的它要如何去掌握生命本身呢?在翻滚的进化熔炉中炼造出的智能又该怎样去溯源进化运动呢?窥一斑可见全豹,从结果能推出原因,正如我们能透过海滩上卵石的形状看出将其推到此处的浪花的形式一样。实际上,我们的确发现,没有哪种思维模式——单一性、多重性、机械式因果关系、智能终局论等——能够精确地分析生命:谁能说出个体生命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谁能解释生命究竟是一类还是多类?谁又能回答到底是相互关联的细胞构成了有机物,还是有机物将自己分裂成了细胞?我们总喜欢将生命的概念拖入我们自己构建的牢笼中,却总是无功而返。所有的牢笼终将破裂。因为对那被放入之物而言,它们都显得过于狭隘且僵化。对付无机物时游刃有余的理性在这个全新领域的面前是那么苍白无力。而更为常见的是,当经验终于告诉我们生命是如何运转并取得成果时,我们才发现它运转的方式恰恰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然而,坚定的进化论者却把那些用来处理无机物的哲学延伸到了有机物上。它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我们,智能受到了进化作用的局部影响,如一丝意料之外的火星,激活了这条狭窄通道上各种生命的兴衰往复。看啊,我可没说错!忘掉刚才它告诉我们的那些吧,它不过是把一条暗道里的微亮灯笼当成了普照的日光。它无所畏惧,竟想单凭概念和思维之力重塑万物,乃至生命。实际上,它在这条路上过关斩将,却发现自己的逻辑之矛居然指向了自己的盾牌,这让它迅速偃旗息鼓。“它本身已不再真实,”它如是说,“它需要被重建,即便这样却也只能是个仿真的赝品,或一种象征形象;万物的本质躲避着我们,并且还会这样躲下去;我们穿梭于逻辑关系之间;绝对的真理并不存于我们所掌控的领域;我们被引了过来,站在了不可知的面前。”——人类智能在骄傲之后,又陷入了过分的谦逊。如果生物的智能形式是因特定物质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而形成,那它们为何不告诉我们这些物质所构成的最本质是什么呢?进化无法走在虚无之中。我认为,一个生来能够思考和梦想的意识力可能会保留一些外在的真实,它们可能会使这种真实扭曲变形,或甚至创造它——所以我们才会有“白云苍狗”的说法。然而,一种倾向于行动、懂得做出反应、能够感受自身目标并能时刻注意到其动向的智能,一定是能够触碰到其绝对本质的。如果哲学思考还没有让我们发现自身思维所遇上的矛盾和深陷的困境,那这种观点会让我们对自身知识的绝对价值产生怀疑吗?然而,这些困难和麻烦通通都源自我们自身,是我们自己要把针对通常情况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它,这个模子本不为其所刻,我们的所有努力自然付诸流水。相比之下,在和某些无机物特征相关的范围内,我们应该能在我们的智能知识上面找到它所留下的坚实印记,因为前者正是以后者为模具浇筑而成的铅板。正如现在这样,只有在找到这种印记之后,它向我们展示的生命才有意义——以上的意思是,找出铅板的浇筑人。

那么,我们是否必须放弃探索生命的深度呢?我们是否必须遵循那老生常谈的机械论观点呢——这种观点自然是人造的,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因为它用人类的行为方式囊括了所有生命形式的行为方式,而前者仅是生命的一个局部表现而已,仅仅是进化过程所产生的一个结果而已。实际上,如果生命在发展过程中调用了所有精神潜能去创造纯粹的理解力的话——意思是说,创造出能够精通几何的理解力——那我们就不得不这么认为。但进化的结果并不只有人类这一种。它的其他分支上还发展出了另外的意识形式,只是它们不同于人类智能,尚不能将自己从外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能重获对其自身的控制。但是,它们依然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进化运动的内在和本质。设想一下,将这些其他的意识形式放到一起,并和智能融合:难道就构建不出宽广如生命本身的意识吗?而一旦这种意识突然转身,面向在它身后的生命推动力,会不会生成一副完整生命的景象?哪怕这画面转瞬即逝。

虽然生命进化的历史尚不完整,但它仍然能揭示出在从脊椎动物一直到人类这条不可打断的进程中,智能是如何出现的。同时,它向我们展示了依附于行为能力的理解能力,它是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越发精准、越发完整和适度的认知能力。于是我们得出结论,我们的智能——就狭义而言——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并理解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理性思考。这正是现行理论的一个结论。我们发现,人类的智能对于非生命体,尤其是对那些固态物体非常有效。是它们支撑着我们的行为,并被我们用作从事生产的工具。我们的观念就是基于固态模式成型的,我们的逻辑思维更是固态的逻辑。正因如此,我们才掌握了贯穿着逻辑思维和散乱联系的几何学;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只需稍稍联系过往经验,然后依自身属性而运作,即可完成一次次的发现。当然,经验总是尾随在智能身后,无一例外地证实着它的正确。

这告诉我们知识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和生命理论(theory of life)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不对知识加以批判的生命理论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因为它撑起的是理解力观念:无论它是否愿意,它都是将事实强行放入被尊为终极法则的现存框架中。它因此获得了一种象征力,便于理解,甚至对现实科学都是必要的,但它却不是对研究客体的直接观察。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没有将智能置于生命的普遍进化现象中的知识理论,既不能告诉我们知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也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扩展或超过它们。这两种研究——知识理论和生命理论——必须相互交织,在循环中彼此推动着前进。

一旦合二为一,它们就能用更为准确的方法去解决更为重大的哲学难题,并将答案进一步存入我们的经验。因为,一旦它们能在共同追求的目标上取得成功,那它们就可以向我们吐露智能的形成,并由此显示出被我们的智能所追溯的普遍构造物质的起源。它们会深入自然和意识的最根部。它们会取缔斯宾塞(Spencer)的虚假进化论——它将已经演变成形的现存事实切分为无数停止演变的碎片,再将这些碎片拼接成它的理论,然后事先把需要被解释的万物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但在真正的进化论中,事实需要遵从于它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然而,这类哲学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与那些所谓的哲学体系——让天才般的人独自工作,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它们合为一体——不同,它只能靠大量思想家和观察家的资料收集和不停歇的努力才能实现,他们需要相互补充、修正和改进。所以本书也不是要立即去解决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它只是想提供一种可执行的方法,让人得以窥见那本质冰山的一角。

本书提供的蓝图完全取决于它的课题本身。在第一章里,我们先试着穿上由理解力裁剪出的两件衣服:机械论和目的论;我们会发现这两件衣服是多么的不合身,但其中有一件可以经由重新裁剪和缝补而变得稍好一些。为了超越理解力的观点,我们会在第二章里试着去重建进化论的主线,生命就是跟随这条发展出人类智能的主线延续至今的。智能也可以由此回溯到它的源点,我们将紧握这个源点,随之而动。我们在第三章中所尝试的努力——虽然并不完整——正属于这一类。第四章和最后一部分要展示的是,我们的理解力在经由特定的训练之后是足以理解一个超越它的哲学。正因如此,对不同哲学体系的历史有所了解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也包括了要对前面提到的这两种最主流的幻象进行分析,一旦这种分析探究到了普遍现实上,人类理解力就暴露在它的面前。

内容推荐

《创造进化论(柏格森卷)(精)》里,作者提出并论证了关于“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反对用物质的机械组合和外部力量的选择来解释生命的进化。

《创造进化论(柏格森卷)(精)》于1906年在法国首次出版,是人类史上重新建构哲学的一个重要典范,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所有最能长存且最富成效的哲学体系是那些源于直觉的体系。亨利·伯格森独特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因此这本书也在解放人类思想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编辑推荐

亨利·柏格森,法国伟大的哲学家,他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柏格森对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以及他显示出文学与数学上的独创性和卓越的才能都令人叹服。

《创造进化论(柏格森卷)(精)》是亨利·柏格森的经典作品。本书是人类史上重新建构哲学的一个重要典范,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所有最能长存且最富成效的哲学体系是那些源于直觉的体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5: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