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灯(上下)(精)》(作者李绿园)是清初文坛上较为重要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白话章回体第篇小说。其主要内容是以“败子回”为题材,以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富家子弟谭绍闻堕落败家,最后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歧路灯(上下)(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清)李绿园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歧路灯(上下)(精)》(作者李绿园)是清初文坛上较为重要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白话章回体第篇小说。其主要内容是以“败子回”为题材,以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富家子弟谭绍闻堕落败家,最后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 内容推荐 《歧路灯(上下)(精)》(作者李绿园)是中国小说史上仅有的以“败子回头”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它塑造了谭绍闻这个典型的“败家子”艺术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人物画廊。《歧路灯(上下)(精)》对当时吏治的腐败,士人灵魂的空虚,市井无赖的钻营、狡诈和无耻,揭露得深刻、全面。对清初的社会习俗,如婚姻丧葬、佛寺风光、男女穿戴,都作了细致描写。语言带有河南地方色彩,朴素而生动。 目录 卷菖诰 序/姚雪垠 校本序/栾星 原序 第一回 念先泽千里伸孝思 虑后裔一掌寓慈情 第二回 谭孝移文靖祠访友 娄潜斋碧草轩授徒 第三回 王春宇盛馔延客 宋隆吉鲜衣拜师 第四回 孔谭二姓联姻好 周陈两学表贤良 第五回 慎选举悉心品士 包文移巧词渔金 第六回 娄潜斋正论劝友 谭介轩要言叮妻 第七回 读画轩守候翻子史 玉衡堂膺荐试经书 第八回 王经纪糊涂荐师长 侯教读偷情纵学徒 第九回 柏永龄明君臣大义 谭孝移动父子至情 第十回 谭忠弼觐君北面 娄潜斋偕友南归 第十一回 盲医生乱投药剂 王妗奶劝请巫婆 第十二回 谭孝移病榻嘱儿 孔耘轩正论匡婿 第十三回 薛婆巧言鬻婢女 王中屈心挂画眉 第十四回 碧草轩父执谠论 崇有斋小友巽言 第十五回 盛希侨过市遇好友 王隆吉夜饮订盟期 第十六回 地藏庵公子占兄位 内省斋书生试赌盆 第十七回 盛希侨酒闹童年友 谭绍闻醉哄孀妇娘 第十八回 王隆吉细筹悦富 友夏逢若猛上侧新盟 第十九回 绍闻诡谋狎婢女 王中危言杜匪朋 第二十回 孔耘轩暗沉腹中泪 盛希侨明听耳旁风 第二十一回 夏逢若酒后腾邪说 茅拔茹席间炫艳童 第二十二回 王中片言遭虐斥 绍闻一诺受梨园 第二十三回 阎楷思父归故里 绍闻愚母比顽童 第二十四回 谭氏轩戏箱优器 张家祠妓女博徒 第二十五回 王中夜半哭灵柩 绍闻楼上吓慈帏 第二十六回 对仆人誓志永改过 诱盟友暗计再分肥 第二十七回 盛希侨豪纵清赌债 王春宇历练进劝言 第二十八回 谭绍闻锦绣娶妇 孔慧娘栗枣哺儿 第二十九回 皮匠炫色攫利 王氏舍金护儿 第三十回 谭绍闻护脸揭息债 茅拔茹赖箱讼公庭 第三十一回 茅戏主藉端强口 荆县尊按罪施刑 第三十二回 慧娘忧夫成郁症 王中爱主作逐人 第三十三回 谭绍闻滥交匪类 张绳祖计诱赌场 第三十四回 管贻安作骄呈丑态 谭绍闻吞饵得胜筹 第三十五回 谭绍闻赢钞夸母 孔慧娘款酌匡夫 第三十六回 王中片言箴少主 夏鼎一诺赚同盟 第三十七回 盛希侨骄态疏盟友 谭绍闻正言拒匪人 第三十八回 孔耘轩城南访教读 惠人也席间露腐酸 第三十九回 程嵩淑擎酒评知己 惠人也抱子纳妻言 第四十回 惠养民私积外胞兄 滑鱼儿巧言诓亲姊 第四十一回 韩节妇全操殉母 惠秀才亏心负兄 第四十二回 兔儿丝告乏得银惠 没星秤现身说赌因 第四十三回 范尼姑爱贿受暗托 张公孙哄酒圈赌场 第四十四回 鼎兴店书生遭困苦 度厄寺高僧指迷途 第四十五回 忠仆访信河阳驿 赌奴撒泼萧墙街 第四十六回 张绳祖交官通贿瞩 假李逵受刑供赌情 第四十七回 程县尊法堂训诲 孔慧娘病榻叮咛 第四十八回 谭绍闻还债留尾欠 夏逢若说媒许亲相 第四十九回 巫翠姐庙中被物色 王春字楼下说姻缘 第五十回 碧草轩公子解纷 醉仙馆新郎召辱 第五十一回 入匪场幼商殒命 央乡宦赌棍画谋 第五十二回 谭绍闻入梦遭严谴 董县主受贿徇私情 第五十三回 王中毒骂夏逢若 翠姐怒激谭绍闻 第五十四回 管贻安骂人遭辱 谭绍闻买物遇赃 第五十五回 奖忠仆王象荩匍匐谢字 报亡友程嵩淑慷慨延师 第五十六回 小户女搀舌阻忠仆 大刁头吊诡沮正人 第五十七回 刁棍屡设囵乌网 书愚自投醉猩盆 第五十八回 虎兵丁赢钱肆假怒 姚门役高座惹真羞 第五十九回 索赌债夏鼎乔关切 救缢死德喜见幽灵 第六十回 王隆吉探亲筹赌债 夏逢若集匪遭暗羞 第六十一回 谭绍闻仓猝谋葬父 胡星居肆诞劝迁茔 第六十二回 程嵩淑博辩止迁葬 盛希侨助丧送梨园 第六十三回 谭明经灵柩入土 娄老翁良言匡人 第六十四回 开赌场打钻获厚利 奸爨妇逼命赴绞桩 第六十五回 夏逢若床底漏咳 边明府当堂扑刑 第六十六回 虎镇邦放泼催赌债 谭绍闻发急叱富商 第六十七回 杜氏女撒泼南北院 张正心调护兄弟情 第六十八回 碧草轩谭绍闻押券 退思亭盛希侨说冤 第六十九回 厅檐下兵丁气短 杯酒间门客畅谈 第七十回 夏逢若时衰遇厉鬼 盛希侨情真感讼师 第七十一回 济宁州财心亲师范 补过处正言训门徒 第七十二回 曹卖鬼枉设迷魂局 谭绍闻幸脱埋人坑 第七十三回 炫干妹狡计索赙 谒父执冷语冰人 第七十四回 王春宇正论规姊 张绳祖卑辞赚朋 第七十五回 谭绍间倒运烧丹 灶夏逢若秘商铸私钱 第七十六回 冰梅婉转劝家主 象荩愤激殴匪人 第七十七回 巧门客代筹庆贺名目 老学究自叙学问根源 第七十八回 锦屏风办理文靖祠 庆贺礼排满萧墙街 第七十九回 淡如菊仗官取羞 张类村呢私调谑 第八十回 讼师婉言劝绍闻 奴仆背主投济宁 第八十一回 夏鼎画策鬻坟树 王氏抱悔哭墓碑 第八十二回 王象荩主仆谊重 巫翠姐夫妇情乖 第八十三回 王主母慈心怜仆女 程父执侃言谕后生 第八十四回 谭绍闻筹偿生息债 盛希侨威慑滚算商 第八十五回 巫翠姐忤言冲姑 王象荩侃论劝主 第八十六回 谭绍衣寓书发鄞县 盛希侨快论阻荆州 第八十七回 谭绍闻父子并试 巫翠姐婆媳重团 第八十八回 谭绍衣升任开归道 梅克仁伤心碧草轩 第八十九回 谭观察叔侄真谊 张秀才兄弟至情 第九十回 谭绍衣命题含教恩 程嵩淑观书申正论 第九十一回 巫翠姐看孝经戏谈狠语 谭观察拿匪类曲全生灵 第九十二回 观察公放榜重族情 箦初童受书动孝思 第九十三回 冰梅思嫡伤幽冥 绍闻共子乐芹泮 第九十四回 季刺史午夜筹荒政 谭观察斜阳读墓碑 第九十五回 赴公筵督学论官箴 会族弟监司述家法 第九十六回 盛希侨开楼发藏板 谭绍闻入闱中副车 第九十七回 阎楷谋房开书肆 象荩掘地得窖金 第九十八回 重书贾苏霖臣赠字 表义仆张类村递呈 第九十九回 王象荩医子得奇方 盛希侨爱弟托良友 第一百回 王隆吉怡亲庆双寿 夏逢若犯科遣极边 第一零一回 盛希瑗触忿邯郸县 娄厚存探古赵州桥 第一零二回 书经房冤鬼拾卷 国子监胞兄送金 第一零三回 王象荩赴京望少主 谭绍衣召见授兵权 第一零四回 谭贡士筹兵烟火架 王都堂破敌普陀山 第一零五回 谭绍闻面君得恩旨 盛希瑗饯友赠良言 第一零六回 谭念修爱母偎病榻 王象荩择婿得东床 第一零七回 一品官九重受命 两姓好千里来会 第一零八回 薛全淑洞房花烛 谭箦初金榜题名 校勘说明——代跋 试读章节 又住了七八日,克仁禀催起身。孝移叫王中向账房取了十两银,赏了梅克仁。便自己收拾行囊、盘费,雇觅车辆头口,置买些土物,打算到丹徒馈送。择吉起程,带了德喜儿、蔡湘;吩咐王中看守门户;请阎相公商量了账目话头;又对王氏说了些家务,好好叫端福在家,总之不可少离寸地,常在眼前。到了出行之日,祠堂告先,起身而行。一路水陆之程,无容赘述。正是: 木本水源情惟切,陆鞭水棹岂惮劳。 只说谭孝移不日到了丹徒。城南本家,乃是一个大村庄,树木阴翳,楼厅嵯峨。径至谭绍衣家下住下。叔侄相见,叙了些先世远离情由,并叔侄不曾见面的寒温。 到了次日,绍衣引着孝移。先拜谒了累代神主,次到本族,勿论远近贫富,俱看了,各有河南土仪馈送。此后,各家整酒相邀,过了+余日方才完毕。又择祭祀吉日,祭拜祖茔,合族皆陪。孝移备就祭品,至日,同到祖茔。绍衣系大宗宗子,主祭献爵。祭文上代为申明孝移自豫归家展拜之情。祭毕,孝移周视墓原。细阅墓表于剥泐苔藓中。大家又叙了些支派源流的话说,合族就在享厅上享了神惠。日落而归。 绍衣又引孝移到城中旧日姻亲之家,拜识了。备姻亲亦皆答拜,请酒。 又过了十余日,一日晚上,孝移同绍衣夜坐,星月交辉之下,只听得一片读书之声,远近左右,声彻一村。孝移因向绍衣道:“我今日竟得南归,一者族姓聚会,二者你兄弟南来,未免蓬麻鲫可望。”绍衣道:“叔叔回来不难。合族义塾,便是大叔这一房的宅院。水旱地将及三顷。是大叔这一房的产业。目今籽粒积贮,原备族间贫窭不能婚葬之用,余者即为义塾束金。大叔若肯回来,宅院产业现在,强如独门飘寓他乡。”孝移道:“咳!只是灵宝公四世以来,墓冢俱在祥符,也未免拜扫疏阔。”绍衣道:“势难两全,也是难事。” 一夕晚话不题。又过了十余日,孝移修完宗谱,要回河南。合族那里肯放,富厚者重为邀请,贫者携酒夜谈。又过了几日,孝移思家情切,念子意深,一心要去。这些雇觅船只、馈赆赠物的事,一笔莫能罄述。又到祖茔拜了。启行之日,绍衣又独送一份厚程,叔侄相别,挥了几行骨肉真情泪。绍衣又吩咐梅克仁,同舟送至河南交界。方许回来。 过了好几日,到了河南交界,孝移叫梅克仁回去,克仁还要远送,孝移不准。又说了多会话儿,克仁磕了头。蔡湘、德喜儿一把扯住克仁,又到酒肆吃了两瓶,也各依依不舍,两下分手。 不说克仁回去复命。只说孝移主仆,撇了船只,雇了车辆,晓行夜宿,望开封而来。及到了祥符,日已西坠,城门半掩。说与门军,是萧墙街谭宅赶进城的,门军将掩的半扇依旧推开。主仆同进城去。到了家门,已是上灯多时,定更炮已响了。 蔡湘叫了一声开门,管账阎相公与王中正在账房清算一宗房租,认的声音,王中急忙开门不迭。闪了大门,阎相公照出灯笼来接,惊的后边已知。车户卸了头口,几只灯笼俱出来,搬运箱笼褡包,好不喜欢热闹。 孝移进了后院楼下坐了,赵大儿已送上盆水。孝移告先情急,洗了手脸,吩咐开了祠堂门,行了反面之礼。回到楼下,赵大儿又送茶来。王氏便问吃饭,孝移道:“路上吃过,尚不大饿。怎么不见端福儿哩?”王氏道:“只怕在前院里,看下行李哩。”孝移道:“德喜儿,前院叫相公来。”德喜去了一会,说道:“不曾在前院里。” 原来端福儿自孝移去后,多出后门外,与邻家小儿女玩耍。有日头落早归的,也有上灯时回来的。不过是后门外胡同里几家,跑的熟了,王氏也不在心。偏偏此夕,跑在一家姓郑的家去,小儿女欢喜成团,郑家女人又与些果子点心吃了,都在他家一个小空院里,趁着月色,打伙儿玩耍。定更时,端福儿尚恋群儿,不肯回来。恰好孝移回来,王氏只顾的喜欢张慌,就把端福儿忘了。孝移一问,也只当在前院趁热闹看行李哩。及德喜说没在前院,王氏方才急了,细声说道:“端福儿只怕在后门上谁家玩耍,还没回来么?”孝移变色道:“这天什么时候了?”王氏道:“天才黑呀!”孝移想起丹徒本家,此时正是小学生上灯读书之时,不觉内心叹道:“黄昏如此,白日可知;今晚如此,前宵可知!” 话犹未完,只见端福儿已在楼门边赵大儿背后站着。此是赵大儿先时看见光景不好,飞跑到郑家空院里叫回来的。孝移看见,一来恼王氏约束不严,二来悔自己延师不早,一时怒从心起。站起来,照端福头上便是一掌。端福哭将起来。孝移喝声:“跪了!”王氏道:“孩子还小哩,才出去不大一会儿。你到家乏刺剌的。就生这些气。”这端福听得母亲姑息之言,一发号眺大痛。孝移伸手又想打去,这端福挤进女人伙里,仍啼泣不止。孝移愈觉生怒。却见王中在楼门边说道:“前院有客——是东院郑大爷来瞧。” 原来郑家老者,傍晚时也要照看孙儿同睡。月色之下,见赵大儿叫端福儿有些慌张,恐怕来家受气,只推来看孝移,故此拄根拐杖,提个小灯笼儿,径至前厅。王中说明,孝移只得出来相见。叙了几句风尘闲话,不能久坐,辞去。孝移送出大门而回。P4-5 序言 河南省平顶山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历史名人:春秋先贤圣哲墨子、汉初三杰之首张良、唐朝著名诗人元结、南宋抗金名将牛皋、清代文学巨匠李绿园……代代英贤,耀眼生辉。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是李绿园的出生地、成长地及所著《歧路灯》的成书地,《歧路灯》是河南籍作家唯一一部可以称作长篇的世情小说,填补了清代中期之前河南长篇小说的空白。 平顶山1957年建市,所辖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周时期平顶山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应国以鹰为图腾。因此平顶山市又称鹰城。公元前526年,孔子与叶公在这里讨论治国理政的道理,留下了“近者悦,远者来”的执政名言。已有1800多年历史的香山寺,是观音菩萨得道证果之地、汉传观音文化源头。始建于北魏时期的风穴寺是中原四大名寺之一。郏县三苏园是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安息之地。叶县县署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县衙。产于汝州的汝瓷,在宋代被列为五大官瓷之首。这里还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戏剧文化和曲艺文化独具特色,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长盛不衰。被誉为我国曲艺文化的“活化石”。 平顶山市湛河区原名郊区,1962年3月建区,199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湛河区。湛河区建制较晚,但历史依然在这方热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证明远古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定居;北渡镇沙王村出土的青铜编钟是西周时期的遗物;曹镇乡宋寨村西的鱼陵山有2500余年人文历史,已鉴定为战国和汉代古墓群叠压的文化遗址;而李绿园及所著长篇小说《歧路灯》无疑是历史给湛河区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歧路灯》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80年代,先后在郑州、洛阳与开封举办了三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2003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歧路灯》研究成果数量急剧上升。2010年,适逢李绿园辞世220周年,也是校注本《歧路灯》正式出版30周年的特殊年份,湛河区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歧路灯》学术研讨会。2012年举办了第二届研讨会,同时成立了《歧路灯》研究会,将新时期《歧路灯》研究持续引向深入,以更加充分认识李绿园及《歧路灯》在文学史、古典文学学术史中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提升平顶山、湛河区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再版旨在挖掘湛河区地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与繁荣。 编者 2012年10月 后记 《歧路灯》的校勘,我是在1963年至1966年初,三年中完成的。其后五六年中,在处境极其困难的动乱岁月。断续为之作了注释,编写了《(歧路灯)旧闻钞》等3项资料。至此这一研究项目,大体告一段落。这次付印,基本上未予改动。 校勘正文,我共使用了11部底本。9部为抄本,8部抄于清代。根据我的鉴别,以时代为序。可排次如下: 一、乾隆抄本。系由新安传出。河南省图书馆收藏。半页9行,行字不等。白绵纸.无栏框界格。前有总目,回次作108回。回目省并为107回。卷前冠有自序,末署“乾隆丁酉白露之节碧圃老人题于东皋麓树之阴”。附有《家训谆言》81条,及过录人题识。题识有云: 先生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筮仕南黔之印江。余于丁酉岁,从学于马行沟。敬读此书,始悟其文章之妙,笔墨之佳,且命意措词犬有关于世道人心。迨归越明年,自春徂夏,抄于众人之手而成焉……学者欲读《歧路灯》,先读《家训谆言》,便知此部书籍发聋震聩,训人不浅,非时下闲书所可等论也,故冠之于首。 据此知过录人为绿园在新安教书时的学生。绿园于乾隆己亥(44年),由新安南返宝丰。那么这部抄本当抄于乾隆庚子(45年),亦称乾隆庚子过录本。检视纸质、墨色、讳字,也与之相符。此本残存1—46回,四十回以后已漫漶难识。 二、旧抄本甲。系由叶县传出,或称叶本。半页12行,行24字。竹纸,无栏框界格。前有总目,作108回。未见序文,不附《家训谆言》。回目引题下署“父城鱼齿山绿园老人撰”。不讳宁字。视纸质,墨色,当抄成于嘉庆间。我得到它时,残存4册32回,回次为1—14、46—58。 三、旧抄本乙。系由叶县传出。残存回目6页,作108回。或称叶传旧目。正文全失,序文亦脱。与旧抄本甲对读,回目基本相同。我得到它时,夹置旧抄本甲内。白绵纸,亦约为嘉庆时物。 四、安定小斋抄本。系由荥阳传出,或称荥本。郑州市图书馆收藏。半页12行。行26字。薄绵纸,无栏框界格。分装20册,题20卷。108回。首册封皮右下有“安定小斋主人书”字样。前有自序。不附《家训谆言》,序末署“乾隆四十二年七夕之次日绿园老人题于东皋麓树之阴。时年七十有一”。第一回回目下题“父城鱼齿山绿园老人著”。该书系1963年收于郑州古旧书店。 五、晚清抄本甲。传出地不详。开封市图书馆藏。或称汴本。分装14册,题14卷,108回。半页9行,行:25字。黄色薄竹纸,无栏框界格。首有自序,附《家训谆言》,序末误作“乾隆四十六年七夕之次日绿园老人题于东皋麓树之阴,时年七十有一”。讳淳作漕,当抄于同治、光绪间。 六、晚清抄本乙。传出地点不详。半页10行,行24字。白绵纸,无栏框界格。残存1册4回,回次为101—104。104回故事已完,知为百零四回本。河南省图书馆收藏。原配置于乾隆抄本后。 七、晚清抄本丙。由许昌传出,或称许本。半页9行,行27至30字不等。毛边纸,无栏框界格。我得到此书时,残存8—52共45回。总回数不详。 八、荥泽陈云路家藏抄本。系由陈氏散出书中觅得,或称陈本。半页11行,行字不等。白绵纸,无栏框界格。封皮正下方钤有“陈云路印”小方章。我得到此书时仅存2册。存5—12其8回。 九、冯友兰抄本。系冯氏抄藏,亦称冯本。105回。第十回分上下篇。实为百零六回本。用十行纸抄写。约抄于20世纪20年代。所据底本不详。我借阅时,第四十回全缺,后半部亦有缺失多处。前有自序,无《家训谆言》。自序中“儿戏场”三字。误作“弋阳”。 十、洛阳石印本。系民国13年(1924年)洛阳清义堂石印,或称清义堂本。半页12行,行26字。总目分置各册首页,共105回。非正式出版物,乃热心读者杨懋生、张青莲等集资筹印,首有杨序及张跋各一。所据底本传自新安,乃乾隆庚子过录本经辗转重写而晚出者。首载乾隆庚子原过录人题识、作者自序及《家训谆言》。自序末署“乾隆四十二年七夕之次日绿园老人题于新邑之东皋书舍”。 十一、朴社排印本。民国16年(1927年)北京朴社出版。冯沅君标点,冯友兰校阅。载有全目,20卷,105回。第十回分上下篇,实为百零六回本。卷前冠有冯友兰长序及董作宾所撰《琴绿园传略》。所据底本或即冯抄,惟经过校订与梳理,与冯抄已不尽相同。此为《歧路灯》成书后第一次正式出版物。印行一册终止。刊出26回,才只全书的四分之一。 可以看出,诸本歧异很大。这就迫使我不得不把《歧路灯》的流传作一探索。《歧路灯》是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在新安脱稿的。当即由新安抄传,渐及于豫西各地。乾隆四十四年绿园南返,将原稿带回宝丰,继由宝丰抄传,渐及于豫中各地。据我的考察,传世抄本大体为这两个转写系统。大凡由新安转写出来的本子,卷前多附有《家训谆言》。或乾隆庚子过录题识。然乾隆庚子过录本,还不是新安的最早抄本,它必尚有祖本。由宝丰转写出来的本子,卷前不附《家训淳言》(此书《宝丰县志》亦不载),卷端或题“父城鱼齿山绿园老人撰”。父城为旧县名,汉置,后魏废,故城在今宝丰县东,宝丰亦称父城。这是新安转写出的本子所没有的。宝丰转写出来的本子多保留百零八回回目,新安转写出来的本子逐渐并回减目,多有删省。然到后日,流传既广,两种本子有合流的情况,遂出现第三种本子。对校勘《歧路灯》来说,需要认识这一现象。三种本子自以兼备为宜。以上11种本子,具备这个条件。其中乾隆庚子过录本,为传世抄本最早者,我即用作第一底本,缺失部分,主要以叶县传出旧抄甲及安定小斋抄本补足之。参稽它本,择善而从,合为全璧。 我的校勘工作,在“文化大茧命”前已基本结束,所借公私藏本,曾归还一部。其未归还者,及我个人所收抄本及印本,均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化为纸浆。如今天再来校勘此书,我已不可能备足底本了。我的校勘稿得以保存下来,虽说来辛酸,亦不失为十年浩劫中的一场小小悲喜剧。原于校勘过程中,随手写有校勘札记约3万字,拟整理为《校勘记》。仅成10回,“文化大革命”开始中辍。后以底本大部分被毁,难于成稿。这里只好空缺了。兹将工作中曾经考虑过的几个问题写出,用为校勘说明: 一、全书回目。有104—108多种。待将它的传播途径仔细研究之后,确认108回为原貌,遂主要依据叶县旧抄及叶传旧目,订为百零八回。 二、全书故事梗概,各本基本相同。细节描写,互有出入。晚出之本,有删省的,也有抄录人臆增臆改的。凡此均审度情节,将书中人物、事件还置于故事所描写的特定社会环境中,酌予去留。 三、书经三写,乌焉成马。除叶县旧抄整饬外,他本多出村塾或半截子读书人之手,讹误层出。石印本尤甚。凡此均作了爬梳。书中引用故典、故书及社会掌故,均查对史籍予以校对,误抄者正之。 四、书中夹议之笔特多。晚出本多有将前人行间批语误入正文者。这种情形,最不易辨别。遇此,则视故事情节,酌予去留。 五、书中地名有古今杂用者。名物制度及朝政典童有明清杂出者。或作者有所避忌,或作者失考。以其为小说,照录耒改。所写嘉靖时事,亦多年次失序,以其非史书,亦从之未改。重要历史事件则于注释中注明,供读者参考。 六、此书有别于话本、拟话本及一般誊回小说者,在回末多不留“悬念”。且多无“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套语。今从原貌。 七、对个别冗赘描写作了删削。对情节上的不连缀处,曾少施针线。此非校书正谊,乃从权处置。理荒去秽,也是校书人的责任。读者当有以谅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