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定武编著的这本《先秦人物》首先摘取的是部分创造先秦灿烂文明的民族精英。从人文初祖炎黄到贤圣明君尧、舜,从勇于革命的汤、武到忍辱负重的周公,从万世师表孔子到民族诗魂屈平……炎帝、黄帝因开创了华夏文明而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无不充满着对他们的思念与敬仰;尧、舜因为践行禅让而成为上古著名的贤圣君王,禅让虽不能说就是一种民主制度,但毕竟是对世袭制家天下格局的大胆突破;商汤、周武毅然推翻夏桀、商纣的暴政,功业同样彪炳千秋,成为后世开国者企慕的对象;周公旦大德大贤,忍辱负重辅佐幼主,被视为匡国贤臣的楷模;伟大的孔子,其思想不但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且早已远播海外,列于屈指可数的世界级思想大家之列;志洁行廉、坚贞自砺的屈原,其人格精神与璀璨诗篇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次,篇中也包括了少数功过毁誉不一乃至被钉于历史耻辱柱上之人。他们无一不是各方面的代表,无一不在华夏历史的年轮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黄帝与炎帝共同开创了华夏文明,并且成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由华夏族为主体发展而成的中华民族总是以“炎黄子孙”为骄傲和自豪,“炎黄子孙”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凝聚力的一个文化符号。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华民族最具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光耀千古。
强大的秦王朝竟然二世而亡,直接原。因在于胡亥的昏庸和赵高的擅权乱政,但胡亥所以得立,赵高。所以擅权,应当与秦,始皇的种种行为密不可分。秦虽不亡于始皇之时,始皇却为秦亡种下了难以根除的隐患。
……
《先秦人物》是历史人物纵横谈。评说历史人物,启迪现实人生,用现代人眼光,采重点主义,谈古人的为人之道,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皆足为我人殷鉴;既可借以知历史之兴替于一二,亦可供人以知做人得失。
《先秦人物》由潘定武编著。
楚国这次出兵郑国,晋国同样积极应对。晋景公派出了荀林父、先觳、士会、赵朔等多位将领率军援救。但晋国开赴黄河之时,已听到郑、楚媾和的消息。中军主将荀林父和上军主将士会都主张班师回朝,但中军副将先觳却声称:“晋国所以能称霸诸侯,就是凭借我们的武力。今天如不战而失去盟国,不可谓有力;有敌而不敢追击。不可谓勇武。与其让晋国的霸主地位在我们手里失去,不如与敌人决一死战。”先觳于是擅自率领部卒渡过黄河。其他将领担心先觳军队有失,认为不如一同进军,战胜则共同受赏,战败则一道受罚。于是三军纷纷渡河南下。
楚庄王见晋国大军到来,徘徊于战与不战之间。大夫伍参见状,为庄王分析了晋军的弱点:晋景公执政不久,在晋国尚未取得威信;中军副帅先毅刚愎自用;三军主帅还要受随军大夫的监督而不能自主行动。由于军令不一,上下都无所适从,这样的军队虽然人多,但力量并不强大,难以抵挡强大的楚军。楚庄王因此坚定了与晋军作战的信心,将军队驻扎于管地(今河南郑州),以逸待劳准备击败晋军。
晋军渡过黄河以后。将帅们对是否与楚军作战以及如何与楚军作战仍然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这时,郑国的皇戌来到晋军说:郑国所以依附楚国,只是因为害怕亡国,迫于楚的威势。郑国对晋国并无二心。现在楚军已经露出骄气,而且长期行军,锐气已尽。如果晋军发动进攻,郑国作为接应,一定能打败楚军。先觳听后洋洋得意,以为制服楚国必在此一举,因此极力主张一战。下军副将栾书却认为楚庄王自消灭庸国以来,一直注意训练军队,并不断充实国力,军队上下团结,戒备森严,因此不可轻敌。栾书又指出:郑国已投降楚国,两国已经结盟,郑国公子子良已到楚国作为人质,因此郑国不会再轻易背叛楚国。晋军将领可谓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楚庄王此时一面派人向晋军求和,一面又派人到晋军阵前挑战,故意迷惑敌人。晋军则派魏镝、赵旃二人前去楚军商谈媾和之事。魏镝当初向晋侯要求列为公族,晋侯不许,赵旃则因求卿而未得,所以二人均怀恨在心,不愿晋、楚媾和而希望晋军失败。二人来到楚军,故意激怒楚人,以引发战争。晋上军副帅郁克看出魏铸二人心怀不满,建议先毅做好战斗准备,先觳却不以为意。上军主帅士会见此,指挥上军设下七处埋伏,以做好应敌准备。中军大夫赵婴齐却让他的军队备好船只,准备一旦失利立即渡河逃跑。晋军三军各自为政,没有积极应战的良好措施,更缺乏统一部署。
魏镝、赵旃二人在楚军阵前肆意挑战,楚军被激怒,发起攻击。此时晋军也正派军队前来追回二人。楚军将帅看见晋军车马扬起尘土,以为晋军已经发起攻势,于是指挥楚军列阵出击。楚军战车在前,步兵随后,声势浩大地直冲晋军。晋军将帅一看楚军到来,立即惊惶失措。晋、楚两军交会于郝地(今河南荥阳北),晋中军主帅急忙鸣金撤退,并传令军中:“先渡过黄河者有赏!”晋军顿时乱作一团,中军和下军将士纷纷向黄河岸边溃退,争先恐后地上船渡河。船已满载,未能上船的士卒仍紧抓船舷不放,船上士卒则唯恐翻船而挥舞刀剑乱砍一气,结果被砍断的手指、手臂遍布船舱。中军、下军不战而溃且自相残杀,很快损失大半。唯有上军在士会的指挥下还能沉着应战,没有溃退。楚将潘党等人于是集中力量进攻晋军上军,士会寡不敌众,也不得不撤军,连夜渡河而还。
楚、晋郡地一战,楚庄王大获全胜,而晋军则几乎全线崩溃,损失惨重。中军统帅荀林父自知罪责重大,主动请求自杀以谢罪。晋景公准备答应苟林父的请求,士贞子对景公说:“当年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楚王逼迫其大将子玉自杀,使楚国军力严重削弱,这是应该记取的教训。现在我军已经败北,损失很大,如果再杀死像荀林父这样忠于国家的统帅,使楚国获得更大的胜利,晋国不是更加失去与楚国争霸的力量了吗?况且胜败本为常有之事,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认定他无能啊!”晋景公立即改变了想法,对荀林父仍然予以重用,而把造成这次失败的真正罪魁先觳处死,以示惩戒。
楚国一战打败强大的晋国,已取得了实际的霸主地位。两年后的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又发兵征讨宋国。此时晋国慑于楚国的军势,已不敢出兵相救。楚军围攻宋国都城前后达五个月之久,宋国城内储粮用尽,出现了“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惨状,但仍然坚持不愿投降。楚庄王看到宋人如此坚强不屈,认为这样下去即使胜利,得到的也只是一座空城,于是便解除围攻,与宋国媾和而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病卒。楚庄王统治的二十三年中,征服和吞并了楚国周围的许多小国,势力范围空前扩大,同时又积极北上与晋国争霸,并在一段时间里压服了晋国,成功阻止了晋国势力的南侵,形成了当时楚、晋二强南北对峙的局面。
P101-103
遥望先秦——《先秦人物》小引
遥望先秦,我们看到的是华夏民族风云初起时一幅幅动人的画卷;遥望先秦,我们嗅到的是中华大地文明初绽时一瓣瓣花蕾的馨香;遥望先秦,我们眼前闪耀着充满智慧光芒的群星。
先秦,是中国历史的源头,是华夏文明的发轫期,年代距我们是那样的久远,其物质文明对我们是那样的陌生,但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却都受到她博大精神的滋养。先秦文明是哺育中华民族的初乳,原汁原味,至精至纯;先秦文明是中华民族喷薄而出的朝阳,活力四射,光耀八方。
孕育先秦文明的是神奇的中华大地,创造先秦文明的是智慧的华夏先民。一百余万年前,华夏最早先民的身影已经开始活动于东方的大地。斗转星移,先民们由渔猎而耕牧,由山林海滨到原隰沃野,农业文明逐渐在他们手中创造。当先民们由仅取天然之物到耕种畜养,地理、天文诸方面的知识自会长足进步;知识的进步又促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富。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雏形也就应运而生,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的地球因为有了人类而变得更加富于生机,我们的宇宙因为有了人类而开始有了历史。东方的大地,智慧的先民,生于斯,长于斯,欢乐于斯,忧伤于斯,自强不息,厚德栽物,子孙绳绳,绵绵不绝,延续至今,蔚成大国。
本书首先摘取的就是部分创造先秦灿烂文明的民族精英。从人文初祖炎黄到贤圣明君尧、舜,从勇于革命的汤、武到忍辱负重的周公,从万世师表孔子到民族诗魂屈平……炎帝、黄帝因开创了华夏文明而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无不充满着对他们的思念与敬仰;尧、舜因为践行禅让而成为上古著名的贤圣君王,禅让虽不能说就是一种民主制度,但毕竟是对世袭制家天下格局的大胆突破;商汤、周武毅然推翻夏桀、商纣的暴政,功业同样彪炳千秋,成为后世开国者企慕的对象;周公旦大德大贤,忍辱负重辅佐幼主,被视为匡国贤臣的楷模;伟大的孔子,其思想不但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且早已远播海外,列于屈指可数的世界级思想大家之列;志洁行廉、坚贞自砺的屈原,其人格精神与璀璨诗篇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次,篇中也包括了少数功过毁誉不一乃至被钉于历史耻辱柱上之人。要之,他们无一不是各方面的代表,无一不在华夏历史的年轮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遥望先秦,群星璀璨。晚学荒疏,玉石难辨。荒谬之处,望方家不吝教之!
潘定武
2008年10月5日于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