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手工业的开端
——中国古代的陶器
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仙人洞,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洞穴。从洞中发掘出90余片陶器的残片。这些陶片都是用砂子和黏土混合烧制的,制地粗糙而疏松,很容易打碎,陶片中不均匀地掺杂着大小不等的石英粒。陶片以红褐色为主,也有红、灰、黑色的,陶片内凸凹不平,没有耳、足等附件,很明显是手工制成的。
据专家考证,这些陶器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这说明,人类制造和使用陶器的历史,至少1万年了。
不要小看陶器的出现,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制陶比磨制石器复杂多了,要选土,还要经过淘洗、澄滤,泥质要好,淘滤得要细,然后是制坯,彩绘,最后是烧制。一件小小的陶器,就需要这么多道工序,没有较高的生产技能,怎么能实现呢!在新石器时代,古人类不仅以采集野生植物和打猎进行生产,还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结束了四处流浪的生活,开始定居下来。烧煮食物要用锅,吃饭需要碗,盛储粮食和水则需要罐。当时铜器铁器还没有,石头也很难制成这类容器。于是原始人的眼光盯住了便于捏成各种形状的泥土。
没有烧过的泥质陶器一见水就瘫化,聪明的原始人想到火,火烧后的泥陶既坚固又不怕水,于是,在用火的丰富经验和对土壤认识的基础上,出现了陶器。
陶器的出现可以使人们不必再用火直接烧烤食物,而吃煮熟的食物,不仅丰富了食物的品种,而且便于营养的保存和吸收。陶制的水罐使得人们可以把水储存起来,而不必一定要居住在水边,这不仅方便了生活,而且减少了野兽对人类的侵害。陶器出现以后立即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制陶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制陶的工序很复杂:首先是选土,其次是淘洗和过滤,把黏土中的杂质和硬砂粒去掉,保证用料又细又软又纯。料备好后,用水和成泥浆,水的用量要适当,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然后是制坯,把泥土挖成各种形状,装上颈口,嵌入把手。下一道工序是彩绘,当时使用的颜色是天然矿物质,红色用赤铁矿,黑色用锰土,白色用瓷土。至于各种纹饰,仰韶文化时代是用带花纹的木板拍上去的。釉陶出现以后,在彩绘的同时,还在色料中加进石灰等物,以便陶器烧制时形成釉层。这些工序都完成了以后,最后就是放人陶窑中烧制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制陶技术已相当成熟了。烧制的陶器比以前坚固多了,说明黏土和沙子的比例很恰当,就如现在水泥和沙子的比例,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搭配一样。从现在挖掘出来的陶窑来看,烧窑的技术也很高。陶窑由两部分组成,下面是火室,上方是窑室,里面摆放待烧的陶器。两室中间是瓶颈形状的火道。火在下面熊熊燃烧,不直接进入窑室,而把高温送进去。这样,陶坯受热均匀,效果好,而且陶坯避免直接与火接触,就不会变形龟裂,这又需要很高的温度,据分析,那时陶窑的温度可达上千度。
此时的陶器,不仅是生产、生活用品,还具有艺术品的性质。陶器上有了各种美丽的图案:鱼形图案、人形图案、舞蹈动作图案、人面网纹鱼图案,还有曲线、直线、水纹形线、三角形、锯齿形等各种形状的图案。陶器的颜色也有好多种,红的、褐的、黑的、白的,还有几种颜色相间的。这说明,远古人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审美意识,这可以说是艺术创造的雏形,即在美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美术作品了。
陶轮的出现是陶工艺的一大突破。没有发明陶轮以前,全靠人的双手挖成不同形状的陶坯,速度又慢、效果又差。用人手挖,陶器体壁无法均匀,厚薄不同,烧制时易裂易走形;而且体壁凸凹不平,也不光滑。使用陶轮,可以说是简单的机械化制陶。使陶轮高速旋转,需要一套转动设备,在飞速旋转的轮板上挖制陶器,又光又圆,而且陶壁非常均匀,陶器的形状也更加丰富。不仅原来的黑陶、红陶、灰陶更精巧,而且还出现了白陶,也就是和现代瓷器所用原料相同的陶器,这是陶器用料上的重大突破。现代出土的一种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器壁薄而坚硬,仅有1~3毫米厚,好像蛋壳,所以又称为蛋壳陶。它造型很美,漆黑发光,是件极珍贵的艺术品。
在龙山文化后期,人们开始利用高岭土来作为制陶的原料,生产出白陶。我国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质地优良,造型端正美观,坚固耐用。
釉陶的出现,使制陶工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过很长时期的观察,人们发现,如果在用于色衬的稠浆中加进石灰等物质,烧出的陶器就明光锃亮,比原来发乌发暗的陶器美丽多了,而且绝不怕水浸泡。这就是玻璃质的釉层,需要1200℃以上的温度才能形成。
我国在夏商两代,釉陶已经普遍使用了。釉陶的出现,为瓷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历史学家认为,瓷器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后来传人了西亚和欧洲,才使瓷器的制作传遍全世界。的确,古代的西亚和欧洲确实从中国输入了大量的瓷器和制瓷技术,至今有些外语中的“中国”发音是“支那”(China),而“瓷器”的发音与此相同。可见在当时中国与瓷器关系的密切。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