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1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走进黑格尔的缘起和过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中学时代的世界观/16
一 马克思中学时代所接受的思想/16
二 马克思中学时代形成的世界观/18
第二节 法学体系建构与世界观危机/21
一 法学体系的建构/21
二 “理想主义”世界观的危机/25
三 开始走进黑格尔/27
第三节 走进黑格尔哲学/30
一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30
二 自我意识哲学的酝酿/34
三 自我意识哲学的论述/37
四 完成向黑格尔哲学的转向/41
第二章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怀疑和动摇
第一节 《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发展/48
一 同鲍威尔分道扬镳/48
二 用黑格尔的自由观捍卫出版自由/52
三 用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开展对宗教的批判/58
第二节 物质利益难题与对黑格尔学说的怀疑/63
一 共产主义问题/64
二 物质利益难题/68
三 对黑格尔国家和法学说的动摇/74
第三章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第一节 自主转向唯物主义/82
一 对历史的研究与思想的转变/82
二 费尔巴哈思想的影Ⅱ向/87
三 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91
四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逻辑/96
第二节 转向哲学共产主义/98
一 走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98
二 转向共产主义/102
第三节 政治异化和人的解放/106
一 人的政治异化/106
二 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111
三 《德法年鉴》时期的理论逻辑/115
第四章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批判与改造
第一节 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探究/118
一 对市民社会进行经济学探究的缘起/118
二 黑格尔论市民社会/125
三 马克思论市民社会/128
第二节 对国民经济学的探究与批判/132
一 “异化劳动”范畴的提出/133
二 异化劳动理论/136
三 对共产主义的确证/141
四 人本主义异化史观/144
第三节 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改造/147
一 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借鉴/147
二 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152
三 改造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157
四 批判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基础/161
第五章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进一步批判
第一节 对“批判哲学”的批判/166
一 鲍威尔的“无限的自我意识”/166
二 鲍威尔的“‘精神’和‘群众’的对立”/171
三 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176
四 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180
第二节 对思辨哲学的清算/184
一 揭露思辨结构的秘密/185
二 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历史观/188
三 消除黑格尔唯心史观中超历史的思辨结构/191
四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局限性/195
第六章 青年马克思与德国哲学的最后决裂
第一节 德国的批判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202
一 费尔巴哈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批判/202
二 施蒂纳无政府主义的哲学批判/206
三 赫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批判/212
第二节 完成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217
一 费尔巴哈不懂得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217
二 改造黑格尔的“异化”概念/220
第三节 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225
一 对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批判研究/225
二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228
三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阐述/231
四 科学论证共产主义/237
结束语/243
参考文献/249
后记/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