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温故(25)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瑞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瑞琳主编的《温故(25)》是一本历史文化读物。它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其中,在特稿《蒋介石其人》中,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对蒋介石57年的日记进行了全面解读,从中我们可看到蒋介石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了解不曾记载的政治秘密;“影像”专栏《走过从前:民间台湾生活影像》,展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情境;《送别蒸汽机车》,以富有冲击力的一组照片纪念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批蒸汽机车,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逝去的一个时代;……

内容推荐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本书是《温故(25)》,由特稿、人物、风物、影像、记忆、口述和往事几个专栏组成。

《温故(25)》由刘瑞琳主编。

目录

特稿

 ■曾庆斯《逃亡之路》

 ■杨天石《蒋介石其人》

 ■高怀珠《姑苏女杰陆兰秀》

人物

 ■冰 云《陈独秀寥落的晚年交游》

 ■许 述《你不一定知道的冯玉祥》

 ■淮 茗《吴梅、黄侃两次交恶史实述考》

 ■李 宝《作为“文物大盗”的康生》

风物

 ■沈  詝《狄思威路1084弄4号》

影像

 ■秦  风《走过从前:民间台湾生活影像》

 ■日越/ 穆弓《送别蒸汽机车》

记忆

 ■江 青《无牵无挂地走吧:忆黄苗子、郁风伉俪》

 ■楚泽涵《对几位老师的回忆》

口述

 ■刘绪贻《第一次执教武汉大学》

往事

 ■陈履生《照相馆往事》

 ■邹宁远/倪慧如《中国志愿军 张纪》

试读章节

广东的逃港风

自1950年边界封锁以后,偷渡港澳之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越演越烈,特别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几年下来,靠近边界或沿海的青壮年,大都跑了出去,剩下所谓“女儿国”、“老人村”。最接近香港的宝安县(今属深圳市)边防一带,甚至出现“无人村”,一个曾被树立为反偷渡模范的“红旗村”,人也先后全部走光。不靠边界或沿海的,则千方百计寻找门路出走。外省取道广东出走的也不在少数。

偷渡的方式大致有三种:步行、游泳、坐船。不管什么方式,首先得想办法进入“边防区”。政府严格控制人民流动,任何人买长途车票、船票,都要所在单位或公社、大队出具证明,进入“边防区”还要出示公安部门核发的边防通行证。边防区从边界到内地分为一、二、三线。偷渡人通常先用真或假的普通证明,搭乘车船接近外三线,然后趁夜间潜入山里,认定目标向南走,临近拂晓便藏身低洼地或山沟旮旯处休息。要连续这样走几个晚上。其间,不仅要随时防止被巡逻民兵抓住,还要避免被打柴、采药或过往行人发现,提防蛇虫咬伤,提防跌入悬崖或深沟……如果一切顺利,就能到达边界或海边。最后还要想办法躲过巡逻或潜伏的边防军,伺机翻越铁丝网越界或下海泅渡。

边界的铁丝网是滚筒状或多层次的,比人高出很多,有些地段还加设了电网。接近铁丝网的地段往往暗置有细绳或铁丝,不小心触动则引响警铃,巡逻的边防军会牵着警犬循声赶到,那时便只有束手就擒,还往往有被警犬咬伤的危险。如果偷渡者幸运地走近了铁丝网,便立即把随带的背包或脱下衣服垫在铁丝网上,迅速爬越,叫做“扑网”。

侥幸到了香港那边,还要想办法翻越港英方面架设的铁丝网,一旦被沿边界公路巡逻的港英警察抓住了,就要被递解回大陆。不少人历尽千辛万苦,却终因没能闯过这一关而功败垂成,悲痛欲绝。

游泳偷渡只在个别地段海边需要“扑网”,夜行昼伏的行程也会短一些,但也有它的困难:首先要根据阴历月亮圆缺推算好海水退潮时间,下海后先要顺着退潮游几个小时。这期间,被巡逻艇发现抓去,因体力不支淹死、冻死,或被鲨鱼咬死,等等不幸,都有可能发生。即使到达了对岸,还要提防港英海岸巡逻人员,要蛰伏到夜间才能潜入市区。

坐船偷渡当然最舒服,但困难也最多。首先要有钱:买船,买用具、食物,酬劳打点……固然是一大笔,但花费更大、陷阱更多的还在联系门路。偷渡客往往要辗转搭线才能联系上边民或船家。这当中经常充满诡诈和骗局。有时花了大钱却连船的影子都见不到,如果误中公安线民的圈套,更是人财两空。即使坐上了可靠的船,也非万事大吉,内河的检查站,海上的巡逻艇,以及水流、风向的突然改变,都足以功亏一篑,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不论步行、游泳或坐船,如果能到达香港并且躲过港英边防警察,进人市区,那就安全了,可以在亲友陪同下到有关机构以“难民”身份申请入境居住。边防警察与市内警察是各管各的,边防警察抓偷渡,市区警察管治安。正因为有此一线希望,偷渡客才会前仆后继,不绝于途。

偷渡澳门一般经水路:游泳或坐船。只要抵达澳门海域便安全了,因为澳葡当局不设边防拦截,不会把偷渡客遣送回来。有些教会或慈善机构常常驾小船出海救起游泳而来的偷渡客。不过由于澳门就业难,待遇不及香港,多数人会再想办法偷渡去香港。澳门不设边防的情况,到1968年后就改变了,澳葡当局也开始抓偷渡客并遣返大陆,因此偷渡客即使进入了澳门,也必须尽快想办法转赴香港。

据后来官方说法,偷渡成功率大约为十分之一,而实际成功率可能远低于此。

偷渡失败被抓回来以后,通常面临怎样的处罚呢?广东一带,在历史上就是侨乡,自清代起就不断有人漂洋过海谋生。1950年7月政府封锁边界以后,虽然将偷渡悬为厉禁,但恪于民风习俗,对偷渡客动辄判刑仍有顾虑。更因为偷渡的人太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平民以至贫下中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整肃运动,有问题或稍有问题的往往都已遭到关、管,很少能自由行动),都抓去坐牢,监狱也容不下,所以对偷渡失败者,一般都不判刑,而是作为“违反边防管理条例”处置:首先是送到最近的收容所,查明身份,若是有案底或其他问题,便由公安带走;如果没有,便转送至户口所在地或单位,自行处理。至于怎样处理,那就千差万别了。在农村,送回公社,轻者只是训诫一通,写个检讨或批斗一下了事。如果出身不好,或有其他“犯错误”的案底,可能会遭顿痛揍或其他肉体折磨,然后交回生产队监管劳动。在城市,没有正式工作的由派出所训诫后再交居民委员会监管一段时间。有正式单位的,除了检讨挨批斗外,往往有一段时间的“群众监管”。情节严重或多次重犯的,也会被送去“劳教”。据说,“文革”某一年,江青来到广州,听了当地偷渡和相关处理情况的汇报后,大发雷霆,说:“不行!要严肃处理。”因此曾经紧过一阵,发生过边防军枪杀偷渡者的事件(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就是这样罹难的)。而在广东内陆边远地区或其他省份,由于偷渡客相对较少,处理起来就严重得多,往往送去劳教或判刑劳改,甚至枪毙。

P6-8

书评(媒体评论)

沈昌文(出版人)——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冯克力(出版人)——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的记录或许难免变得陈旧、破损,但历史却将永远鲜活。而这大概也就是《温故》的生命所在了。

雷颐(文史学者)——我觉得历史大量的是被遗忘,只有少数的被记忆,尤其说让国民记住什么,忘记什么,实际上主流媒体是有选择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让你记住什么,忘记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谢泳(文史学者)——我觉得《温故》的意义,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

卢跃刚(文史学者)——《温故》一方面是要锻炼大家恢复记忆,要重温记忆,我觉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诉很多人,他们的所有行为是要被记忆的,正在被记忆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终也会被挖出来,这个我觉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经常讲,人们要有点儿起码的历史感,如果没有这历史感的话,后果就特严重。

刘方炜(文史学者)——有很多人物,很多历史过程,但这东西呢在这之前并不进入正史。但是你会发觉,你把这一块儿挑出来,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对于中国的大的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张冠生(文史学者)——过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温故来显影;过去吞吞吐吐、显影不足的,可借温故作“加厚”显影;以往过分渲染、显影过度的,温故可起“减薄”作用。通过温故,围绕某事件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就可以进入定影程序了。

傅国涌(文史学者)——“温故而知新”,从《老照片》的风行到《温故》在书刊丛中脱颖而出,决不仅仅是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一部分人的怀旧心理这么简单,关键还是“知新”,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带有温情的新材料、新见解,虽不是高头讲章、宏大叙事,却让历史真相在细节中慢慢浮现出来。

范泓(文史学者)——我们在“温故”时一定要持有开放平和的心态,若一味地剑拔弩张,或“单向度”地要和谁去较什么劲儿,“温故”便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说到底,“温故”是为了“知新”,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赵克风(文史学者)——《温故》里写历史,没有人云亦云,观点也许不同,但真实严谨。我也有这种要较真的劲。

秦风(老照片收藏家)——这么多年着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5: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