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铜鼓/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刘魁立//张旭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刘魁立、张旭主编的《铜鼓》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介绍了铜鼓的传说、铜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铜鼓的铸造与审美、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铜鼓的民俗等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刘魁立、张旭主编的《铜鼓》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铜鼓》介绍了铜鼓的传说、铜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铜鼓的铸造与审美、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铜鼓的民俗等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目录

第一章 铜鼓的起源和发展

 万家坝古墓中的铜鼓与铜釜

 陶釜 铜釜 铜鼓

 铜鼎和铜鼓是同一个“祖先”

 铜鼓的传播与发展

 铜鼓回到民间

第二章 铜鼓的传说

 壮族民间传说

 布依族民间传说

 瑶民间传说

 苗族铜鼓的故事和传说

 彝族的民间传说

 其他民族关于铜鼓的民间传说

第三章 铜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铜鼓的分类

第四章 铜鼓的铸造与审美

 铜鼓的铸造工艺

 铜鼓的合成成分

 铜鼓的矿料来源

 铜鼓的乐音追求

 铜鼓的优美造型

 铜鼓的装饰艺术

第五章 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

 由炊具到乐器

 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击鼓与权力的象征

 击鼓为号

 沟通人神

 走入民间

第六章 铜鼓的民俗

 壮族铜鼓民俗

 布依族铜鼓民俗

 瑶族铜鼓民俗

 水族铜鼓民俗

 苗族铜鼓民俗

 彝族铜鼓民俗

第七章 铜鼓的音乐和舞蹈

 追寻蚂拐的英魂——壮族铜鼓音乐和舞蹈

 从猴到人:再现的传说——瑶族铜鼓音乐和舞蹈

 十二则和刷把舞——布依族铜鼓音乐和舞蹈

 美丽的“妻丽”——彝族铜鼓的音乐和舞蹈

 其他民族的铜鼓音乐和舞蹈

第八章 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铜鼓的传播与铜鼓文化圈

 铜鼓文化的传承

 铜鼓文化的保护

后记

试读章节

从铜釜到铜鼓

到青铜时代初期,陶釜仍是炊具兼乐器。奴隶主为祭祀祖先,媚神、取乐,拥有乐舞奴隶。他们使用的乐器也有陶釜,即“陶釜形鼓”了。随着青铜冶铸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铜较多,具备了铸造较大铜器的技术条件。人们发现铜器的声音清脆悦耳,亦能经受较重和较长时间敲击。奴隶主追求声色之好,要用精美贵重的器物以别尊卑和夸示财富,就用铜来铸造“釜形鼓”,这就产生了“釜形铜鼓”。之后,这种铜鼓日益朝适应乐器功能的方向演进,与釜在形态上区别开来。我们所说的万家坝型铜鼓,正处于这个阶段。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铜鼓是从铜釜脱胎而来的。万家坝墓葬中同时出土铜鼓与铜釜给我们提供了更有利的证据。

在万家坝一座大墓的腰坑中,挖出1面铜鼓、3件铜釜、6件铜羊角钮钟和一百多件其他青铜器。这面铜鼓很明显是用铜釜改制而成的,只要将铜鼓翻转过来,在鼓足边上加铸一对辫索形耳就成了铜釜。后来在同一墓地的23号墓的棺底垫木之下挖出4面铜鼓、大量青铜工具和兵器。这4面铜鼓的外表都很粗糙,鼓面小,胸部特别突出,腰细而长,足短而向外。外壁都没有花纹,但内壁却有花纹。这是什么道理呢?考古学家推测,它原来应该是足部朝天倒放着使用的。因为只有倒放,内壁的花纹才能看得见。而这些铜鼓出土时也确确实实是倒放着的,和那些铜釜放置的形态完全一致。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4面铜鼓的鼓面上都有烟熏的烟炱,这说明它们确实被作为炊具使用过。这就更证实了铜鼓来源于铜釜的推断。

铜鼎和铜鼓是同一个“祖先”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至今的铜鼓和铜鼎据考证是同一“祖先”。

首先,铜鼎与铜鼓都是由新石器时代炊具陶釜演化而来的,皆是人类的技术发展到可以进行青铜铸造,社会经济发展到可以大规模铸造青铜器的时候产生的,都使用了块范铸造工艺,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铸造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化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新石器时代之后,社会进入了青铜时代。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便是夏、商、周三代,这时陶鼎逐渐发展成铜鼎。由于统治者的需要,铜鼎在晚商和西周早期的铸造技术和设计艺术达到了高峰,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及异形鼎。鼎上饰有丰富夸张的动物纹样。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其次,它们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很多的共同特点:铜鼎与铜鼓都是礼器,都曾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铜鼎与铜鼓都用于祭祀,是沟通人神的礼器;铜鼎与铜鼓又都是财富的象征。铜鼎与铜鼓所处的时空不同,文化土壤不同,各自发展轨迹不同,社会文化功能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反映了中原地区和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由于中原青铜文化发育得比较早,而且国家的产生也比较早,伴随着国家的形成,中原的青铜器成了国家政治权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出现了“立鼎”、“移鼎”、“问鼎”等与国家政权相关的词汇;而且铜鼎还成为“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不同等级的贵族列鼎多少有明确的规定,成了维持权力机构关系的角色。而中国南方青铜文化发育得比较晚,大约在春秋以后,南方的郡国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如中原地区形态成熟的国家。《史记·西南夷列传》有着较为明晰的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揲榆,名为嶲(xi)、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迄今考古发掘得到比较多的资料的应是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和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铜鼓虽是这些君长的权力象征,但还没有像铜鼎那样发展到国家象征的地步,各级首领占有铜鼓的数量也未见有什么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铜鼓还未成为明确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角色。这就为铜鼓回到民间,成为南方少数民族普遍热爱的乐器提供了客观条件。

再次,由于铜鼓一开始就作为乐器出现的,所以衍生出广泛的社会文化功能,它用于歌舞、赛神、传递信息、指挥战阵,这些都是鼎不曾具有的。正因为鼎的社会文化功能比较单调,所以魏晋之后,它不再作为权力的标志、国家的象征,渐渐从政治舞台上消失,成为一种历史遗物。而铜鼓因为具有乐器的功能,所以生命力很旺盛。

明清以降,由于封建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一些民族首领独霸一方的地位被流官所取代,原来那种号令一切的权威已大大削弱,乃至完全丧失。作为这种统治权威化的铜鼓就失去了原来那种炫目的灵光。铜鼓由统治者手中的权力重器又回到民间,恢复了乐器的本来面目。

铜鼎作为权力的象征在失去作为权力象征的功能后,便成为历史文物,陈列于博物馆中;而由于铜鼓还具有音乐的功能,在失去作为权力象征的功能后,它又回到民间,渗透到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活着的文化。

P12-16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丁亥年的秋天,我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华觉明先生,从北京来了一个电话,说是著名学者刘魁立先生主编一套民俗丛书,刘先生希望他帮助找人写铜鼓民俗方面的书稿。华先生知道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铜鼓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故特邀我负责这本书的编写工作。我允诺后不久,中国社会出版社编辑部的同志便发来了《风筝》一书的目录,并希望我们按照这一体例来写。因为要稿比较急,我便先拟了一个大纲,然后发动年轻老师和在读硕士研究生们集体动手,按如下分工搜集资料和撰写初稿:

第一章铜鼓的起源和发展  由张正华、伍震负责

第二章铜鼓的传说  由贝维静、徐昕负责

第三章铜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由吴娱负责

第四章铜鼓的铸造与审美  由胡宝华负责

第五章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  由胡宝华负责

第六章铜鼓的民俗  由吴娱、蒙振负责

第七章铜鼓的音乐与舞蹈  由孟振兴负责

第八章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由刘莉负责

2007年11月底,各章初稿陆续完成,韦丹芳老师对第二章至第七章进行了第一次修改;12月中旬,我对第一章、第八章进行了修改,并做了第一次统稿。接着,由蒋廷瑜先生进行审校,并做了必要的补充。蒋先生是铜鼓研究的权威,对书稿的审校非常的细致认真,可以说是字斟句酌。全书的插图主要由蒋廷瑜、韦丹芳、刘莉等同志提供,此外也从其他朋友处和网站上采选了部分图片。在本书的编排过程中,还得到了贝维静、胡宝华等同学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万辅彬

2008年1月18日于相思湖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