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远渡重洋前去柔埠淘金的中国人,被当时澳洲政府公然歧视,屡受白人的打击。他们为了平等而进行的不懈斗争被写入历史封存起来,而这段历史被他乡人忽视、被故乡人遗忘,当再次被翻开时,他们的名字上都已积累了百年浮尘,变得模糊不可辨认。翻开这段历史的,和他们一样,是一位离乡的游子。也许,只有旅居澳洲的作者,才能切肤体受先民心中与家乡远隔重洋的孤独感。欧阳昱所著的《淘金地》之于历史,是一段负责任的还原;之于文学,是一种先锋的尝试;之于作者自身,是浓浓的情感的寄托。每一位迷失在高楼大厦间的、字里行间的、心灵间的漂泊者,都能在“柔埠”淘到属于自己的金。
《淘金地》是欧阳昱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淘金地》讲述:柔埠是南澳大利亚的一座港市,英文名字叫Robe,首建于1847年,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成为南澳第二繁忙的国际港市。1857年前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出现淘金热,世界各地淘金工蜂拥而入,中国广东一带的淘金工随之而来,但迅即遭到维多利亚政府封杀,课以高额的人头重税——这笔税金超过从中国到澳大利亚的全程船费。为了逃避这笔高昂的费用,总计有一万七千余名华工(其中均为男性,仅有一名女性)从柔埠登陆,肩挑手提,带着行李,经过八百多公里的跨陆远征,千辛万苦地来到淘金地。淘金过程中,他们屡遭白人排挤打击,但他们从未停止过为了消除或减少歧视而奋斗。
你叫阿辛
我不是我
他,有很多种可能
你来时双脚点地
我是金
它
汝
吾可吾不可
他和他们
你渐渐堕入睡乡
我是说书的
她
你跟历史纠缠不休
我穿街走巷
他对天上语
你是赶羊人的妻子
我“joy金”了
他又早已堕入无穷无尽的思绪之中
我不知所终
他
你至少也要杀几个垫底
她和柔丝并排躺在床上
我
她和他
我是丁狗
他
你会死
我
他醉了
我想家
他是译员
你的手好冷
他想开家书店
你后来当了家仆
我为你活着
他是Ah Sin(阿罪)
你与我
我们用脑通信
你不知道你此时会进入他人笔下
我在你死后
她在水里说话
你叫阿瓦
他们说我是杂种
她择偶而居
你在水里射精
我从地底下发声
他姓石
你弹流水
我无我
他去了北领地
你说、你说
我是一个词
阿奇
你不想走了
我的淘金路
他对他说
又到了你
你以为我不知道
他在历史的空间寻寻觅觅
你就是我
我不是你
我带着这个孩子回家了
If I Had Two Lives to Live(若我二生有幸)
你和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你说黑的
它看着他们走过
面海而去,了此残生
芋头
陈三幸
希姆艾御如是说
你叫阿辛
你是白人。你是白人的儿子。他们把你抛弃的时候,你在丛林里面。也可能你是自己走丢失了。反正你就在丛林里。这丛林我们台山老家没有,也跟老人讲的泰山、黄山、长白山的林子不一样。这丛林在澳洲叫bush。一片片的,漫山遍野都是,树又直又高,看过去像一排树墙。中间还有比蒲扇还大的蕨类植物,舒展着身姿,像屏风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时,把叶子照得透亮透亮。你坐在那儿哭,可是一看见我们,你就不哭了,好像见到鬼似的。我们这一队人中,我是唯一通英文的人。我叫你kid,你不吱声,碧蓝碧蓝的眼睛盯着我看,一颗泪珠凝在肮脏的白脸上。白脸一脏,比不白的脸更脏,因为显脏。
“你叫什么名字?”我用英文问。
不回答。直盯着我。
他们都围上前来,好奇地看着你这个白人孩子。身上衣服都撕成布条条了。阿文俯身过去,伸出手掌,在你头上摩挲了一下,谁知你大叫一声,举掌把他一推,疼得阿文龇牙咧嘴,嘴里直骂:死白鬼!小东西这么坏!原来,你推他的时候,手上指甲太长,把他手背划出好几道迹印,鲜血直流。
阿香快步走上前来,分开众人,一边骂阿文,说:早就跟你说了,到别人的国家,要遵守别人的习惯,不能乱摸小孩子的头,你就是不听!看看,吃亏了吧,一边压低嗓音说:快,我来给你包扎一下。说着,她掏出一块白丝巾,撮起一角,就顺着抓痕,把那一滴滴沁出来的鲜血轻轻一蘸,然后擦去,同时从兜里取出一个小包,里面包着墨鱼粉,用细长的小指甲铲了满满一指甲,又顺着那几道擦干净的划痕洒了一洒,引起周围一阵惊叹。
“哎呀,阿文真有福啊!”
“哇,男女授受可亲呐。”
“瞧,她的手比那孩子的脸还白。”
“呸!”阿香啐了一口,“你们这些没事干的,都快给我回到路上去。” 我把你的手抓起来,用英文说:“来,跟我走。你就叫我阿王。”然后又问了你一句,你还是不肯告诉我你叫什么,只是眼中看得出来有点歉意。我叫人给你拿了一只馒头,你不吃,我就揪了一块下来,自己吃了,边吃边还做眼色,吃得很香的样子。然后再揪一块给你,你就吃了,并没有不喜欢。我就把馒头朝你面前一塞,说:拿去吧!你果真接了,眨眼就吃元J。
这之后,队伍继续在几乎没有人烟、没有人迹、没有道路的丛林里行进,方向是三合四(Sandhurst)。有说是三合市,我就叫它三合四,比“市”好,有种说不出来的含义。虽然你不告诉我你叫什么,但我后来在你睡着时,从你领口里面看见针线缝的一个英文字:McArtson。“麦卡森”。第二天早上一起来,我就叫你:阿辛!你揉揉眼睛,好像不知道自己在哪儿,说:What?我又说:阿辛!我说话的时候,故意把“辛”字发得浓一点,有点儿像“森”,就像略去“Mc”的“Artson”一样。你一听就明白了,脸上显出惊讶的样子,说:How did you……?(你怎么会……?)我冲他眨眨眼:I just did because I'm King here(我就是知道,因为我是这儿的王)。你伸手就是一拳,朝我脸打过来,我稍稍一让,顺势捏住你的手腕一带,你就头朝下栽了下去,要不是我手快,把你拦腰搂住,你早就嘴啃泥了。我把你轻轻一推,说:快去洗洗,你的嘴臭烘烘的,像个粪坑!说得阿辛满脸通红,一声不吱。你从此就成了我们这一行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了。
P1-3
你是写小说的。用英文说,“是”或者“写”应该用过去时。你写小说的历史有四十多年。应该说,你从生下来那天就在写小说,只是没有形成文字而已。只是没有写在纸上而已。只是。你写那部长篇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你一用“了”,这里面就有某种态度。很可能为将来某个翻译造成问题。你本来是用英文写小说的,但现在你忽然决定用中文写小说,这里面的确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和不可告人的结果。昨夜,你很久睡不着觉。折腾来折腾去就是这几个字:生活、生活的、你、我、他。你在折腾中折腾。你喝多了水,造成多次如厕的恶果。和她被吵醒之后的恶言。来日苦无多,睡觉之前茶要少喝。说什么胡话呀,你又?黑地里,你睁着一只眼睛,通常是右眼,站着撒尿,听尿击水的声音,左手伸出去扶住前面的墙壁,四野静极,比交响乐两个乐章间还要静得多,因为听众听音乐时不敢出大气,一静场就抓住机会咳嗽、清嗓、吸鼻子、喘气、深呼吸以及等等,几百上千人汇成一体就是咳嗽清嗓吸鼻子喘气深呼吸以及等等。你可以看到,你不写就不写,一写就有东西。
我是自由人。这个意思就是说,没有钱赚的时候我比谁都着急。我比较难以虚构。我比无我难得多。我本来是法院听差。我后来决定不干了。这里面有很多故事。讲故事不是我的行当。我以讲故事维持谋生。不,我是说为耻。我的电脑尚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动物。我必须时时加以调教。昨夜,我做了一个梦。它是这样的。你在一个很深的池子里,四方形的空间,下面有水,反映着上面碧蓝如洗的天空,不是如洗,而是洗,已经洗过的天空,就在脚下,你从一扇门走过去,那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有一株树,被天空压得很低,把天空拉得很低,泥塘下去,我是说你躺下去,脚泡在水里,让一本厚书直立地卧在你仰卧的胸脯之上,转瞬,你下面的水化作沙漠,墙壁消失,四方形的空间隆起,成为一座尖峰,而你就在尖峰的顶部,你斜眼能够瞟见下面不远处池塘的一角,之后你就不省人事。我把这个猛写下来时,我是说我把这个梦写下来时,已经是墨尔本下午4点34分。窗外是蓝天和铁丝网。铁壁栅栏。西红柿的绿叶。拉特罗布大学车道外面,目力所及全是枯草。夏天。阳光在澳大利亚燃烧。几只雀子跃上树梢,我的车把它们甩掉。我是一个以写梦为生的人。
他是诗人。彻底不妥协的诗人。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他还写,但已经不发了。对这样的诗人,一般人只采取非此即彼的两种态度:不予理睬或者走着瞧。也就是说,看他什么时候“过脚”,也就是“翘辫子”的意思。那时候也许有个不大正常的学者会看中他的作品,从中寻寻寻觅觅觅(这是他的一种写作方式,结构又解构),发掘出一点东西,搞点学术成果来。冷门。对,他就是个冷门。一生都是。他认为,从前说的不发表就发霉这句话应该改成一发表就发霉。同理,英文中的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就死掉)这句话也可以改成,一发表,就死掉。多少人被自己的“几百万字作品”活埋掉了,到后来都记不得发了多少东西。他没事时会经常上网看那个国家一些人写的诗,包括所谓“最好的”。他有个感觉,仿佛他们每天不过是在那儿大小便一次乃至数次;又仿佛那儿是一个自杀而又死不成的坟地,供诗人们上演自杀秀;还仿佛那儿是一个争夺锦标的沙场,几个哥们在那儿自充老大,玩人不眨眼,等待西方青睐,然后睡到洋人的床上去,尽管他们口口声声要与西方一比高低,要用中国国粹把白种文化压下去。这跟他没有一点儿关系。他充满兴致地看着他们互相绞杀,直至死去,浪费精、浪费精力、浪费精力量、浪费精力量子。已经说过,他无所谓了,因此说他恨,那是说不过去的。他只是觉得过瘾而已。与此同时,他写自己的诗。不为任何人。甚至有时都觉得,不是为了自己。
你终于跟他打了一个电话。因为他很久都没有来电话了。你并不怪他。你觉得好像上一个电话是他打的,这意思就是说这一次该你的了。你抓起电话拨了一个号码,不通。你于是打他的手机。这么长的时间,你没有在这篇文字里写任何东西。手机通了。你怪他换了电话没告诉你,他立刻把新电话告诉了你,你说等一下,再等一下。边说边把手中点燃的香烟搁在外面烟灰缸的凹口中。凹口的凹字很像烟灰缸的样子。你立即与他谈起了小说。他说他刚写完一部,他说你看了可能比较会喜欢的,不,可能不会讨厌的。你说你也刚写完第三部长篇。你说在西方写作真他妈可怕。等于是撞了它的南墙。哪里,是撞了它的西墙。狗日的西方,整个儿一个市场运作。先锋已经完全没戏。他说怎么会呢?不是总说稀奇古怪的东西出在西方人手中吗?你说那是何年何月的事了!你说99年你跟一个澳洲作家一起吃饭,你津津有味地谈起先锋,不料他冷冷地说:先锋?那不是二三十年代的一个名词吗?老早就过时了。搞先锋成箱成屋发表不了的作家多的是,朋友。现在别跟我谈什么先锋。我们要讲的是故事。你说,写到第三部,你终于意识到一个真理或者说下了一个结论:再不写故事,你不是自杀,就是进精神病院。否则,写再多也没人要。你说在西方活了这么多年,发现西方与中国并没有太大差别。你在中国出了一本毒草,会被公开批评乃至坐牢,那你是有福了,大家都知道你了。你在西方出一本类似的书,比如说批评它制度的,它就采取一种绝对沉默不置一词的态度,让你死。你想想,你的书什么地方都不提不评论不理你你不完了吗?谁知道你呢?没来过西方的中国人哪里知道这点!
他出了两部长篇。我也出了两部长篇。我们隔桌而坐。在一间互相看不清对方面孔的房间。对面窗户的一块方亮射过来,其中影影绰绰有几根好像中间断了的窗栏杆,照得人睁不开眼。良久,才发现是在开会。一个面目不清的人在讲话。没有声音。倾听的都是一些影子,但我听得见恨。这从那个人的眼睛中可以清楚地听出来。全部浓缩成一句话:你有什么了不起!同样的话他也能从我嘴唇的蠕动中看出来。须臾会散,房间只剩下我们两人。我抱住长条板凳,大喝一声:老子捅死你!就冲上前去,这才意识到这是半夜,我被自己的尖叫声唤醒。同时她也被我的尖叫声唤醒。
原来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学一个同学。叫Z。他为什么会在几十年不见面后回到我在墨尔本的梦中来?为什么他也写作?而且跟我也争风吃醋?我的耳朵里又回响起那声叫声:尖利、刺耳、压低,仿佛暗夜灌木丛中受惊的动物,而并不像攻击的男人。换了另一个不认识的人听,会觉得是女人求救的叫声。莫非我在夜半变成了女人?这也许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呢。
我的今天过得很静。外面温度42度。摄氏。不是华氏。2003年1月24日星期五。晚饭前,我心血来潮,跟他挂了一个电话。他过两天就要海归了。回去做总经理。不远处的树丛间萦绕着袅袅蓝烟。那不是炊烟。澳洲没有炊烟。中国古诗中有炊烟。中国是一个太古老的国家。古老没劲。我没法喜欢那个国家。建议编辑把这个拿掉。那是某个地方丛林大火被风吹过来的余烬。我问他去过Men’s Gallery没有?他说当然去过。我说想不想去玩一玩?他说可以呀,但现在不行,因为晚上有个人请吃饭。我说那就随便你喽。他说吃完后如果不太晚还是可以去的。我说那你跟我打电话。他说你电话多少?我就报号码,同时听见他键入号码的声音。最后他说,晚上玩过之后有什么活动?我明白他的话意,就说,没有哇,我们不像你,不能无法无天呀。他嘿嘿起来。Men's Gallery中文的意思是男人画廊。但它的意思不是画廊。更不是男人画廊。这只是一个让人不知道准确内容的商业名称。在那儿,女人脱光之后,把双腿架在男人脖子上,让他看个够。当然,够是要购的。三分钟一次。详细价目表去了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