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世界的感情(电影记忆)》编著者刘大先。
这本书是以电影为书写的对象,当然电影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通过这些影像的记忆,我希望将沉潜细腻的情感、高尚博大的思考、清洁坚韧的精神与不懈探索的心灵结合在一起,它们就如同寒夜旷野中的星星之火,让我在日益感受到的冷漠世界里仍然充满永不磨灭的希望。2011年的冬天,从纽约、台北到珠海凤凰山中度过的潮湿阴寒的冬天,我经历了一个“通过仪式”,标志着青春期的终结。回首书中历年来断断续续写下的电影文字,就如同对过往的一次祭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无情世界的感情(电影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刘大先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情世界的感情(电影记忆)》编著者刘大先。 这本书是以电影为书写的对象,当然电影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通过这些影像的记忆,我希望将沉潜细腻的情感、高尚博大的思考、清洁坚韧的精神与不懈探索的心灵结合在一起,它们就如同寒夜旷野中的星星之火,让我在日益感受到的冷漠世界里仍然充满永不磨灭的希望。2011年的冬天,从纽约、台北到珠海凤凰山中度过的潮湿阴寒的冬天,我经历了一个“通过仪式”,标志着青春期的终结。回首书中历年来断断续续写下的电影文字,就如同对过往的一次祭奠。 内容推荐 《无情世界的感情(电影记忆)》编著者刘大先。 《无情世界的感情(电影记忆)》结合私人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对自己看过的一些电影作品进行细读和分析,以夹叙夹议的手法展示超越于影片本身的故事和意义,通过对影片进行症候式和感受式的评论,让读者体会到一代人影视文化生活的情趣并从中发现时代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风向标。 目录 序:漫长的青春期 绝望的纯真永垂不朽 侠与武的死亡与复活 德拉库拉的幽灵:吸血鬼电影的前世今生 那些钢珠一样的欲望 神灵独断之后的人 和陌生人说话 无情世界的感情 美国梦的破灭:纯真与孤独的丧失 第四个故事 最初与最后的爱 老男孩的逃离和回归 相爱后动物感伤 最最遥远的路 一个人跳舞 我们都是热爱游戏的孩子 屌丝传说 最后的寓言 成长的代价 现代性与情感分裂 亲情与流散 两个人的战争 伦理的神 看《色戒》的几种方式 死于荒野 僭越为魔 情感的神话 旧偶像的新生活 新时代的样板戏 华丽与空虚 想象白鹿原 民粹英雄的崛起 作为媒介内容的戏剧 坐直了,吃你够得着的东西 理解世界的限度 小众的流行: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美剧 故乡·异乡·在路上 回望可可西里 无穷无尽的现实 租妻社会学 致我们这个远离青春的时代 鸡贼成功学 后记 试读章节 李皖评论的高晓松们正是70末80后人青春期的食粮,就像在经济和文化上紧追不舍的现代化一样,高晓松们又是台湾小清新迟到的兄弟姐妹。这似乎构成了一个精神的谱系,然而因为新生一代面对的整个时代已经迅速被资本收拢,所以他们很容易被贴上世故或者被迫世故的标签。因为消费的逻辑让任何人无所遁形,心灵的天高海阔、精神的自由飞升、思想的深邃邈远,统统都能够(当然,不必然)被转化为形式各异的商品,满足目标不一的群体。叛逆少年的当代Avatar韩寒主动或被动地成了被消费的符号偶像,曾经的小清新也难以逃避文化工业的势力所及,它们宿命般地进入小布尔乔亚们精神的超级市场中,甚至走得更为过火,走到郭敬明那里,像做市场调研一样,主动开发商机、目标客户、特定受众,然后以团队工业化的形式批量推出可供销售和消费的产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原本是九把刀的小说,自己操刀改编成电影,将青春涂上香料定型。 然而做出阿多诺式的评判很简单,他们发明出“小资”的名词,很方便地进行百般嘲弄,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明白救赎无法来自外在,但并不想变得玩世不恭以嘲笑单纯的可贵,也不想愤世嫉俗以讥讽无法对抗的社会结构,我想要的是理解常识——它已经被抛弃了很久,以种种话语的名义,比如权力的体制、精神分析的追根溯源、文化批评的反思,诸如此类。 2∞7年整个夏天,我都在西北大地上游荡。有一天夜里,应该是在甘肃南部的夏河,住在一个藏族人开的旅馆。那时我刚刚从西藏转了一圈,转道新疆往中原回返的途中。长期的漂泊让人疲惫不堪,我躺在床上打开了电视,正好看到一档选秀节目。有一个很有实力的男孩,如果他放弃搭档的女孩选择另外一个唱功和音色更匹配的,可能会有晋级的机会。结果他选择不放弃,因为他爱上她了。这是综艺节目常见的俗套煽情段落,但在我当时的心境之下,居然热泪盈眶。我关了电视和灯,听到高原的夜雨敲击在没有关紧的玻璃窗上,没有起来去关它一一我不愿意再劳心费神了,只想放空自己智识上的傲慢和陈见,体验一下单纯的时刻。这时候我明白了,蔑视大众,有时候是勇气和洞察,更多时候反而是媚俗和伪善。 毕业涉世已经多年的人,也许不会特别热情追捧小清新——但是在偶尔脆弱的瞬间会需要一些松弛。他们踏过青山,人尚未老;体验过一些沧桑,却并没有忘情;感觉到疲倦,又心有不甘;不再想批判,因为有心无力。他们只想得到一些无需劳力费神的精神上的慰藉、心灵上的按摩。说是闲愁,当然也可以,但是又有几人真正有闲愁,在这个汹汹人海、棼棼人世? 社会一直以加速在前行,在技术的辅助下,晚近60年社会文化的变迁可能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急剧。 P16-P17 序言 有个在外企做P.R.的朋友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工作那么忙,常常加班到深夜,但只要一有时间就分秒必争地玩,去夜店蹦迪,在酒吧喝酒,到外地旅行,听音乐会,看话剧,攀岩,滑冰,游泳、采摘……我都替她累得慌,换作我肯定会埋头在家补觉。 本来2012年冬天我们约好去黑龙江的北极村雪地里撒点儿野,我有事不能去,她就自己跑去印度兜了一圈。我跟她说,终于见识到“85后”娱乐至死的精神了,如果我要是研究当代文化史,可以创造出一个名词,称之为“玩乐的一代”。不过,这个学文化研究出身的怪咖说像她这样舍生忘死地寻欢作乐的还是少数,她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毕业之后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然后,我们得出一致的结论,这是文艺青年特有的“漫长的青春期”。 “文艺青年”尽管也经常被打趣讥诮,好在还没有像“公共知识分子”那样被污名化,而青春期之所以漫长,倒可能正是表明心灵的敏感度还没有在逐渐琐碎烦冗起来的生活中被磨损殆尽。这其实是优点。一般在公众文化想象中,20世纪80年代充满了文艺气质,其实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文艺青年。在某种意义上,1976至1985年间出生的大致可以算是一代,之所以这样说并不尽然出自政治事件和历史叙述的断代,而是因为这一代人在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观念的时候,正是影视兴起并逐步取代文学在影响大众世界观形成上起重大作用的时候,而互联网络和3G技术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发达。影像构成了这一代人很重要的文化记忆,所以不讳简陋的话,这一代人大约可以称之为“影像的一代”。 在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整理电脑中的文档,居然看到一篇十多年前给西安《电影画刊》写的一期“卷首语”: 也许是个性的原因吧,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氛围中产生无端的忧郁。比如,在江南飘雪的黄昏、在西风残照里看到枫叶的滑落、在黑夜无声中闻到某种久远的气味……这些东西,倒是很迎合日本人“物哀”的传统,仿佛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里所记载的那些高雅的、富于韵味的事情。 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枕边禁书》,女主角是曾经的中国女星邬君梅。我是喜欢这类日本文艺片里的那种寂寞与从容的风度的,还有对于性的自然态度、画面的唯美,尽管知道那不过是烟花般的谎言,但是仍然会深深地沉浸在那样的内敛、纯净、安详的幻梦里。 比如盐井俊二的《情书》,那是我上大三的时候,一个新闻系的女孩子请我看的。我们平时天天在一起看书,准备考研,她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孩子,和我像兄弟一样。她说,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看电影的时候,她反常的安静,居然有些淑女的样子。后来,我想可能她是喜欢我的。但是在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没有考上硕士,去了一家报社,就没有再联系了。到现在,她的模样渐渐都快记不清了。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也许这样最好,让一切都停留在欲言又止,那些克制的、沉淀下来的情感,往往更具有人生无奈而又淡然的况味。 另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经历是在本科毕业前夕,我和另一个女孩看《星愿》。那时候,我已经和她交往了一段时间,当然还没有到谈婚论嫁的程度。看到任贤齐和张柏芝最后一起看流星雨(片中称那是“天空的眼泪”)时,她静静地哭了。事实上,我们当时都知道彼此心里都决定分手了。我们在一起就是学习、从事学生会的工作、考研、求职……到最后分手时才发现两个人连一次单独在一起看电影的机会都没有,难怪要分手!我们处心积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到头来还是风流云散。现在想来,爱情其实是很简单的,而我们当时都想得太多,过早地失去了简单纯粹的那一种快乐与美丽。结果,我们失掉的却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实际上,在我们一去不返的青春里,即使是有一场宛如天空的眼泪一样的爱情也是弥足珍珍贵的,纵然时光流逝使它褪色,还是会留下隐约的轨迹,在无人知晓的暗夜、在我们的0里熠熠发光。 其实,我很想做《燃情岁月》里的布拉德·彼特演的西部牛仔特里斯坦,肆无忌惮、狂放不羁地释放生命;或者如同《屋顶上的轻骑兵》中的那个英俊的意大利上校安吉罗,为了理想奔波,雄心勃勃而又富于温情;但是,却永远只能像《云中漫步》里的退伍兵保罗·萨顿,被动、缄默、含蓄和害羞。这注定了我要忍受寂寞。当我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末,在学校影院劣质音箱的嗞嗞声里,《出租汽车司机》罗伯特·德尼罗的孤独一下子击中了我的。房。我在影片阴郁的色调和缓慢的叙事中,几乎要痛哭。看完之后,我一个人踱步到后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江山日已晚,衣带日已缓。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渐渐的,大概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岁月如歌的行板漂白了少年躁动、压抑的心性。我仍然会为《武士》、《猜火车》这样的片子热血沸腾或绝望失落,但更多的时候是坐在影碟机前默默地观看《爱的空间》或《触不着的恋人》,感受它们的寂寞和云淡风轻。 现在看这些文字,20岁刚出头的时候够矫情的,不过倒也说明这些年究竟长进了一些。“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时过境迁,心境也不一样了,郁郁葱葱的生命力却也不曾减少。回首这些年看过的电影,记忆最深的其实还是那些投射了自己内心的形象,比如《不一样的天空》中约翰尼·德普扮演的吉尔伯特,那个上有行动不便的母亲、下有需要自己罩着的弟弟的大哥,自己有梦想、有欲望,但更多时候只能委曲求全,默默承受。如今我算是正襟危坐的“以学术为志业”了,走过大地上无数角落,考察过各地的国情民俗,写过许多充满行业术语的文章,内在的一些青春气息终究奄奄尚存。前两天夜里偶尔看《万箭穿心》,忽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人生就是一个无法自主的混沌旅程,凭着坚强的心劲苦苦拼搏,不知不觉就过了半辈子,也许未必尽如己意,也谈不上多么失魂落魄,就是站定脚跟,努力往前走,带着气若游丝却终究不灭的青春的力道。 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陈文忠先生曾说,写学术论文不必过于文采华丽,质木无文倒可以避免辞章对于思想的喧宾夺主。我深以为然,不过后来我在学术圈也见到许多异化了的人和事,看了许多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文章,想想还是文质彬彬才能赏心悦目,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本书是以电影为书写的对象,当然电影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通过这些影像的记忆,我希望将沉潜细腻的情感、高尚博大的思考、清洁坚韧的精神与不懈探索的心灵结合在一起,它们就如同寒夜旷野中的星星之火,让我在日益感受到的冷漠世界里仍然充满永不磨灭的希望。2011年的冬天,从纽约、台北到珠海凤凰山中度过的潮湿阴寒的冬天,我经历了一个“通过仪式”,标志着青春期的终结。回首书中历年来断断续续写下的电影文字,就如同对过往的一次祭奠。 后记 这是我第二本有关电影方面的书,第一本是《时光的木乃伊:影像笔记》,说是笔记,等成书之后才发现是一个严肃的大块头,让人望而生畏。所以我决定让这本书更好读一些——我把这些曾经发表过的文章删除了注释,重新修改了一遍,希望它们能够散发出隽永俊逸的气息。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认识任何一个电影导演、编剧、演员、放映机构人员,甚至影评人,一句话,不认识和电影相关职业的从业者。它们都是自在的产物,随兴所至,兴尽则止,因为它们并不能给我带来任何虚妄的荣耀和实际的利益。我写它们完全出于个人爱好,这是真正独立不依的文字。就像王维写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尽管无人知晓,依然妖娆动人,不为娱人,只为娱己。 它们是自由的产物,并非围绕某个核心命题精心选择材料考量的结果。它们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某个杂志或报纸的约稿,也可能仅仅不过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心血来潮的信笔涂鸦,但是也包含着数年来的学术训练、知识素养和艺术体验的结果,所以我不会妄自菲薄,将它当作纯粹的个人絮语——它同时也是广阔背景中的社会观察、文化研究、美学判断和情感写照。因为当我把众多文章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显示出万川归海的势头。偶然就是历史和现实,然而到最后,一切都是必然。 写作前后延续了十多年,凶而文章水平与风格参差不齐、变化多端。这是中国社会整体结构和人们精神面目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我个人经历重大人生转折的时期。就像我个体在肉体和精神上的成长,在行文与思想中也可以见到变化起伏留下的痕迹,愿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坐标,为自己和这个时代留下一份情绪、情感、精神的档案。 言语意味着孤独,必是有所求而不得,文字不过提供了一个出口。感谢曾经编发和启发过这些文章的人:冯湄、梁扬、陈善君、苏妮娜、张磊蕾、黄悦、wendy Young。希望这本书和我们素昧平生而倾心深交的情意,如同灿然盛开、绵延无绝期的花朵,在千里莺啼、万丈红陌中默默生长,砥砺前行,永不倦怠,永无意兴阑珊。 最后,将这本小书献给我的姑妈刘正平、刘正聪,感谢她多年来给予我的关心与支持,希望她们能开怀一笑。 2013年1月25日于安徽六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