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一个教育者的西行漫记》编著者李剑。
本书的作者具有教育的专业背景,并且组成的NGO团队进行了持续多年的项目研究。 内容是爱心救助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真实的反映了中西部当地儿童境况,具有材料价值。 文笔朴实,故事内容真实,图片丰富,对“十二五”期间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要有所突破具有借鉴价值。
广告词:有没有一双不流泪的眼睛,留得住这世上所有的光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灯--一个教育者的西行漫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剑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灯--一个教育者的西行漫记》编著者李剑。 本书的作者具有教育的专业背景,并且组成的NGO团队进行了持续多年的项目研究。 内容是爱心救助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真实的反映了中西部当地儿童境况,具有材料价值。 文笔朴实,故事内容真实,图片丰富,对“十二五”期间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要有所突破具有借鉴价值。 广告词:有没有一双不流泪的眼睛,留得住这世上所有的光明? 内容推荐 《心灯--一个教育者的西行漫记》编著者李剑。 这是作者拒绝坐而论道,带领一个志愿者团队(RGBB)八年如一日,践行教育家“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拓的边疆”精神,进行西部教育建设的成果。八年间,走访了中西部九省十五个贫困县(市),利用“1+1”爱心连续救助,援助了四十余名贫困儿童,《心灯--一个教育者的西行漫记》品集结了作者八年的心路历程和实践成果和经验。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博士西行 一、重走长征路 甩不掉的“跟屁虫” 红歌浓缩的红情结 错误不该被重复三遍 阴雨连绵的家乡朗照 心宽就不挤了 出“洞”又过“河” 民风淳正如酒风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与汤圆交换眼神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校牌写在墙拐角 苍天之眼尽显天意 曾经在此孤独 显灵的两县交界 师训应以县为单位 高亢如天广袤如土 二、贫困县调查 船桨摇动着乐穷的生活旋律 谁偷我的衣服了 爸爸没有找到钱过年 孤独 艰苦的旅途被她稚化 洗过了的悲哀 大旱之后希望大雨滂沱 靠吼靠狗靠走基本没有 他有三个牵挂 有编不用缺编不补 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相互交叠 缺乏“临床指导式”师训 年龄不是问题 教师最需要学科专业技能培训 你不辛酸你可以不掉泪 擦行在巨石与深渊之间 高贫困率与低入学率的交集 我不愿意 那一幕令人触目惊心 三、民族区调研 地震震在心里 平稳的两重天 偷偷地抢先付了账 清新得“如婴儿之未孩” 儿童的心灵都是绿色的 这里的农民很憨厚 替那些孩子憋气 傣族的女老师很舞美 酒醉后的英语很流利 现代化是一口咸菜缸 去掉学究式评价 三语教学要从娃娃抓起 为什么总让人落泪 只有浪迹天涯才有家园 要么交钱要么退回去 泸沽湖岸边的飘零 我要当您的学生 既“缺编”又“超编” 北京来的娇生惯养 节省意识比节省本身更重要 百无聊赖地空等一天 做事还是简洁点好 跟大人一样辛苦 基诺族服装很漂亮 布朗族孩子与众不同 笔记本电脑被偷 腿干么长得这么长 地震时遭遇了三次感动 西南得朋 再次西行 贡山一中学生的早点 我没有贪欲 坐了一天的车 景颇族的婚礼 全然不知错误背后的原因 请求充分利用我 历史的巧合 历史的印迹 奔赴于田‘ 门前的钻天杨 送你送到大路上 奔往喀什 前往奇台 乌鲁木齐的“步行街” 辗转到楚雄 把深度的忧伤藏在怀里 十五小时径抵芒市 高三外聘教师的临时食堂 本土中层领导为何抵触 在贡山一中确实很累 第二编 救助女童 一、经济救助 救助贫困儿童的第一桶金 真正地获得妇女解放 被腌咸晒干的鱼 好心的人士你帮帮她 采蘑菇的小姑娘 你泪雨滂沱流淌如的遮告河 救助她就是救助更多 给巧巧买了连衣裙 最后一次给你盖被 湿湿柔柔的离别情 谁能赐资为她医眼伤 今日来了阿密 我要和女儿通话 她的眼睛总在我心中亮着 大学生捐衣 旺妹的未来越来越光明 离“金三角”不远 拳拳赤子之心很热 我爱那对双胞胎 牙疼 救助两女一男 阿卜和阿伊 奇台奇顺 二、心理救助 三天三夜不跟妈妈讲话 五角钱的“最佳课外读物” 我特别特别想你 她的生日我心酸 盛夏狂欢泼水节 告别晚会很揪心 她在床上翻筋斗 真想永远和您在一起 难忘妞妞的那双手 是缘分还是命中注定 孩子们的心难解啊 留给美美的信 四次见面四次垂泪 把碗碟里的饭菜吃净 遥控安排巧巧的生日 大多时候她们都是沉默的 想家的感觉真好 伤心的泪水 民政局门前人很多 三、学业救助 不约而同地选择错误 经验即生长 努力就能考第一 每个孩子都值得耐心对待 上课不太积极 其他儿童速写 旺妹在数学课上听不懂 旺妹第一次来京 叩头叩破了天 孩子们大多都出自村小 愁得直掉泪 给旺姝的毛衣很得体 阿莲初来北京 上岸吧闺女 电话两头都无语 更年期与青春期 绿色的希望 从我生日发起的快乐 去妞妞家品尝辛酸 自行车上的低碳早餐 三级跳可够旺妹喘的 三天紧急往返 告别晚会很精彩 第三编 志愿者 一、红绿青蓝志愿者 红绿青蓝的头号志愿者 喜欢被小孩子玩的汤圆 “小图书馆”——阙建华 捐助莉莉的许志明连长 红绿青蓝网站的后台——杨新伟 捐助倩倩第一期的汪知春 捐助跃跃的退伍军人——马广成 不辞辛劳的徐子墨 救助荷荷的杜莉 教育经济学博士——孙桂聪 勤劳细致的卫静 多才多艺的画手——吕晓秋 捐助翠翠的革命军人——梁虎 加拿大的高中生——王雨潇 捐助阿香的田晓春 也捐助阿香的赫铁英赫红英姐妹 捐助巧巧的胡迪雅 杨学新的嗓子有点哑 受孩子们欢迎的厨师——美美妈 捐助晓晓和芳芳的陈顺中 捐助小云的廖晓雪 继续捐助倩倩的王亚琪 捐助阿伊和阿卜的阿峰 捐助阿热和青青的王圃 捐助小焕的仲辉和聂立立 二、雷锋系列志愿者 捐助尼玛草和杨彩的雷锋一 捐助沈洪保以及荷荷和航航的雷锋二 捐助妞妞的雷锋三 雷锋五捐助了小梅第一期 关心阿莲的雷锋六 捐助咪咪的雷锋七 捐助仙仙第二期的雷锋八 捐助荣荣的雷锋九 捐助阿密第三期的雷锋十 捐助麦麦第一期的雷锋十一 奖励阿香和莉莉的雷锋十二 三、高校学生志愿者 捐助玉玉的龙滢 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康 捐助木木的袁梅 行独龙江的聂优平 写出《第二眼美女》的王小菁 常年长跑冠军——依苗苗 食堂里偶遇的廉亮 夙愿未竞的薛小松 作为数学培训师的金欣 作为英语培训师的杨贞兰 作为《唐诗》培训师的曹珊 作为《论语》培训师的尧江英 到贡山锻炼的薛烨 反哺社会的高琼仙 后记 试读章节 首先是利益的冲突。高三团队每人的月工资是5000元加1000元(合同上的指标兑现后才支付的),照比本土教师的平均工资高出一些,另外,学校内部一些中层领导和教师并不认为高三团队的教学质量能比他们自己的教学质量高到哪里去。高三团队每人的月工资在当地算高的,而实际上,对来自大城市的外聘教师来说,这每月的5000元很一般,之所以来应聘,是因为外聘教师大多都是“红绿青蓝”成员有关,即在拿着月薪的同时,还有志愿者之心的成分在内。从另一个角度说,县政府专项支出了今年高三的经费,就等于原先用于高三的校内经费支出用于非高三的教育教学事务上,本应是想得开的好事,可是,一些原先教高三的老师(包括中层领导)就没有任何机会得到按高考上线率分得的奖金了。另外,新施行的岗位聘任制,致使个别教师因工作量不满而迁怒外聘高三团队。 其次是势力的较量。新兼任的赵校长,临危受命。据说此前的老校长,也是被一股势力“挤”走的。针对正校长这一职务,肯定是有人觊觎很久的,目标不得实现或近期不得实现,肯定是不肯罢休的。新任的赵校长同时也是县教育局的副局长,他平日里练着太极,与校内周边的关系跟谁都是不远也不近,当各种利益冲突乍起之时,矛盾都集中在校长这里。应对新生事物的旧势力是很顽固的,高三团队外聘、首轮岗位聘任、第三方的监控与评价就是他们的“炮点”。 最后是习惯的打破。新生事物打破固有习惯不舒服是必然的,正如高三的一名女生在教室里的建议本上写的那样:……你们高三老师的爱心为何不从高一开始?你们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实际上,没有你们高三老师,我们贡山一中的地球照样转。这名女生在学习的公共场合谈恋爱,被批评几次后心有怨言。对一些老师来说,第三方评价使他们很不习惯,因他们不愿意被评价,于是在自评和同行互评时就有二十四名教师得了满分100分,而他们大多都集中于化学、体育和历史教研组,还有些老师都是学校教工男篮球队的。 (2011-11-11)在贡山一中确实很累 在这一年担任贡山一中名誉校长的日子里,我确实觉得很累…… 2011年4月25日:上完一天的课下来,嗓子有点哑,晚上还要做问卷,跑了二十几个班,杨梅老师也跟着,打着配合,楼上楼下的,其实她也很累,也跟我一样,也是晚饭顾不上吃,后来赵校长来帮忙,即使这样,也还是临到第二节晚自习结束才跑完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所有班级,晚饭是校长办公室主任黄必茂老师预订好的,吃完晚饭已是半夜,与赵校长聊天聊到了凌晨一点多 2011年7月29日:初中补习班的课,除了每天两节的数学课以外,其余的都由我来上。当罗老师在给初中补习班上数学时,我是在高三上英语。一天下来,嗓子直冒烟,而自己又没有常喝水的好习惯。早上六点二十带领被救助的孩子跑操,下午课外活动代领他们(女生居多)打篮球。晚上上自习时逐个检查他们的作业和背诵古诗文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成效。 2011年9月27日:六点半开始带领跑步的同学跑到大门,返回到教学楼底下是六点四十五,然后是十五分钟的英语带读。七点四十早点。八点零五开始高三文科的历史和地理当日第一轮浏览。白天上课。晚上上自习时逐个检查文科学生历史和地理第二条战线的进度和复习的成效。十一点四十最后离开教室和办公室。 2011年10月7日:昨天开始,高三教师自己开办了“伙房”,在正式的厨师未到之前,由我一人“独揽”。在平日的繁忙中又增加了上街买菜、回来做饭的环节,一日三餐。尤其是每晚都是睡了又爬起来,因为总是忘记把饵丝要预先泡上……其实我很累,大多数的高三老师也都很累,尤其是要顶住本土中层干部造成的一系列心理压力…… P88-P89 序言 有没有一双不流泪的眼睛,留得住这世上所有的光明? 我是李老师的学生,跟着他做公益,做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调查与教育师资援助,对特殊家庭的孩子们进行经济救助、心理救助、学业救助,我算是首批志愿者中最早的一个。挂了这么多的名目,我做过的事情却少之又少,倒是这么些年,看到志愿者们越聚越多,无论张扬开朗的,还是沉郁少言的,无论温和的,还是倔强的,最执著的,也只有他自己而已。 毕业前的晚上,同门聚在一起,我举着酒杯,到了他面前,看着他略显凌乱的头发和依旧不修边幅的打扮,眼泪便有些不可抑制地流了下来。在即将离别的时刻,我说了句:“老师,以后好好照顾自己!”他没有言语,沉默了下来,这样的无言来得那么自然,好像长久压在心口的一声沉重叹息。 之后,毕业工作了,我很少与他联系。一则,向来不习惯与他交流细腻的感受;二来,在潜意识里,还是怕他失望。很少再想到第一次跟着他到云南中缅边境,为了边疆民族教育而做田野工作,跟着他一起“空降”在滇西北午夜的某个小镇,扛着大包找便宜的钟点旅馆的时候;很少再想到跟着他在7月的酷暑,在湘西的大山里,和一群鸡鸭,还有嗷嗷叫唤的黑猪圈在一趟绿皮火车里,大汗淋漓,沉默地听着火车轰隆隆向前奔驰的时候;很少再想到,和他一起,站在一个无父无母无叔伯无姑姨、“五服”之内无孝可戴的孩子面前,无言以对,脑袋里回旋的只有一句歌词:“有没有一双不流泪的眼睛,留得住这世上所有的光明?” 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二个10月回去看他,在他的办公室。 他脸上已有了很深的皱纹,头发留得更长,牙齿也掉了几颗。他还是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与其他教师共用着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在他的办公桌上,密密麻麻都是书,自己再找几块木板,倚着墙,做了一个简易的书架,还是密密麻麻的书,据说是家里49平方米的陋室已经盛不下。我想到了12月放寒假,他大抵又要带着新的一批学生,各处辗转,一如既往。 初识他的情景在我脑中回放,2005年的北京冬夜,我从图书馆走出来,11月的北京夜晚很凉,我穿了件淡黄色的呢子外套,借着图书馆的灯光,下了台阶,就看见他和师母远远地挽了手过来。我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旁,他笑看着我,侧过头对师母说:“你看她穿的这件黄色呢子大衣,像不像你大学时候穿的那件?”师母温婉地笑着,没有说话。我不好意思地涨红了脸,心里没来由地开心。那个时候,我刚上大学,刚认识他。那个时候,他意气风发,非常精干的样子,我是他的第一个学生志愿者,我相信,他曾经寄予了厚望。 再后来,我们一起走了长征沿线,沿着大地苦难的脉搏,寻找需要帮助的孩子…… 毕业之后,我已经很少参与到他所领导的“红绿青蓝”的志愿活动,也不知道他这些年,到底又帮了多少个孩子。在学校的时候,我无法透彻理解他的志愿之心,现在,我还是无法参透他,不知道他为什么可以这么执著、这么坚持、这么不管不顾。不知道是什么,让他拥有一种常人无法坚持其万分之一的勇气。 他为一个个失去怙恃或是单亲的大山的孩子,在残酷的现实里生生地造出显得那么奢侈的梦! 世间之人,有谁如他,多情至斯,却似无情?愿意背负无数次被人指责为严酷无情的时刻?背负,他一届一届的门生,言谈及他,便是冷酷、严苛、几无人情?背负对自己孩子的愧疚?背负一个月7000元工资要捐出去一半的生活?背负所有这些不理解? 我从未见过他流泪。 毕业后的我,选择做公益。在我的内心深处,在我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地方,他于我的影响深远绵延! 此刻的我,2013年的8月,在内蒙古西边一个叫腰坝的小镇上。 腰坝镇一横一竖,一条各为100米左右的十字路。沿着横线走100米,大片的农田铺陈开,8月的向日葵开放,轰轰烈烈,至死方休;沿着竖线走100米,就到了沙漠,40000平方公里的腾格里沙漠从这里开始它在大地上的征途。有时候,我会在镇上的小馆或者村民的家里喝点干烈的白酒,喝完酒出门,大漠的黄沙扑过来,月光白晃晃地照下来,不知人生几世;有时候,我也会在几百亩的玉米地,一个人寻个地方,沉沉地坐着,西伯利亚的风,从那个叫腾格里的沙漠吹过来,吹过玉米地,沙沙作响。在万籁的沉默里,唯有风的回响。有那么些瞬间,我会突然有些明白他的选择,只是这样的瞬间,我难得抓住。 我想,总有一天,当我老去的时候,坐在滇西北大山的石阶上,对着江水奔腾的大峡谷,在满天的风和痛快的晚凉里,斟一杯酒。然后我大概会低笑一声,懂得他所有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看到自己老来的心如明镜,看到他的释然和欣慰。 后记 我这个博士不特别善于理论研究,所以一心做行动研究,坚信行动的力量!行动研究强调以一线的实践者为主体,曾经我的同事不理解我怎么能先入为主地给一线的老师们培训,那是因为他不知道我中师毕业后在基础教育的一线“战斗”过多年,小学、初中、高中我都教过。博士毕业后,又连年行走西部“江湖”,做了大量的“田野”工作。而在我的比较教育研究中,主攻方向是认知心理学,即与基础教育课程学习和教学相联系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的“学问”。这些“学问”要在行动研究中得以充分体现,目的是完善老师们的教育教学,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业成就,为他们未来的经济独立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孩子们能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这项教师行动研究就要超越“新课改”。这里所说的“超越”,是指在“新课改”基础上的逾越,就像田径比赛一样:你若想超过跑在你前面的人,首先你要赶上他。有鉴于此,研究方式不能停留在20世纪中叶杜威的阶段上,也不能把加登纳的东西作为“补丁”贴在杜威身上。为了孩子们学好数学,需要激发其兴趣和发展其思维;在给孩子们上的英语课上,我们必须同时是“人本的”、“活动的”、“认知的”;在给孩子们上的语文课上,我们需要一砖一瓦地构筑中华文化的精神长城,沉淀中华文化(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有方向地逐渐提升师生们的人生境界…… 在经过2005年长征沿线教育情况调研后,我就萌发了为这些地区进行师资培训的念头。那年暑期,我曾与某大学约定,由他们学校组织一批人员去腊子口志愿支教,并由我给这些人做培训。当时,那所大学也非常主动,积极地配合,有96名大学生报名参加,前期培训在义务教育的各学科上都展开了,最后遴选出了4名志愿者,体检都体检完了,马上就要买去腊子口的火车票了,可是,那所大学毁约了……至今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虽然深受打击,但我要践行我的诺言。随后我一人来到腊子口,暂时成为孤独的志愿者。我给腊子口小学和洛大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教育理念和认知心理以及新课标的培训,为期8天。结束了腊子口的培训后,我又前往四川省若尔盖县的巴西小学和巴西中学给当地教师进行认知心理和新课标培训,依然是只身独有的辉煌成绩。二本及一本的上线人数是14人,与2011年的7人相比,整整翻了一番。 那一年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接受田野工作锻炼是我人生当中一笔不小的财富。面对学校内部的重重矛盾,志愿者们都一忍再忍,让沉默是金,让行动显效,因如歌德所说:这个世界对于有为者并不默然。我的隐忍,感动着也带动着其他志愿者,正如梅贻琦所喻:“鱼尾随大鱼在游泳池(学校)里游泳(教育教学),不为而成。“整个行动研究在最初展开得异常艰难,但是正像大多数人类学家所坚持的那样:当传统文化知识在与西方殖民化和全球化的遭遇当中正在丧失,人类学家就要进入田野中去抢救。往。若尔盖地处高原,路途十分艰难,我在第三天傍晚才辗转到达若尔盖县。记得我讲课时,要五句一喘,那里的海拔大概在3000上下吧。虽然我练长跑30年,但关键时刻觉得自己还是缺乏锻炼。 2006年11月下旬,应重庆忠县教委之邀我,去做师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技巧培训。这次,“红绿青蓝”志愿者刘凤兰千里迢迢从东北来到重庆,其中从辽宁铁岭至北京的往返是她自费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据说是全县的英语教师都来了!此后,我的理念和行动被更多的部门获悉。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领导的“红绿青蓝”草根志愿者组织将网络远程培训与实地培训相结合,义务地为陕西省吴起市教育局培训师资,因有前车之鉴,这次的志愿行为也签了约。 慢慢地,“红绿青蓝”的志愿者人数越来越多,我们想做的和能做的也在一步步迈进。2007年我的工作调动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同时也开始了我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厚情谊”。 2008年7月,我带领四名研究生志愿者前往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五个民族聚居的四乡一镇“蜂”开展英语师训,我们将认知心理与活动教学相结合,使孩子们身心愉悦。在那里,我们认识了旺妹、美美、跃跃、荷荷、冉冉,她们都来自特殊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伤心的故事。我们为她们补习,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她们走出心理泥泞,当年的小孩,如今都出落为品学兼优的明朗少女。5年来,我们先后在芒市的中山乡和三台山乡、楚雄市、贡山县举办了暑期夏令营,授课教师就是我们培训的志愿者教师,培训也遵照学科标准进行——语文:底蕴+境界;数学:兴趣+思维;英语:认知的+人本的+活动的。培训形式是“临床指导式”,培训内容是“红绿青蓝”多年研发的《基础国学》、《趣味数学》、《意象英语》、《新概念英语II》和中高考模拟等。2011年5月,我将我负责的一项国家级课题融入师训,与贡山一中签了约。至2012年6月底的整整一年间,课题组完全融入了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即课题组成员主要是作为教师,被称为“外聘高三团队”,而不是主要作为研究人员来实施行动研究。①外聘的与本土的相结合,被称为“高三团队”。经过“高三团队”一年的辛苦努力,贡山一中在2012年高考中取得了前所未 “多数人类学田野考察一直都是在艰苦的、遥远的,有时则是又艰苦又遥远的环境中完成的,而极少会在我们将其与文化及文明联系到一起的比较舒服的郊区或沙龙中完成。”②贡山县地处云南西北角的高黎贡山山上的中缅边境,从北京到昆明坐火车需要一天两夜,从昆明西部客运站(能否及时买得到车票经常是很难说)到怒江州首府六库乘夜间大巴需要一个晚上(密封的大巴车里臭气熏天),从六库到贡山县城乘中巴需要整整一个白天(“Z”字型的盘山公路上常出车祸,尤其是在从福贡到贡山的路段,平均每月一次车祸),而我在上半年每月往返一次,在下半年每月往返两次,那遥远的旅程实际上不只是遥远。贡山一中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教工食堂,学生食堂的菜肴都是粗放型的,以肉类居多,吃得时间长了,那菜油就会从胃漫至喉,油腥会从鼻孔里窜出。于是,志愿者们决定自己做饭,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还要轮班买菜、烧饭、洗碗;在寒冷的冬夜,志愿者们常被冻醒;在湿淋淋的雨季,很多志愿者都染上了湿疹。在贡山一中,对女志愿者来说,最大的生活难题是起夜如厕要走上一大截夜路。生活的艰苦是方方面面的。每位志愿者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边学习、边教课,还要把以往积攒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学到的教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向本土教师传授,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工作,因为每位志愿者心里都明白,高三的一年对学生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志愿者们要充分思虑学生们的未来。这如同洪堡所认为的那样:他人有诸如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在高三教师和行政领导班子合开的大会上公然说高三团队对本土教师苛刻、在另一次公开场合为教学评价自评为100分的24名老师袒护,个别老师唆使个别高三学生与高三外聘老师对着干等等。仔细分析起来,这些抵触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见地的参与,是教育的最高先决条件。①总之,志愿者们用“爱心+技术”行为世范,给予孩子们温柔而坚强的严爱,全面实现了贡山一中2012届整体高三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带动了一方民族区域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8年来,我从一名孤独的教育志愿者成长为一支“爱心+技术”专业化的志愿者团队的首领。跟我做教育行动研究的志愿者们都觉得很累,但累过之后,他们也都觉得有了经验或丰富,有“生长”的感觉。如今,志愿者们仍在西部行动着,仍遭遇着田野里的辛酸苦辣。我将这八年来的坎坷与感悟书写下来,在此与大家分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