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印度史!
了解古代文明真相,洞悉国家兴衰秘辛。
著名学者、外交家K.M.潘尼迦为你诠释印度5000年文明发展轨迹的重磅力作。
《印度简史》是一部简明印度史,笔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在一个相对连贯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印度各族人的生活,对于各个朝代的历史和王朝的征服,仅做简要的概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印度简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印度)K.M.潘尼迦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印度史! 了解古代文明真相,洞悉国家兴衰秘辛。 著名学者、外交家K.M.潘尼迦为你诠释印度5000年文明发展轨迹的重磅力作。 《印度简史》是一部简明印度史,笔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在一个相对连贯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印度各族人的生活,对于各个朝代的历史和王朝的征服,仅做简要的概述。 内容推荐 K。M。潘尼迦所著的《印度简史》通过一个外交家的口吻简要介绍了印度从古印度文明时期近代印度独立的历史,其中包括18世纪晚期到1947年印度独立,印度作为英属殖民地的历史。《印度简史》重点讲述印度文明形成的地理因素和印度国家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历程,也介绍了它的社会变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告诉人们一个朴实、客观而又真实的印度历史,对了解印度古文明、近代国家的发展,以及宗教、风土、人情,是一本明确而又容易接受的读本。 目录 第一章 印度国家的雏形 第二章 雅利安人的征服 第三章 印度帝国的形成和统一 第四章 孔雀王朝的繁荣和强盛 第五章 印度帝国的复兴及崩溃 第六章 笈多王朝的统治 第七章 南印度的发展和繁荣 第八章 大印度 第九章 帝国时期——戒日王 第十章 南印度的贡献和文化 第十一章 印度教的改革 第十二章 印度内向的5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来到印度 第十四章 南印度和伊斯兰教 制十五章 中世纪的宗教 第十六章 走向民族帝国 第十七章 莫卧儿王朝的统治 第十八章 西方人进入印度 第十九章 民族国家的分裂 第二十章 东印度公司时代 第二十一章 伟大的复兴 第二十二章 伊斯兰教统一运动 第二十三章 印度与世界 后记 试读章节 任何一个国家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对于它的历史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也不例外。印度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两侧较小的山脉,把印度和亚洲大陆隔绝开来。印度三面环海,东南面与非洲隔海,西南面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隔海,加上北面、东面、西面的山峰地形,使得印度从形成的那天起,就成为与外界隔绝,相对独立,对海上利益要求显著的国家,也决定了它生命和发展的独特J陛。 印度广阔的大陆,气候和土壤千差万别,既有拉其普他拿沙漠的炎热炙人,也有喜马拉雅山脉山峰上皑皑白雪的冰冷刺骨;既有德干高原岩石叠生的干燥,也有孟加拉国和马拉巴热带地区的湿润丰饶。印度文明的特征与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理形成是分不开的。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不同性格的种族,并推动各个种族向大陆性格发展,共同形成文明发展的推手和反推手。 印度地理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北依喜马拉雅山脉。有一位英国作家这样描述它:它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远古时代的一次地震中,熔岩如海啸般被抛向高空并瞬间凝固,形成在外缘的峰顶和人类目前还不可知、也不能到的秘密深处——岩石碰撞形成的峡谷、峡谷周围连绵不断的森林和幽密的沼泽地。在这样的地方,提供了孕育生命的条件,但却永远与外界隔绝。喜马拉雅山脉终年积雪,有40座山峰海拔超过2.4万英尺,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气候。它是印度河三大河流(印度河与它的大支流、恒河与它的主要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发源地,对于印度来说,它的影响不可估量。 从远古到今天,印度的文明和社会发展一直保持着连续性,源于喜马拉雅山这个天然屏障的恩赐。史诗《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的篇幅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和的8倍,它的意思是“婆罗多族大战的故事”)所描写的社会同印度现有的社会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所目睹的生活在今天这个大陆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业”(“业”即因果论,羯历谕)和“幻”的问题依然是人们辩论的主要内容。今天的人们依然信仰着同样的教义,过着同样的生活,保持着没有什么变化的婚姻制度、丧葬礼仪、社会关系的组织。释迦牟尼佛如果生于今日,一定会将印度人民认做他自己的人民。 广袤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成为印度次大陆的核心。旁查纳德、朱木拿河、恒河发达的水利建设,使得这一地区的农业文明发展迅速,人口也随之增长。在河谷两岸,城市和村庄渐渐成形,进而变成文明的中心。阿梨耶瓦陀(雅利安人之地)一向是印度生活的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不断扩展并遍布整个大陆,形成印度历史的中心事实便是如此。 印度地理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属文底耶山脉,它将德干高原和印度次大陆同阿梨耶瓦陀分隔开来。按常理来讲,这种分隔通常会有两种不同文明的演化,如同切维奥特山脉小得多,却使苏格兰单独发展;比利牛斯山脉使伊比利亚半岛隔离起来。阿梨耶瓦陀和达克辛拉帕萨(文底耶山的那边)这两个名字原意确是代表两个不同的国家,但文底耶山脉直到今天也并没有分隔印度,他们文化的统一性是被承认的。阿迦斯蒂亚是一位伟大的圣徒和传教士,也是向南方迁移运动的先驱者。印度人把印度理解为从喜马拉雅到拉美锡瓦拉门,与这位传教士率领众人征服文底耶山不无关系。至今,他依然是南方的保护圣徒。 婆罗多族所居住的国家这个概念虽然最后包括印度次大陆在内,但是印度次大陆一直保有自己的特性。印度次大陆三面环海的地理特性,使得它既与其他陆地相隔,又提供了商业和来往的通路。 南方的各海港,从布里古·卡查到西海岸的克兰甘诺尔,自古以来和中东密切交往,形成了重要的商业关系。东海岸的各海港自古以来也与东方各国保持着商业往来。 需要强调的是,印度这个概念是随着印度教文明的发展而形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教形成之前印度没有历史,而是意指在伟大的雅利安一达罗昆荼种族融合成功以后,印度教所取得的一种内觉成就一印度的统一。在此之前,印度不同的地区或许是彼此隔绝的,但是有过文明的村镇,创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人们以及先在旁查纳德,继而在恒河流域创造文明的雅利安人,还有南方的村镇。而早期印度教的最高成就就是在成分繁杂的印度居民中创造出一种文明和社会结构。 从目前得到的史前文明的证据看,人们不仅广泛使用石器、铁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具也被广泛使用。在德干的史前建筑中,发现了许多铁器,表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和金器也有发现。虽然史前史给人们研究文明的起源很多启示,但对于研究一个民族历史的根据,提供的资料相当有限。现在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史前史时代,印度各地的人们为社会的安定和文明的发展一直在努力。 P2-4 序言 本书是一部简明印度史,笔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在一个相对连贯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印度各族人的生活,对于各个朝代的历史和王朝的征服,仅做简要的概述。历史上任何仅仅以印度河一恒河流域的历史沿革来诠释印度国家历史的做法不免有失偏颇,所以,笔者打算将印度南部发展的明显特点放进整个历史架构中。梨俱吠陀晚期,十王之战时期开始的雅利安一达罗毗荼人的融合,开创了早期印度文明。在哲学思想、宗教制度和印度教社会组织上,这种结合表现虽然完整,但在文底耶山脉以南地区,种族方面的融合却不尽如人意。直到现在,印度南部种族方面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由于德干高原群山的自然阻隔,将印度次大陆一分为二,这曾经有效地阻碍了各种族的融合。德干高原今天仍然保有达罗毗荼人的种族特点,然而,印度教的生活方式和梵文的优势将南方和北方紧紧地联系起来,昭示着印度文明的统一性。 文中阐述了印度国家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笔者以为没有必要在这里深究那些仍存争议的观点,如达罗毗荼人的起源、雅利安人的征服、印度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关系以及一些显然很有讨论的必要但不可能有定论的问题,也不必涉及一些可能相对不太重要却被学人激烈争论的问题,这些问题笔者都有意地在叙述中略去了。对于一些问题笔者只是谈到自己的看法,如迦梨陀娑是生活和写作于火天友王在位的时代;但许多历史学者却固执己见,即认为这位诗人生活在公元4世纪旃陀罗笈多·超日王的宫廷。若是用很长的篇幅谈论这个问题,就与笔者写这本书的初衷相背了。 地理因素对印度历史的形成起着显著的作用。因此,读懂了这些地理因素,对于正确理解印度历史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书中,笔者仅粗略地提到这些因素,因为笔者打算在另一部通俗作品中单独讨论这个问题。笔者也仅仅粗略地提及海洋对印度次大陆的影响,然而笔者的《印度和印度洋》一书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那本书。 另外,笔者也不想谈及过多印度历史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本篇序文中笔者打算谈及几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9世纪、10世纪和11世纪印度教生活的全面衰退,导致北印度在土耳其人的进攻下土崩瓦解,但在300年前他们曾英勇地抵御了强大的哈里发帝国的侵略?衰退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这一时期的庙宇雕像、文学作品和瓦玛之路荒诞表现的种种宗教潮流,都显示是忽然出现的某种东西毁坏了勃勃的民族生机,而这种兴旺的民族生命力曾在一个时期英勇地抵御了塞迦人、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的人侵。同理,什么因素导致14和15世纪的复兴?这一复兴使维查耶纳伽尔建立,导致贡帕和他的继承者统治下的拉其斯坦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同一时期印度教思想伟大复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复兴的典型案例是萨扬那对吠陀经的注解、法经文学的兴盛和新宗教运动的成长。还有,科学工作进步停滞,什么因素导致求知欲突然而神秘地衰退下来?6世纪以后,印度历史上不再有婆罗哈密赫罗和龙树,仅仅有帕斯卡尔这个名字照耀着科学的黑暗时代。在一段光辉灿烂的成就丰硕时期以后,停滞不前的现象是需要解释的。艾勒·贝鲁尼说,在他的时代印度人趾高气扬地骄傲起来,而且坚定相信他们知道了一切需要知道的东西。这种态度正是民族衰退最明显的证据,它何时开始支配着印度人的心灵?因为当印度人接受罗摩伽·悉檀多并且毫无顾虑地向别人学习的时候,情形并不是这样。 在开始创作一部试图解释印度人生活的详细印度史之前,全部的问题应该而且必须进行科学探讨。笔者于书中试图按照轻重远近比例提出已知的事实,使读者对于印度历史的发展能有一个简明的认知轮廓。 后记 印度历史全景的鸟瞰,说明了什么呢?那种认为历史是为民族作辩解的一种体系见解,是不能得到人们支持的。任何国家的历史,都不能被认为是伟人大检阅,或是进步的洪流,一代比一代浩大,而且是由事例走向事例地在扩大。一个国家的历史,除非它所涉及的是一个民族自觉的努力去创造一种文明、来达到更好的标准、争取更幸福和更高尚的生活,否则它是没有价值的。印度历史,从最早时候起,就是这种努力的纪录。正如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一样,印度历史是有起伏的。有些时期,信仰的灯燃烧得光亮,由此而来的成功是出色的;也有些时期,人民的意志松懈了,信仰暗淡了,他们的成就对自己对世界都没有什么价值。尽管有这样一些起伏,创造历史的乃是一个民族持续不断的意志。由于在至少3000年时间内维持着一个连续不断的文明,这一意志的存在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文明是不能延续下去的,除非相连接着的每一代都有一种自觉的努力,能将它推向前进一步或至少使它维持现状。印度文明的组织,在家庭和社会结构方面,在将它联系在一起的哲学背景方面,是佛教以前时期的工作,因为我们知道在释迦牟尼佛服务期间这一文明已经相当完整地建立起来了。这一制度基本上被20世纪的印度人继承之所以有可能,只是由于印度人民在所有这些衔接着的世纪里所作的自觉的努力,同样地抵抗着内部分裂和外面压迫的力量。《法经》是这一文明的钢铁结构,在给予《法经》以解释和适应方面所表现的卓越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是印度历史中突出的事实。 印度历史必然主要是属于印度教徒的历史,因为虽然其他强有力的成分已经成为印度的永久因素,印度教徒仍然占印度人口80%以上。另外,凡是特殊属于印度的东西,一直还是属于印度教徒的。伊斯兰教的贡献不是特殊地和印度有联系的,而是世界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印度的伊斯兰教徒是属于这一文化的。这一文化在可能属于印度的范围内,例如莫卧儿绘画或印度.萨拉森建筑艺术,它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乃是伊斯兰教文化和印度教文化的相互影响。所以.就本质上说来,印度对于建立和维持一个特殊地属于印度文明所作的努力的历史,必须是印度教精神和它的成就的历史。 任何具有五千年记载的国家的朝代历史,从来不是令人鼓舞的源泉。并非由于印度缺乏杰出的皇帝或令人鼓舞的领袖。少数人物如阿育王、阿克巴、克利希那迪瓦罗阁、西瓦吉,皆由于品格的高尚或成就的巍峨而成为突出的人物。然而军事征服者、政治建筑者或其他为民族历史所渲染出来的大人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除非鼓励他们的信仰或推动他们的理想,是能在历史的进程中将人类推向前进。印度历史中的伟大人物、政治家和征服者,由阁那迦到纳那·法德纳维斯,由孑L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到奥朗则布,是够多的。他们的光荣和伟大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在印度历史,犹如其他民族的历史,最后有价值的东西还是人民的成就,还是推动他们做出伟大事迹的信心,还是将社会作为一个活的、而适宜于普通人在里面生活的有机体而保存起来所作的努力。 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区别,明显地在于这一重要的事实。所谓黄金时代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一个失败了的民族的幻想。19世纪印度开始恢复已经失去精神的初步努力,在摸索中被组织起来,与这一时期的印度生活相比较,在笈多王朝或阿克巴统治下,或在维查耶纳伽尔帝国时代的生活,无疑都是落后的。然而我们为在旃陀罗笈多统治下的笈多帝国、或为阿克巴统治下的莫卧儿帝国、或为克利希那迪瓦罗阁统治下的维查耶纳伽尔帝国感到骄傲,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绝不是由于在那些时代里,人民所受的压迫轻些,经济生活更稳定些,不平等更不显著些;但那些时代的人民,从事于崇高事业,对自己的前途抱有自觉之感。笈多帝国时代的人民,可能隐约地感觉到一种民族自豪之感、一种向前进的冲动、一种要求达到成功的渴望,这样的感觉不但拯救了印度免受外国的侵略,而且在文学、美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留给我们不朽的伟大纪念物。阿克巴时代人民无可怀疑的感觉,是他们正生活于一个新的时代中。这不但在当时的政治热情,而且也在那一时代的美术和建筑艺术,在杜尔西达斯的诗和唐珊的音乐等方面反映出来。同样,维查耶纳伽尔时代的人民,在300年内,意识到他们是一种理想的拥护者。只有当民族理想堕落和信仰暗淡无光的时候,衰朽才能开始。印度有过不少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候,到处都是混乱,社会制度临近崩溃,精神领域中的成就成为微不足道的了。印度的光荣,在于即使在苦难最深的时代,也还余留着足够的信仰和远见,去促使它复苏。 今天印度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个时候,它的精神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所恢复,并由于吸收了新思想和新理想而巩固,面对着世界。有关前途的大问题是,印度能否用自觉的努力,将它在5000年以来未曾中断的继承中所承袭的精神,推向更高成就的境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