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慎宗编著的《璀璨的星辰》以时间为序,以周浩然烈士的真人真事为线索,效仿传记文学的形式,记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把周浩然这个光辉人物形象较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周浩然的事迹感人,作者又采取文学写作的形式,伴之语言生动,引人注目,极富可读性。无疑,《璀璨的星辰》是一部宣传周浩然的好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璀璨的星辰--真实的历史故事不朽的英雄儿女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郭慎宗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慎宗编著的《璀璨的星辰》以时间为序,以周浩然烈士的真人真事为线索,效仿传记文学的形式,记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把周浩然这个光辉人物形象较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周浩然的事迹感人,作者又采取文学写作的形式,伴之语言生动,引人注目,极富可读性。无疑,《璀璨的星辰》是一部宣传周浩然的好书。 内容推荐 郭慎宗编著的《璀璨的星辰》以时间为序,以山东省著名革命烈士、青岛文化名人周浩然的真人真事为线索,以同步发生在山东和青岛的部分历史事件做铺垫,效仿传记文学的形式,记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以朴实、生动、清新的语言把周浩然这个英雄人物形象推介给广大读者。 目录 第一章 求学北平 第二章 国良和徐达诚同学 第三章 家父的牵挂 第四章 痛别北平 第五章 感悟“一·二八”事变 第六章 别了,上海滩 第七章 又见张天羽 第八章 阖家团圆 第九章 走访老罗 第十章 拜访王老师 第十一章 加入“左联”《汽笛》问世 第十二章 姜宏被捕 第十三章 欲加之罪 第十四章 别了,我的兄弟 第十五章 不懈的斗志 第十六章 于黑丁先生的来信 第十七章 王小翠的哭诉 第十八章 故乡路上的“逃客” 第十九章 忙碌的农家和浩然的婚事 第二十章 在山大,听老舍先生讲课 第二十一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第二十二章 沈鸿烈的拒敌方略 第二十三章 在即墨,日军罪行累累 第二十四章 热火朝天的抗日宣传 第二十五章 国术训练馆里的忙人 第二十六章 二探即墨城 第二十七章 集旺疃伏击战 第二十八章 在姜黎川部 第二十九章 艰辛西行路 第三十章 窝螺村奇遇 第三十一章 巧遇胡常英 第三十二章 多彩的干校生活 第三十三章 红星在黑暗中闪耀 第三十四章 血染黄土坡 第三十五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三十六章 叛匪的下场 第三十七章 人们不会忘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初中刚毕业的那个夏季,我背谬着家庭的意见,拒绝了朋友们的劝告,鄙视违反我的意志的言论,拿着朋友的一封介绍信,抱着最强烈的欲望,首次踏上了旅程,向着场面广大的北平城出发,开始去投奔那别离将有两年时光的敬爱的胡老师。 ——周浩然 (一) 北上的火车吞云吐雾地在华北平原上奔驰。经过一昼夜的长途跋涉,慢慢地在北平西站停下来。站台上,下车的人们肩扛手提着大箱小包,潮水般地向出站口涌去。杂乱的人群中,一名年轻的乘客右肩扛个竹箱,左手提件大包,随着人流,正吃力地往前移动。 接站的人群中有一对父女,父亲四十出头,从衣着上看,一副典型的知识分子打扮。女儿常英,齐耳短发,一身学生装,苗条的身材,圆润的脸庞。黑亮的眸子跟着父亲的眼神转来转去,不多一会儿就认出了刚迈出站台的周世超(曾用名)——这位来自青岛的父亲的得意门生周浩然同学。 没等父亲发话,小常英早已奔到来客面前,一边夺下世超手中的提包,一边俏皮地问:“世超哥,您还认识俺吗?” 周浩然一愣神,一看是小师妹,忙不迭地回话:“认识认识,咋能不认识呢。你看,才两年呢,又长高了一头,你不是我的小师妹胡常英吗?” 见先生朝自己走来,周浩然顾不上同常英说话,把竹箱往地下一放,赶忙小跑几步,给老师行礼。两双手握在一起,周浩然只说了一句:“胡老师,学生好想您呀!”就激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此人便是浩然的国文教员胡书诚老师。乍一看,胡老师似乎老了许多,人世间的沧桑明显地刻在脸上。近几年,日本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正式拉开了占领东三省,吞并中国,称霸东亚野心的序幕。由于蒋介石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竞令数十万国民党军不放一枪一弹退守关内,没出四个月,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沦亡了。胡老师祖居青岛(青岛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德国占领军以城市规划和卫生防疫为借口,下令将青岛村强迁,家没了,胡氏族人遂星流云散,四处迁徙。爷爷一家扯大拉小,先迁往即墨中华埠村,后因迫于生计移居奉天。胡老师深知失去家园的悲哀,饱尝做亡国奴的痛苦。浩然清楚地记得,胡老师在国文班上讲课时,为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而愤懑,为失去东北的大片国土而痛心。讲着讲着,胡老师哽咽了,先生爱国爱民的情绪也同时感染着在座的学子们,一批来自东北的学生当场啜泣起来。 “九一八”事变,东三省尽失。日本人烧杀抢掠,迫使成千上万的东北同胞无家可归。他们满腔悲愤无处诉,只好辞别白山黑水,扶老携幼,逃到关内。难民所到之处,大街小巷,凄婉哀伤的歌曲《松花江上》感动得人们唏嘘不止,热泪盈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呵,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那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二) 那天晚上,周浩然在灯下坐了很久。他回忆了和胡老师的相识、相知,认定了胡先生就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深为先生的伟大人格所折服。他习惯于写日记,这晚又在厚厚的日记本上,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他在日记里写道:“胡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家,博学多才,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具有伟大的人格,正直善良,坦诚无私;他坚定、刚毅、果敢的天赋以及吃苦耐劳、对待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都是众人所不能企及的……” 这时的周浩然,还不清楚胡老师已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也不甚明白,为什么政府和个别顽固分子要把胡先生视作“异类”。他只知道胡老师经常在工作和人格上,遭到无端的刁难、攻击和迫害。而这些,正是胡老师果断离开青岛的真正原因。周浩然永远忘不了那个灰色的清晨,“从教室的窗户上,我遥遥地看到,胡老师把简单的行李从宿舍里搬出来,继而同他的夫人和女儿常英分乘两辆黄包车,在那校园曲径的尽头隐去了。我心内忽而反溢出无限的悲哀,眼里盈满了泪水,心内大恸,似乎要奔出去呼喊:胡老师,您珍重,总有一天,学生要去找您,我们还会相见的……” 正在这时,张天羽走过来,悄悄递给周浩然一封信,那是先生留给浩然的。他赶紧把这份宝贵的礼物揣进贴心的口袋,正在这时,上课的钟声“当当”地敲了起来。P1-3 序言 我是前些年从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副会长、原即墨市政协副主席周法廉那儿知道周浩然烈士的。当时周法廉陪我参观了周浩然纪念园,赠阅《周浩然烈士文集》、《周浩然格言选》、青岛革命文化丛书《周浩然》等。通过参观和阅读上述书籍后,深为周浩然烈士的事迹所震撼! 从少儿时代起,周浩然就注重多读些书。在青岛市立中学,在王统照、胡书诚等老师的热心指导下,周浩然开始接受和信仰新的思想和理论,逐渐走上了新文学之路。1932年春,周浩然远赴北平,来到了北平大同中学读高中。学习功课之余,他天天跑到北平图书馆博览群书,在那个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时代,在茫然中不懈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1933年夏天,在地下党俞启威、乔天华的帮助下,周浩然参加了青岛“左联”的活动,同于黑丁、姜宏、林映等同志负责编辑文艺刊物《汽笛》,在群众中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935年5月,经人介绍,周浩然被聘为《新青岛报》编辑,负责该刊副刊《小青岛》的主编工作。他夜以继日地创作,发表了大量有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稿。正如浩然自己所述,“用我忠厚、真诚、正大光明的行为来回报社会”。 1936年,周浩然进入省立山东大学攻读哲学,他选修了八门功课,期末考试有七门功课名列前茅,经济学教授杨津生先生赞叹地说:“真才实学者,乃周世超也!” “七七”事变爆发以来,周浩然满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抗日民族先锋队,组织家乡父老兄弟开展武装抗日活动。1938年1月10日,日军占领青岛,疯狂地在即墨、莱阳一带进行清乡扫荡活动。日军途经集旺疃村,遭到了周浩然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的沉重打击。此役是青岛抗战史上著名的即墨集旺疃伏击战,打响了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 1939年2月,在组织的安排下,周浩然千里迢迢奔赴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7月,中共胶东区委派周浩然赴即墨任中共即墨县委组织部长,到即墨九区一带开展工作。当时国共合作形势生变,周浩然到刘家庄一带开展活动时,遭叛匪姚士吾部杀害。 在短暂的人生中,周浩然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大量充满革命豪情的诗词、文章和日记。从他的这些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烈士为国为民、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一生,看到烈士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崇高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和生死观。周浩然是一位青年革命家、青年思想家、青年文学家,他的革命业绩和遗作,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我常想,对周浩然这样一位产生在青岛地区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好好地加以宣传,用他的精神启迪和激励年青一代,鼓舞他们奋勇前进。 就在这时,我的老同学郭慎宗送来了他的《璀璨的星辰》书稿,嘱我看后提出意见。既是老同学,却之似显不恭,我欣然答应,并一口气读完了他的大作,静心思忖,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璀璨的星辰》以时间为序,以周浩然烈士的真人真事为线索,效仿传记文学的形式,记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把周浩然这个光辉人物形象较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周浩然的事迹感人,作者又采取文学写作的形式,伴之语言生动俏丽,引入注目,极富可读性。无疑,《璀璨的星辰》是一部宣传周浩然光辉形象、了解近代地方革命史的好书。 作者郭慎宗先生并非专业作家,却能在古稀之年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地执笔写书,也是十分难得。他根据《周浩然烈士文集》提供的素材,进行了大量的采访。为了创作的需要,他到过北京,参观过紫禁城和北京图书馆;远赴上海,领略过上海滩的风情,见识过苏州河岸边的老街和南国水上的小舟;和沂蒙山的老乡“碰头磕脑地对过话”,且多次去过即墨,拜见当事人,进行细致翔实的实地考察,力求“写出真实、穿越历史的文字”,经过一番努力,仅用半年的时间,《璀璨的星辰》一书终于写成了! 明年(2014)4月,将迎来周浩然的百年诞辰,推荐大家读一读《璀璨的星辰》一书,愿浩然正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大放异彩! 是为序。 后记 明年(2014年)4月21日,将迎来周浩然烈士的百年诞辰,在周浩然研究会的同意和支持下,本人开始写作传记文学《正气浩然》,恰与原政协主席杨在茂先生为《周浩然烈士文集》的题词同名,未免促我写书的胆识增长不少。后在约请专家审稿时,张文教授觉得文章涉及的英雄人物较多,建议文稿易名为《璀璨的星辰》,也是一语中的,在座的文友交口赞成。由此作者决定忍痛割爱:书名本来就是一个记号,既然大家说好,改名自然是应该的! 显然,本文非小说。小说允许“望风捕影”,文字可以有更大的随意性,而传记文学则不是。本人曾读过一些写历史人物的书,常常把历史人物同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写。鉴于此,我也在《璀璨的星辰》一文中以烈士遗留的日记和研究会提供的资料为线索,认真地去尝试了一下’,觉得此路可行。可以相信,如此作“文”,写出来的文章可能会更真实些,更容易被人接受。人物的高风亮节自然融于社会的大环境,如能巧妙地糅合,既颂扬了先进,又述说了历史,更可以达到作者心目中“一石二乌”的目的。 周浩然的事迹靓丽而动人,其崇高伟大之浩然正气本非我等所能尽言。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伴随着惊天动地的炮火,英雄义无反顾地去了,走得虽然仓促,却如此壮烈,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精神财富,也是伟绩丰功,令我等后来者十分动容,有所感必欲所言。正因为如此,我开始细读徐学圣老师转来的《周浩然文集》和烈士诗作,并着手调查研究,挖掘历史资料,开始写书,一偿夙愿,半年下来,竟然仓促交卷。 阅稿的时候,张文教授送我一句话:“说真话,其实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说真话;说假话,也不难,难的是做成了说假话的毛病,再也说不了一句完整的真话。”闻罢此言,我笑了,顺便添上了一句:所以说,说话难,做人更难啊! 本人多年致力于教学工作,但仍是写作的外行。退休时,一位领导戏说:“人不错,就是太认真了!”但我本人却始终不悔。我觉得,没有“认真”二字,是做不成事业的,更别说是写书了。 在此,十分感谢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的诸位领导和周法廉先生(即墨市政协原副主席、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为我提供了较为详尽的资料和图片;特别感谢王新春(青岛市人大原副主任、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斌宗(青岛市政协原副主席、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名誉会长)、傅清沛(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会长)、魏炳义(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青岛市生产力学会会长、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副会长)、周怀英(即墨市人大原副主任、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谢谢你们! 对各界提供资料、图片和各种帮助的单位和个人,本人表示感谢。个别资料,因为年代久远或无法联系,无力面谢,本人深表歉意,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献上我个人最诚挚的祝福和问候!且欢迎您主动致函联系,或请出版社转达。如有信息,必将在第一时间把意见反馈给您。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本人深感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组织能力不足,对众多的材料理解还不够深透,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见谅指正,以方便改进今后的工作。 书评(媒体评论) 周浩然的一生是奋发进取、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一生。 周浩然同志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24载,但他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事业永垂青史,光辉永照人间! ——于黑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