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的乡愁》由艾小柯著:
1.远行是青春不变的梦想,乡愁是游子永恒的呼唤,关于远行与思乡的文字总是拥有广泛的阅读者。每个希望远行或者已经远行的人都可能成为本书的潜在读者。
2.作者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号召力。拥有八万多关注者的作者艾小柯是在豆瓣上成名最著而又至今没有出过书的作者,在豆瓣以文笔优美、涉猎广泛、写作勤奋而著称。她在豆瓣的文章更新之勤、质量之高,让网友深为折服,获评豆瓣“四大才女”之首,与之齐名的其他几位作者都已出书。
3.文字用心、耐读,描绘从北美到澳洲的各种游历生活与人生感悟,兼具趣味与文艺,是喜欢旅行的文艺青年们的必读本。
这本艾小柯的《流浪者的乡愁》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不是劝你扔下生活背上背包出门看世界的心灵鸡汤。作者艾小柯经历独特,从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城到美国、澳大利亚留学旅居多年,她用一双孩子的眼睛观察异国的大千世界,探索异乡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气质。她曾长时间生活的两个城市——新奥尔良和旧金山,是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重镇;之后搬去澳大利亚,又对悉尼和墨尔本有深入的触碰。她不作走马观花式的猎奇记录,而是在认识这些城市的过程中成长,在缓慢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摸索人与空间的关系,异乡与故乡之间的两难抉择。她在文字的丛林里寻根溯源,从异乡的角度反思流浪,寻找故乡。她提出了艰难的问题,并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同时也毫不避讳求而不得的苦涩与困惑。这本《流浪者的乡愁》是艾小柯的心灵之旅,也是一场源自异乡而终于走向故乡的文化之旅。
序言 借她的眼睛看远处的风景/黎戈
流浪者
橄榄树
诺拉之恋
情迷博物馆
夏之味
离开新奥尔良
海趣
金山旧梦
拾荒记
黑山土狼
纽约客
海鸥,海鸥
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小镇
中国殖民地
行走在风城
奥林匹克行
从夏天到冬天
轮渡
悉尼的鸟
十一月
恋恋青山
万水千山总是情
旅行的意义
帕斯的云
远行的明信片
我想要一匹马
温特沃斯瀑布/蓝山牙龈树/墨尔本的脸——银
行/墨尔本的脸——阿土仔/墨尔本Fitzroy的街
头涂鸦/花草阳台/挂满珠子的阳台/奥杜邦公园
小径/狂欢节花车/狂欢节花车与人群/Point Are-
na灯塔/海趣/晨雾中的恶魔岛/彩虹尽头/门多希
诺镇/海的馈赠,时间的纹路/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悉尼的蓝花楹/帕斯的云
逛街记
乡愁
城市速写
那么的孤独
北京,北京
望乡
回家的路
后记
橄榄树
2013年5月,我终于在法国尼斯看到了橄榄树。
它们在尼斯东北角一片望海的小山坡上,马蒂斯博物馆前。那天有点小风,大大的老太阳。我们从老城区湛蓝的地中海边一路开到新城,再慢慢爬坡。马蒂斯博物馆前那一大片的橄榄树啊,卵形的细长叶子被风吹得沙沙响。
走了这么远来看橄榄树,是因为小时候常听的那首歌: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橄榄树是亚热带的植物,原产自地中海。在古希腊神话里,智慧女神雅典娜就是因为橄榄树而获得雅典城邦保护神身份的。我出生长大的北方城市里没有橄榄树,更不产橄榄。我不明白一棵树,一棵远方的陌生的树,怎么就能让一个人魂牵梦系,为了它远走他乡呢?
好奇啊,我想,橄榄树肯定代表着新奇。不好奇,怎会愿意忍受舟车劳顿,旅途寂寞,忍受无边无际的颠簸与等待?
还是先说回橄榄树吧。
第一眼看上去,它们可真不起眼啊,既不挺拔也说不上道劲。树皮粗糙而沟壑密布,一棵树往往从根部起就开始分岔,仿佛两三棵歪歪斜斜长在一起。树冠并不浓密。叶子细长稀疏,正面阴绿,背部青白。叶片厚而有蜡质感,不透光,也谈不上美。然而大片大片的低矮橄榄树生长在一起就不同了。它们站立在阳光浓烈里的田野里,那沙沙而纷纷的细长枝叶相互抚摸,彼此摩挲,像凝固的银绿色的雨。五月末的橄榄树花已开过。米粒样青碧的幼弱橄榄在纤细的枝条上凝聚,温柔的蓝天从枝叶的空隙间映射出来,它们便汇聚成闪烁的光雾,成了烈日下生长在大地上的绿色的云。
但这仍不能证明橄榄树的魅力。再了不起的新奇,在时间与经历面前最终也都是过眼云烟。一个流浪的人走过千山万水想要寻找的肯定还有些什么别的东西。
我走进马蒂斯博物馆,看画里的橄榄树是不是会说话。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本是在巴黎工作的小律师,2l岁才接触画画,师从象征主义画家奥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Moreau),却创造了特立独行的“野兽派”画风。他用最简洁的线条和无比明艳绚烂的色彩来展现光和影,捕捉风与音乐。尼斯小山坡上的博物馆修建于17世纪下半叶,原是尼斯执政官的府邸,1963年改为博物馆,藏有最丰富最全面的马蒂斯作品。也许是太阳太亮太暖,我眼里的马蒂斯全是满满的喜悦。他那些鲜艳的小窗户啊,窗外蓝成一汪的地中海,那柠檬黄与玫瑰红的墙纸,那些橘的粉的紫的绿的小帆船,那脸蛋红彤彤的坐在窗前的柔软的女人,还有彩色的,无处不在的细长娟秀的橄榄叶,都在唱一曲快乐的歌谣呢。就连一把椅子都在舞蹈,为着满满的阳光,为了存在的喜悦。
原来橄榄树是这样喜悦的树啊。流浪也许就是在追寻这样的喜悦吧,追寻这世上所有的动人心魄的美。
我们离开了尼斯,进入普罗旺斯。从小河堡村(Tourette-sur-loup)沿着拿破仑之路向西,在凡尔登大峡谷里穿行,不知不觉就爬到了石灰岩绝壁上的穆斯蒂耶尔圣玛丽村(Moustiers-Sainte-Marie)。这是个只有几百人的美丽小山村,以陶瓷贸易闻名。山顶两面峭壁间有条长达225米的绳索,上悬金星,据说是十字军东征时武士博拉卡斯(Bozon de Blacas)向圣母玛利亚还愿而挂上去的。悬崖上有青碧流水潺潺而下。在水边喝露天咖啡时我又看到了橄榄树,两三棵依偎着,在岩石上稀薄的土地里孤孤单单地矗立。阳光从细密的小长叶子间透下来,抬头一瞧,眯缝着眼的苍白的绿。
咦,原来婆娑的橄榄树也能长出松柏的风姿呀,长出孤高的神情。
P3-5
借她的眼睛看远处的风景
黎戈
说起我认识小柯的经过,就得说豆瓣网。2006年时我注册了豆瓣的ID,小柯就是我在那里认识的一些甚为投缘的文友之一。以文交友,是个神奇的事情,你既可以直达他人的内心深处,又无需任何面谈,文心相通继而性格投契的命中率,常常比客观条件相配的个例更多,让人出乎意料。“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小柯就是这些意外中的一个。
我是个宅女,很羡慕小柯这样见识丰富,一手经验厚实的人。我这个几乎没有离开过家的人,慢慢地读着文稿,一点点拟想着她的心。从那个北方城市长大的小姑娘开始,在夜里看着乏味的建筑,想象着一个飞碟的存在和飞远。原来大多数人,在年轻时,都有一颗必须远行的心。有些人选择了虚拟层面的逃离现实,比如书和碟片,有些人抬腿就走了(或者像小柯说的,被命运推得踉踉跄跄地前行)。
之前看小柯都是评论居多,这本则是写了日常生活。从具有破落南方气质的新奥尔良到澳洲温柔的翠鸟。我认真读了那篇写奥尔良的,从前在南方小说里看到的,麦卡勒斯、奥康纳、波特、米切尔笔下那片南方的土地,全都鲜活起来。难怪麦卡勒斯会写她笔下的弗兰妮幻想雪的段子,就是给这炽热的红土地燥的嘛。她写悉尼的十一月,所有的感官都打开了。从风的触感到雨水,她带我们看到小街上的长脸店铺,鼓出眼睛(其实是窗子)来的趣怪银行,好像它们都是活的一样。她笔触里的新鲜感,是动人的。
相比较外部世界的斑斓艳丽,家乡确实是黯淡戾气的:吵架闹事的亲戚,性格里莫名而来的尖刺,一直写到“大伟”时才好起来。过去看小柯贴大伟的作品,就觉得这是一个温暖的人……每个女文青都需要一个温暖的伴侣啊。
比起小柯写的评论文章来,这本书更容易让我们看出小柯的性格线、成长线。亦有强烈处,她对象征流浪的橄榄树,理解是深刻的,“梵高一定是理解了那样的风,那样的土地和那样深的挣扎,才画得出那样的橄榄树吧。它们的树干、树根和大地紧紧连接一体,地势的起伏,土地的呻吟像水流一样蔓延到树的躯干、枝节,扭曲向上延伸,回旋,收缩,终于以释放的姿态和以同样节奏律动的树冠结合,与远方山的呐喊结合,与云与天与光的旋转结合,而这一切却都是沉默的、静止的,在舞蹈的同时保持绝对静止”。这个角度是我看梵高时不曾体会的,可能我更亲近安于有限和日常,安安静静画了一辈子瓶瓶罐罐的莫兰迪。
小柯说自己很幸运,住过的几个城市都很有特色。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很幸运,借她的眼睛看见远处的风景。她不是过客式的游记,走马观花,也不是原住民的视而不见,审美疲劳,在她看来“新奥尔良是口齿不清的黑人老爹,一生苦难都刻进脸上纹路,却在前廊上笑眯眯地晒太阳、喝口老酒,听咿咿呀呀的爵士。旧金山是激进而多元的理想主义文艺青年,悉尼呢是位金发美女,蓝天白云一样漂亮,气质却流于肤浅,然而终归是简单可爱的,连物欲都给人以清洁感,墨尔本却是个孩子,变化着的,成长中的,像首短诗”。而她久居的新奥尔良,则写得尤为细致,四季物候,饮食,包括音乐,都描绘得丝丝入扣。蟹肉蛋,“吃完打姥姥”汉堡,爵士乐,对此我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小柯喊我去澳洲找她玩,短期之内这个计划看来不能成行,但是所谓“网上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希望可以遥遥的看着小柯一直走得更远,写得更多,不见面,见心,也是可以的吧?
这本书刚开始写,我想得很简单,不就是游记吗,网上的日记搜罗搜罗,一二三成书。
动了笔,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书不是文章的松散合集。书是一个整体,像乐章,有序曲,开篇,快慢板推进,高潮与尾声,有统一的基调,有爬升的弧线,有回潮的尾音。一本书就像一棵树,要枝叶繁茂,种子必须找到生长的方向。
这个方向,对我而言,是故乡。
什么是故乡?从文字的角度看,故乡就是怎么写怎么写怎么写都不由自主要回去的地方。
我写新奥尔良、旧金山,写澳大利亚,写地中海的橄榄树,从最开始的新奇、迷惘到终于开始思考旅行的意义,我的笔不由自主地回去了中国。而一旦回去,就面临着为什么要走的问题,就面临着去与留的选择,就必须面对我离开了那么多年的故乡。
这一部分写得很犹豫、迟疑、辛苦。写完了也缺乏自信,会不会太个人化,失去阅读的意义?会不会在“文化”与“文艺”之间失衡,两面失守?会不会倾尽所能,还是整理不出思路,描绘不出答案?
直到《望乡》,这本书的模样才终于呈现。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阶段所记下的文字,终于连成了一道弧线。我因为看见了这条弧线而终于不再执着于某个答案。我也终于记起,书籍的意义,是让人看见,而非解答。
如果我更早地明白了写一本书的意义,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那么我想这本书的走势也许会有不同,枝叶更加繁茂而婆娑,叶片更清晰明亮。但无论如何,根基的土地,树木的躯干,还是会划出同样曲折的基调,同样探望的姿态。
那么,这就是一切故事的出发点了。
这就是我想通过这本书所要看到的地方。
我的心永远都将从这里出发。
艾小柯
2014年1月
小柯说自己很幸运,住过的城市都很有特色。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很幸运,借她的眼睛看见远处的风景。她不是过客式的游记,走马观花,也不是原住民的视而不见,审美疲劳,在她看来“新奥尔良是口齿不清的黑人老爹,一生苦难都刻进脸上纹路,却在前廊上笑眯眯地晒太阳、喝口老酒,听咿咿呀呀的爵士。旧金山是激进而多元的理想主义文艺青年,悉尼呢是位金发美女,蓝天白云一样漂亮,气质却流于肤浅,然而终归是简单可爱的,连物欲都给人以清洁感,墨尔本却是个孩子,变化着的,成长中的,像首短诗”。而她久居的新奥尔良,则写得尤为细致,四季物候,饮食,包括音乐,都描绘得丝丝入扣。
——知名作家、《私语书》作者黎戈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