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翥的师父戴天明,祖籍饶州府鄱阳县桂湖乡,武自家传,为省城信诚镖局浔阳分局镖头。行镖江湖多遇异人,他虚心广纳,博采众家,功夫更是精纯。一杆红缨枪使得出神入化,连珠三箭箭无虚发,挣得“花枪戴”之称。强人屡受其挫,于是相互告诫:“花枪押镖,不惹为妙。”
盛名之下,必寓风险。伤人伤己,结仇结怨。刀头舔血生涯,就算是处处得理让人,也还是难以避免贻下祸患。戴天明深明此理,尤其是那次保镖在鄂皖道上遇强贼邀劫的惨痛,始终如同沉重的石磨压抑在心头。
在那次保镖混战中,贼首老二重创宗一勇,还要置他于死地。天明见情况紧急,为援救宗一勇之危,不得不挥枪将其刺杀于马下。镖师江雄带伤不退,持镔铁棍力残贼首老三左腿,打得众贼作鸟兽散。后宗一勇伤重不治,临终时将幼子宗武托付于戴天明。此事给戴天明震撼极大,萌退之心也更加坚决,于是在小有积蓄之后,辞去镖头之职回归故里,带着宗武在本府县城东湖里村设天明武馆授徒。
村东有名刹禅林荐福寺,内存“运去雷轰荐福碑”的巨大字碑和东湖十大名景“颜亭荷雨”,纪念颜真卿、范仲淹的二贤祠及名闻遐迩的晋朝太尉陶侃墓。寺西侧就是妈妈墩,唐时此处建有马王庙,后来香火冷落,武馆就借设在此庙中。
天明师傅为人诚恳,授徒甚严。他因人施教,很得其法,四岸农家子弟多投其门下。
启明星尚在闪烁,“嘿!嘿!嘿!”声传庙外,欢呼着朝阳东起。弟子们按师所教,刻苦勤练。辰时散场,回家务农操业,风雨不辍。
清风习习,草长莺飞。野外气息分外芬芳,令人心旷神怡。禾青苗壮,农人耘草正忙。
“戴师傅!来,这边来!”汤家老秀才见戴天明漫步至此,就从田里走上田埂,招手相邀。二人揖谈间,一阵阵叫好声、嬉笑声频频传来。放目望去,前面湖边的草地上几个放牛娃儿,正围在一起比试翻“鹞子”。其中一名十岁左右的少儿,一气连翻二十余个,身手矫健。只见他双手着地脚向上,头部微微昂起,倒体“竖花”行走数十余步,然后双手用力一振,耸身而起,体转圆弧,脚尖点地站立,转折轻灵,态姿优美。“此位是谁家之子,小小年纪,竞有如此身手?”戴天明惊奇不已。汤家老汉道:“这嵬仂(这男孩)是张家永春的老三鸿翥啊!蛮懂事的。放牛割草,农忙时田间送茶送饭,勤快得很呢!”
戴师傅来到草地,上前拉住他的手问道:“你就是鸿翥吧?”“嗯!”“今年多大了?”“十岁。”问答间,天明仔细地打量着鸿翥,见其骨骼清秀,机体强壮,言语自然,见生人不怯,心中已是十分喜爱。于是他又问道:“你喜欢练习武艺吗?我教你,你愿意吗?”“喜欢!就是家里没有钱。”“除了‘翻鹞子’、‘竖花’,你还会些什么?”“游水,摸鱼。”“游给我看看行吗?”鸿翥低头不语,可禁不住放牛娃儿的怂恿,就跳到湖里,双手伸直护头合掌,猛吸一口气,身微下蹲,双足一蹬,头下脚上纵潜水中。小片浪花伴着涟漪悄悄放,波纹微漾瞬间即逝。
戴师傅站在湖岸畔,心在默计数。百数之后,人、声仍俱渺。就在众人心起忐忑、焦虑不安的时候,只听得左侧数十丈外“泼剌”声起,在众人的惊讶欢呼声中,鸿翥冲水而出,双足踩水,水至腰际已然近到岸边。
张鸿翥人在水中,右手举着一条约有斤重的黑背红尾鲫鱼,喷出口中含水,左手一挥抹去脸上的湖水,高兴地喊道“东湖玉鲫一条”,纵身跃起上到岸来,双手捧着鲫鱼往戴天明手上一塞说道:“给师傅下酒!”说完就同众放牛娃一起嘻嘻哈哈地转身就跑。
因荐福寺之建而传名为珍品的东湖鲫鱼,背脊呈褐黑色,腹泛玉白,大者重达三斤有余,肉质肥腴,汤鲜味甜。产妇若乳汁不丰,以鱼烹汁而饮,有催乳之功效。而刨花鱼(鲚花),则体扁平为玉乳色,晾干以油浸或烹蒸,格外爽口,且能鱼、刺同食,增补钙质。二鱼量少惜贵,更因跻身神话中,声名不凡成珍贡。
当初荐福寺在兴建大雄殿的紧要时刻,缘捐之款却迟迟不能到位,木石工匠少饭无菜,导致工程渐滞。
这天晚餐厨下仅有米饭一碗,大司务望着进棚的众工匠正一筹莫展之时,一位衣服褴褛、脚步蹒跚的老妇进棚乞食。木匠领工见此情状即说道:“明天就要停工了,此刻这一碗饭也难济众人之饥,施与老人尚可一饱,不知众位意下如何?”众人闻说齐声响应。
老妇人食罢双手合十道:“修佛寺,悟佛意,济人者自济。”说完手捧檀木片屑和杉木刨花抛入湖水之中。说也奇怪,湖中顿时喧闹起来,满湖鲫鱼、刨花鱼,鳞闪银光,凌微波而跃。
众人正看得眼花缭乱,“啧啧”称奇之声不绝时,回头已不见老妇人的影踪,耳畔却响起了一片仙乐声,仰首上望,霭云中观音大士端坐在金色莲花台上渐渐远去。
在观音大士的赐鱼帮助下,通过以鱼易食肴,工程得以照常进行。自此东湖鲫鱼又得佳名,被世人称之为玉鲫或观音鲫。
戴天明手上提着东湖玉鲫,望着鸿翥离去的背影,良久,方连连赞道:“此子乃石中之玉,当为我徒也!”
月上柳树梢,夜色已深。豆油灯下,戴天明还在厅堂中和张永春对坐而谈。他从永春口中得知其子鸿翥谱名世龙,名显绎,字长河,号高腾,其九世上祖启一公喜芝山毓秀、鄱水钟灵,遂举家由婺源清华街迁到东湖里村定居下来了,世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无奈自乾、嘉以来,清廷颓败,天灾人祸屡降,到了永春这一代,家道贫穷维艰。
鸿翥自打五岁起,就能帮家里放牛拾柴,下湖摸鱼采藕,磨炼得机敏懂事,体壮力强。
天明道:“这嵬仂是习武的上好资材,将来必有出息。而且和我深有缘分,随我学点功夫,一可健身壮体,二可多了一条谋生之路,三嘛!我的技艺也有了传人。传艺也是传缘哪!所以教授鸿翥武功乃我心愿。不收一文钱,也不会误你家农活,你就成全他和我的一番缘分吧!”永春见戴师傅豪爽、热心,立刻满口应承:“师傅如此厚爱,是我家鸿翥的福分。只是害得师傅又要为他劳心费力了!”戴师傅连称应该,心遂意足地高兴而归。P8-11
宋贤范仲淹知饶州,览东湖而叹为观止。有“湖为砚,督军台为印;妙果寺塔为文笔,建学于此,当出状元”之赞。虽然文正公不是算命先生,其预言倒也不是偶然兴来之巧合。
东湖山水比西子,湖光潋滟,山色叠翠,赏心悦目,岂有不钟灵毓秀之理。从北宋景祐三年到清末光绪二十年,时隔八百五十余年,饶州府鄱阳县鄱阳镇东湖里村,农人之子张鸿翥攀桂登黄榜,高中甲午科,成为鄱阳武举科考历史上唯一的一名武状元,印证了范公于仁山智水中,所悟出的先天蕴必然、后天育发展的哲者远见。
如今又有贤哲提出“鄱阳人行”的名言。短短一句话,却是发聋振聩力千钧。令人认识自我观念更新,敢为人先奋起而进,深层次地揭示了鄱阳所特有的人文涵藏、精神风范和前进方向。
推介历史文化传统,显示代有人才辈出;述说与时俱进辉煌,昭彰崛起振兴未来。为家乡呐喊,此乃鄱阳人分内事耳。
幼时常听乡人老者讲说状元故事,而今思来,犹是历历在目。闻其褒则心往,闻其贬则心惑。为了察根究因,通过访录,查阅其族谱,网上探询,搜集相关之资料,去芜存菁以求其正后,循依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件直至辛亥首义,以及袁氏篡共和称帝的历史顺序,以通俗小说形式撰写出张鸿翥上马策兵戎,下马理民情,不阿附袁世凯,毅然弃职归故里为主线的传奇逸事,演义鄱阳的名胜佳景,特优物产和人文风情。
文中主要人物虽有的易名,却有其事和原型。如易名乐伯者是鄱阳镇解放街人,宗武者则是原磨刀石乡桂湖姓祖名武之人,易名为明月诸人即属皖省反清光复会中人。都是随着张鸿翥的故事而出,就不一一赘述了。拟文因心高手低,虽然难人大师之目,却是尽了心力也无奢望,唯求博看官茶余饭后一笑,知晓本县有这么一位武状元,于愿足矣。
张鸿翥虽身处于封建社会,但他能在当时内外矛盾尖锐、新旧斗争激烈的情况下,洁身自重并倾于新潮,尚有可取之处,不失为开明和有民族正义感之人。古人对此也多有评誉。除清孝廉张公尚贤老先生著文赞他“上马能武、下马能文,为不可多得武将”外,更有荐福寺私塾余浩先生在其六十岁影照画像上,将其一生经历写为“岂搦管所能传”而歌之:“幼公庐畔,系虎桥边,产生英杰,风致翩翩。擅弓刀石,横扫无前,鳌头占独,蝥弧登先。金銮侍卫,执锐披坚,方图报国,倏赋归田。东湖玩水,荐福寻烟,避嚣远市,话隐招禅。以娱晚景,以终天年,吁嗟乎!其雄武不可及也。其高尚之忠节,夫岂搦管所能传。”
有老师曾和我谈论过张鸿翥状元及第,为什么没有起造状元府事。我想张鸿翥家境贫寒,能将茅屋改成前后两进、中带天井的青砖封檐瓦屋,上悬御书状元及第匾,在当时也算是很不错了。
张鸿翥钦点花翎头等带刀侍卫加三级状元及第,奉旨乾清门行走,跻身君殿侧;前三代祖人诰封武显将军及诰命夫人(现存县博物馆中,1952年由其家取出的光绪圣旨和大刀等物,可为实证)。又于光绪三十年其父张永春殁时,在其武显将军的封号上再晋为振威将军,也可见朝廷的宠信之重。
考清史,汉人能在乾清门供职而获此殊荣者,除了嘉庆年间一位叫杨芳的汉侍卫,那就是鄱阳人张鸿翥了。考其忠节情操,当可为东湖之骄傲,鄱阳之骄傲。
《弓张鄱阳湖》共三十回、二十余万字,其中难免有差误和不妥之处,尚祈阅者诸君不吝指教和匡正。同时借此付梓之机,对此书在写作过程中予以关心和大力支持的上饶市政法委原书记孔宗亮,鄱阳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胡柏涛,《鄱阳报》社原社长杜克锋、编辑刘志强、张新冬,省民政厅政权处虞烈东处长一并予以敬忱和谢意。
风雨山风雨相从,东湖浪湖浪激滔。古人已随风雨去,东湖依然涌波涛,却是换了人间,又听龙吟虎啸。浪花尖上看弄潮,当喜鄱阳英杰辈出倍自豪。
姚道生
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撰稿毕
2003年1月8日《鄱阳报》节选连载
2013年6月修校毕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岭津。
唐袁皓·及第后作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科举制度,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止,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多个朝代,历时1300年。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统计,历史上记载有名姓的文武状元也只有777名,其中武状元293名。千千万万文武才俊,在这“出将入相”的主要通道上,能夺冠而为状元者倒真的是凤毛麟角。虽然唐诗人袁皓进士及第后,有“不觉龙门是口津”的悲喜和欢愉,但宋代大文豪苏洵却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慨叹。历史证明,这些在科举仕途上脱颖而出的状元们都是时代的佼佼者。这些佼佼者在中国历史政坛、文坛上不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迹。
自古以来,“文治武功”以文教佐天下、以武功勘祸乱的思想,发挥了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保护国家安宁的重要作用。故《书经》有“乃文乃武,相与并论”和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之说。虽然文、武状元,在世人眼中的历史影响及认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却是相得益彰。因此自武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创导开始,历代相沿选取武官的武科,同样不失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创举。
江西省鄱阳县历史悠久,古今人文荟萃,中国历史上700多名文武状元中,竟占有两名:一为宋治平二年(1065年)文科状元彭汝砺;一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武状元、殿试钦点花翎头等带刀侍卫加三级、上三代晋封武显将军和诰命夫人、独占鳌头的张鸿翥。
张鸿翥是鄱阳县东湖里村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小在家帮助父亲放牛干农活,稍长随师学武习文,由武生、武举、进士到武状元,一路考来一路坎坷,因此他也就十分珍惜自己通过奋斗来之不易的成就。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朝廷选任他为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负责内廷侍值稽查官员出入、带领被引见的官员入觐皇帝和扈从皇帝出行。按清朝官制规定,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之职,应从一等优秀侍卫中的满族成员中选拔,稍次于侍从皇帝近前、居武官二品的御前侍卫、御前行走。汉人中能得朝廷如此倚重者,除嘉庆年间的杨芳外,则是张鸿翥,而别无第三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张鸿翥因父亲张永春病逝,奉旨回鄱阳“丁忧守制”,赋闲在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驾崩。宣统元年(1909年)溥仪继位,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此后不久清廷兵制改组,张鸿翥奉旨起复,结束侍卫生涯,外任湖北参将仍官秩三品兼汉阳兵器厂监造。1911年,张鸿翥奉义旗支持辛亥革命留职湖北,民军不费一枪一弹取兵器厂,直到他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辱国条约二十一条及称帝洪宪,愤而弃职归里务农蔬时止。
纵观张鸿翥一生,他出身式微,官职侍卫身在皇城大内,没有轰轰烈烈的军事建树,也没有同科文状元张謇办实业、建女子学校的历史影响,但他却是铮铮铁骨、忧国忧民、深具民族气节。他与张謇联名上书支持戊戌变法维新以图国强;他在同乡京官翰林院编修周承光的指导下,勤奋学习文学大进,倚马干言书法佳:他待湖北德安营士兵如兄弟,常常劝导士兵学习文化知识为国效力。他返归故里后,从不张扬十年京城侍君侧的名和事,草履布衣荷担入市,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始终不失农民本色。
古人云:“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古今不朽之业,其必有藉以存乎。”遗憾的是,对于状元这个群体的记载,因年代久远,所留完整的、有价值的资料却不多。而对于武状元张鸿翥的记载,虽散见于不同版本的状元名录中,《鄱阳县志》中也记有其名,却仅限于名姓、籍贯、中状元朝代年号等脸谱化的描述,无以立传。但欣慰的是,泱泱大国不乏有识之士、不乏有心之人,鄱阳县东湖村姚道生老师本着保存中华历史文化之精神,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潜心研究,历时数年撰写出20余万字的描写张鸿翥一生事迹的长篇传奇小说《弓张鄱阳湖》。小说通过张鸿翥人生历程这一主线,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风云和鄱阳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性的价值取向,可读性、趣味性俱佳。
作为鄱阳人,我为鄱阳县骄傲,因为可爱祖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与其同名,就在其境内;为东湖里村骄傲,因为它诞生了武状元张鸿翥,也是我中学母校所在地;更为张鸿翥骄傲,因为张鸿翥是我祖母的父亲,是我的先人,是我家族的荣耀。姚道生老师著有状元张鸿翥的小说,对我和我的家族而言,是一件喜事。更令我感激的是,作者以要找一位张鸿翥的后人作序为理由,再三诚恳邀请我为此书写序。盛情难却之下,写此短文,代为序。
2013年6月16日
《弓张鄱阳湖》是一部章回长篇历史传奇通俗小说。小说以饶州府鄱阳县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农民儿子张鸿翥,演武弓射、殿试夺魁、上马能武下马能文、不阿附袁世凯,毅然断弓、归里务蔬圃的传奇轶事为主线,在脉络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首义史实的基础上,反映了悠悠古县人杰地灵,滔滔鄱湖物华天宝。
《弓张鄱阳湖》是一部由鄱阳县知名文化人姚道生潜心数年创作的长篇传奇小说。
悠悠古县人杰地灵,滔滔鄱湖物华天宝。由鄱阳县知名文化人姚道生潜心数年创作的长篇传奇小说《弓张鄱阳湖》通过张鸿翥人生历程的这一主线,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风云和鄱阳的风土人情及人性的价值取向。它不但极具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深层次地揭示了鄱阳人敢为人先、奋起而进所特有的人文涵藏和精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