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素养读本》是一套由《中国学生素养读本》编委会组织全国多位专家学者及多所重点中小学教师选编、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审读的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读本。该套书以“知”(认知和探索)、“情”(情感和体验)、“行”(实践和创新)、“意”(成长和道德)四大主题为框架体系。四个部分分别以“开拓文化视野,充实知识结构”、“引发生活回味,陶冶审美情趣”、“丰富人生阅历,树立现代观念”和“培养道德基础,塑造精神价值”为核心内涵。
本书为《中国学生素养读本》小学第4卷,广泛选取了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及优秀时文。
《中国学生素养读本》以熏陶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为核心理念和终极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需求与成长体验,广泛选取了适合不同阶段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及优秀时文。同时,将素质培养和学习功用融为一体,在课内课外,是一套学生必备的素养提升读物。
本书是《中国学生素养读本》小学第4卷,共分四个部分,包括:奇妙世界,为我歌唱,走进自然,播种希望。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
盲文的诞生
世界上有一位著名的盲人路易斯·布赖勒,他于1809年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3岁时,有一天他在父亲的店铺里玩,当他捡起一个尖工具时不小心跌倒,从此双目失明了。
过了几年,布赖勒进入了巴黎一所盲人学校,在那里他学会了靠双手摸26个字母读书。这些字母的宽度与高度均达数英寸。这是盲人阅读的原始方法。由于每个字母都很大,很短的一篇文章就得几本书,每本书都重达8~9磅。
后来布赖勒成了这个学校的教师。他想为盲人寻找一种更好的读书方法,但这事很不容易。有一天他回到家里对父亲说:“盲人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无数的事物,我都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唯有书本才能解放盲人。”
一天,布赖勒和一个朋友坐在餐馆里,这个朋友给他读一篇文章,内称法国一位陆军上尉(wei)能在黑暗中写字,这个上尉称之为“夜间写作”,它是用“点”和“横划”组成的一套方法,因为点与横划在纸上微凸,盲人用手可以摸到。布赖勒听了之后,马上意识到这是盲人学习写字的好办法,也正是他长久以来所希望与等待的突破。这成为他生活中的转折点,也是许多盲人生命中的转折点。
第二天,布赖勒就和他的一位朋友去拜访那个上尉,询问书写办法。上尉解释说,他是用一个尖工具在厚纸上做点与横划。人们能在纸的另一面触摸(chu mo)到它们。他用某一记号代表一种事物,而用另一些记号代表其他事物。
布赖勒确信自己能发明一种帮助盲人读书的方法。他的目标是要给盲人提供更好的书本。他日夜工作,经过无数次用不同方法在纸上做点与横划的试验之后,布赖勒终于创造出一种简单的办法:他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刺了6个小洞,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上,通过这6个小洞,他可以进行63种不同的组合。每一个组合表示一个字母或一个词,还有表示标点符号的组合,不久他就用“布赖勒方法”写成一本书。
起初,人们不相信他的办法能在现实中使用。没有一个人使用他的方法,于是他很灰心,身体也开始衰(shuai)退。但是,尽管处在失望之中,他仍尽一切努力,用他的全部时间去改进他的发明。
后来布赖勒设计出了一套数学与音乐的记号。有一天,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在稠(chou)人广众之中精彩地演奏钢琴。听众个个兴高采烈表示感激。这个女孩弹完后站起来说大家不应该感谢她,而应该感谢布赖勒,她说是布赖勒使她学习音乐与弹琴成为可能。她还告诉大家,布赖勒现在病重,恐怕不久于人世了。
事过多年之后,人们对布赖勒开始感兴趣。报纸纷纷报道他的事迹,政府也对他发明的盲人读书法开始重视。布赖勒的朋友到他家里传达这些消息,布赖勒听后哭了起来,他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三次哭泣,第一次是当我双目失明的时候,第二次是当我听到‘夜间写作’的消息,现在第三次哭泣是因为我知道我没有虚度年华。”几天之后布赖勒不幸与世长辞了,年仅43岁。
布赖勒要给盲人提供书读的梦想实现了。现在世界上伟大的作品大都有盲文版。这样,盲人虽然看不见字,但能读书。他们仍感孤独,但比起布赖勒以前的时代,处境要好得多了。
饥饿使他发明了高压锅
300多年以前,法国青年医生帕平因故被迫逃往国外。他沿着阿尔卑斯山艰难跋(ba)涉,打算去瑞士避难。帕平一路上风餐露宿,渴了找点儿山泉喝,饿了煮点儿土豆吃。
有一天,帕平走到一座山峰附近,他觉得饿了,于是找了一些干树枝,架起篝(gou)火,煮起土豆来。水滚开了几次,土豆却依然煮不熟。为了填饱肚子,他无可奈何地把没煮熟的土豆硬吃了下去。这件事留给他的印象深极了。
几年后,帕平的生活有了转机,他来到英国一家科研单位工作。阿尔卑斯山上的往事令他仍记忆犹新。他找来了许多参考书,查算了山的高度。一连串的问题在帕平脑子里翻腾:物理学上的什么定律能够解释这个现象?水的沸(fei)点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随后,他又设想:如果用人工的办法让气压加大,水的沸点就不会像在平地上只是100摄氏度,而是会更高些,煮东西所花的时间或许会更少。
可是,怎样才能提高气压呢?
帕平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密闭容器,他要利用加热的方法,让容器内的水蒸气不断增加,又不会散失,使容器内的气压越来越大,水的沸点也越来越高。可是,当他睁大眼睛盯着加热容器的时候,容器内发出咚咚的声响。帕平吓坏了,只好暂时停止试验。
又过了两年,帕平按自己的新想法绘制了一张密闭锅图纸,请技师帮着制作。另外帕平又在锅体和锅盖之间加了一个橡皮垫,锅盖上方还钻了一个孔,这样一来,就解决了锅边漏气和锅内发声的问题。帕平把土豆放入锅内,点火,冒气,10多分钟之后,土豆就煮烂了。然而,他仍不满足,煮鸡行不行?煮排骨行不行?
1681年,帕平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只压力锅——当时叫做“帕平锅”。他邀请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们前来参加午餐会,实际上是对压力锅进行“鉴定”。厨师当着众多科学家的面,把九只活蹦乱跳的鸡宰了,塞进压力锅里,然后架到火炉上。那些满腹经纶(lun)的专家们一杯茶还没有喝完,一盘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清蒸鸡,已经摆在他们的餐桌上了。哈哈!鸡肉全烂熟了,鸡骨头也软了。“这是在变魔术吗?”那些老资格的、又爱挑眼的科学家们折服了。从此,帕平和高压锅一起,名扬四方。
P2-8
《中国学生素养读本》是一套由《中国学生素养读本》编委会组织全国多位专家学者及多所重点中小学教师选编、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审读的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读本。
随着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老师和家长意识到,综合素养才是孩子创建美好未来的基石,而青少年的素养培育,也是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可惜,市面上出现的林林总总的读物,涉及素养培育的少之又少,即便有相关读本,也缺乏核心的体系构建,选文也没有明显的逻辑性;而类似“语文读本”、“人文读本”和“科学读本”等一系列读物,选编理念和选文质量都很出色,但它们最大的缺憾在于,在阅读中只渗透了单方面的知识结构或素养培育。可以想象,学生们的学业压力巨大,如果要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和素养,需要把这么多套读本都阅读一遍,这肯定不现实。
因此,《中国学生素养读本》编委会希望能站在国家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高度上,以“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三大素养架构出横向维度,以“知”(认知和探索)、“情”(情感和体验)、“行”(实践和创新)、“意”(成长和道德)四大主题架构出纵向维度,编写一套以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综合性读本,这就是《中国学生素养读本》。
一、编写理念
编委会认为,作为一套综合素养读本,既要用全人类的优秀人文情怀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也要用务实、理性的科学精神来武装孩子的头脑。此外,还要教会孩子们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完善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因此就需要以丰盈、宽容的道德准则来引导孩子们理解如何实现当下的幸福。
因此,编委会把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作为读本的终极目标,并努力在选文和小版块的编写中渗透这三个培养目标。
二、结构安排
读本每册均以“知”(认知和探索)、“情”(情感和体验)、“行”(实践和创新)、“意”(成长和道德)四大主题为框架体系。每册又各包含12个小主题。
四个部分分别以“开拓文化视野,充实知识结构”、“引发生活回味,陶冶审美情趣”、“丰富人生阅历,树立现代观念”和“培养道德基础,塑造精神价值”为核心内涵。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自我与成长 引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学会独立、自主、自信、自尊,并从洞悉自我出发,探索和思考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校园故事 校园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集中了学生的喜怒哀乐以及对周边环境的主要思考。每一个优秀校园故事,都是引导孩子快乐成长的最佳文本。
自然与环保让孩子在文字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感受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喜爱,从而从情感和利益的双重角度,理解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忧思。
科技与发明 通过选文让孩子了解自然和生活中的常见科学现象,熟悉影响人类发展的科技发明,体会科学家的创造与献身精神,促使孩子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面对生活。
情感与道德 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关爱、朋友的体贴,以及超越人性局限的人间大爱,从而孕育感恩的情怀。
习惯与品格通过选文让孩子们明白,要想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所收获,个人需要从细节处提升自己的品行素质。
动物与人类通过选文加深孩子对动物的了解,提升阅读兴趣,扩展知识视野,并体会动物作为人类的伙伴,我们以应该正确的态度与情感来看待他们。 人生智慧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孩子领悟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如:自信、感恩、奋斗、坚持、创造、反思,等等。
祖国与民族 让孩子通过文字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壮丽河山,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对国家的热爱。
三、选文原则
读本广泛选取了适合不同阶段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及优秀时文。具体原则如下:
1.兼顾经典和时文。选文力图打破时空界限,古今中外的文章各占一定比例,只要文章能实现和学生的知识或情感的沟通,都是读本选择的对象。
2.要求文章能体现出鲜明的观念,即文字背后有文化内蕴,知识背后有科学精神,故事背后有人生道理,能给孩子以有益的、强烈的启迪。
3.选文既要有广度,也需要深度,使孩子能够在存在一定阅读障碍的压力下,发挥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体会阅读的价值和快乐。
四、版块设置
编委会针对每篇选文的内涵与外延,编写了四个指导版块,便于学生自学,版块突出了近几年来中小学生阅读学习中所提倡的“综合性”、“自主性”和“探究性”。指导版块分为文前的“字词超市”,文中的“文本导读”及文后的“素养提问”和“素养实践”。
“字词超市”:此版块中对疑难字词进行注音与标注释义,既能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我阅读,又有利于他们积累语言知识。
“文本导读”:根据主题不同,导读分为“知识长廊”、“情感画卷”、“生活园地”、“心灵哲语”四类,既有对知识点的延伸,也有对思考的引导、对心灵的启迪。
“素养提问”:此版块采取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文章所阐释的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热情。
“素养实践”:此版块主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心得,通过十分具体的实践活动,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上述理念和原则,都是本编委会所坚持和追求的最高目标,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最后的成果和理想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我们在选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和缺憾。我们期待《中国学生素养读本》能进入到中国教育界的视野之中,摆在家长、老师、学生的面前,通过读者们的阅读实践,‘来充分检验我们为提高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在大家的不断批评和建议之下,这套读本能不断修正和完善,并获得新的发展和长久的生命力。
谢谢大家的品读。
《中国学生素养读本》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