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币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呼唤,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经历近百年痛苦后的强烈期盼,是一代精英救国救民运动的自然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严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的同仇敌忾。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进行各种抗争和探索。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究其根本原因,是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有很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力量更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思想界则掀起尊孔读经的逆流。1916年袁世凯死后,由北洋军阀分化而来的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孙中山虽然高举民主革命的大旗,继续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而斗争,但屡遭失败,陷人困境。
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孕育之中。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狂飙。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的挑战,通过批判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革命的思想解放潮流。
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场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便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随之发展壮大起来。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这个阶级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它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并且,由于它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要坚决和彻底。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
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这场革命是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的。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一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会议不顾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权益,规定战败的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爆发了。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从6月3日起,学生重新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大批学生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这时,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罢工工人约六、七万人。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如燎原烈火蔓延全国。五四运动成了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五四运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一些老同盟会会员如董必武、林伯渠等,也在这时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注意同工人群众结合,同中国实际结合。这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客观上也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大众翻身闹革命的序曲。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