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比较文学文库”丛书以中国文化与文学作为根基,放眼世界文学的广阔时空,从不尽相同的学科背景出发,以各自的理论方法切入,探讨东西方比较文学的诸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并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发展。适合相关文史专业的科研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及广大普通读者阅读学习。
杨乃乔编著的《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为其中一册,对比较诗学进行了简要研究。
《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由杨乃乔编著,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系列之一。
《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讲述了:
无疑,比较诗学的崛起使比较文学研究走向了理论的深度思考,比较诗学研究也必然定位于多元的跨界立场;不仅如此,比较诗学以其研究边界的消失在全然的敞开中陈述着自己的学科本质,并且学科边界的消失被比较诗学研究彻底且完美地本质主义化了。让学界欣喜的是,比较诗学恰恰以其学科去边界化的本质主义姿态,超前地呼应了当下这个科际整合的全球化时代。说到底,学术研究应该抵抗学科边界的封闭性,重新调整学科研究的边界是大多数学者无可规避的张力;而比较诗学在崛起的瞬间则以跨界思考为研究视域,其恰如其分地预设了对21世纪学术研究敞开的接纳性,并且为这一时代的到来期待了已久。
比较诗学与学科理论思考
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
论中西文化语境下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可能性
诗学与视域
——论比较诗学及其比较视域的互文性原则
论中西学术语境下对“poetics”与“诗学”产生误读的诸种原因
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边界的危机与学科的死亡: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的“去边界化”中领受的本质
跨界立场与中西诗学思想
诗者与思者: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林幸谦及其现代汉诗书写
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批评的学缘谱系追溯
图像与叙事
——中西文化冲突下的诸种叙事与知识分子的小叙事者身份
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
——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
路径与窗口
——论刘若愚及在美国学界崛起的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
中西学术文化交汇中的诠释学
——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建构
比较视域与中西艺术思潮
学术文化电影《德里达》
——一个解构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视图化叙事
历史的沧桑与千年的庆典
——中华世纪坛的建筑美学原则
天真的纯粹与平静的简单
——论江衡的“后卡通”油画系列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全然失忆
论全球化无主义时代的女性身体绘画及后政治波普艺术
“红色记忆”:从延安走向国际画坛的中国军旅画家
从《干妈》到《剪出的四季》:论民间剪纸艺术的存在论生态美学原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