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的《西藏昌都热巴音乐艺术研究》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深入地考察、研究藏族热巴音乐艺术的论著。主要内容包含:热巴艺术的历史源流探析;西藏昌都地区热巴家族的考察实录;热巴音乐形态特质分析;文化系统宗教模式研究;热巴艺术的文化阐释。
由王华编著的《西藏热巴音乐文化研究》是对西藏昌都地区热巴艺术活动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热巴是西藏流浪家族卖艺谋生的手段,主要包括鼓铃舞、杂技、相声和小戏剧、弦子歌舞等内容。它以家族为主要传承方式,表演技艺水平和职业化程度较高,是一种融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民间活动。由于艺人到处流浪,热巴的流布较广,家族较分散,20世纪中叶,主要集中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笔者曾三次到昌都地区各县进行田野调查,获取了较为丰厚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热巴音乐文化的研究著述工作。
首先,对于热巴活动的源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追溯到西藏的吐蕃时期,特别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后,西藏第一所寺庙桑耶寺的建立,对于西藏文化的形成具有着特殊意义。根据有关桑耶寺的记载和传说,以及西藏考古岩画等研究成果,《西藏热巴音乐文化研究》对热巴活动的起源做了论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噶玛噶举派大师米拉热巴的传记、道歌集等文献的研究,对民间的“米拉热巴是热巴的创始人”这一传说进行了逻辑推论,最终认为米拉热巴并非热巴的直接创造者,热巴的直接创造者是西藏社会底层的流浪乞人。在梳理和分析了近代热巴家族个案活动的实例之后,笔者展开了对热巴音乐形态特质、宗教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在形态分析部分,笔者从音声的概念出发,将热巴活动中的音响分为人声和物声两类,以音乐为界限,将音响划分为音乐的和非(近)音乐两个部分,并根据形态特征,着重对鼓铃舞、弦子歌舞的节 奏和音高等进行纵横对位式比较分析,得出它们之间存在着繁简、同步、支声复调等特征关系。在曲式结构方面,分析出热巴具有篇幅规模长大、曲式结构精炼短小,各部分之间形成组曲关系的特点等。
其二,西藏宗教历史悠久,二元化宗教(苯教+佛教)特征鲜明。全民信教的社会宗教环境对热巴的形成和存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热巴活动成员既是流浪艺人,又是信教徒,这种双重身份成为宗教、民间文化元素相互转换的便利条件,使二元宗教对热巴活动的生成发生重要作用。针对西藏这个特殊地理人文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笔者用模式比较、模式阐释、模式前、后状态分析等方法,阐释热巴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三,家族是西藏社会一直沿袭的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热巴以家族为组织单位,从事传承表演活动,世代延续长达数百年之久,牢靠的血亲和姻亲是其主要的维系关系。西藏传统的、多样化的婚姻方式,也影响到热巴的组织结构等。
总之,热巴的历史性、流浪性、表演的职业性等特征,使其以开放性的艺术思想,接纳、吸收和融化了多种文化形式的元素,并最终形成了以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多元表演形式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