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在群体社会学方面,再也没有哪一本书像这本书这样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迄今为止,凡是那些需要发动大规模群众参与的行动,诸如政治家煽动国家疯狂、商业界鼓动群体购买、媒体诱导民众意志等等,都必然利用了勒庞的思想,很多行动纲领都是参考了勒庞的群体心理分析而制定的。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很难评价《乌合之众》对历史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法)古斯塔夫·勒庞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在群体社会学方面,再也没有哪一本书像这本书这样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迄今为止,凡是那些需要发动大规模群众参与的行动,诸如政治家煽动国家疯狂、商业界鼓动群体购买、媒体诱导民众意志等等,都必然利用了勒庞的思想,很多行动纲领都是参考了勒庞的群体心理分析而制定的。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很难评价《乌合之众》对历史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内容推荐 《乌合之众》为社会学经典名著,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作者勒庞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自控,甚至变得肆无忌惮。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 目录 揭穿群氓崇拜与大众民主的神话(代序) 前言 导言:群体的时代 第一卷 群体心理 1.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是什么 如何才能被称为群体 群体的心理是多变的 个人和群体有什么不同 群体的成员和孤立的个人为什么不同 群体的新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个人在群体中的变化 2.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群体的冲动 群体的多变 群体的急躁 群体易受暗示 群体易轻信 群体的集体幻觉 群体容易被催眠 溺水事件 童言是否真的无忌 战争中的群体幻觉 历史是虚假的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剧院经理不可能把自己变成观众 群体的专横和偏执 群体偏爱强权 群体的保守 群体道德的两面性 群体对个人的道德净化 3.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 群体能够接受哪些观念 群体排斥新观念 群体的理性 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缺乏判断 统治者必须重视群体的想象力 如何影响群众的想象力 4.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的复活 上帝从未消失 是什么在维持着罗马帝国 是谁在制造流血事件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1.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决定着群体信念的两类因素 种族 传统 时间 政治和社会制度(上) 政治和社会制度(下) 教育 应试教育的危害 英美教育的与众不同之处 法国教育的失败之处 2.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为什么要研究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 形象、词语和套话(上) 形象、词语和套话(中) 形象、词语和套话(下) 幻觉 经验 理性 3.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群体的领袖 领袖的信仰 领袖的权威 两类领袖 强大而持久的意志能够成就什么 领袖的动员手段 传染来源于模仿 传染无处不在 神奇的名望 拿破仑身上的神奇力量 一个把大陆一分为二的人 成功是通向名望的主要台阶 4.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分类 牢固的信念 牢固信念有催眠作用 牢固信念的控制力 群体意见的多变 群体意见多变的背后 群体意见多变的原因 堕落的报业 自由讨论时代的终结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1.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简单分类 异质性群体(上) 异质性群体(下) 同质性群体 2.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不是犯罪的犯罪 群体犯罪的历史(上) 群体犯罪的历史(下) 3.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陪审团的特点 陪审团的严厉和优柔寡断 辩护的奥秘 法庭上,是谁在犯错 4.选民群体 如何成功竞选 竞选过程中的新词 选民像女人一样善变 普选制度必须保留 何不让有教养的人成为选民 5.议会 议会的特点 意见的简单化 易受暗示 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领袖必须粗俗吗 议会中的演说 极度亢奋的议会 出色的法律是如何制定的 议会的危害 后续:文明的进化 附录:《群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试读章节 在定义群体时我们曾说过,群体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我们还指出了暗示的传染性在一切的群体中所能达到的程度;这解释了群体感情沿着某个方向快速转变。不管人们是怎样无视这一点,但是群体总是在期待得到别人的注意,所以说群体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最初的暗示,经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染,会快速地占据群体中所有成员的大脑,群体感情将会慢慢变得一致。 对于所有正处在暗示影响下的个人,他们很容易把进人大脑的想法付诸行动。不管这种行动是纵火焚烧宫殿还是牺牲自我,群体都会奋不顾身。群体的一切行动都由刺激因素的性质决定,而孤立的个人在受到暗示后通常会静下心来权衡利弊,如果要他采取行动的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妨碍到他的个人利益,他极可能会拒绝采取这种行动。 群体易轻信 群体总是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会随时对一切暗示服从,群体失去了批判能力,变得极端轻信。在群体中,不可能的事情是绝对不存在的,要想理解群体编造和传播虚假神话和故事的能力,就必须记住群体的这个特点。例如,法国大革命期间,贵族勾结外国势力干涉革命,巴黎受到了围困,那个时候的巴黎,建筑物上的一线烛光,立刻就会被人们看做是叛国者向外国军队发出的信号,但是数千里之外的外国军队根本就不可能看见烛光。这个事例无疑深刻地说明了群体的极端轻信。 因为群体的极端轻信,同时也因为事件在人群的想象中经常被奇妙曲解,一些子虚乌有的神话才得以在群体中流传。即使是发生在群体眼前最简单的事情,不久也会被极端曲解。群体的思维借助于形象,而形象本身又会瞬间激发一系列的形象,这些形象与先前的形象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例如,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想起一件事情,而产生一连串幻觉。理性告诉我们,这些幻觉和我们头脑中想到的事实没有任何关系。然而群体却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把经过想象所引起的幻觉和事实混为一谈。群体很少去区分主观和客观,它把头脑中产生的景象也当成现实,尽管这个景象几乎很少等同于观察到的事实。 群体的集体幻觉 群体对自己看到的事件进行歪曲的方式好像多种多样,因为群体中每个人的倾向都不一样,但是你知道吗?事实却并非如此。每个人对一件事歪曲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经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染,事件受到的歪曲却变得一致。 在群体中,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开启了传染性暗示的大门。例如,肯定有一个人首先产生了幻觉,认为他在耶路撒冷的墙壁上看到了圣·乔治。接着,在暗示与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所编造的奇迹,立刻会被所有人接受。就这样,十字军官兵们全都看到了墙壁上的圣·乔治。 历史上经常出现这种集体幻觉。这种幻觉似乎被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成千上万的人亲眼看见了这种幻觉。 即使你想反驳以上的观点,也不能以群体中个人的智力品质为论据。因为这种品质无关紧要。自从加入了群体,无论是博学之士,还是白痴,都失去了观察的能力。 这个论点看似毫无根据,如果想要人们信服,就必须要研究大量的史实,即使我写下好几本书,也不足以打消人们的疑虑。 但是,我不想让读者们认为我的主张没有得到过任何证实。所以我要为证实我的主张举出以下几个实例。 海军上尉朱利安·费利克斯在其所著的《海流》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天气异常晴朗的日子里,一艘护航舰受命在外海搜寻因一场风暴与之失散的巡洋舰。正在此时,执勤的官兵突然发出了有一艘遇难船只的信号。护航舰上的所有官兵顺着信号指示的方向望去,他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了发出遇难信号的船拖着一只载满了人的木筏。于是,舰上的官兵搭乘上一条备用船去营救遇难的士兵,在接近目标时,船上的官兵们看到一大群人,那群人伸着手,发出混乱的哀号声。但是在到达目标时,船上的官兵们才发现那不过是从附近海岸漂过来的几根长满树叶的树枝。幻觉在一目了然的事实面前才最终消失。 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集体幻觉是怎样对群体起作用的。第一,我们看到了护航舰“贝勒·波拉”号的群体官兵在期待中观望;第二,执勤官兵发出了海上有一艘遇难船只这样的暗示。经过相互传染,全体官兵都接受了这一暗示。P25-27 序言 下面的研究是对群体的特征作一个说明。 每个种族的每个人因为遗传而获得某些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叠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该种族中的一部分人出于行动的目的而集聚成群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除了具有原有的种族特征之外,还表现出一些新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有些时候和种族特征十分不同。 有组织的群体在各民族的生活中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群体的无意识行为被个人的有意识行为取而代之。 我用纯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群体所引起的社会困境。也就是说,我只从方法上考虑,不受各种各样的意见、理论和教条的干扰。我始终相信,这是发现真理的唯一办法。当面对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时,情况就更是如此。 那些致力于澄清一种现象的科学家们,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研究结果会损害什么人的利益。法国杰出的思想家阿尔维耶拉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写到:我不属于任何当代学派,但是我时常发现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所有这些派别的各种结论背道而驰。我希望我的这本《乌合之众》也能符合此番言论,因为把自己归属于某个学派,就必然会对该学派所持的偏见和先人为主的意见深信不疑。 很显然,读者们并不属于某个学派,但是当我公布经过研究才得出的一些结论时,你们乍一看上去却很难接受。举个例子,我在指出包括杰出人士的团体在内的群体的精神极端低劣之后,还是断定,尽管存在着这种低劣性,还是不要干涉他们的好,因为这种干涉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在这里我还是有必要向你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原因就是,社会组织像人一样复杂,我们还没有力量强迫它们在突然之间发生深刻的变革。或许有时大自然会采取一些激烈的手段促成这一变革的发生,但是它却从来不是以我们的方式,这无疑说明社会的变革对一个民族有多么致命的危险,无论这些变革从理论上来说是多么的完美无缺。然而只有当它使一个民族的气质马上发生变化时,我们才能说它有用,但是只有时间才能具备这种变革的力量。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制于各种思想、感情和习惯,这是我们的本性使然。各种制度和法律都是人类性格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它们反映着人类的需要。是人类创造出了各种制度和法律,作为人类的产物,它们能改变创造者的性格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能脱离使这些现象得以产生的民族。从哲学上看,这些现象可能有绝对的价值,事实上它们有的只是相对价值。 所以,在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这样你就会看到,理论的知识常常同实践后得出的知识相反。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划分几乎适用于任何材料,甚至包括自然科学的材料。 例如,从数学科学的角度看,一个立方体或者一个圆,都是由一定的公式作了严格定义的几何形状,它们的形状是不变的。 但是从印象的角度看,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眼睛里却会表现出非常不同的形状。 从透视的角度看,立方体可以变成锥形或者方形,圆则可以变成椭圆或直线。 思考这些虚幻的形状,远比思考它们的真正形状要重要得多,如果仅仅按照事物准确的几何形状来呈现它们,有可能会歪曲自然,让它变得不可辨认。有的时候,不真实的东西往往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因为它们是我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到并且用照相机或绘画加以重现的形状。 假如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只能复制或翻拍物体,却无法真正接触它们,那么人们很难形成对物体形态的正确看法。更进一步说,如果只有少数有学问的人才能掌握有关这种形态的知识,那么此种形态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研究社会现象的哲学家应当谨记,这些现象除了有理论价值外,还有实践价值。只有实践的价值与文明的进化有关,只有它才是重要的。一个人在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之后,在思考理论通过严密的逻辑迫使他接受的结论时,他就会变得非常谨慎。 第二个原因,社会事实极其复杂,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全部掌握或者说预见到这些事实在经过相互影响之后所带来的后果。除此之外,在那些能够实实在在看见的事实背后,有时似乎还隐藏着众多我们看不见的晾因。 能够通过肉眼看到的社会现象可能是某种巨大的无意识机制引发的,但是这一机制通常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我们可以把那些能够感觉到的现象比做波浪,这股波浪也许只是大海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 群体的大多数行为在精神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低劣性,而它的另一些行为又仿佛受制于某种神秘力量。在古代,人们把这种神秘力量称为命运、自然或天意,而今天,它则被称为幽灵的声音。 我们虽然不了解这种神秘力量的本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威力。在一个民族的内心深处,有时似乎有一种持久的力量在控制着他们。 例如,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语言更复杂、更有逻辑、更神奇的呢?这个组织程度异常严密的产物,如果不是来自群体无意识的智慧,还能来自什么地方? 最有知识的学者,最具威望的语法学家,他们也只能指出支配着语言的那些规律,但是他们绝对不可能创造出这种规律。甚至是伟人的思想,我们敢说那完全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吗?无可争辩,这些思想的确是由独立的头脑创造出来的,然而,如果没有群体的智慧为其提供基础,它们会最终产生吗? 毫无疑问,群体总是无意识的,但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我们能够找到它的力量之所以那么强大的秘密。 在自然界,那些完全受本能控制的生物时常做出一些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动作,我们常常惊异于其神奇的复杂性。但理性不过是最近一段时期才出现的,而且它还没有完美到有能力为我们揭示无意识的规律的地步,它要想在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依然需要时间。在我们的一切行为中,理性很少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无意识。直到今天,无意识仍然作为一种人类未知的力量继续起着作用。 若是我们想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获取知识,不想对一种新事物进行模糊的猜测和无用的假设,那么我们必须留心观察那些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现象,然后再对它们进行思考。但是从这些思考中得出的每个结论无疑都是不成熟的,因为在事物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另一些我们只能隐约看见的现象,而在它们的背后,则是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