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鲁鹏程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毋庸置疑,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家庭教育心理学。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对他施以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才能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调适孩子,才能培养出卓越不凡的孩子。对13岁前孩子的妈妈来说,我们应该知道哪些家庭教育心理学呢?这正是《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所要回答的。

本书从“读懂孩子13岁前的心理成长蓝图、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调适孩子的负面情绪、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学习心理学、沟通心理学、赏识与批评的心理学、根据孩子的气质因材施教、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心理学、妈妈改变心理避免走入误区”等10个方面帮助妈妈识别孩子的心理,掌握教育心理学,并知道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心理学知识培养孩子。相信,本书一定会成为妈妈了解孩子心理、塑造最棒孩子的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本书由鲁鹏程编著。

内容推荐

懂点家庭教育心理学,做最好的妈妈!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13岁前决定孩子的一生。13岁前,孩子可塑性非常强,是培养孩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性格、习惯、智力等逐渐定型,到以后很难改变。

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家庭教育心理学。妈妈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对他施以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才能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调适孩子,才能培养出卓越不凡的孩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妈妈识别孩子心理,恰当地运用心理学方法培养孩子:读懂孩子13岁前的成长蓝图;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调适孩子的负面情绪;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沟通心理学;赏识与批评的心理学;根据孩子的气质因材施教;妈妈改变心理避免走入误区……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由鲁鹏程编著。

目录

第一章 读懂孩子13岁前的心理成长蓝图

 1.0~3岁依恋期:孩子在心理上需要妈妈的爱抚、拥抱等

 2.2~6岁敏感期:解读孩子敏感背后的心理成因

 3.3~6岁“潮湿水泥期”: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

 4.7~12岁“正凝固的水泥期”:了解孩子尝试独立的心理

 5.13岁前,孩子有两个不快乐时期,关注他的“求救信号”

第二章 13岁前,妈妈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6.给孩子心灵成长的自由,尊重他——鱼缸法则

 7.孩子需要归属感,妈妈要做他的“避风港”

 8.关爱,孩子永远需要,对孩子“说”出你的爱

 9.给孩子成功的体验,满足他的成就感需求

 10.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鼓励孩子自己去做事

 11.别替孩子选择,尊重他的选择——“霍布森选择效应”

 12.信任孩子,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信任效应

 13.征求孩子的意见与看法,并尽可能地尊重

第三章 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调适其负面情绪

 14.不满:给孩子一个释放情绪的空间,允许他使性子

 15.孤独:蹲下来与孩子一起看蚂蚁,让他感到温暖

 16.自卑:用“马太效应”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17.自负:教孩子认清自己,重新塑造自我

 18.抑郁:是情绪而不是病,及时关爱与引导

 19.焦虑:找出根本原因,及时帮孩子摆脱情绪的障碍

 20.怯懦:不要恐吓孩子,鼓励他大胆些、勇敢些

 21.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别用“安慰”打扰他

 22.积极暗示——帮孩子摆脱坏情绪的好方法

 23.增强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甘地夫人法则”

 24.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压力——“倒U形假说”

 25.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与控制能力——“延迟满足效应”

第四章 孩子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解读其背后的心理

 26.诅咒:发现语言的力量,妈妈要正确引导

 27.攻击:正确看待他的行为,妈妈要“冷处理”

 28.淘气:先“体察民情”,再想解决之道

 29.嫉妒:教孩子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向其学习

 30.告状:客观分析孩子的告状动机,不武断处理

 31.虐待动植物:坚决制止,但不要“以暴制暴”

 32.说谎: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33.攀比:虚荣心在作怪,妈妈要先反省自己

 34.早恋:巧妙化解,避免出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第五章 学点心理学,让孩子轻松爱上学习

 35.帮孩子订立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篮球架效应”

 36.教孩子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37.帮孩子提升学习的效率——“感官协同效应”

 38.如何应对孩子学习止步不前——走出“高原现象”?

 39.捕捉孩子学习的“闪光点”——“优势效应”

 40.孩子的学习任务一定要适量——“7±2”法则

 41.找到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椰壳效应”

 42.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不要太苛责——“第十名现象”

 43.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他爱上学习——兴趣心理

 44.多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成就动机

 45.相信孩子一定会变优秀的——战胜“习得性无助”

第六章 掌握沟通心理学,亲子沟通无障碍

 46.蹲下来,放低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位差效应”

 47.认同孩子的委屈,别急着讲大道理——“自己人效应”

 48.不打断孩子,做他最忠实的倾听者——“霍桑效应”

 49.别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简短原则

 50.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经常与他唠唠家常——“调味品效应”

 51.沟通时,摆正自己与孩子的位置——“坐向效应”

 52.善用让孩子感觉更温暖的沟通方式——身体语言定律

 53.尝试用幽默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幽默效应”

 54.最终以快乐的基调结束与孩子的谈话——“近因效应”

第七章 教育孩子,学点赏识与批评的心理学

 55.赏识教育的“真实谎言”——“罗森塔尔效应”

 56.赏识的是孩子的勤奋与努力,而不是他的聪明

 57.用鼓励来成就孩子的自信心——“手套效应”

 58.表扬太多,孩子也会心烦——“边际递减效应”

 59.赏罚要分明,实现良性循环——强化定律

 60.千万别讽刺与挖苦孩子——恶语伤人恨难消

 61.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归过于私室

 62.用表扬“刺激”孩子去反省——“反弹琵琶效应”

 63.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效——“南风效应”

第八章 发现孩子的气质,根据气质因材施教

 64.解读孩子的气质,尽早对其施以正确的教育

 65.胆汁质孩子:以鼓励为主,提升情绪调控能力

 66.多血质孩子:训练耐性、专注力,情绪不要多变

 67.黏液质孩子:让他不要因循守旧,要懂得变通

 68.抑郁质孩子:培养他的主动性,多与人交际互动

第九章 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离不开心理学

 69.换位思考,教孩子理解他人——“同理心原理”

 70.在孩子心上种下一颗“诚信”种子——“苹果原理”

 71.让孩子承担过错,增强责任感——“自然惩罚法则”

 72.教孩子学会助人为乐——“跷跷板互惠原则”

 73.让孩子全面发展,德行尤其要跟上——“木桶定律”

 74.给孩子做好“孝敬父母”的榜样——“榜样效应”

 75.让宽容增添孩子的个人魅力——“海格力斯效应”

第十章 妈妈作出心理改变,走出教育误区

 76.在教育问题上,与孩子的爸爸保持“统一战线”

 77.配合老师的教育,避免“5+2=0”的负效应

 78.别唠唠叨叨,让孩子远离“心理慢性症”

 79.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破窗理论”

 80.适当地请孩子帮忙,向他“求救”——“示弱效应”

 81.千万别让溺爱毁掉孩子的一生——“天鹅效应”

试读章节

在亲子交往中,依恋是一种充满感情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依恋心理会贯穿人的一生,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却有所不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0-3岁,其依恋的对象主要是妈妈,此时他对妈妈的情感需求超过任何一个年龄段。可见,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做妈妈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依恋的倾向。但是,到了6个月的时候,孩子开始关注周围的人,尤其是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妈妈,所以他对妈妈的依恋成为他最基本的需要,是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

这一时期的孩子,会以微笑、大叫、哭泣等信号来呼唤周围的人。当孩子发出的这些信号得到周围人的回应时,他的心理需求就会相应得到满足。我们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他就会发出特有的哭声来呼唤,当我们来到孩子身边时,他就会停止哭泣,晃动着小手,对着我们微笑。

这就是孩子依恋我们的一个表现,他时刻都需要我们的关怀和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会产生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果我们总能爱抚孩子,满足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那么他就会感到周围的人是可靠的,他的内心就会是安全的。

海静两岁半的时候,父母工作很忙,于是把她送到了幼儿园。但是,最让妈妈头疼的是,海静不愿意上幼儿园,到了幼儿园,她就会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又哭又闹。在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努力下,海静虽然乖乖待在了幼儿园,但是她表现得不快乐。

一开始。妈妈认为海静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因为她还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也许过段时间就会好了。但是,两周过去了,海静依旧如此。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对海静说:“我还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做,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如果你再这样下去的话,妈妈可就不喜欢你了。”

海静哭着说:“我想要妈妈陪,我想要妈妈陪。”

听到海静这样说,妈妈的心软了,说:“你现在长大了,需要上学,妈妈也需要上班,我们回家还可以在一起啊?”

海静撅着小嘴,说:“哪有,每天都是我自己玩,你没时间陪我……”

妈妈这才明白,原来海静之所以“不听话”,是因为她缺少关爱。从此之后,妈妈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在海静身边,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新奇和不安,他最需要向亲近的人寻求关爱。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动不动就哭,我们不要简单地以为这是他不听话的表现,也许这是他最直接地表达自己需要关怀的方式。

我们很多妈妈认为孩子天性爱玩,只要让他玩玩具、看动画片,他就会听话了。其实不然,孩子在O一3岁时,更需要的是我们时时刻刻在他身边陪着他。他喜欢我们陪他一起玩,喜欢我们抱着他,喜欢我们爱抚他……因为,孩子的情感是脆弱的,而妈妈能给他最大的抚慰,满足他内心的需求。

在孩子对父母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对孩子付出更多的关怀,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不仅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为他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般情况下,孩子与我们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后,他会表现出自信、友好、善良、宽容等良好的品质,他知道如何爱别人,如何和别人友好相处。而且,这样的孩子很有安全感,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恐慌和焦虑。P2-3

序言

每一位妈妈都应该是教育家,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遗憾的是,今天的很多妈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力不从心”。于是,这些妈妈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了。可教育来教育去,发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听话”,于是,她们的“教育”方法就“升级”了——呵斥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结果可想而知。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大事。不过,我们也不用着急,因为任何一位妈妈,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位不错的妈妈,都可以成为一位称职的家长。因此,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我们做妈妈的要努力,努力学点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常识。

其实,教育孩子,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了解他的心理,知道他在想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好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指导孩子,陪伴他一路快乐地成长。孩子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是不同的。9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曾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但直到今天,妈妈们依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所以,好妈妈要知道一些教育孩子的心理学,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日本大约有50%的父母看过《狐狸的故事》,于是他们知道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意义,于是就狠下心来做父母;美国约有33%的父母知道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于是他们懂得怎样去赏识孩子,怎样去赞美孩子。而我们,好像只知道要求孩子考高分,孩子考不好就是给我们丢脸,考不好,就是“笨”,就得看我们的脸色;只知道“爱”孩子,实际上却是打着“爱”的旗号,干涉孩子的独立成长与心灵的自由,等等。

我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但是我们应该正确地爱孩子,爱他,就要懂他的心理,就不要误解孩子,就要用心理学的智慧教育孩子。其实,家庭教育心理学的很多规律、理论、法则等,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这些教育心理学的智慧,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证明是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帮助作用的。教育的道理从来都不是晦涩的,心理学的规律从来也不是难懂的。教育心理学,没有什么玄妙的,也并不是抽象的,都是活生生的。所以,对教育心理学,我们无须畏惧。

毋庸置疑,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家庭教育心理学。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对他施以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才能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调适孩子,才能培养出卓越不凡的孩子。对13岁前孩子的妈妈来说,我们应该知道哪些家庭教育心理学呢?这正是《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所要回答的。

本书从“读懂孩子13岁前的心理成长蓝图、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调适孩子的负面情绪、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学习心理学、沟通心理学、赏识与批评的心理学、根据孩子的气质因材施教、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心理学、妈妈改变心理避免走入误区”等10个方面帮助妈妈识别孩子的心理,掌握教育心理学,并知道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心理学知识培养孩子。相信,本书一定会成为妈妈了解孩子心理、塑造最棒孩子的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而每位妈妈,都可能是培养天才的教育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智力的开发和身体的成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更应该知道前面提到的家庭教育心理学,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它们。如果能这样那我们就真的是“培养天才的教育家”了。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妈妈都能做有智慧、懂教育的好妈妈,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