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欢热闹,喜欢被人赞赏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30年代林徽因在香山疗养时,写诗常在晚上。清风明月,林徽因身穿白纱睡衣,点一炷清香,采一朵莲花,面对一池荷叶,静思诗作。这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美丽,其实一直是林徽因根于内心的骄傲与自负。她曾对梁思成说起如果山中有男子见到,一定会沉醉晕倒。梁思成听罢顽皮一笑,回答:“我看了就没晕倒。”林徽因于是连声嗔怪梁思成太过理智,不懂得赞赏。实际上,林徽因是在等待着丈夫的夸奖呢。岂不知丈夫回她一个英国绅士的幽默。
人们传说,“太太客厅”中的每个男人都是林徽因的爱慕者,包括金岳霖、徐志摩、沈从文、陈岱孙、梁宗岱等,也包括费正清。这种说法也许并不过分。确实,这些男子汉无一不倾心赞美林徽因,她也喜欢听任他们赞赏,当之无愧。然而,人们据此臆造出许许多多有关林徽因的感情故事(照今天的说法是“绯闻”),则不免有凭空捏造之嫌,也是对林徽因的不尊重。
(五)率真,心直口快,争强好胜
林徽因为人热情坦诚,又争强好胜。
她的外甥女吴荔明回忆道:“二舅妈(林徽因)是‘刀子嘴豆腐心’,别看她嘴巴很厉害,但心眼好。她喜怒形于色,绝对真实。”
林徽因个性强,性子急,有时难免会发脾气。例如:她留美学成归国后,跟梁思成夫妇俩在东北大学创立建筑学系,担任教研工作三年。有一次她讲授素描课,教画石膏头像,有个男学生,翻来覆去老是画不好。林徽因急得脱口说:“这简直不像人画的!”那学生受不了,一气之下转了系,后来成了另一专业的教授。
戏剧家李健吾回忆:林徽因“绝顶聪明,又是一副炽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李健吾说过一件传闻:1933年冰心写了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有人以为影射林徽因,带有讽刺的意味。林徽因当时刚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据说她带了一坛山西老陈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意思回敬冰心吃醋(引者按:此事后来冰心予以否认,说是好事之徒编造的传闻;看来不一定真有其事)。诚然,林徽因争强好胜的性格,与冰心的温和矜持有所不同。她爽朗、坦诚,长居于她那个圈子中心,或可说被宠“坏”了,就不免过分要强,甚至有点儿高傲。她落在冰心眼里不是太如意,乃意料中事;她看冰心也就不太顺眼,事出有因。但是若有好事之徒把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渲染为“仇敌”或“结怨”,就言过其实,不可信了。
林家客厅是北京著名的文化沙龙,经常高朋满座,出人皆才俊,往来无白丁。林徽因厌倦让时光湮没于家务琐事。因而,跟一般妇女交往时,恬淡寡兴,甚至连礼节性敷衍的话都不会说,难免给人恃才居傲之感。
确实林徽因跟亲戚里众多女性相处不太谐和,只与梁思庄没有芥蒂。她在女性中不大合群,这是事实。但李健吾以林徽因“高傲”解释个中原因,怕未必十分确切,实际上恐怕是由林徽因的率真个性所致。当时亲友中有些女性,才情逊于林徽因,她们既不能在同一层面对话,林徽因又不知作谦和状和她们敷衍、周旋,那么同性相斥的误解、生分乃至嫉妒,可想而知了。但无论如何不能说达到“结仇”的地步。
再说林徽因本质上确实是个好心人,能够善解人意。她的生前好友钱端升在她离世多年以后,犹自念及“要几辈子感谢林徽因”。这里还有一段因缘。钱端升的夫人陈公蕙是林徽因的亲戚,他们的结合在当年就是林徽因做的大媒。据金岳霖回忆,钱端升和陈公蕙在商议结婚时突然发生矛盾,陈公蕙负气离平赴津,钱端升请求梁思成开汽车追。于是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钱端升四人开车一路追往天津。经过林徽因再三说合,陈、钱和好如初,遂一同到上海去结婚。(参看刘培育主编《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这一段往事,他们一直记在心里。而作为知之甚深的好友,他们对林徽因的欣赏还不仅在于此。
1939年西南联大迁校昆明时,钱端升、陈公蕙夫妇,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在郊区龙泉村搭屋居住。陈公蕙回忆说:“林徽因性格极为好强,什么都要争第一。她用煤油箱做成书架,用废物制成窗帘,破屋也要摆设得比别人好。其实我早就佩服她了。”(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六)倔强固执,无怨无悔
1931年11月徐志摩不幸遭遇空难时,林徽因刚从东北大学逃难到北平;她要求看到凌叔华代管的《志摩日记》,她在给胡适的信中说:“关于我想看那段日记,想也是女人小气处或好奇处、多事处,不过这心理太human(有人情味)了,我也不觉得惭愧。……我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精神方面看来这桩事或为造成志摩为诗人的原因,而也给我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志摩in away(在某种意义下)不悔他有这一段苦痛历史,我觉得我的一生至少没有太随人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stimu1ant(兴奋剂)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怒、或happy(快乐)、或sorry(遗憾)、或难过、或苦痛,我也不悔的,我也不proud(骄傲)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
然而,这只是说林徽因看重徐志摩的深厚友情,并不是说林徽因对于徐志摩产生爱情。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向媒体明确表示:林与徐中间只有友谊没有恋情。梁再冰说:“徐志摩去世时我年纪还小,但作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儿,我很了解徐志摩同我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徐志摩是我家两代人的朋友。他曾经追求过年轻时的母亲,但她对他的追求没有做出回应。他们之间只有友谊,没有爱情。徐志摩是在母亲随外祖父旅居伦敦时认识她的,那时她只有16岁,还是一个中学生。当时对她来说,已结婚成家的徐志摩只是一个兄长式的朋友,不是婚恋对象。破坏另外一个家庭而建立的婚姻是她感情上和心理上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她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个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妇女。……母亲在世时从不避讳徐志摩曾追求过她,但她也曾明确地告诉过我,她无法接受这种追求,因为她当时并没有对徐志摩产生爱情。她曾在一篇散文中披露过16岁时的心情:不是初恋,是未恋。当时她同徐志摩之间的接触也很有限,她只是在父亲的客厅中听过徐志摩谈论英国文学作品等,因而敬重他的学识,但这并不是爱情。她曾说过,徐志摩当时并不了解她,他所追求的与其说是真实的她,不如说是他自己心目中一个理想化和诗化了的人物。”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说:“林徽因很坦然承认她与徐志摩之间的友谊与感情,但不是那种爱,不是谈婚论嫁的那种爱。……他们都非常懂得,爱一个人,首先是尊重一个人,宽容一个人,给对方留有余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才说它崇高。当然林徽因也知道徐志摩爱她,她虽然没有接受徐的感情,但是也没有说:‘我不爱你,你给我滚开。’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在回忆林徽因的时候说,林徽因在谈到徐志摩的时候,总是把他和英国的诗人、大文豪联系在一起。可见林徽因对徐志摩更多的是待之以文学上的师友,其实这才是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P30-33
心理学的气质与个性概念
才女们的气质与个性分类
才女们的人际(社交)关系
“有情人终成眷属”确实非常理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过就是理想而已!
民国才女美女们的婚恋故事,脍炙人口而百闻不厌。如同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春节的盛宴,以及四季不断的瓜果小吃,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读者。林徽因、萧红、冰心、丁玲、陆小曼、凌叔华、阮玲玉、孙荃、王映霞、张幼仪、庐隐、苏青、张爱玲、三毛一陈平……的或优美或艳丽或哀怨的形象,展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书别开生面,就从两个崭新的现代角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从更深的层面来发掘、来解读这些才女美女的婚恋故事。
所谓心理学的角度,就是对她们的气质、个性进行透视和检测;所谓社会学的角度,就是分析当时当地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培根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古今中外,无论在文人墨客笔下还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美女才女难逃“红颜薄命”的厄运。难道真的是“天于绝代偏多妒”吗?难道才女美女们就不能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待遇吗?
本书通过十四位具有代表性的才女美女的气质个性分析,以及人格因素检测,通过她们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具体地、生动地给这些问题提供个案,揭开线索,供大家参考、反思。
心理学的气质与个性概念
人们的个性不同,各如其面。但是人性中含有一些基本的因素。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指在人的感性、理性和言行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度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类型。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行为的灵敏度等。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情”等含义相近。
气质是在人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影响下形成的。
现代心理科学认为:人的气质(temperament)可分为四种基本型:多血质sanguine、胆液质cho1eric、抑郁质me1ancho1ic、粘液质ph1egmatic。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概念。古希腊的气质学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液和黑胆液。四种体液谐调,人就健康,四种体液失调,人就会生病。机体的状态决定于四种体液混合的比例。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胆液质的人体内黄胆液占优势,粘液质的人体内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的人体内黑胆液占优势。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罕见的神经质,就是四种体液失调而造成的病态。
近百年来,气质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个性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的体液说,以及后起的血型说、星象说等,都被证明为不符合实际;然而四种基本气质则确实存在。现代心理学沿用了多血质、胆液质、抑郁质、粘液质的术语,而以科学实证作出了新的诠释。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气质不同,表现了人的神经系统中某些固有的特性。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正如人的神经系统没有好坏之分一样,人的气质也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气质”基础上,由于各人的素养、经历、环境各异,而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各种个性。(参看本书附录:四大气质特点)
相应地,人的个性,表现为四种基本类型——活跃型Popu1ar、求全(或抑郁)型Perfect、魅力(或魄力)型Powerfu1、平和(或协调)型Peacefu1,而每种类型又可分析出十几个要素(如16种特质)的组合。
才女们的气质与个性分类
当然,具体的人物个性是错综复杂的,但大致上可以归结为这四种基本型各要素的不同组合、不同作用和变化发展。譬如:
(1)冰心(1900~1999)、林徽因(1904~1955)、丁玲(1904~1986)等,她们的气质偏于胆液型,相应地在个性方面,冰心表现出端庄的、纯爱的魅力型,林徽因表现出多面的魅力型,丁玲表现出热忱的魅力型。
胆液型气质的女性,比较外向,属于外柔内刚的“巾帼英雄”类型。她们个性坚毅,气质沉着,有时难免冲动但是自控力强,行为缜密,自尊、自爱、自信,在各方面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勤奋精神。固执己见、一往情深。
(2)陆小曼(1903~1965)、王映霞(1908~1999)、萧红(1911~1942)、苏青(1914~1982)等,她们的气质偏于多血型,相应地在个性方面,萧红表现出天真单纯的活跃型,陆小曼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活跃型,王映霞表现出世俗的活跃型;苏青表现出爽直的活跃型。
多血型气质的阳性力比多(1ibido,即性力)程度高。比较外向,个性积极活泼,喜欢也善于各项竞争,行为独立自主。即使她们长相很女性化很娇媚,但个性却直接爽快,有时过于轻率和简单化,最厌烦拖泥带水,不善于从长计议,胸无城府、缺乏心机。她们敢说敢做,具有勇气,容易得罪一部分人,也容易得到另一部分人的欣赏。
【注】力比多(1ibido)即性力,亦称“欲力”、“心力”,精神分析术语。弗洛伊德1905年在《性学三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指一种与性本能有联系的潜在能量。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弗洛伊德与勒内斯皮茨理论中的力比多(1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阳性,又作雄性、男性。
(3)阮玲玉(1910~1935)、张爱玲(1920~1995)等,她们的气质偏于抑郁型,相应地在个性方面,阮玲玉表现出内在感受的求全型,张爱玲表现出我行我素的求全型。
抑郁型的女性内向而多愁善感,也容易被意见左右,对他人的看法很在意。内在感情的起伏较大,一旦陷入爱情,就会有“恋爱大过天”的决断,较急躁、易烦心,不善直接言辞表达而内涵深沉。有时陷入怪异的境地而难以自拔。
(4)孙荃(1897~1978)、张幼仪(1900~1988)、凌叔华(1900~1990)等,她们的气质偏于粘液型,相应地在个性方面,孙荃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平和型、张幼仪表现出沉稳坚定的平和型,凌叔华表现出温顺婉约的协调型。
粘液型气质的特征最为女性化,阴性力比多(1ibido,即性力)程度高。比较内向,给人的感觉很柔顺,容易被意见左右,耳根软,含蓄体贴,内心情绪变化大,不轻易发怒。有很强的顺应性,懂得谦让。一旦婚后定终身,对男方的依赖性强,往往是“以夫为天”的贤妻良母的传统典范。
(5)此外,三毛一陈平(1943~1991)和庐隐(1898~1934)属于罕见的病态气质:神经质,三毛的个性是玩世不恭的浪游型,庐隐的个性是玩世不恭的哀怨型。
在主体和个体意义上说来,性格分析能说明人生及婚恋的许多问题。性格即命运,至少是命运的一个关键成分。或者说:个性+际遇=命运。
才女美女们的人际(社交)关系
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界,如同一个群英汇聚、万象缤纷的旋转舞台,各种个性的角色轮番登场,其中串演着: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之间的关系;郁达夫与孙荃、王映霞之间的关系;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之间的关系;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冯雪峰、陈明之间的关系;鲁迅与萧红、萧军、郁达夫、丁玲、胡也频、冯雪峰之间的关系;胡适与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关系;阮玲玉与张达民、唐季珊、蔡楚生之间的关系;张爱玲、苏青与胡兰成之问的关系;吴文藻与冰心的夫妻关系;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夫妻关系;等等。
莎士比亚台词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人们都是这舞台上的演员。”本书就来一一赏鉴他们演出的悲欢离合的剧情。
每个人都是从个体出发,以个体的身份、形象出现在社会上,出现在自己周围的大小群体之中。在利己主义者里面,有合理利已者(即利己也利他的),有损人利己者(实际上损人也不利己);在利他主义者里面,有利小家者,有利大家者,但是并没有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者(除了伪善者以外);母爱乃是利小家者,博爱乃是利大家者。
社会上和每个群体里面,各种各样性格的人们交往,在深层结构中乃是出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切身利害关系,相互作用、冲突或联合。
切身利害关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新一代与旧一代的冲突,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冲突,新道德与旧道德的冲突,新体制与旧体制的冲突……都在才女美女们的人际社交关系中充分表达出来,特别在她们的婚恋及家庭关系中充分表达出来。
依年代的坐标作横切面的综观
本书一共分析了21个文化名人的气质与个性,其中主要有12名才女,套用《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说法,也可称为“民国十二金钗”吧,她们是:冰心,林徽因,丁玲,陆小曼,萧红,阮玲玉,王映霞,张爱玲,苏青,凌叔华,张幼仪,孙荃(其他两个神经质的女性除外)。
这些人主要活跃的时期,在20世纪20—40年代。
我们不妨选定几个合适的时代坐标,将她们作一番对比。
(1)第一个时代坐标点——1931年
这一年9月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了我国东北。
左联五烈士遭到枪杀。丁玲的第一个爱人胡也频遇害时刚28岁。鲁迅写《为了忘却的纪念》表示哀悼。
徐志摩在这年11月19日因飞机空难去世,刚35岁;新诗坛夜空一颗刚刚升起的明星陨落。
1931年,“民国十二金钗”都还处于青少年时期,最大的孙荃34岁,最小的张爱玲还不过是个11岁的小丫头。其他十位:萧红20岁,阮玲玉21岁,王映霞23岁,苏青17岁,丁玲27岁,林徽因27岁,陆小曼28岁,冰心31岁,凌叔华31岁,张幼仪31岁,都还在青春妙龄。
20岁的萧红(张乃莹)成了离家出走的娜拉,到了哈尔滨,由此展开了她与萧军的浪漫而伤心的传奇故事。
21岁的阮玲玉,进人联华影业公司,主演了《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等影片,开始了她彗星般绚丽的艺术生涯。
23岁的王映霞,跟随郁达夫活跃在上海滩,交往大人物,应酬大场面,以她号称“荸荠白”的姣好品貌吸引了众人眼球。
34岁的孙荃,是被郁达夫遗弃的怨妇。这年在老家跟郁达夫久别重逢,却不料短暂一面,竟成永诀。
17岁的苏青(冯允庄),这年还是个天真烂漫不知愁的中学生,还没能预感到今后笼罩在头顶的白云苍狗般的厄运。
27岁的丁玲,遭遇丧夫之痛,在冯雪峰的帮助和指点之下转向,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很大影响的左翼作家。 28岁的陆小曼,也遭遇丧夫之痛,如雷轰顶,她在上海挥泪写下哀恸欲绝的《哭摩》,此后素服敛妆,不再出门交际。
27岁的林徽因,本在东北大学协助丈夫梁思成创建我国第一个建筑学系,九·一八事变后,从沈阳逃难到北平,参加中国营造学社。11月20日传来徐志摩因空难失事的噩耗,梁思成立即赶到济南去探望,取回一片飞机残骸的碎片,挂在墙头。
31岁的凌叔华,跟随丈夫陈西滢一同在武汉大学任教。她代为保管徐志摩的“八宝箱”,惹出一场风波,由胡适出面平息。
31岁的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墩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出资兴办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张幼仪出面料理了前夫徐志摩的丧事。
31岁的冰心,与吴文藻结婚已经两年。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1931年写了小说代表作《分》。
有关的男子们年龄如下:鲁迅50岁,张君劢44岁,张公权(张家墩)42岁,胡适40岁,金岳霖36岁,郁达夫35岁,吴文藻30岁,梁思成30岁,沈从文29岁,冯雪峰28岁,胡兰成25岁,邵洵美25岁,王实味25岁,萧军24岁,周扬24岁,端木蕻良19岁,骆宾基14岁。关于他们在1931年的状况,请读者们自己去查询吧。
(2)第二个时代坐标点——1945年
这一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郁达夫在南洋被日寇杀害,享年仅49岁。
1945年。“民国十二金钗”大多已经步入中年,最大的孙荃48岁,最小的张爱玲25岁。其他十位:萧红已故,阮玲玉已故,王映霞37岁,苏青31岁,丁玲41岁,林徽因41岁,陆小曼42岁,冰心45岁,凌叔华45岁,张幼仪45岁。
25岁的张爱玲,前几年达到写作生涯的峰巅。但在1945年底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是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31岁的苏青,40年代初成为以文为生的职业作家,代表作品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开始在《风雨谈》连载,一时被目为大胆女作家而毁誉纷纷。
37岁的王映霞,在雾都重庆嫁给钟贤道已经三年。她辞去外交部的工作,成为一名家庭妇女,满足于小康生活。
41岁的丁玲,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文艺,积极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
41岁的林徽因,熬过了在穷乡僻壤——李庄的艰难岁月,经受住了贫病交加的考验。抗战胜利后,随同丈夫梁思成回到北平,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基础上,又筹办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
42岁的陆小曼,与翁瑞午同居。她又时常多病,经济一直困难。没有出去做过事情,只在家看书作画,也不出门,直到后来进了文史馆做专业画家。
45岁的冰心,抗战胜利后,随吴文藻东赴日本。当时吴文藻被任命为战胜国中国驻日(战败国)代表团政治组组长。冰心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
45岁的凌叔华,跟随丈夫陈西滢赴英国工作。
45岁的张幼仪,应邀为二哥张君劢主持的国家社会党管理财务。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发了一笔财。她抚养独子徐积锴,让他受到很好的教育。 48岁的孙荃,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苦苦盼望丈夫有欣然归来的一天。当郁达夫牺牲海外的确切消息传来以后,孙荃的唯一愿望是想把郁达夫近五百万字的著作和未搜集的诗词出一套《郁达夫全集》,可惜,直到她去世都未能如愿。
有关的男子们年龄如下:鲁迅已故,张君劢58岁,张公权(张家璈)56岁,胡适54岁,金岳霖50岁,吴文藻44岁,梁思成44岁,沈从文43岁,冯雪峰42岁,胡兰成39岁,邵洵美39岁,王实味39岁,萧军38岁,周扬38岁,端木蕻良33岁,骆宾基28岁。关于他们在1945年的状况,请读者们自己去查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