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雄
《文明之路》这一路走来,有没有什么人或事情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在土耳其给我们开车的司机是土耳其一个特别普通的司机,和北京的的哥没什么区别。他年龄比较大。大概50多岁的样子,但是看起来像60多岁的。这老头,话也不多。最开始接触你感觉这个人脾气很大,很倔。但是你跟他接触时间长了,你就会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土耳其人。
我们每天要从酒店出发。比如说7点出发,6点50你下去的时候他的车肯定在酒店楼下。这个老头非常有性格,虽然年龄很大,但是他开车的劲头像个十八九岁、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总是开得飞快。他开车很有规律,但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交通状况不是很好。很多司机会有那种不太好的习惯,但是他大部分都是让着别人。不过如果有的司机别他一下,他就非常生气,在车上很大声地用土耳其话喊,我们也听不懂是什么。他嚷嚷完就一拍方向盘。然后手一摆,这是他的习惯动作。因为我坐在前头,他有时候做那个动作,有时候不做。后来我再见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不做的时候,我就在前面,我也一拍腿,然后也弄那么一个手势。他就会哈哈大笑。我一直都是坐他的车,我跟他就已经很默契了,几乎不用语言我就知道他要干什么,他也知道我要干什么。这就是我们在土耳其遇到的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头。
在土耳其的乡下我们拍了一个专门做酒的村子,我不太记得名字了,是土耳其做果酒非常有名的一个村子,好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在那里也拍了一个人物,也是到了那个地方才选的那么一个人。这个人他家里是做果酒的,他家里也有,商店也卖。
他们那村子是个旅游点,我们刚开始找了另一家,他们就说你采访我这个地方多少钱,你采访我一个小时多少钱,这个很正常,在中国某些地方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后来我们选了这一家。开始还觉得不太适合,因为他说为了宣传他们,把他们宣传到全世界,这才是他配合我们的理由之一。然后提到钱,一分钱他不收。我们也是因为这个才去拍的。
开始我们觉得这个人物并不是很适合,但是经过一段拍摄之后,我们就觉得这个人物还是很适合我们去表现的。我们提了若干的要求,他基本上把这个都做完了。比如说我们希望他能带着我们参观一下他们的村子。他就带着我们把村子整个走遍。其实可能拍到一半我就觉得已经够了,他还是非要把整个村子都走遍。我们也不需要他不停介绍,他却不停地说。我们想拍他工作的时候不需要他说话,他一坐下来就和我们说话,他说的那些可能有些都没法用。他们是做果酒的。需要摘一些桃子,去拍他摘桃子。他就开着拖拉机拉着我们去他的地里摘桃子。那个地很难走的。我们要拍他工作。他就一边摘桃子一边说。其实我们拍得已经够了,他说他还要摘一些樱桃。樱桃很贵的,也没到做酒的时间,他就为了配合我们也去摘。等我们拍完了要走的时候,我们说买几瓶酒带回去,他平时请我们喝的。我们分了两组。我们想带给那个组的喝,他就和我们介绍哪种酒好。实际上我们也希望买他几瓶酒来报答他,也是对他工作的支持。我们摄制组挑了几瓶酒。付钱的时候他不要钱,说送给你们,之前他也没和我们说送给我们。就是这么一个非常热情非常好客的人。
还有在老挝的郎布拉帮,这可能不是一个故事,就是对那里人的一个印象吧。
在夜市上碰到一个卖东西的妇女。她永远是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不管你买不买。你跟她讨价还价之后。她会给你一些让步。如果你再讲价的话,她也有一个底线,她可能就不会让步。但是如果你不买,她也会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
在拍摄布施的时候,我记得我拍的画面里也有,我拍的照片也有。就是一个特别和蔼的老太太,跪在地上,她就这样坚持了几十年,几十年里每天早上她都坚持做布施的饭菜,那些和尚每天都会排队从她面前经过。几十年每天都给那些和尚送饭啊!我们采访她,实际上她家就在马路对面,她家在马路对面开了一个小商店,她商店收入的1/3都要做这些布施。她就是本地的一个老百姓,这就是一种宗教信仰。
再有在泰国,我们先去的大成,之后去了曼谷。曼谷的水上市场,它主要是卖生活用品和小吃。跟当地的交流没有太多,因为语言的关系。涉及到的交流也是导游交流了之后,我们去拍摄。编导的交流会多一些,像我交流的就比较少,我讲的更多的就是一些感受。
我们拍过一个和尚。我们去其实不是要拍一个和尚,我们去就是要拍泰国国王曾经当和尚的寺庙。但是去了以后就发现一个和尚,那个和尚看起来很与众不同。这个和尚你一看就觉得很帅,一米八几,很英武。这个和尚因为看起来和其他和尚不一样,所以我们临时决定就要拍他。经过采访,我们知道他是刚刚从美国读了研究生回来的,是专门回来当和尚的。泰国的年轻人都要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所以他专门回来做和尚。我们编导跟他用英文对话的时候,编导突然就说他英文比我流利得多。他看起来彬彬有礼,举手投足跟其他和尚都不是很一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非常配合我们。我选择拍摄采访的地方的光线要达到我拍摄的要求时,他必须在阳光下坐着。泰国很热,那天采访了大概两个小时,他就一直在太阳下坐着,而且几乎是纹丝不动的。因为我不太懂英文,据编导说他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很到位。采访过后,我们需要他配合拍摄一些他生活上的镜头。而且我们不止一遍两遍地那么拍,拍若干遍。他都是非常配合的。他的一举一动你都能感觉出来他非常有文化。
还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在拍他的同时,旁边还有一个和尚,我们没有要拍他,他就坐在那儿。突然他就用中文和我们打招呼。虽然说的不是很流利,但是基本都能听懂。而且通过和他聊天,我们知道他是自学的。他没有留学过,他就是自学,学了大概有十几年了。这个和尚和刚才我说的那个和尚看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这个和尚就是在寺庙里常见的那种,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但是他说中文,所以在我们看来就有些不同。而且在我们拍摄的时候,这个和尚还出去给我们买冰镇的水。他努力地跟我们交流,他说跟我们交流也是他学习中文的一个过程。他平常有时间的时候会去一个教中文的学校学习,我们还跟他去了一次。但是没有拍成,好像那天没有课。这就是在泰国遇到的两个和尚。
在希腊的克里特岛,我们对那个地方非常不熟悉,所以就找了一个当地的一个对历史很有研究的退休了的教授当导游。这个老头看起来很有文化,说话滔滔不绝。他最初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因为他非常能说。我们拍他的时候,需要他说话的时候他说,不需要他说话的时候他也说。不停地在说。而且我们也听不懂他的语言,听起来就会觉得有点烦。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可爱的老头。在整个岛的工作中,他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最后我们觉得他非常辛苦。要给他一些劳务费的时候,他却说你们来拍我们是宣传我们,我不会要你们一分钱的。
在这里还有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一个在城堡里卖花的老头。我们在那个城堡里拍了好几天。他好像有一些残疾。具体是什么残疾我也不清楚。他总是拿着一把花坐在墙边,举着在卖。我们每天在城堡里拍摄,要经过他身旁若干次。每一次我都能看到他。他总是坐在同一个位置举着一把花。我从没见到他卖出过一朵花。但是每一次见到他,他都是在那儿拿着一把花,而且每一次见到他都感觉他是在半梦半醒之间的那种感觉。眯着眼睛举着一把花,照片我也拍了。我想拍到一张他举着花睁着眼睛看的这么一个镜头。我又不好直接对着他拍,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个乞丐一样,不像是叫卖花的小贩。所以我用长焦躲得远远的,等待一个他睁开眼睛的机会,但我始终没有拍到一张他睁着眼睛卖花的镜头。就是半梦半醒,举着一把花,你也不知道他是在卖花还是像一个雕像一样,每天这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初我是想作为一个乞丐在拍他,我是想拍在这么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在这样一个旅游非常发达的岛上,有这样一个乞丐出现。在这几天的拍摄中,我们待了有三四天,我见了他有几十面,他永远是那个样子。最初那种拍的是乞丐的心理,在见了这几十面之后,我在那个地方观察他也有一个小时左右,离他近距离的,心里就有了转变。从感觉是一个乞丐到一个善良的老头,感觉有一种根本性的变化。这个老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意大利,导游给我们安排的酒店,我们在酒店等待房间的时候。来了一个很帅的小伙子,导游介绍这是酒店的经理。第二天早上吃早餐的时候过来一男一女,其中有我们前一天见的那个经理,来看我们。导游介绍说他们是夫妇,女的是这个酒店的老板,她刚从中国回来。这种时候在那么远的地方,你听到中国两个字都会特别激动。然后跟她有一些交流,她会讲一些在中国遇到的事。在国外和国内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国外你要是听到别人说中国好的时候,你心里会觉得很舒服。
在意大利乡下的整个拍摄过程中,这对夫妇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我们借他们的酒店采访人,这是个旅游的地方,有很多小孩什么的,我们刚开始拍的时候就有小孩窜来窜去,后来觉得怎么没有人经过了,拍完以后才知道是经理自己找来几个凳子把那个通道堵上了。我们也没让他去做,作为酒店经理,实际上他这么做在正常情况下是很不应该的。我们是借用他酒店去拍,他允许我们拍已经是做得很好了。在国外的酒店里,住酒店的客人是第一的,你做所有的事都是为客人服务的。要给客人提供最大的方便。他把那条通道堵上,已经违反了这个酒店管理的规定了,我是那么想的。所以我觉得可能因为他跟中国有一些特殊的关系或者感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他才这么做的。最后我们走,跟我们告别的时候,他全家特意都出来。他的孩子刚出生一两个月也抱出来送我们。这事让我们非常感动。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