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仰晴编写的这本《“非常”农民袁隆平》旨在把袁隆平先生鲜活的一生介绍给大家。
本书在全面梳理袁隆平先生卓著功勋的同时,也会将袁隆平先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展示给大家。
读书如读人。打开这本书,你就走进了一代科学家袁隆平先生非凡的一生。而袁隆平先生一生的故事,带给你的将不仅仅只是感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常农民袁隆平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朱仰晴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仰晴编写的这本《“非常”农民袁隆平》旨在把袁隆平先生鲜活的一生介绍给大家。 本书在全面梳理袁隆平先生卓著功勋的同时,也会将袁隆平先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展示给大家。 读书如读人。打开这本书,你就走进了一代科学家袁隆平先生非凡的一生。而袁隆平先生一生的故事,带给你的将不仅仅只是感动。 内容推荐 他是身价千亿的著名农民,让十几亿中国人远离饥饿;他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他是谁?他就是“非常”农民袁隆平。本书《“非常”农民袁隆平》旨在把袁隆平先生鲜活的一生介绍给大家。 《“非常”农民袁隆平》由朱仰晴编写。 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宇宙中有一颗叫“袁隆平”的星 第一节 让中国人远离饥饿的“书生” 第二节 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第三节 身价千亿的著名“农民” 第四节 感动中国的“袁氏精神” 第二章 动荡年代,颠沛磨难伴成长(1930年一1942年) 第一节 生于北平 第二节 孩童时的启蒙教育 第三节 苦乐参半的童年时光 第三章 那些青葱蓬勃的记忆(1942年一1953年) 第一节 辗转四处的中学时光 第二节 选择重庆相辉学院 第三节 别样的大学生活 第四章 矢志不渝,躬身田畴的探索岁月(1953年~1966年) 第一节 荒刹古寺里初为人师 第二节 一见定终身:邂逅杂交水稻 第三节 志在必胜:向饥饿下“战书” 第四节 初见成效:“惊世”论文的发表 第五章 “走钢丝”:遭遇“文革之痛” 第一节 遭受重创:从知识分子到“臭老九” 第二节 一波三折的探索之路 第六章 峰回路转:踏上研究坦途 第一节 南方育种的“遭遇” 第二节 势如破竹:攻克三系 第七章 苦尽甘来:书写辉煌篇章 第一节 迎来科学的春天 第二节 登上科学的叉一个阶梯 第三节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第四节 名满天下:杂交水稻惠及世界 第五节 荣誉纷至:超然前行L 第八章 感动中国: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第一节 心怀天下:袁隆平的三份提案 第二节 大爱无疆:袁隆平的赤子隋怀 第三节 淡泊名利:高官厚禄于我何加焉? 第九章 科学巨人的真挚生活 第一节 不离不弃:伉俪偕行 第二节 爱好广泛:袁隆平的业余生活 第三节 至情至性:真诚朴实的袁隆平 媒体链接 袁隆平引发的疑问 附录:袁隆平生平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1936年,受时局影响,袁家移居汉口,在那里居住了近两年。1936年8月,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小学生。 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港口贸易十分繁荣,贩卖各种商品的摊贩沿江一字排开。夏天,每天早晨乡下的姑娘都会背着竹篓,装上满满一竹篓各色各样的花来卖,轻盈的花瓣还带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自幼在花红柳绿的江南长大的袁母,更是对花卉有着天生的喜爱,良好的文化素养让她对插花艺术具有更多的领悟。 “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闲暇,袁母便会一边吟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插花论,一边将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配上母亲流光溢彩的插花,整个小房间总是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花香中快乐地成长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从未断过,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汉口码头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对于袁母来说是不小的诱惑,所以每逢从码头回来,她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娇嫩的花朵在敌机的狂轰滥炸、弹片纷飞里,依然美丽地盛开。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那满室流淌的花香,更彰显出母亲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袁隆平性格的养成。 如果说袁母闲时弄花是怡情雅兴,那么有意给孩子进行国耻家难的教育,则是内心夙愿最深沉痛切的表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凄凉惨景。与之相比,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精神创伤更加难以估量。在那个国土沦丧、尸横遍野的年月里,国家、土地是人们心中最为敏感和热切关注的话题。为了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记住国耻家难,袁母总是有意给孩子们灌输国家、民族尊严的概念。 孩子们放学后,袁母就会让他们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给他们另外再加一堂课。“人是从泥土里来的。女娲把黄土和成泥,然后捏成一个个男人和女人,捏完后,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气,于是,那一个个黄土泥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从那时起,人类便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饭后庭院里,当袁隆平问母亲人类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时,母亲如此回答的。虽然没有站在讲台上,可是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土地似乎是个被烧烫的词汇。只要一沾染,就会点燃母亲的激情,像当年在摇篮中给二毛读尼采时候的激情!可能是触景生情吧,看着窗外远处日本战机轰炸留下的残垣断壁,母亲特意给袁隆平讲述了民族英雄岳飞为了捍卫国土,浴血疆场的故事。“国土是神圣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土地是万物的母亲。我们民族自远古时代就对土地怀着虔诚的信仰,我们的祖先总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历代皇帝在年末岁首都要净身素食、叩拜土地。清朝皇帝每年三月,总要到先农坛,亲自扶犁,演示耕作一亩三分地。土地始终是人类的血脉所系,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怀着最虔诚的敬意来叩拜土地。”面对眼前深重的国家灾难,母亲一改往日的温婉,一下子变成了慷慨激昂的诗人。看着母亲被热情烧红的脸颊,袁隆平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热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对于人有着如此伟大的意义。6岁的袁隆平眼前第一次感觉到沉重,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扛着大包逃难的人群,桃园镇那被战火烧焦的桃林,原来土地是这么伟大圣洁的载体。 这是袁隆平母亲对袁隆平第一次关于土地概念的启蒙,这次经历在袁隆平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P20-22 序言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先人已逝,但是他心怀苍生疾苦的精神却代代相传!几千年后的20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创造了以占世界8%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多养活7000万人口的奇迹。 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袁隆平。 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袁隆平这位躬耕于田畴,身上满是泥土味的中国农业科学家,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爱情怀续写了先祖“神农”的现代神话。 公元1996年,湖南郴州农民为了表示对当代“神农”袁隆平的崇敬之情,在老母亲的催促下,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请人为袁隆平塑一尊汉白玉雕像,放在村口,当做“米菩萨”膜拜。 古代神农与当代“神农”,两位功勋卓著的英雄,跨越历史的时空,在人们心中交相辉映。不同的是,古代的神农只是神话传说中的救世英雄,而当代“神农”袁隆平却是可看可感的活生生的伟人…… 本书旨在把袁隆平先生鲜活的一生介绍给大家。 我们在全面梳理袁隆平先生卓著功勋的同时,也会将袁隆平先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展示给大家。在这里你将看到一个反差极大的袁隆平: 他以“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名扬天下,无形资产评估超过1000亿,可当他面对共和国总理时,却直言不讳地申请2000万的科研经费;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他精通田间地头的每一样活计,一身泥土气息,却是地地道道的城里知识分子出身;他是位逢开会就请假的全国政协常委,生活中却是个率性而为,排球、游泳、下棋、打牌、小提琴样样精通的“老顽童”。 袁隆平先生是憨厚质朴的农民兄弟心目中的“米菩萨”、“神农”,是外国同行眼里的学术权威。他身价千亿,“财富”超过比尔·盖茨,国际小行星协会专门为他命名“袁隆平星”,他以“袁氏精神”感动中国……他每到一处人们都如追星般蜂拥追逐,很显然他已经超越了一个科学家的范畴,成为一把高高耸立的道德标尺。 然而,已近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却依然奋战在他的试验田里,“我种的水稻要像高梁一样高,米粒要像花生米一样大,而我和我的伙伴们要在禾阴下乘凉。”这是袁隆平永远也做不完的“禾下乘凉梦”。 读书如读人。打开这本书,你就走进了一代科学家袁隆平先生非凡的一生。而袁隆平先生一生的故事,带给你的将不仅仅只是感动。 在此书付梓之时,我要特别感谢著名财经传记作家刘世英老师的关怀,他的指导和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同时要感谢为书稿资料整理付出了大量心血的我的好朋友樊俊杰编辑,她曾为查清楚每一个资料细节通宵达旦地工作,书稿是我们两个人合作的结晶。 另外,我也要特别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我的父母亲都是从饥荒年代走过来的人,他们对袁隆平先生都有很深的感情,在我决定要写这本书稿的时候,他们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一定要怀着最虔诚的心来写。而我的先生吴国民,更是在每个我伏案电脑前的夜晚,悄悄地送上一杯温暖的香茶…… 在写这本书稿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非常感谢曾经为这些资料付出过辛劳工作的人们。 回想完成这本书稿的历程,有期待也有欣喜,更多的是煎熬。终于看到成型的书稿,心中只留感恩。由于种种原因,书稿中可能还会有很多遗憾,希望能够通过每一位读者的慧眼,发现纰漏,以期对袁隆平先生一生的卓越贡献有更真切、更深厚的理解。再次感谢大家! 以此为序。 朱仰晴 2009年9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