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燕子》荟萃了作者邵燕祥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撰写的随笔杂文。这些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对个人难忘的经历、历史往事和生活的追忆与思考,也有对国事民情的观察和剖析,还有对异域风光的描绘,以及对文友故旧的怀念,文笔简练,语言犀利,见解深刻。他的随笔杂文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鲜明的启蒙理性色彩;其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三,清醒的自我反省意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旧时燕子/中国当代小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邵燕祥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旧时燕子》荟萃了作者邵燕祥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撰写的随笔杂文。这些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对个人难忘的经历、历史往事和生活的追忆与思考,也有对国事民情的观察和剖析,还有对异域风光的描绘,以及对文友故旧的怀念,文笔简练,语言犀利,见解深刻。他的随笔杂文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鲜明的启蒙理性色彩;其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三,清醒的自我反省意识。 内容推荐 小品文,渐行渐远,渐行渐近,又渐渐地远去了,如潮涨潮落散落在沙滩上的碎贝,在苦涩海水的冲刷下,少了引人的各色花纹,多了平实的光泽。这光,不耀眼,但即使在夜里,也会闪出一些光来。它们或被拾走,或又被冲回大海,或静静地散落在沙滩上,散落在草原里,散落在撒满灰尘的书架上……散落在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 《旧时燕子》收录了作者邵燕祥近些年来的优秀小品文。《旧时燕子》内容包括由口舌说起、秋夜三题、看苏联马戏、爱荷华随笔、不见大雁和遥远的祝福等。 目录 自序 40年代 由口舌说起 蚊子 古城小品 青春舞曲 病 秋夜三题 走板政治 50—60年代 “鸡毛”、“令箭”及其他 “口碑” “好官我自为二 “为官容易读二 去病与苦口 看苏联马戏 小闹闹 80年代 麻雀篇 审诗 爱荷华随笔 望月 负疚的怀念 读诗札记 90年代 断梦编年 泰山七题 永嘉四记 不见大雁 遥远的祝福 高秋 人烟 主编手记 试读章节 由口舌说起 曩者说客策士者流,亦即所谓纵横家们,恃其流利的口辩,逞其不烂的舌锋,耸动闻听,游说权门,由此可致升官发财,口舌之地位也一提而高。虽然朝秦暮楚的人格为“君子”所不齿,但是那圆滑漂亮的辞令,却足以流传千秋。 在孜孜以求爵禄者中,除掉一副柔顺备至、媚态百作之脸色,唯命是从、奴颜婢膝的情状外,还要具有一张油滑的嘴和转得圆的舌头,这两样法宝相辅为用,则发言方可求必中——搔得痒处,打到心坎,庶几可由此平步登天,直上青云;而尤不能不推口舌的神通,在功劳簿上多挂几笔了。 今人也许未尝继承古说客全部辞令的真髓,但皮毛却自得到一些。惯会摇唇鼓舌的人,好像命中才注定飞黄腾达,这不仅是一种登龙妙术,而且在登龙之后还须一以贯之。君不见许多堂堂男子,赖乎舌头扁、说话圆,空口说白话还会引人上钩吗?下至妓女的灌米汤,也体会了一点逢人之好、声声入耳的真谛。 中国最会说话的人,除却上述,还当推列名三姑六婆的媒婆。即使是一个扫帚眉、斗鸡眼、塌鼻梁、三瓣嘴、满面麻斑的丑姑娘,偏能说得标标致致,玉貌花容,天仙下凡也似,为骗一碗“冬瓜汤”,不知使多少人遗恨终生了。 从有钱有闲阶级的“淫民”(据《说苑》释为不事工作无功食禄者)的谈空说有,地北天南放言起,濡染成风,几乎整个国中都沾上好说闲话的癖性;不知多少人因此浪费了多少光阴,耽搁了多少事业。西谚云:“能操纵自己舌头的便是伟人。”然而伟人毕竟是少的。人们信口开河,虽亦有贬有誉,不过究以恶意者居多。“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舌头板子压死人”,盖以道听途说,穿凿附会,谬妄与荒诞自属难免。 不管大街或小巷,辄有两两三三,窃窃耳语。“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小则因你长我短,大则因张家长李家短偶起争端,便是一场纠纷的导火线。 此外,还有对某种事体根本一知半解、不甚明了的人,为了炫示闻见之渊博,不惜妄加蠡测,说得天花乱坠,仿佛目睹亲临,其实“燕说”不经,人言无据,有“原属捏造,以资谈助”者,有“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者,更有经纬本事,波澜助兴者,胡人犬种,卫女狐绥,本是润色演义,将枝添叶,信口雌黄,无足轻重,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以耳为目,人云亦云,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经过几张“粲莲舌”的铺张夸大,便愈发花狸狐梢了。 抑有进者,闲言闲语发展到极端,便成了流言蜚语,流毒之深,令人咋舌。虽然,谣诼之兴,有时也不无更深刻的原因,像商人借造谣的手段“抬行市”属之,而尤以政客有目的之“吹风”(造空气)为甚也。 总之,口舌能“赐福”,也能“致祸”,虽云有其利必有其弊,毕竟不可惑之,而不可不慎之。 1946年4月20日 P2-4 序言 岁云暮矣,这里所说的岁暮,指的是阴历的腊月尾,从二十三祭灶“过小年”起,“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壶酒;三十晚上蹲一宿”,蹲一宿,即所谓守岁了。歌谣里说的是小门小户过年的光景。但是虽大户人家的孩子亦口诵之,大概因为“诗贵单纯”吧。 中国几千年都用阴历;辛亥革命并没有革掉阴历,只是开始“阴阳合历”,于是中国人就过两个年。前清遗老作春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在对提高女权不满的同时,分明有抵制阳历的意思。一般百姓沿袭旧俗,倒是与意识形态无关。阳历年放假谁也不反对,正经过的还是阴历新年,现在叫春节了。拜年,探亲,敲锣打鼓放鞭炮,一应故事,重点在春节进行。中国人之过年,从阳历十二月,经阴历腊月,绵延至“正月十五闹元宵”,差不多就是阳历二月立春前后了。 城市生活正向现代转轨,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变化。锣鼓因其聒噪而慢慢冷落,鞭炮因其杀伤力而遭禁止。不过,感情倾向过去,每逢春节,回首前尘,少不了锣鼓声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的热闹,当然有多少年多少岁暮的况味,比如在守岁的场合,时间才是主角,铜壶滴漏,听时间的脚步从“一年将尽夜”迈进“五更分二年”;而守望者呢,则是人有悲欢离合,苦辣酸咸,非“姑娘”“小子”单纯的快乐可比。这就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的惯例,偶然想起这些,也不是简单地用怀旧二字所能概括的。 我却不讳言怀旧。我写过小文《我亦怀旧》,以为怀旧便是有所不忘,有所难忘,我只是反对诅咒变革、想开倒车那种“恶性”的怀旧。我甚至以为,无怀旧之心的人不可与交,不管他说的多好听,什么绝不迷恋既往,一心只向前看等等;因为无怀旧之心者,必不念旧,必是实用主义的奉行者,会干出各种违情悖理的事也说不定。岁暮时节编辑旧文,没有几分怀旧则不可想象。自悔少作也罢,不悔少作也罢,重温一下当时的氛围,检点一遍当时的脚印,就证明还没达到太上忘情的境界。这里收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旧作,抒情是发自当时的衷心,议论是出自当时的机杼,是无可修改的了;即使是八十年代之作,也已经归入历史,今天不一定会那么写的了。犹如在褪了色的宣纸上,用水墨画着过了景的锣鼓鞭炮,依稀唤起往昔岁暮的印象。 这不是选集,所以多是未曾结集的篇章;又因是属于散文丛书,除了几篇留作纪念的以外,一般意义上的杂文不取。稍稍收了几篇四十年代描红补白的小品,近于“风花雪月”的东西,那时候本来少年不识愁滋味,但笔下却老气横秋,已过早地透支了浮生逆旅的感伤;身处家庭、学校现世生活里,神魂却涵泳于唐情宋思之间,不像刘西渭那样以理性去“咀华”,而是设身处地的“投入”:独立市桥,细数落花,凭栏逞目,对烛听砧……有时候随前人的笔墨到另一个世界云游,有时候索性凭着断章片语虚构自己的身份,把别人的记忆移入我的情怀;也许如梦如洇的背景是假的,那份古今同概的惆怅和迷惘则是真的。年轻人见到这些文字,恐怕会掉头而去,然而倘有素心人,当能够懂得刻舟求剑之意:求剑不得,或还能从摔落在来路的甑片上,找回“碎碎平安”、“岁岁平安”的自慰——人在无告时最需要祝福,而祝福往往出干无奈。当豪言壮语尘埃落地的时候,人在时间面前显得多么渺小,短暂,而又孤立无援啊。 时间是强大的,无穷无尽的。一天有黄昏,一年有岁暮,一个世纪有世纪末,让你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伫立着面色严峻的无情的历史! 一个人不能只靠一己的记忆生活,一种文学,也绝不是一时的“落花水面文章”;我们置身历史的长河、文化的长河、母语的长河里,有如这源远流长的河水与夹带而下的泥沙,历史地看,我们也许才近中游,可已经望不见上游在哪儿了。我欣赏启功转述六十年前一些同道对溥儒(心畲)画风的评价:“新中有古,流中有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读者从这本书里体味到一种古典心情,几缕文化乡愁,我就要感谢知音了。 邵燕祥 1995年1月25日,即甲戌腊月廿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