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水文地质之路--陈梦熊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梦熊院士经历了中国水文地质学从建立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樊洪业主编的这本《我的水文地质之路--陈梦熊口述自传》通过陈梦熊院士的亲历亲闻,向读者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也通过陈梦熊院士的学术经历,真实再现了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至改革开放之后各时期中国水文地质的发展历程,同时穿插其中的,有对各时期社会面貌的记录,也有对中国大江南北风土人情描绘,既有史料价值,也不乏可读性。

内容推荐

樊洪业主编的这本《我的水文地质之路--陈梦熊口述自传》通过陈梦熊院士的亲历亲闻,向读者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也通过陈梦熊院士的学术经历,反映了水文地质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全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分为9章,其中既有陈梦熊院士介绍的家庭背景和时代背景,也有他叙述的学术工作经历及其心得。陈梦熊院士保存有大量的早期照片及实物资料,本书选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资料,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有关的时代背景和陈梦熊院士的学术经历。《我的水文地质之路--陈梦熊口述自传》最后通过整理陈梦熊院士的生平简历和著作目录,为读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目录

序言

第1章 我的家庭

 父亲和母亲

 五姊妹的故事

 五兄弟的故事

 两位早逝的姐姐

第2章 学生时代

 大石桥畔的童年

 充满活力的中学时代

 逃离北平

 西南联大

 启蒙恩师

第3章 西北行

 美丽的北碚

 第一次野外出差

 建立西北分所

 兰州三部曲

 漫谱在黄土的海洋

 跨越祁连山

第4章 南京时代

 几个学术团体

 地质调查所的元老

 跟随黄汲清编图

 三峡工程

 雷诺事件

 结婚

第5章 动荡的五六十年代

 迎接解放

 地质机构大调整

 飞来横祸

 家庭生活

 战斗在秦岭

 苏联专家

 青海湖的特殊任务

 “漏网右派”

 “大跃进”

 进入柴达木

第6章 十年动乱

 第一次挨打

 当“逍遥派”

 桃山的日日夜夜

 会战葛洲坝

 不穿军装的“军人”

第7章 海外缤纷录

 曼谷之行

 万隆会议

 两访英国

 荷兰和芬兰

 德国汉诺威

 苏联印象

第8章 学术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

 编制水文地质图

 地下水系统新理论

 环境水文地质学

第9章 情系西部:关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

 护与生态重建

附录

陈梦熊年表

陈梦熊主要著述目录

人名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母亲蔡灵恩

我父亲只要身体许可都在写东西。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天到晚光会写东西,没完没了。家里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母亲和几个姐姐做的。我母亲有四个姊妹,她排行老二。母亲出身于基督家庭,她的父亲是浙江德清武康有名的牧师。但是她和普通不信教的妇女没什么区别。

我母亲饭做得特别好,到现在我还记得她做的红烧黄鱼、清蒸墨斗鱼、清蒸豆腐、梅干菜……这些都是我们家里经常吃的。我家吃饭时大家围着一个大圆桌子,我父亲坐在靠里、对着门的位置。我父亲爱喝酒,每顿饭酒是不能少的,他尤其爱喝绍兴黄酒。我母亲也爱喝酒,所以我们家里的孩子也个个都能喝酒,连我的几个姐姐也能喝。我母亲每年都要亲自做酒,她在坛子里放进一些杨梅,再放人黄酒或白酒,味道很好。那时候我家里买酒都是一坛一坛地买,家里的酒坛堆得像山一样。

因为子女多,我家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太好。直到1930年前后,我十来岁的时候,哥哥姐姐们逐渐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才渐渐好转起来。我家在上海搬了很多次家。先是住在上海闸北宝兴西里,那个地方现在变成公园了,当时那里是上海穷人住的地方。后来我们家搬到了衡业里,那里距离父亲上班的广学会步行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从我们家到广学会要路过一个桥,叫“横帮桥”,现在这个桥还在,广学会就在桥旁边。我家后来又搬到了北四川路。北四川路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人控制。我家后来还在丰路里、桃源新村居住过,那里是法租界。再后来又从桃源新村搬到了元昌里。父亲去世以后,母亲一个人搬到巨鹿路和我大哥住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大哥离开了上海,我大姐就搬过去住了。

我们住在上海的时候,商量重要的事情还是找父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和我母亲接触更多。我们家里人感情很好,我从来没见过父母吵架。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只和我二姐吵过架,我们十个兄弟姊妹中就属我二姐个性最强。  我家虽然子女众多,家务负担很重,但我母亲是个挺会享受的人。我母亲爱看报,特别是爱看广告。她识字不多,能看看报纸,但有些复杂的字就不认识了。家里虽然杂志很多,但那些多是我父亲看的,而且大多数是宗教方面的杂志,也有父亲自己主编的杂志,我们都不感兴趣。我们家的人都喜欢看报纸,因为那时是个动荡的年代,所以每天都要看报纸,这是我们的主要消息来源。

我母亲是个电影迷,每天《申报》、《新闻报》来的时候,她都首先要看电影预报。她每次看电影回来,还都给我们讲电影中的故事。中国电影、外国电影她都爱看,她到80多岁还一个人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呢!

在上海的时候,离我们家最近的电影院叫作巴黎电影院。电影票价一般是两三毛、三四毛。巴黎电影院是二等影院,上海有家国泰电影院,是一等,但离我家比较远。那时候我父亲能挣200大洋,1个大洋相当于10毛,所以看电影对我们来说还不是很高的消费。我母亲还喜欢逛街,经常到商店去买吃的。她也经常带着我们几个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一起上街买东西、吃冰淇淋……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父亲病故了,母亲就和大姐、大哥住在一起,一直到她1962年在上海去世。

可能是因为人口多,我家没什么特别的讲究,所以我对于各种节日如何过的也印象不深。只记得每到春节家长会给小辈压岁钱,此外就是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了。因为我从记事开始,基本上是在外面上学、工作,与我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我求学时代在经济上也基本上靠哥哥姐姐接济,所以我对父母了解得不是很多。

我叔父死得早,几个儿子都没什么出息,也不与我们来往。倒是叔父的女儿陈安芳和我们家里来往比较多。陈安芳被我父亲安排在商务印书馆当排字工,北伐时期她是工人救护队队长。记得有一次我刚从南京到了上海,就赶上那里在打仗。我们家里人就把两个桌子并在一起,上面放了很多被子,我们就睡在桌子底下。第二天有人来报信,说陈安芳牺牲了,那时候她的孩子才半岁。听说她是被流弹打中的,周总理还亲自去慰问过呢。我母亲家的亲戚多在杭州,所以我们与她的家人来往比较少。

P12-14

序言

自从选择地质学研究作为终身事业的那天起,陈梦熊的命运就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陈梦熊生活的年代,正赶上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巨大的社会变动,影响着陈梦熊的人生轨迹,也令陈梦熊的生活空间多次迁移。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陈梦熊跑遍了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仅他长期居住过的城市就有南京、上海、昆明、重庆、兰州和北京。

陈梦熊进入地质学研究领域时,这门学科在中国建立才20多年,那时全国从事地质学研究的学者也只有100多人。地质学以对地下资源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尤其是近代的X-业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生活更是离不开地质资源。国家的需求与地质学家的短缺,使陈梦熊时代的很多地质学家成为各个专门领域的开拓者。地质学的学科特点和巨变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在令陈梦熊经历了许多坎坷的同时,也为他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

陈梦熊大学毕业进入地质学界时,正赶上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工业资源极其匮乏的时期。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西南地区从事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并从此开始了为国家经济建设寻找矿产资源的工作。抗战后期国家开始把重点转向西北地区,陈梦熊又被调到兰州一带勘察矿产资源,并编制西北地区的区域地质图。

地质图是地质矿产工作的基础,根据地质图不但可以看出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地史演变等情况,还可以推测某种矿产资源的可能存在地区,作为进一步矿产资源调查的依据。与此同时,地质图在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陈梦熊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地质图的编绘与出版工作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紧急需要,地质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以勘探研究地质矿产情况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以理论性的科学研究为辅。虽然地质图编制工作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但它是间接性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地质学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掀起了建设铁路新线的高潮。大规模经济建设最缺乏的是专业人才,陈梦熊被抽调到铁道部组织的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当中。于是他奔赴西部,参加铁路线的工程地质考察。此时的陈梦熊虽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地质考察经验,但是铁路工程地质究竟要做些什么,他几乎一无所知。陈梦熊带领考察队员从一个观测点、一个试坑的描述,到一条地质剖面的测绘,样样都要从头学起。

铁路工程地质勘查是陈梦熊在新中国成立后承担的第一项重大任务。从1951年开始至1955年为止,前后工作将近5年之久。经过近5年的艰苦工作和努力,陈梦熊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铁路工程地质的野外工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当他正准备利用这些年的积累进行理论研究时,新的任务又在等着他。

20世纪50年代中期,陈梦熊又被调去负责领导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对他来讲,这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非常生疏的任务,从拟定规划、编制规程规范、确立编图方法,一直到组织专业队伍,指导野外工作,陈梦熊一干就是近30年,直到全国性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基本完成。

陈梦熊经历了中国水文地质学从建立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水文地质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在西方,水文地质学从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起步。中国水文地质学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那时候对于多数中国地质学家来说,它还是一门陌生的学科。陈梦熊等人就是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地质学理论,并发展、完善了这门学科。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环境逐渐宽松,陈梦熊也近古稀之年。但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专心于学术研究,也有了机会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学术交流活动之中。几十年的积累加上宽松的学术环境,使陈梦熊的成果犹如井喷一般奔涌而出,陈梦熊的水文地质学的理论研究,也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改革开放以后,陈梦熊进入了学术高产期: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多部代表性著作、担任了多种学术职务、主持完成了多个课题。其中,陈梦熊主持完成了两项国际水文计划(IHP)的国际合作项目。1983-1985年,他参加国际水文计划“地下水系统研究”专题组,担任亚洲典型地区的实例研究,完成论文《华北黄河平原地下水系统》,被采纳为全球六大典型实例之一;1985-1988年,他组织国内专家共同承担另一专题“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完成其中地下水部分,受到高度评价。

1991年陈梦熊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与此同时还先后荣获了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三等奖,以及国际岩溶水文地质贡献奖等多个奖项。2005年,陈梦熊获得了德国地质学会(DGG)颁发的该年度利奥普德·冯·布什奖章(Leopold yon Buch Medal)。2006年,陈梦熊又获得了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我的水文地质之路——陈梦熊口述自传》通过陈梦熊院士的亲历亲闻,向读者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也通过陈梦熊院士的学术经历,反映了水文地质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全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分为9章,其中既有陈梦熊院士介绍的家庭背景和时代背景,也有他叙述的学术工作经历及其心得。陈梦熊院士保存有大量的早期照片及实物资料,本书选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资料,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有关的时代背景和陈梦熊院士的学术经历。全书最后通过整理陈梦熊院士的生平简历和著作目录,为读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张九辰

2012年11月20日

后记

我第一次做口述访谈是在2000年底。那时候,国际学术界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虽然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历史,各国学者也逐渐意识到口述史料在弥补历史文献不足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国内从事口述史料收集工作的学者仍然为数寥寥,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也缺少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

陈梦熊院士是第一位接受我访问的学者。他的热情和耐心,打消了我的顾虑,增加了我收集口述史料的工作信心。从那以后的十几年中,我先后访问了几十位中国地质学家和一位西方地质学史研究者,发表了多篇中英文口述访谈文章。我的访谈工具也从当初的磁带录音机,发展到数码录音笔,直到数码录像机……

口述史料的生动、鲜活,让我体验到了探究历史的无尽乐趣。受访人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给予我不少的启迪。大量的口述史料,弥补了我学术研究中文献资料的不足。访谈中了解的受访人工作经历,让我更好地走进那段历史,更好地理解了地质学工作的真实场景……

陈梦熊院士不但是我的第一位受访者,也是至今为止接受我访谈次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一位学者。尤其是在2010年的一年中,我先后访问陈院士20多次,那时很多周六的上午我都是在陈院士家中度过的。陈院士系统地回忆了他亲历的往事,讲述了他研究工作中的许多细节,述说了他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个人感受……

与陈院士接触的十多年中,让我感觉访谈工作就像是和时间赛跑。最初我们常一起参加会议,在地质大学的校园里边走边聊。后来陈院士就坐上了轮椅,我们只能在陈院士家中开展访谈工作了。陈院士的记忆力极好。早期访谈时,他不但能够回忆起具体的历史细节,还经常能够准确地说出当事人的姓名、具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慢慢地,陈院士对过去的记忆开始模糊,一些历史事件的顺序也有记错的时候了。我只好借助文献资料,核对具体时间和数字,以保证史料的准确性。

本传记能够顺利完成,得益于很多先生的热情帮助。张尔平先生时常通报地质学界老先生的近况,为我从事访谈工作提供了不少的便利。陈院士次子陈泽行先生,从2010年夏季开始系统地整理了陈院士珍藏多年的日记、野外记录、手稿、信函、照片、地图、会议文件,以及影音图像等资料……这些都为本传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我还要感谢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从会长翟裕生院士,到秘书长陈宝国先生,到委员会的每一位理事成员。他们对地质学史的研究热情和提携晚辈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让我感到,地质学史研究并不孤单,我们有着很多的同路人……还有很多很多的先生,在我多年从事地学史研究中,给予过我不少的帮助和启发,在此一并致谢!只因本人学识有限,令这部传记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九辰

2012年3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