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女子邱常梵在西藏只身游学的生命体验!
一本关于西藏地理、风情、民俗、藏传佛教的百科全书!
梁丹丰、陈琴富、杨培倾情推荐!
《在西藏读书的日子》是一本关于藏地地理、风情、民俗、藏传佛教的百科全书,有助于读者了解西藏,也是一部年过半百的女性只身赴西藏求学的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更是一段调节心灵,追寻生命意义的非凡的心灵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西藏读书的日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邱常梵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台湾女子邱常梵在西藏只身游学的生命体验! 一本关于西藏地理、风情、民俗、藏传佛教的百科全书! 梁丹丰、陈琴富、杨培倾情推荐! 《在西藏读书的日子》是一本关于藏地地理、风情、民俗、藏传佛教的百科全书,有助于读者了解西藏,也是一部年过半百的女性只身赴西藏求学的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更是一段调节心灵,追寻生命意义的非凡的心灵历程。 内容推荐 《在西藏读书的日子》是台湾著名作家邱常梵在西藏求学期间写的旅行游记。由于对佛教的热爱和对神秘藏地的向往,她曾在西藏游览了近一年,深有感触。于是决定在半百之年申请赴西藏大学求学,不经意获得准许。本书记载的就是她在西藏读书的经历、游览及所见所闻,既有大龄求学的艰辛,又有美丽的藏地风景;既有淳朴的西藏历史故事与民俗,又有浓郁而神秘的藏传佛教。《在西藏读书的日子》是一本关于藏地地理、风情、民俗、藏传佛教的百科全书,有助于读者了解西藏,也是一部年过半百的女性只身赴西藏求学的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更是一段调节心灵,追寻生命意义的非凡的心灵历程。 目录 [自序]在魔镜中牧牛/邱常梵 推荐序]身入藏境、阅读藏境/梁丹丰 [推荐序]在雪域中找到自己/陈琴富 [推荐序]走进心中的梦土/杨蓓 [前奏曲]我的道路通往西藏 生活拾穗 Good morning,朽巴德勒 一句六字真言就是一生 我们这一班 藏地四宝 白天是活佛,夜晚是诗人 铁鸟天上飞,铁马地上跑 呼唤吉祥 拉萨二十四小时 雪域生病记 高原的天空 小活佛帕洛朱古 天地游牧 药王山千佛崖转经记 秋日菩提 天湖纳木错回旋曲 一个康巴汉子的歌声 善妙地域的最后一夜 黑暗中的春天 阿姐甲莎文成公主 佛国人间八廓街 别让灵魂跟不上脚步 雅鲁藏布江畔的等候 心灵捕手 啊!我的生日是佛陀天降日 拉萨河畔的牛郎织女 千万盏酥油灯送平安 艳阳排队九小时,橛子摩顶一秒钟 我的第一个藏历新年 慈眼视众生 是谁偷了我的布施钱 海拔4300米的生死书 [终曲]走过拉萨的秋冬春夏 [后记]一个人,在路上,云淡风轻 试读章节 白天是活佛,夜晚是诗人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六世达赖喇嘛诗作 担任“藏语语法基础格式”课程的仆冲老师,曾留学挪威三年,英文流利,博学多闻,时常穿一袭改良的短藏袍,讲起课来唱作俱佳。有回他在课堂上举例说明一个生字时,随口哼唱了几句,歌声嘹亮,中气十足,全班为之惊艳,缠着他教唱藏歌,他想了想,在黑板写下一段藏文歌词,意思是: 洁白的野鹤啊,请你借我双翼,不到远处高飞,理塘转转便回。 啦啦啦啦啦啦啦……不到远处高飞,理塘转转便回。 他解释这是一首藏地家喻户晓的民谣,作词者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当时人们说这首诗预言了他的转世将在理塘(位于藏东地区)诞生,后来果真应验。 五年前我首度入藏,参观布达拉宫时,导游介绍布达拉宫分“白宫”与“红宫”两大部分,白宫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之处;红宫主要举办宗教活动,主体包括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和佛殿,共有8座灵塔,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到十三世达赖喇嘛,每世圆寂后都修建了一座灵塔。我算了一下,咦,怎么少了一座?仔细参观后,发现独漏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询问导游,她解释:因为六世达赖喇嘛争议很多,褒贬不一,所以未修建灵塔。 我对六世达赖喇嘛的好奇心始于此,后来陆续看了一些有关他的报道。他是西藏最杰出的诗人,西藏人民至今仍在传唱他留下的美丽诗篇。他的一生曲折传奇,让我慨叹造化弄人。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老家,位于西藏南部的一个偏远山村。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于牵涉权势利益,当时执掌大权的摄政王桑结嘉措,伪言达赖喇嘛入定,密不发丧十五年。所以,仓央嘉措未如其他转世灵童在短期内被寻获,进宫接受佛法教育和严格的戒律约束,而是一直在民间过着自由的世俗生活,直到十五岁才被迎入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 十五年是段不短的岁月,仓央嘉措深受世俗生活影响,他恰如一般青春期的少年,热情奔放,向往爱情,喜爱诗歌、美酒。当他入驻布达拉宫后,割舍不下家乡及青梅竹马的情侣,化思念为诗歌:“风啊,从哪里吹来?风啊,从家乡吹来。我幼年相爱的情侣呵,风儿把她带来。”②他像个双面人,白天是活佛,夜晚是感性的少年诗人,微服流连于拉萨小巷的酒馆,写情诗,寻芳猎艳,沉醉于美酒和爱情之中。 但是纸包不住火,他的行为传进西藏政府官员耳中,受到大力挞伐,而他的上师五世班禅喇嘛获悉后,也规劝他以修行为重。仓央嘉措的挣扎既深且痛,他写了许多诗描绘: 在法力无边的上师面前,求他收起我的凡心; 可是凡心是收不住的呀,它又使我失魂落下凡尘。 若随顺美女的心愿,今生就和佛法绝缘; 若到深山幽谷修行,又违背姑娘的心愿。 出家与俗世的煎熬,迫使他也曾跪在扎什伦布寺(班禅喇嘛驻锡地)前,对五世班禅喇嘛请求:“你给我的袈裟我还给你,你在我身上的教戒也还给你,六世达赖喇嘛我不当了,让我回去过普通人的生活吧!” 无疑地,六世达赖喇嘛是布达拉宫的叛逆,他毫不隐瞒地写道: 入夜去会情人,破晓时大雪纷飞,足迹已印到雪上,保密还有何用? 也曾嘲讽享有特权的僧侣: 仅仅穿上红黄色袈裟,假若就成喇嘛,那湖上的金黄野鸭,岂不也能超度众生? 向别人讲几句经文,就算三学佛子,那能言会道的鹦鹉,也该能去讲经布道。 身处政治漩涡,他最后还是难逃政治牺牲品的命运。③坐床第九年,年仅二十四岁的他,被冠上“耽于酒色,不守法规”的罪名,遭到废立,解送北京。但无论他有多少风流韵事及违反戒律的行径,都不减损他在藏民心目中的地位。当他被押解离开西藏时,藏民沿途相送,泪流满面。至今西藏民歌还传唱着:“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他所寻求的,和凡人没有什么两样。” 他最后的命运呢?众说纷纭。有说押解途中风雪倏至,他隐入风雪消失;有说押解至青海湖时跃入湖中失踪;有说抵内地后被清廷软禁于五台山圆寂;有说被押解的官兵放走,游历四方,最后于内蒙古落脚,担任寺庙住持,六十四岁圆寂。 无论真相是什么,不难看出藏民对六世达赖喇嘛的喜爱,一般都认为因为他使用民间语言和民谣风韵,将人民的乐与苦、爱与憎、统治阶级政治角逐,以及宗教戒律束缚所带来的苦闷等,全表现在诗歌中,洋溢真挚情感,所以为藏民普遍传唱。更或许因为他不是布达拉宫里高高在上的活佛,而是一个有着和小老百姓相同的七情六欲的人。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格萨尔王的故事多,百姓嘴里念的佛语多,仓央嘉措跨过的门槛多。”意思是他走入民间,为众多百姓说法讲经、祈福、除灾等,藏、蒙、满各族人民对他都非常崇敬。 今日在拉萨的书店,可以看到不同版本谈六世达赖喇嘛的书,内容大都以他的“情歌及秘史”为主,一首首诗歌,展现了诗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花时过了,蜂儿并不悲伤; 缘分尽了,我也无由怅惘…… 我的意中人儿,如果去学佛法, 我也马上离开这儿,到山洞里去陪伴她。 凝思默想喇嘛的容颜,连个影儿也不从心头显现; 无心去想情人的丰采,却清清楚楚,如在眼前。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致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致相思。 P28-33 序言 走进心中的梦土/杨蓓 十多年前,有一梦境常常萦绕:一座高耸无比的雪山,上接湛蓝的天空,下触翠绿的草地,我置身半山腰,或坐或卧,眺望远处,悠游自在。每每由梦中醒,来,神清气爽,呼吸间透着莫名的喜悦与感动。读《在西藏读书的日子》,让我想起了这个多年不曾想起的梦。 那时候,正是我兼任行政职务接近尾声的时候,身心俱疲。梦,是我现实生活中的平衡,只要想起梦境,仿佛进入净土,浑身清凉。那时候,尚未学佛,只识得其中的觉受。孰知,十多年后,作者的笔触又将我带回当时的清凉时,却也是我又将置身行政杂务之始。 自从读过《遇见西藏》之后,就对这位勇于追寻心中梦土的中年女子充满羡慕与感佩。以五十岁的年纪在三四千米的雪域中学习藏文,徜徉在大山大水间,领略生命的深刻与广阔,这是何等的快意! 同样身为中年女性,看看自己俗务缠身,虽然深知其中大部分是自己的惰性使然,却是毫无挣脱的行动力。面对这样的对照,感佩之余,也感激作者用文字描绘了许多中年女性心中的梦土,那代表的是一种对精神乌托邦的追寻,循着书中的描述,读者可以一步一步走进自己心中的梦土。西藏,变成了一个代名词。 写人、写景、写心境,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然而,却处处难掩作者的深情。 人,总是故事的主角。西藏的人,简单热情,故事总在平凡中见深刻,若非深情,读不到其中的细致转折。 景,矗立在天地间,它的存在就是一个故事。西藏的大山大水,雄伟壮阔,若非深情,这山水如何能幻化成动人心弦的故事。 心境,如同剧场的后台,有时纷乱,有时空旷,随着一幕一幕不同的戏码,后台变幻无穷,若非深情,如何识得这后台的千回百转。 作者对人间的深情,是否与她牧牛(修心)的心愿相违呢?这也是许多佛子在修行历程中的疑问,好像修得好的人,就该对人间淡然处之。然而,在字里行间,作者提供了西藏游学历程和自心变化之间的互动,清晰地叙述着每一境中如何住心、转心,于是深情在观照、陶冶中逐渐净化为对所有人事物的悲悯,心,自然就宁静而悠远了,笔触也就在深深的浓郁中透着淡淡的芬芳。一个修行人如何能舍弃对人间的悲悯? 从未与作者谋面,读着她的文字时,常想象着一个午后的暖冬,与她共品一壶好茶,听她述说人间的生命故事。 你听,她已经开始说了…… 后记 一个人,在路上,云淡风轻 结束西藏大学一年学习离开后,每年春秋,避开游客人潮,我都会回到拉萨。如预期的,一切都在改变,旧房子拆了,兴建起一栋栋现代商业大楼和观光饭店。曾经光顾的小吃店又换老板了,无论是经营不善还是钱赚够了离开,大多数来拉萨的内地人都只把这里当成一个淘金天堂。 拉萨在走味,若是一个人到拉萨只停留几天,看到的便是迎合观光客口味的面貌,那不是真实的西藏。 我曾经被问过无数次,为什么独钟西藏?对西藏的向往是什么? 当我还在西藏时,我也曾这样问过自己。西藏的精神在宗教信仰及文化;西藏的真实生命在神山、圣湖、河流、云彩、蓝天、寺庙及藏民混合的整体呈现,单纯、丰富与宁静。那是一块能呼吸的土地,拥有辽阔苍茫的大自然;那是一个能够让人看到生命全貌、看到心纯粹如虚空本质的佛国。 西藏于我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现在对西藏的感觉,不再像初次接触时那样激昂与充满梦幻,已慢慢沉淀,心境风平浪静,恰似“千江有水千江月”。 在西藏生活久了,就能懂得沉默;在西藏生活久了,面对大山大水,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广阔和自由,就会心静如山如水。之后纵使身处繁华都会或嗜杂群众之中,内心依然能保持定静,不受外境干扰,这也算是一种出离吧! 当我回到繁华都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活在自以为是的肥皂剧中,心永远忙碌,看不见事情的真相,执著、沾沾自喜于自己创造出来的浮华世界。 当我回到繁华都会,发现自己对于身旁所有的人事物,内心都能保持一些空间,一些看事情的距离,好像心开了许多门窗,变得更轻、更空。这不是冷漠无情,只是感觉像站在空旷的雪域高原上,心随着高原的风自由来去,不受羁绊。 于是,无论是行走在繁华闹区,还是面对日常生活,也就都能带着一种不离不住的豁然心态。不住,就不会执著地喜爱或讨厌什么;不离,就无论是在做什么,都能认真、专注地做。无为与无所不为的奥妙隐藏其中。 在西藏的日子,许多时候都是形单影只,一个人,在路上,云淡风轻……尼采说:“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就必须领受孤独与寂寞。”因为孤独,能够清醒,能够放下一些之前自以为是的坚持,能够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真正感到珍惜;因为孤独,于是才有机会认识心,学会与心相处。 我们有一双能看见事物的眼睛,但却看不见自己的脸。心也是一样,经常无法自己看清自己。要照见心,只有从佛法中去寻觅! 寂天菩萨说,当地面上布满尖锐的石头和刺,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脚受伤呢?我们不用将地面全铺上皮革或地毯,只要将一块皮革做成一双鞋,就可以穿着它走遍世界。 因此,当自己和世界或别人有所冲突时,不必妄想去改变全世界所有人,只要自己心念一转,就海阔天空了。 同样的道理,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和拥有多少,让我们觉得富有或贫穷的也都是自己这颗心。如果内心觉得满足,即使只拥有一点点,也会感到幸福快乐。 心就像一亩田,撒下什么种子就结出什么果。 心也像一杯水,杯子的造型和材质就像人的外表,随着一个人的经济能力与审美观而不同,但杯里的水,无论是在西藏还是在哪个都会城市都一样,无色无味。不同的是,都会城市人的欲望很多,会不停往杯中加入各种调味品,于是变成一杯五味杂陈、混浊的水。心变得复杂,烦恼也随之而来。 西藏吸引我的因素之一,便是大多数的藏民都有一颗纯净的心。 年过五十学语言其实颇辛苦,但在学习藏文的过程中,满心喜悦。或许正如藏族朋友说的,我的前世是藏人,经由学习藏文,我找到了回家的路。 我更相信,世间没有所谓的“偶然”,人一生中所有遇到的人事物都是必然。我五十岁,我到西藏学藏文,都是由于因缘具足,时候到了,它就发生了。 全球畅销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老人对牧羊少年说:“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完成。” 我就是曾经那样真心地渴望西藏啊! 从西藏回来后,许多人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慨叹:“西藏,好遥远的地方!” 西藏遥远吗?再遥远的远方也就是一个方向,只要你坚持着向那个方向走去,远方其实并不遥远,远方不过就是你前方的路。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已经到达了昨天梦想的远方。 关键在于你必须出发,只要启程,远方就会来到你的眼前和脚下。 你向往西藏吗?渴望和生命的大境界相遇吗?那就背起行囊出发吧! 藏历火猪年十月二十五日燃灯节 2007年12月4日写于拉萨 书评(媒体评论) 她以生命韧度、生活硬度和一颗柔软的心,坚苦卓绝地身入藏境、阅读藏境。在生命征途最成熟的“黄金岁月”,借流利生动的文笔,撷取一路行来交叉碰撞的火花,大方分享亲身体悟的感动,点燃自己、激励他人,这一切,都是瞑蒙的今天,能让许多人期许自己也能山高水长、海阔天空所当收获的。 梁丹丰(铭传大学副教授、知名画家) 自从读过《遇见西藏》之后,就对这位勇于追寻心中梦土的中年女子充满羡慕与感佩。以五十岁的年纪在三四千米的雪域中学习藏文,徜徉在大山大水间,领略生命的深刻与广阔,这是何等的快意! 杨蓓(台北大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