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历史的真实解读,剖析政治的诡谲多变。
朱元璋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但就是这样一位 “草根皇帝”,不仅是一位极端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位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直梦想着为自己、也为后代子孙建立一个“理想国”。显然,在其长达31年的帝王生涯中,他近乎疯狂地朝着这个目标奋进,由此上演了一出大明王朝的政治悲剧……《明朝有泪不轻弹》(作者丁守卫)讲述了明朝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朝有泪不轻弹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丁守卫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明朝历史的真实解读,剖析政治的诡谲多变。 朱元璋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但就是这样一位 “草根皇帝”,不仅是一位极端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位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直梦想着为自己、也为后代子孙建立一个“理想国”。显然,在其长达31年的帝王生涯中,他近乎疯狂地朝着这个目标奋进,由此上演了一出大明王朝的政治悲剧……《明朝有泪不轻弹》(作者丁守卫)讲述了明朝的故事。 内容推荐 《明朝有泪不轻弹》内容介绍: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大明这个朝代充满了太多的戾气。无论是开国初期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还是大明晚期的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他们的手上无不沾满了太多的血腥。而其他的一些皇帝,像正德皇帝朱厚照、嘉靖皇帝朱厚熜、万历皇帝朱翊钧等,又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一些昏君或庸君。 也正因此,明朝在后人的印象里一直都不是太好,至于明朝的皇帝给人的印象就更是糟糕。但细读明史,总感觉明朝就像是一个真正的男子,一个武侠小说中虽然充满杀戮但却很少阴谋鲜有奸诈和罪恶的侠客,只可惜,这样的男子、这样的侠客却偏偏“英雄气短”,穷途末路,让人禁不住为之百感交集,长吁短叹。 《明朝有泪不轻弹》的作者是丁守卫。 目录 序 第一章 朱元璋与他的“理想国” 绝非偶然的胜出 “屁股指挥脑袋” 把丞相全杀光 坐在龙椅上的“农民” “农民皇帝”的“农民情结” 没有贪污的“理想国” 疯狂杀人为哪般 皇帝是个迫害狂 盖棺如何论定 第二章 “书生皇帝”与他的“书生内阁” 朱元璋的选择 朱允炆新政 对“藩祸”的误判 书生组成的“内阁” 建文帝“削藩” “一只来自北方的狼” 致命的迂腐 士为建文帝死 “书生皇帝”的悲剧 第三章 明成祖的烦恼 “太极高手”朱高炽 英武“类己”的朱高煦 立储的天平 你死我活的夺嫡斗争 以柔弱克刚强 吉人自有天相 第四章 “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 “冲主”即位 权宦是怎样炼成的 御驾亲征的闹剧 新帝的“尾巴” 致命的短板 “咸鱼翻身”的玄机 于谦的悲剧 第五章 明朝有个张居正 “学而优则仕” 权力的擂台 “元辅张先生” 张居正改革 捅了官场“马蜂窝” “高位不可以久窃” 死后被清算 “抹黑”张居正 第六章 万历“罢工”为立储 “一夜情”留下的后患 人生难得一知音 臣工们的叫板 皇帝高挂“免战牌” 拖到最后还是输 立储让朕伤透了心 第七章 东林党的是与非 晚明诸臣爱“吵架” 打不死的邹元标 东林起于顾宪成 东林党的“俱乐部” “党争”的背后 东林不识“魏忠贤” 得罪小人的代价 “明朝亡于东林党” 第八章 崇祯: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剧人生 皇帝端的是“劳模” 得饶人处不饶人 不善用人是“顽症” 崇祯是个急脾气 一“失策”成千古恨 “亡国之君哀以思” 后记 附录明朝历代皇帝纪年一览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公元1368年,按照我国传统干支纪年法,这一年应该为戊申年,而按照生肖纪年,则为猴年。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这一年内,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值得记住的重大政治事件:其一就是这年的正月初四(公历元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其二则是几个月后,也就是在这年的8月,他的军队攻陷了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皇“北巡”,实际上也就是北逃。自此,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共98年的元朝在中原的残暴统治宣告彻底结束。 按说,一个王朝黯然离去,另一个王朝闪亮登场,所谓江山易主的事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事实上,中国的历史一直就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但是,想不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打下的江山最后竟然被一个当过和尚、做过乞丐的“淮右布衣”猎获,则不能不让人惊叹! 说来,朱元璋也真是一个书写传奇的人。想当年,如果要是有人说出身于濠州(今安徽风阳县)钟离乡,从小放过牛后来出家当过游方僧到处行乞“化缘”的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乃是“真龙天子”,听到的人一定都会笑掉大牙。用时下的网络语说则一定以为“哥只是个传说”,而当时比属丝还屑丝的朱重八本人也一定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儿,并觉得说这话的人明显是在奚落他,羞辱他。 可是,就像时下广告词说的那样:“一切,皆有可能!”几乎出乎当年所有人预料的是,“淮右布衣”朱重八有一天竟然真的服衮冕,坐龙椅,在金銮殿上人五人六地接受百官的朝贺,正经八百地当上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 仔细想想,就像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为“朱元璋”,演绎出一段令人炫目的“政治传奇”,绝对有他的许多过人之处。这正如佛家所认为的那样,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而反过来说,其逆定理也显然成立,那就是:有果必有因。 不妨去探寻那些让朱重八之所以能够成为后来的朱元璋的“因”。 很显然,朱元璋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因于他的特殊而又丰富的经历。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朱元璋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县)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农民的儿子。不独他的父亲是一个农民,而且,倒推上去,他的父亲的父亲,乃至祖宗十八代都是地地道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身为农民的儿子,而且是出生于农民世家,这就意味着朱元璋根本无爹可“拼”,不仅不能“拼爹”,而且其一出生就掉进了穷窝,家里穷得几乎连老鼠都不愿光顾。如果仅仅只是穷也就罢了,可偏偏并不只是一个“穷”字了得,在他16岁的时候,天灾人祸仿佛冰雹一般突然接二连三地砸到他的头上,直至把他砸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孤儿。 那是公元1344年,也即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很快,由旱灾引发了可怕的蝗灾与瘟疫。朱元璋家本就穷得叮当响,即使是寻常年间,每到春季,他家也经常上顿不接下顿,所以,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更是许多天揭不开锅。于是乎,不到半个月时光,由于饥饿和瘟疫,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大哥及其大哥的儿子都相继死去,好端端的一家人从此只剩下他和二哥。 由于身无蔽体之衣,足无立锥之地,为了混口饭吃,第二年,也即在他17岁那年,孤苦无依的朱元璋万般无奈,不得不走上了一条出家的道路,到离村不远的皇觉寺落发为僧,借此在庙里混口饭吃。 可是,灾荒年月,当和尚也不是“铁饭碗”,皇觉寺粮食很快也发生了危机,故而,人寺还只有50多天,当时还是“小行童”一个的朱元璋就和一帮师叔师伯们被迫外出化缘。所谓“云游”、“化缘”不过是佛家用语,实际上,用我们老百姓的大实话说就是做叫花子外出讨饭。 所以,如果说朱元璋的第一个职业是放牛,第二个职业是当和尚,那么,他的第三个职业则是做乞丐,从17岁到20岁,他的正式职业一直是一个四处要饭的和尚。 毫无疑问,古往今来,乞丐显然是这世上最低贱的“职业”,即所谓的“下三烂”行当,无论是谁,除非在生理与心理上不是正常人,否则,做这样的事情,一定是迫不得已,万般无奈,且在心理上一定会感到莫大的痛苦与耻辱。 朱元璋当然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正常人。所以,对这一段痛苦之至无疑也充满莫大耻辱的经历,一直都铭心刻骨,终生难忘。以致三十多年后,在他成为皇帝后,“痛定思痛,痛苦何如哉”,在想到这些伤心的往事时,还依然情不自已,痛苦万状,用他亲自创作近乎回忆录的《御制皇陵碑》中的话来形容就是:“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见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这应该说是他当年做游方僧时最痛苦、最屈辱的经历与情感的真实写照。 但天下事往往有一利必有一弊,反之亦然。虽说在做游方僧、当乞丐讨饭的岁月里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屈辱,然而,用吴晗《朱元璋传.游方僧》中的话说就是:在那期间,朱元璋“穿城越村,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软化硬讨,山栖野宿,受尽了风霜之苦,走遍了淮西一带的名都大邑,熟识了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脉的地理,尤其是人情、物产、风俗,充实了丰富的经验,锻炼了坚强的体力。” 由于饱经沧桑,经受了这段艰难而又痛苦的乞讨流浪生活的磨砺,使朱元璋无论在见识还是意志上,都远远比一般人要开阔、深刻、坚强、有力得多,至于智谋与胆略更是超常出众,无与伦比。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后来的成功,与他年少时这一段吃苦受辱的独特生活与情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的确,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往今来,艰苦与磨难从来都是许多成大器者在人生路上走向成功步入辉煌的酵母。 汉武帝刘彻曾在一篇《求贤诏》中说过:“盖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由于经受了当和尚做乞丐这样一种奇特生活的磨砺,应该说还在参加“红巾军”前,年轻的朱元璋就已经百炼成钢,在事实上就已经成了这样一个“非常之人”,或者说,已经基本具备了成为一个“非常之人,,的潜质。 也正因此,在他25岁那年终于脱下袈裟,走出庙门,结束了游方和尚的生涯。他加人家乡一个头领名为郭子兴的起义军队伍中后,因为少年老成,见多识广,他很快便脱颖而出。参军两个月便从一名普通士兵被提升为九夫长,被“一把手”郭子兴钦点到元帅府当差,相当于现在的部队首长身边的警卫员加秘书这样一类角色,并很快成了郭子兴身边的红人。P3-5 序言 开宗明义,我之所以要写这本《明朝有泪不轻弹》,乃是因为,我一直固执己见地以为,由于“历史的误读”,在今天,一般人甚至包括许多历史学者对明朝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历史的错觉”。的确,在一些不明历史真相的人看来:大明这个朝代确乎充满太多的戾气。无论是开国初期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还是大明晚期的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他们的手上无不沾满了太多的血腥。而其他一些皇帝,譬如正德皇帝朱厚照、嘉靖皇帝朱厚熄、万历皇帝朱翊钧等,又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昏君或庸君。 也正因如此,每当说到明朝,许多人总是禁不住大摇其头,而鲜少有人能够平心静气,对这个朝代不持批判态度。 的确,不说别的,就说现在的一些历史类的小说与电影、电视剧吧,几乎大多数所描写和反映的都是唐和清这两个朝代。特别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几乎成了历史类的小说与电影电视剧中的“主角”,古代“皇帝明星”,被时下的一些文化人涂抹上了一层又一层虚假的“脂粉”。可是,反观明朝,特别是明朝的皇帝,却几乎很少这样幸运,能够享受到这样一种“文学待遇与殊荣”,即便是像朱元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皇帝偶尔能够步人文学的苑囿,进入读者的视野,其所扮演的也多半是被控诉、被批判的角色,而很少能博得后人哪怕是一丝半缕的同情,更遑论称赞与尊敬。……仔细想想,这实在是一种历史的误读,是一件很不公平或很不实事求是的事情。 有道是:人不可貌相。其实,历史也不可“貌相”,不能只看其表面,而不细究其本质。事实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被史家称之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明朝其实真的不像它的表面那样,而明朝的皇帝也并不完全都很糟糕。像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坟,甚至像亡国之君朱由检,其实他们都是一些很有理想、很有抱负、很有追求而且非常勤勉而非荒淫无道的皇帝。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以及能力乃至运气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他们总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打一个也许并不恰当的比喻,这正像一个非常勤劳、非常节俭的寒门学子,一心想金榜题名,鱼跃龙门,但就因为学习的方式不当,天分不高,再加上运气不佳,勤奋的结果使他非但一次次名落孙山,而且到最后还弄得穷困潦倒,乃至饮恨而亡。 “男儿有泪不轻弹”——读明朝的历史,总感觉到明朝就像是一个真正的男子,一个武侠小说中虽然充满杀戮但却鲜有奸诈和罪恶的侠客,只可惜,这样的男子、这样的侠客却偏偏英雄气短,穷途末路,让人禁不住为之百感交集。 许多人认为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进步,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在艰难跋涉了276年之后,这个封建王朝虽然无可挽回地失败了,灭亡了。但是,睽诸历史,应该说,曾经的大明王朝却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伟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充满血性的国家。而后来的所谓的大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中国不仅远远落后于世界,而且,大清的专制与奴性也一度达于极盛,至于后来,这个中国最后的王朝就更是一个充满屈辱的封建王朝。 所以,与清朝当然也包括宋朝相比,明朝绝对是一个勇敢的王朝,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勇敢的王朝,到最后却被他的敌人一剑封喉,猝然毙命。这,究竟是为什么?仔细想想,这其中必有许多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原因和宝贵的教训,值得今天的人们重新审视与反思。 后记 2006年,我去加拿大参加一个关于政府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那天,在去位于多伦多北部格雷文赫思特小镇的白求恩故居以及尼亚加拉瀑布参观的途中,我向同行的学友夸口说,我将开始写一部名为“改造中国”的丛书。我当时之所以要这样说,乃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言出必行,不让自己有一丝一毫的退路。可是,回国后,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却一直未能实施“改造中国”的写作计划,反而阴错阳差,歪打正着,逐步走上了“历史中国”写作的漫漫征途。从2007年开始,迄今已先后完成了《千古兴亡话用人》、《悲情唐朝》、《读不懂的两宋》等7部历史类作品的写作与出版。 我在大学所学中文,读研究生时学的是法律,虽然说文史哲不分家,但和历史总还是有些隔膜,有些间离。可是这些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着了魔似的,越来越痴情地爱上了这位“历史老人”,经常去他那儿做客,并与他促膝谈心,且总是禁不住为他所曾经的沧桑以及蕴含其中的哲理与情思深深地痴迷与陶醉,咀嚼与回味。显而,这本《明朝有泪不轻弹》便是这样一种“咀嚼与回味”的结果。 记得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哲学家柯林伍德在其代表作《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确,一切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以当下体验和语境基础推衍出新的意义,很显然,明朝这段历史也概莫能外。 曾几何时,历史在中国的主流观念中一直居于崇高甚至近于神圣的地位,在像章学诚这样大史学家眼里“六经皆史”,龚自珍甚至说:“周之世,官大者史也。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有人伦品目焉。史存则周存,史亡而周亡。”可是,历史发展到现在,在今天,当许多人已越来越看重并追逐权力与金钱,以致有一些中外学者忍不住惊叹“中国人的两只眼睛只认识和膜拜权力和金钱”的时候,历史早已经没那么重要了,甚至在许多高校都已经成为鲜少有人问津的冷门。想想,这真的是颇令人沮丧也很令人悲哀令人无奈的一件事情。 记得塞林格在其《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这话虽然只说对了后面的半句,但仔细想想,却很是耐人寻味。人生老大,然天生愚钝,我虽然还不能自诩为是“一个成熟的男人”,而“历史写作”或许也不能称之为是一桩“高尚的事业”,但在经历了人世间的许多风雨沧桑之后,我已犹如宗教徒般的,决意要为这项寂寞深深而又辛苦异常的事业“卑贱地活着”。 是的,岁月匆匆,人生短暂,要想不虚度此生,在这一生中多少还能做一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有时真的需要“洗尽铅华”,“拒绝繁华”,自甘淡泊,学会放弃,而这,有时又实在需要有相当大的智慧和勇气,一如《周易》所说的那样:“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以《明史》、《剑桥中国明代史》以及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吴晗的《明朝大历史》为史料,同时也参考了我所尊敬的毛佩琦先生、李亚平先生等中外许多史家与学者的书籍和文章,囿于书目及作者较多,恕不一一列举,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想把此书献给我一生中最亲爱也最尊敬的母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就让我用我的辛勤耕耘以及这些并不丰硕的收获聊以慰藉她的在天之灵吧。 丁守卫2013年9月27日子夜 邮箱:dsw930219@sina.cn QQ:69560110@qq.com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