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爱民国(民国文人的婚恋微纪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陆阳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民国的上一站,是晚清。

从晚清走过来的文人,不得不面临“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无论守旧,还是革新,无论伟大,还是尴尬,他们的婚姻无一不流淌着千年的制度之血,没有自由,缺少浪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之基;妻妾成群、儿女双全,是婚姻之相;人伦纲常、大义存焉,是婚姻之本。

如今,婚姻选择的空气自由、民主,但婚姻竞又变得如此脆弱,难经一场风雨。

似乎。婚姻的幸福,无关乎制度。

●在晚清,在民国,梁启超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发起“公车上书”,参与“戊戌变法”,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辗转各地讲学、著书。1889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考中举人。主考官李端棻、副主考官王仁堪各自都有结亲的打算。王仁堪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儿,想招梁启超做女婿,打算拜托李端棻作媒。谁知李端棻也想把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正欲请王仁堪代为说媒。当王仁堪来到李端棻处正欲启齿,李端棻却先下手为强,拜托在先。这一来王仁堪只得忍痛成人之美。但这桩婚事倒有点像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久居乡间的梁父表示不敢高攀。李端棻便让人转告梁父:“我固知启超寒士,但此子终非池中物,飞黄腾达,直指顾问。我只管物色人才,勿以贫富介介。且我知我女弟固深明大义者,故敢为之主婚。毋却也!”两年后,梁启超与李蕙仙在北平成亲。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东京,李端菜赠予梁启超赤金二百两,助这位内弟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因此受累,丢掉乌纱帽,流放新疆。

●1899年11月,梁启超从东京到美国的夏威夷檀香山奔走演说,积极鼓吹变法维新。清廷驻檀香山领事对他大为忌恨,买通当地的一家英文报纸,发表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不能回击,只好置之不理。不料此后不久,竟出现一桩怪事,另一家英文报纸上连载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文字清丽,论说精辟。显然,作者对梁启超的经历和著述了如指掌,但文章未署名。其实,这些文章的作者,是一位檀香山小学的教员,名叫何蕙珍,20岁。很快,梁启超就与这位何蕙珍见了面。有一天,檀香山一位姓何的华侨巨商在家里举行宴会,邀请梁启超作即席讲演。梁启超应邀赴宴。这位华商的长女正是何蕙珍,席间担任梁启超演讲的翻译。演说完毕,何蕙珍向梁启超讲明了代为“笔战”的过程。梁启超为之倾倒,在随后的交往中,梁郎赠小像,何女馈小扇,两情暗洽。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有一节专门写到“梁任公之情史”,说梁启超在与何蕙珍二度会面之后,确曾向何蕙珍求婚,但何蕙珍考虑到梁启超是有妇之夫,便托人答复他八个字:“文明国律,不许重婚。”梁启超在檀香山小住了一年半,将奇情艳遇写成24首情诗,陆续发表在《清议报》上,他的老师康有为看后斥之为“荒淫无道”。

●原配夫人李蕙仙比梁启超大几岁,出身富贵人家,个性豪爽泼辣。婚后,梁启超处处容忍、谦让,因此落得个“惧内”的名声。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认定梁启超的婚姻并不美满:“李女貌陋而嗜嚼槟榔。启超翩翩少年,风流自赏,对之颇怀缺憾,然恃妇兄为仕途津梁,遂亦安之。”与何蕙珍相识之后,梁启超曾经给远在上海的李蕙仙去信,用极其细腻的文字描述了自己与何蕙珍相识的情景,并且把自己复杂的心情诉诸笔端。李蕙仙读了梁启超的信,自然气恼,她给梁启超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如果你喜欢何蕙珍,就娶她为妻,我会禀明父母大人为你做主;如果你能像自己所说的那样以大义为重,就不要再牵挂此事,保重身体要紧。梁启超收到这封信后大惊失色,因为他知道父母绝对不会同意他私自娶亲,于是赶紧复信赔罪,表明态度:“得六月十二日复书,为之大惊,此事安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再勿提及可也……任公血性男子,岂真太上忘情者哉?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仪而已。”这封信发出不到一个月,梁启超便“急抵沪”,当面向夫人请罪。

●梁启超返回日本后,心思一转,决意做一回“月老”,将何蕙珍介绍给中年丧偶的同门师弟麦孟华。但何蕙珍以恪守独身主义终身不嫁为由,婉言谢绝。不过,后来梁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蕙珍从檀香山来北京,欲与之结秦晋之好。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里接待了何蕙珍,她只好怏快而返。李蕙仙病逝后,何蕙珍又从檀香山赶来,但梁启超仍然婉辞。何蕙珍的表姐夫、《京报》编辑梁秋水责备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P001-003

目录

第一章:从“上一站”走来的人

第二章:“双轨”的爱情

第三章:那些“鸳鸯”那些“蝶”

第四章:婚姻的大学

第五章:革命的爱情

第六章:才女的花样人生

第七章:诗人之爱

第八章:当爱情遇上婚姻

第九章:爱上最好年龄的人

序言

民国就是这般风流

——代序

民国,是一个风流的时代。

新旧交替,东西碰撞,民国那一代人注定要生活在激荡之中,大到政体建设、意识形态,小到生活方式、婚恋理念,都呈现出多元、开放之态。政权动荡,外族入侵,那一代人又不得不忍受着乱世生存之痛,跌撞前行,却又甘守一窗的寂静和书香,在学问事业中寻求着安身立命之所,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名哲、名士、名作家。

远有魏晋风度,近有民国风流,一样的名士如云,一样的狂傲不羁。民国和魏晋在相隔千年的时空中遥相呼应,气脉相通。

那一代人。才情四溢,有才便不免多情。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

这是多情诗人徐志摩的“爱情宣言”,嘹亮、赤诚,是对爱、对美、对自由的倾尽全部生命的呼喊。

正是视爱情为生命,才子佳人们仿佛青衣挥着红袖,倏忽上台,又倏忽退场,演绎着一幕幕动人或悲壮的爱情故事。

一手缔造了民国气质的温儒胡适,在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里,感情偶有横溢,但经历了绚烂夏花、静美秋叶之后,最终与小脚夫人厮守一生。他终究是母亲膝下的孝子,是江冬秀一生的乖丈夫,“今世幸有胡适之,教人白话做文章”,不讲爱情与风月。

鲁迅倔强而桀骜,满身长刺,把原配朱安一辈子打入“冷宫”,但当许广平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女孩走近时,他立即显示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温柔。

经天纬地、风流无数的陈独秀,对原配妻子的否定,却是从妻妹开始的,这场不伦之恋,让他不得不离家出走。在暮年之时,在一个年轻的乡下女子的感召下,他终于浪子回头,回归书生本色,懂得了家庭和婚姻的重要。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愿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她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女神张兆和素为读书人所倾慕,当她与外表柔顺的沈从文风轻云淡地携手度过一生时,有人问一句:婚姻,对她,抑或对他,是“甜酒”还是“苦酒”?外人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郁达夫,由父母包办的女子,竟是个古典才女,但七年之期到来,郁达夫终抵不过对杭州美女王映霞的移情别恋,当他与她依偎于杭州的风雨茅庐,窗外栏杆处,却又爬满了一丛丛暧昧的蔷薇花,美丽而又凄怆。

景色秀丽的武汉珞珈山下,凌叔华的爱情终于喷薄而出,但给她的不是曾经的恋人徐志摩,也不是挚爱的丈夫陈西滢,而是来自异国的浪子。

一生诗意的戴望舒,离开了“丁香姑娘”施绛年以后,就一辈子也走不出他生命中的“雨巷”,演绎出一段段抛弃和被抛弃的故事。

风流不过田汉,他纠缠于两个女人之间长达20年,从青年到暮年……得意乎?失意乎?幸乎?不幸乎?

本性的丁玲,在政治面前,那一段段爱情和婚姻,竟也被染变了色。

他们的故事,印证了这样的话:爱情之选,没有对错;婚姻如水,冷暖自知。

其实,都是寻常人家,当强光褪去,那些才子佳人也有如常人般的缱缱情意,信誓旦旦,喜新厌旧,七年之痒,得陇望蜀,猜忌嫉妒,还有性冲动、冷暴力,还有那珍而稀之的长相守。

他们的故事,也印证了这样的话:婚姻是每个人的私事,不应与人的人格有太大的关联,每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民国,一切的新,与一切的旧,无时无刻不在交替、糅合,旧的体制已在解体,新的制度正在建立,一切都是那么多元多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遗风尚在,但“自由恋爱”的琼浆玉液,已经充满蛊惑地摆在眼前。旧婚姻与新情感中的“夹缝人”,面临着多么尴尬的人生抉择,或是接受自小的定亲,平静而又平淡地度过一生,或是选择为爱而不婚不娶,孑然一身,或是如同飞蛾,积蓄一生的力量扑向爱情的火焰,最后落个身心俱疲、苦乐参半……

或许,正因为有了如此的矛盾,又有了那些才子佳人们的动情演绎,民国的爱情才会显得这般典雅从容,或者这般惊世骇俗,始终充满坦然率真之气。

本书辑录了近150位民国文人的爱情、婚姻轶事,用当下流行的“微博体”写就。既有全景式的记述,又有细节性的描绘,既注重资料真实、信息密度,又注重情感、人性的发掘,尽最大可能复原那个时代的爱情,以期从中绘就一幅民国文人的“婚姻谱系”,从中总结出民国时代的“爱情基因”。事实上,把那一代人的婚恋和家庭生活,放在历史风云之中去考察,那么,情感的宿命、人生的无奈、精神的求索,以及民族的大义、历史的荒谬、时代的诧异,都一一呈现。当这些原本属于私人的隐秘进入公共视野时,文人的形象才会避免符号化,鲜活得似乎要从纸上飘然而出。

这部书完稿之际,我到安徽绩溪拜谒胡适故居,还到曹诚英墓上敬献了花束,胡适和曹诚英是表兄妹,情投意合,但胡适是个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最终与发妻江冬秀白首相依。唯有曹诚英,“斯人独憔悴”,死后被葬在通往胡适故居的小路旁,苦候心爱之人归来。

“最美的爱情,死在了民国。”反观今日,“自由恋爱”已成常态,爱情的得失之间,似乎家常便饭,再也没有徐志摩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焦灼之感了,也没有如曹诚英那样为了爱而积蓄一生力量扑向爱情火焰的勇气了。

内容推荐

《情爱民国(民国文人的婚恋微纪录)》由陆阳著,主要内容: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愿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

一手缔造了民国气质的温儒胡适经历了绚烂夏花、静美秋叶之后,最终与小脚夫人厮守一生,不讲爱情与风月。

经天纬地、风流成性的陈独秀,暮年之时,在一个年轻的乡下女子的感召下,浪子回头,回归书生本色,懂得了家庭和婚姻的重要。

女神张兆和与外表柔顺的沈从文风轻云淡地携手度过一生时,有人问一句:婚姻,对她,抑或对他,是“甜酒”还是“苦酒”?外人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郁达夫,由父母包办的女子,竟是个古典才女,但七年之期到来,郁达夫终抵不过对杭州美女王映霞的移情别恋。

景色秀丽的武汉珞珈山下,凌叔华的爱情终于喷薄而出,但给的不是挚爱的丈夫陈西滢,而是来自异国的浪子……

《情爱民国(民国文人的婚恋微纪录)》的故事,印证了这样的话:爱情之选,没有对错;婚姻如水,冷暖自知。

编辑推荐

民国是一个中西交流、风云激荡的时期,更是一个思想开放、自由浪漫的时代,梁启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这些文人在民国舞台上次弟登场,他们不仅用强悍的精神引领时代,还有缱绻的柔情蜜意。

情感的缩命,人生的无奈,精神的求索交织而出的民国婚恋,或典雅从容,或惊世骇俗,或坦然率真。

《情爱民国(民国文人的婚恋微纪录)》由陆阳著,辑录了150位民国文人的爱情、婚姻轶事,既有写意式的记述,又有工笔式的描绘,对历史人物不溢美、不隐恶,以期通过婚恋这一课题展示人物复杂多元的历史面目。它是札记,是文论,是历史的碎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饱览民国悲欢爱,缱绻世间不了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6: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