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滕·哈里斯编著的《无限与视角》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向关心科学和哲学的人揭示了近代早期科学、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告诉人们近代科学与哲学如何发端于同一个更深刻的根源。哈里斯通过详细解读中世纪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贝蒂、哥白尼、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伽利略和现代哲学家布鲁门贝格,研究了这一主题。他的结论是,人性最大的愿望就认识,人的本性一次次地要求他超出由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视角,从而肯定了自由,拒斥了虚无主义。作者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建筑哲学、现象学、现代早期哲学等。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无限与视角》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无限与视角》由卡斯滕·哈里斯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