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实,但它却往往是最容易被改写的东西。
刘博、杨柳合著的《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为58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翻案,走出教课书的误区,重现真实的历史。
教课书上的历史都是真实的吗?历代的史官都是诚实的人吗?最新的权威史料+严谨合理的分析,重现未经打扮的历史真身。阿房宫真是被项羽烧的?兵马俑的主人真是秦始皇?纸真的是蔡伦发明的?唐僧确实是官派出国取经?第一个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包拯真的断案如神?
阅读本书,你会有新的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博//杨柳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实,但它却往往是最容易被改写的东西。 刘博、杨柳合著的《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为58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翻案,走出教课书的误区,重现真实的历史。 教课书上的历史都是真实的吗?历代的史官都是诚实的人吗?最新的权威史料+严谨合理的分析,重现未经打扮的历史真身。阿房宫真是被项羽烧的?兵马俑的主人真是秦始皇?纸真的是蔡伦发明的?唐僧确实是官派出国取经?第一个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包拯真的断案如神? 阅读本书,你会有新的答案! 内容推荐 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话应该有这样几重意思:一是历史在成为历史后,失去了自主性,只能任后来的人随意打扮,改造成符合他们利益和审美的模样;二是历史并不陈旧,而是历久弥新,不管怎么打扮都会焕发出青春。这其中,又以第一重含义最广为人知。 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总有一些言之凿凿的“史实”并不真实。又或者,有些历史真相看起来无可质疑,在它们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层真相。当我们试图从历史中发现前人经验,为未来提供借鉴时,却发现历史并非全部都是真相,而是被加减过的,这将会多么困惑和混乱啊? 刘博、杨柳合著的《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试图将一些已经被证实的历史真相,揭示给喜欢历史的读者,对存在疑点的历史局部,也据理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疑问。通过这种努力,试图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也就是未经打扮的那个小姑娘,原本的相貌和体态。 目录 第一章 这些“真相”不存在 西施原来不存在 秦始皇并未彻底统一天下 徐福没有到过日本 王昭君远嫁匈奴并非悲剧 貂蝉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刘关张并未“桃园三结义” 中国第一个女皇帝不是武则天 达摩并不是少林武术的祖师爷 唐僧西行并不是公派出国学习 真实的杨家将没那么多人 秦少游娶苏小妹,纯属拉郎配 苏州四才子无周文宾此人 别把《水浒传》当真实的历史 顺治帝出家与董小宛无关 第二章 请下神坛 尧舜禅让并非出于慷慨 周公原来已称王 虚名堆出个关二爷 篡改历史从李世民开始 岳飞并非“满江红” 包青天:一半是真实一半是虚构 “康乾盛世”只是个假象 纪晓岚是个纵欲狂 第三章 说句公道话 商纣王并非顶级暴君 秦始皇曾打算禅让,“焚书坑儒”另有隐情 项羽没烧过阿房宫 韩信并没有谋反 “莽汉”张飞原来文武双全 魏延的千古奇冤 “暴君”杨广的雄才伟略 唐高宗不是窝囊废 奸臣胡宗宪曾是“抗倭英雄” “奸臣”严嵩,贤多于奸 奸臣潘仁美其实是忠臣 赵光义没有弑兄 宋朝真不是很差的朝代 《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不是清官 雍正没有篡位,不葬清东陵另有隐情 光绪不是慈禧毒死的 第四章 另有隐情 “炎黄”原本是“黄炎” 一句谎言让秦始皇修起万里长城 秦陵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董仲舒无关 蔡伦造纸的真相 压倒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季风气候吗? 《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重重谜团 蒙古帝国因为大风没有攻上日本岛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纯属谎言 朱棣的生母是个朝鲜人 巨富沈万三,其实很可怜 清朝“剃发”灾难的始作俑者是汉族人 太平天国灭亡的真相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成为清末四案之首的玄机 “盗墓将军”孙殿英盗掘清朝皇陵之谜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这些“真相”不存在 西施原来不存在 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如果说这个人不存在,想必会引起一片哗然。然而,这是事实,翻遍史书,竟然找不到这个人物的确切事迹。难道她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西施的传说 春秋末年,我国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一带有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北边的叫吴,南边的叫越。越国宁萝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她就是西施。西施本姓施,叫夷光,因为住在西村,所以,人们称她为西施。西施美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她到附近的山上去采樵,天上的大雁看到她忘了拍动翅膀,掉了下来;她到溪边去浣纱,水中的游鱼羞得潜入水底。成语“沉鱼落雁”就来自西施。 西施一动一静皆是美,就连那不轻不重的心痛病发作的时候,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的模样也有万种风情。东村的施家女儿想学她的模样,眉毛刚一皱起就吓得街坊们关门闭户。这又造就了中国语汇中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成语:东施效颦。顰,就是皱眉头。 话说吴越两国间不断发生战争。互有输赢。前494年,吴越再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同他的五千残部被困在会稽山上。要么投降,要么战死,越王勾践审时度势,选择了投降。他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穿着奴婢的衣服乖乖地到吴国当了人质。勾践的专职是养马,吴王夫差出行的时候,勾践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尽力扮演着奴婢的角色。有一次,夫差病重,勾践亲自煎药,并且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祈福问安。两年后,他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重新回到祖国。 勾践回国后,发愤图强,整天睡在硌人的木柴上,每次吃饭前都先尝一下苦胆,然后大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在自强的同时,他还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向吴王夫差实施了三十六计中最温馨而又最恶毒的一计:美人计。范蠡在全国范围内遍寻美女,西施被选中。经过三年的教习,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将她送到吴国。 在培训的这段时间内,西施与范蠡产生了感情。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心中十分矛盾,一路上唉声叹气。西施也是病怏怏的。幸好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老者,他谆谆教导两位说:“国家事大,自己事小,复国重任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完还把手中的一篮又大又红的李子送给他俩。二人听了老者的话,顿时精神振奋,向老人行礼说:“老伯的话,千金难买,我们铭记不忘。”后人将这个地方称为携李。 吴王夫差一见西施,果然神魂颠倒、宠爱异常,为求美人一笑不惜大兴土木,把江山扔在了一边。此时,越国却在厉兵秣马,伺机复仇。十年后,勾践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北伐。吴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夫差请和,勾践不肯,夫差只好自杀。 勾践灭吴后令西施与他一起回越宫。还未起程,越王夫人赶来了,她怕勾践立西施为后,诬说西施是亡国的狐狸精,密令大将秦泽给西施拴块大石头沉江。巧的是,秦泽的父亲正是当初给西施和范蠢送李子的老汉。他假装执行命令,暗中托老父把西施这位越国功臣藏了起来。 再说勾践,自灭吴后,他渐渐开始猜忌功臣。范蠡见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决定归隐。临行前去看望秦老汉,得知西施未死,喜出望外,于是携同西施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最后定居在齐鲁一带,由于经商有方,成为巨富,人称陶朱公。 关于西施的结局,历史上有许多种说法。上面这个颇为浪漫的说法出自《越绝书》以及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的《浣纱记》等著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吴越战争之后,西施回到了美丽的若耶溪畔,度过余生。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沙篇》写道: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不过,此说在史书中找不到根据,应该只是后代文人的一个善良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墨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该书编写于战国时期,距西施生活的年代不远,其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由此推断,如果这个西施是我们所讲的西施,那么西施被沉也是真的。另外,古本《吴越春秋》也说:“吴亡,西施被杀。”《吴越春秋逸篇》更详细:“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鸱夷”就是皮袋,按这种说法,西施是被装在皮袋里扔进江中而亡的,这与同时代的伍子胥是一个死法,伍子胥就是被装在“鸱夷”里投入了钱塘江中。根据民间传说,千古奇观“钱塘潮”就是由于伍子胥的怨怒形成的。 分析以上三种说法,最后一种更符合历史的必然。假如西施真有其人,也不过是一个天生丽质、在吴越政治斗争充当了工具的农家女子。灭吴后,“兔死狗烹”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范蠡出逃、文种被杀,就知端的。 P2-4 序言 喜爱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候,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其实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已经言之凿凿的历史,也依然存在着众多尚待挖掘或澄清的疑点。而且,越是深入研究历史,这种现象就会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事实虽然客观存在,但历史是人写的,人们永远只能从现有的知识型来认识历史,而知识型本身也是历史的。因此,前人所留下的东西是否真实,是值得商榷的。更何况,中国古代历史的写作,往往把“教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为了传达“正确”的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史书中歪曲不实或者语焉不详之处比比皆是。 除了人为的意识上的偏差,历史中还存在着大量被掩藏的真相。而历史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研究历史的乐趣之一,如同大浪淘沙,当附着在历史真相上的“沙子”被淘洗过后,就会看到“金子”——真相。沙子里面藏有多少金子,我们不知道,随着这些金子逐渐显露,历史显得生动、鲜活起来。 历史的发展又像一个连续不断的加减法,有一些内容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忘,还有一些内容却被有意地加了进来。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就是那些被加减过的历史。后人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去芜存精,不断接近真相。 有人会问:何必要寻找历史真相? 答案是:因为我们需要。 “真、善、美”排在第一位的是“真”! 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懂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兴替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可是,假如你面对的是一面扭曲的哈哈镜,能照出正确的路吗? 思辨历史的过程,应该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过程。思辨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当你只懂得跟随别人,人云亦云时,你的思考能力又有何用? 反之,当你开始质疑前人的记述是否属实时,当你开始思考看到的真相背后是否另有隐情时,说明你正在成长,正在成为一个有能力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判断是非,并以此引领生活的人。 最不济,知道一些人所不知的历史真相,可以使你充实谈资或者附庸风雅。这虽为真正的历史学者们所不屑为之,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侃侃大山、聊聊天确是无伤大雅。 基于上以种种理由,才有了这本书。 本书没有追求内容的全面丰富,而是选择了一些绝大多数人不了解,或认识错误的事件或人物,对它们进行研究、对照和论证,揭开笼罩在他们身上的薄纱,还原其真正的面貌。这些事件或人物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小浪花,却可以折射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气象,包括时代背景、社会因素、宗教状况以及文化影响。 全书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以讹传讹的历史,包括正史中人为的错误,以及民间传说、电视等媒体中对历史的误读;二,被掩盖的真相,包括重大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躲藏在历史背后的“大人物”。 前面说过,由于人类只能以当下的意识形态去看待历史,因此,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不可能是客观的和一劳永逸的。由是,本书中的观点也可能不是第一真相。与揭示历史真相的实践相比,我们更希望能够传达一个理念:用自己的头脑发现真相。只有看懂了真相,才可以真正以史为鉴。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以下各位老师做了大量的协助编写以及查证工作,他们是:邢玲娥、于明琪、郑志远、刘香莲、梁顺利、刘长明、孙慧等。不能在封面上为其一一署名,只能在此表示感谢,祝福他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努力接近真实,真实就有价值。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别辟蹊径,从众多典籍历史专著,以及笔记野史和民间传说中的蛛丝马迹中,钩沉历史细节,重新发现那些被遮蔽和误传的历史真相,远至黄帝的上古时期,近至清代王朝,呈现给读者一个别开生面的历史层面,以期引起人们对历史真相的思考和审查。这种论述严谨、以还原历史真相为主的通俗历史专著,在国内尚属罕见。 ——林琳(某出版社编辑) 历史是人写的,有很多“历史”都是为了满足当朝者的政治目的而被篡改了,有许多传说被以讹传讹,结果却变成了“历史”。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以表对历史的尊重,以及避免把错误流传给后代。 ——张峰(特约书评人) 历史就应该这样研究,才不是读死书。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有了思辨历史的观念,伟大复兴就真正开始了。 ——王晓明(历史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