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首(篇)古诗文、近百帧图文资料的展现,亦庄亦谐、文史交融、以诗佐史的杰作,疑冢缘起、高决桥、曹操为何葬邺之西冈……等新说,聂树人引领您走近邺下安阳,认知“高穴东汉墓,曹操寿陵踞。”
“西陵歌舞永 摇落墓田通”与“疑冢风烟弥 韩琦王安石”等篇章,是《诗话曹操高陵》“以诗证史”的杰作,他们使文史交融,从多维角度揭示曹操与曹操高陵,使人们在诗的海洋中,走近曹操及曹操高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话曹操高陵/曹魏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聂树人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百余首(篇)古诗文、近百帧图文资料的展现,亦庄亦谐、文史交融、以诗佐史的杰作,疑冢缘起、高决桥、曹操为何葬邺之西冈……等新说,聂树人引领您走近邺下安阳,认知“高穴东汉墓,曹操寿陵踞。” “西陵歌舞永 摇落墓田通”与“疑冢风烟弥 韩琦王安石”等篇章,是《诗话曹操高陵》“以诗证史”的杰作,他们使文史交融,从多维角度揭示曹操与曹操高陵,使人们在诗的海洋中,走近曹操及曹操高陵。 内容推荐 《诗话曹操高陵》作者聂树人以考古工作者之作风的持重、史志工作者之职业的操守,依据古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进行两相比对,辅之以三国两晋以来历代文人创作的诗词曲赋等具有相当史实价值意义的文艺作品进行印证——曹操寿陵之貌、陪葬之物、殡葬之隆、祭祀歌吹之久;曹操疑冢的源起、扩大、漫衍以及曹操高陵的定位、发掘与确认,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 《诗话曹操高陵》从多维角度揭示曹操与曹操高陵,使人们在诗的海洋中,走近曹操及曹操高陵。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西陵歌舞永摇落墓田通 一、唐以前诗文话陵台 二、唐代诗文话陵台 第二章 疑冢风烟弥韩琦王安石 一、高陵迷迹 (一)曹丕毁陵殿 (二)战乱与水患 二、疑冢源起 (一)韩琦的疏忽 (二)王安石附和 三、风烟漫衍 (一)泛言、讲武城外七十二疑冢 (二)曹操墓在许昌城外说 (三)曹操墓在漳河水中说 (四)曹操墓在漳河岸边说 (五)曹操墓在谯都说 (六)曹操墓在河北磁县彭城说 第三章 高穴东汉墓曹操寿陵踞 楔子 一、高陵在邺 二、在邺中定点高陵 (一)排除邺中疑冢 (二)确定西门豹祠遗址定位 张运青“献宝” “宝”自何来? (三)由“鲁潜墓志”定点 (四)“高决桥”该当何解? (五)曹操为何把寿陵选在邺之西冈,西门豹祠之西原上? 三、高穴东汉墓曹操寿陵踞 附录 一、武帝哀策文 二、毁高陵祭殿诏 三、武帝诔 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节选) 五、吊魏武帝文(并序) 六、祭魏太祖文 七、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铜雀台 南朝陈·张正见 凄凉铜雀晚,摇落墓田通。 云惨当歌日,松吟欲舞风。 人疏瑶席冷,曲罢缌帷空。 可惜年年泪,俱尽望陵中。 此诗与前诗均载于唐代的《艺文类聚》,不知张正见之准确生年,只知其死于陈太建(569—582)中,活了49岁。从这首诗的祭祀“当歌”之日(“云惨当歌日”),由于时间已晚(“凄凉铜雀晚”),而“人疏瑶席冷,曲罢缌帷空”,可以看出曹操死后350多年不仅铜雀台上歌舞祭祀如故,而且从铜雀台到曹操的西陵墓田还有一条荒凉的道路相通。 说起这从铜雀台通向曹操西陵墓田的道路,还是让我们来读一下曹操儿子曹植所写的《武帝诔》:“……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艺文类聚·帝王部三·魏武帝》) 由此司知,这条道路是当时群臣以及曹氏家眷人等从邺城送曹操灵柩到西陵下葬时,在幽静的处女地上踏出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自曹魏一晋一南北朝一隋,可以说一直到唐朝中后期还存在,请看刘商的《铜雀妓》: 铜雀妓 唐·刘商 魏主矜蛾眉,美人关于玉。 高台无昼夜,歌舞竞未足。 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 仍令身殁后,尚足平生欲。 红粉横泪痕,调弦空向屋。 举头君不在,唯见西陵木。 玉辇岂再来,娇环为谁绿。 那堪秋风里,更舞阳春曲。 曲终情不胜,凭栏向西哭。 台边生野草,来去胃罗觳。 况复陵寝间,双双见麋鹿。 刘商,是唐大历(766—779)年间登进士第的,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今河南开封)观察判官。从刘商所写的诗《铜雀妓》可以看出不仅从铜雀台到曹操西陵墓田的道路存在,而且还经常有歌伎等往来陵寝之间,由于只在“月朝十五”(见遗令。“仍令身殁后”句中之“令”即指曹操遗令)举行祭祀活动,平时很少有人往来,以致野草丛生,道路愈来愈窄,故出现缠挂歌伎祭祀之人罗毅(罗:质地疏松的丝织品。觳:有皱纹的纱)的现象。倘若铜雀台与西陵之间没有人往来,那怎么会知道铜雀台与陵寝间,“双双”见麇鹿呢? 兹将自南北朝至唐代明显描写在三台歌舞祭奠及其他相关望西陵墓田和关涉曹操的诗辑于此,供大家吟咏、领悟。 下面按朝代顺序,先看看南北朝时期文人描写铜雀台歌伎的几首诗: 铜雀妓 南朝梁·江淹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影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为几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这是南朝梁代江淹(444—505)写的一首《铜雀妓》诗,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首以“铜雀妓”命名的诗。武皇:指曹操,曹操死后,曹丕称帝,谥曹操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有学者说,武皇“去金阁”是去了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之三台,我看不是,我认为“去金阁”是去了“寿陵”。因为,只有去了寿陵,英俊威武的武皇帝才“长寂寞”,倘若,去了“三台”,有铜雀妓在“月朝十五”登台望陵歌吹,怎么能“长寂寞”呢?铜雀妓因怀念武皇在弥留之际还牵挂、忧虑死后她们如何生活下去的后事。为她们想出“织履”“卖履”的营生。也正因为武皇如此对她们“不薄”,所以才出现“清夜何湛湛,孤烛影兰幕”的幻觉,以致发出“抚影怆无从”的悲怆。 铜雀悲 南朝齐·谢胱 落日高城上,余光入繐帷。 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 这是谢胱写的另一首铜雀歌吹祭奠的诗。前一首《同谢谘议铜雀台诗》是正面描写铜雀台上飘着灵帐(“繐帷飘井斡”),像曹操生前那样供奉酒食(“尊酒若平生”)的歌吹祭奠的情况。此《铜雀悲》诗是从侧面描写铜雀妓缘何而悲?悲故去的曹操。而在“寂寂深松晚”之时墓冢中的曹操又怎么知道歌舞妓之“琴瑟悲”呢?(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在“宁”的解释中有一个“居家服丧”的义项。我想此处之“宁”字是否也可以引申为“墓冢”解) 铜雀台 南朝齐梁·荀仲举 高台秋色晚,直望已凄然。 况复归风便,松声入断弦。 泪逐梁尘下,心随团扇捐。 谁堪三五夜,空对月光圆。 这是南北朝时荀仲举在邺城写的一首关于铜雀台的诗。荀仲举,字士高,南北朝时颍川(原河南省长社县)人,其先仕梁为长沙令,后至北齐,入文林馆,出为义宁太守。该诗描写铜雀台歌舞妓的悲痛、凄然之状,“直望”何物?当然是直望西陵墓田。在晚秋的萧瑟松声中,空对十五的圆月,眼泪随着屋梁的尘土扑簌簌地流下,悲心随着团扇的舞动忘却了自身生命的存在。P13-17 序言 因为曹操高陵的考古论证,我曾多次前往安阳,使我结识了安阳的一些朋友。近日,安阳朋友王兴学先生与我联系,并把他主编的“曹魏文化丛书”电子版发给我,让我写个序。 即将付梓的“曹魏文化丛书”包括《诗话曹操高陵》、《民间说曹操》和《谜话曹操》,均以曹操为核心内容,我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曹操不但是曹魏文化的构建者,更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魏时代的开创者。 曹操作为曹魏时代的历史人物,他的历史影响不只是限于曹魏时代,也不只是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曹操是结束东汉末年国家分崩离析,统一中国北方、开创三国时代、奠定此后西晋统一全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还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与旗手。曹操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历史名人,这样的历史名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寥寥无几。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家不乏其人,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著名军事家也有不少,如军事理论家孙子、开疆拓土的卫青与霍去病、“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等;至于著名文人更是为数众多,如楚辞大师屈原,“汉文章”的“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晋代的“书圣”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以李杜(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以“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以韩愈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宋词、元曲、明代小说家等。但是,他们或是政治家,或为军事家,或系文学家,个别也有政治家兼军事家,但是在政治、军事、文学三个领域均作出重要历史贡献者,则非曹操莫属。 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最长的极为少有的历史名人,同时曹操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争议最多、反差最大的历史名人,因此曹操也是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历史名人。关于曹操的历史评价,时代不同,说法不一。如从时间的历史隧道走来,我们可以看到,隋唐及其以前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盖世英雄,宋代以后的曹操,又被说成一代奸雄、枭雄!近代以来,从鲁迅、毛泽东到郭沫若等文化人、政治家、历史学家,又为曹操进行了“翻案”。再从涉及曹操的正史、诗词、小说、戏曲及其他民间文学形式来看,在总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正史及相关文史资料:宋代以前的诗词多褒,宋代及以后的诗词、古典小说、戏曲等多贬,可谓褒贬不一! 正是基于以上历史背景。当曹操高陵2009年末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以后,立即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考古工作者根据田野考古发掘的科学资料,采取考古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多年来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尤其是汉魏时代帝王及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发现与研究积累的丰富科研成果基础之上,从西高穴大墓的墓葬形制、规模、出土遗物组合、陪葬品时代特点、墓葬的地望及其与西门豹祠遗址和古代邺城遗址相对方位关系、墓内出土刻铭石牌文字内容、出土入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与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缜密、科学的论证,确认西高穴大墓为曹操高陵,按照规定程序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西高穴大墓的主要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结论。2010年1月13日,曹操墓考古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2010年考古论坛评为“2009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0年6月11日,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曹操墓被评选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前所述,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名人曹操的关注,当“说曹操,曹操就到”了的时候,反而令一些人觉得那样突然!那样无法相信!那样不可理解!加之由于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作假”、“炒作”等不端现象屡屡出现,造成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假的东西把人们搞怕了,当真的走到人们眼前时,一些人反而不敢相信这就是真的了!当然还有一些人对西高穴大墓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理论持有不同看法,提出一些考古学“业内”认为不需要释疑的“质疑”。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从2009年末开始的对曹操墓的“确认”与“质疑”的讨论,以至于发展到目前出现的曹操墓考古发现与曹操墓造假之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古都安阳的文化工作者,以其多年关于历史名人——曹操的文史知识的积累,集中精力,在不长的时间里,很快编写完成了包括《诗话曹操高陵》、《民间说曹操》和《谜话曹操》的“曹魏文化丛书”。作为普及型读物,“曹魏文化丛书”是一套很有特色的丛书。他们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学形式,再现了历史名人曹操在世世代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佐证了考古发现的安阳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高陵。“西陵歌舞永 摇落墓田通”与“疑冢风烟弥 韩琦王安石”等篇章,是《诗话曹操高陵》“以诗证史”的杰作,他们使文史交融,从多维角度揭示曹操与曹操高陵,使人们在诗的海洋中,走近曹操及曹操高陵。《民间说曹操》则利用了大量地名学知识和方法,揭示出西高穴村与曹操高陵的有机联系。“邺人话邺”的民间传说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其实“传说”也是历史,不过这种“历史”需要我们把那些“水分”予以蒸发,留下的也会-是真切的“历史”,“千年风云西高穴”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曹魏文化丛书”在收集、整理、研究了大量涉及曹操与高陵的古诗文、民间传说、谜话的同时,为了便于读者文、史对照,他们在丛书中设置了内容丰富、史料重要的附录,又编制了“曹操生平大事记”,我想这是非常有益于我们广大读者朋友们的阅读和对曹操及曹操高陵的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我对“曹魏文化丛书”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和主编王兴学先生表示感谢,感谢你们为社会和广大读者所提供的这样好的精神食粮——“曹魏文化丛书”! 2010年8月 后记 在诸多领导与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诗话曹操高陵》一书搁笔杀青,即将付梓出版。恰逢在曹操高陵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际,倪方六、闫沛东等先生又聚首苏州,再播风烟,余浮想联翩—— 《太平御览·人事部·道德》引《礼记·乐记》日:“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转引者注释日:“道谓仁义也,欲谓邪谣也。”又引《太公金匮》曰:“德行则福,德废则覆。”吾认为,孝敬、忠信、仁义,一言以蔽之曰“良心”,乃做人之道德底线。若为一己、一地或一个单位之私利,而昧着良心,步涉邪谣,戏弄玩人,终将落得“德废则覆”的下场!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亲到曹操墓穴去,同样,也就没有发言权。笔者两次下到曹操墓——迈步在漫长的墓道台阶,端详墓门上方那10多米高的黄土断面,那断面是由数十层夯土构成的;进入墓室,是四室二厅的格局,四角钻天的墓葬形式:尽显恢弘的帝王气魄。这时你就会联想到考古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际根研究员在燕山大讲堂所说的:“哪个人能造一个1万平方米以上,挖那么一个大坑,在墓地里留下非常古朴真实的一个上千年的灰痕,谁做得了?而且墓里的每件文物都符合曹操时代的风格,要符合当时的典章制度,要符合考古学之间的组合关系,要符合文字的写法、用法、结构,还要符合当时的书体,而且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必须跟当时的事情相关联?所以墓葬造假是不可能的。” 本书第一、第二章里的百十首诗词曲赋是从我辑集的一千多首历代名人吟咏安阳的诗词曲赋中挑选出来的,旨在说明唐以前人们对曹操高陵的具体位置是清楚的;由于北宋重臣韩琦的一时疏忽,才产生了疑冢之说,王安石、蔡襄的随声附和疑冢之说才得以扩大、漫衍的。第三章,从出土文物与古文献资料的结合上说明西高穴村东汉大墓就是曹操高陵。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安阳市、安阳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得到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市图书馆等单位领导以及冯湘平、郭平、张子欣、贾振林、王兴学、原文广、姜延佑、郭敏慧、安阳师院我的女儿聂海娥的关注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在百忙中审阅书稿,并为之作序,感谢大象出版社本书的责任编辑杨天敬同志付出的艰辛劳动。 茫茫往代,既沉予闻;识在瓶管,何能矩镬?谫陋舛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聂树人 庚寅仲秋识于邺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