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神话故事,借鉴成功模式,成就精彩人生。
人物档案:记录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姓名、出生日期、国籍、身份、主要成就等。
成长密码:记录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故事。他们受到了家庭、父母教育的影响,或是发愤图强,或是坚持不懈,最后走上科学的道路。
成功之道:记录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他们的精神、气质、以及他们为了毕生的理想所进行的奋斗。
趣闻轶事: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看看这些聪明的人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诺贝尔奖趣话:关于诺贝尔奖的故事有很多,我们选取了最为精彩、最为扣人心弦,也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故事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在阅读中汲取营养,体味快乐。
嘘!听诺贝尔王国大师们的故事吧……
诺贝尔奖成立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许多人心里有着深深的诺贝尔情结。究竟,这些诺贝尔奖得主有哪些独特之处,最后让他们获得这样令人艳羡的殊荣呢?
本书通过整理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独特气质、能力以及促使他们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丰富有趣的故事让你走近他们,让你留恋,让你热情,让你意气风发。
成长密码
基辛格1923年出生于德国费尔特市,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拉丁语教师,对基辛格的教育非常严格。平日里,不管基辛格犯了多么微小的错误,都会被父亲严厉地训斥一顿。
母亲的管教风格与父亲的严格恰恰相反。基辛格的母亲出生于一个德国的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她性格开朗活泼,烧得一手好菜,富于幽默感,时常给基辛格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每当基辛格在父亲那里受了委屈,或者挨了打,就会不由自主地跑到母亲那里寻求安慰。
少年时代的基辛格并没有表现出超常的天赋,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男孩而已,而且还有贪玩贪吃的小毛病。
有一次,基辛格为了尽情地玩耍,放学后,干脆把书包扔在家门口不远处的一个杂货铺里,让老板帮忙看着,然后自己痛快地去玩了,结果,由于玩得太尽兴,竟然忘记了寄存书包这件事,直接回了家。
一回到家里,他就看见父亲板着面孔站在那,父亲严厉地问道:“你的书包哪儿去了?”基辛格撒谎说晚上在同学家做功课,把书包放在同学家里了。
令基辛格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父亲从桌子底下摸出了他的书包,谎言瞬间被揭穿了。
事情是这样的,这天父亲正好去旁边的杂货铺买东西,他一眼看见了儿子的书包,猜到了是怎么回事,就把书包拿了回来。
眼看基辛格又免不了要遭一顿训斥,母亲赶紧过来给他解围,告诉他以后去玩之前一定不能忘了学习,一切都应该以学习为重,先做完作业再去玩耍,才会玩得更轻松。
基辛格低着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自此以后,基辛格每次都是做完功课,再把书包放在杂货铺,并不忘对老板说:“我妈妈会来取的。”
后来,基辛格一家迁往美国居住,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非常艰难,所幸他的妈妈做得一手好菜,经常被人请去置办宴席,后来,生活状况才渐渐好转起来。
在美国,基辛格的父母也没有忽略对他的严格教育,再加上基辛格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慢慢展露出潜藏已久的才华。
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基辛格自觉学习,时刻不忘努力,最终成为一位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在中国更是人人耳熟能详。
成功之道
熟悉基辛格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驰骋世界的风云人物。他不仅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第一个打开了美国与中国关系大门的人。
因犹太人身份,基辛格一生的命运起伏不定,历经磨难。
基辛格7岁的时候,就曾遭到过德国纳粹组织的毒打,那时候,希特勒手下的纳粹青年横行霸道,简直无恶不作,更可怕的是,他们专门把犹太人作为行凶的对象。每当基辛格和小伙伴看到一群青年走过来的时候,就会马上躲藏起来。平时喜欢踢球的基辛格也减少了和伙伴踢球的机会。
小基辛格慢慢长大了,但是纳粹势力也慢慢猖獗起来。基辛格的母亲因为怕孩子出事,整天把他们关在自家院子里。
基辛格还未满14岁的时候,悲剧发生了,凶残的纳粹组织疯狂地残杀犹太人,基辛格的12位亲人死于纳粹之手。
为了躲避战祸,基辛格一家决定迁徙到美国。他们离开德国不久,那些没有和他们一道离开的乡亲、邻居、朋友、亲戚,都没能逃脱希特勒的魔掌,统统被杀害了。 到达美国之后,基辛格被他的父母送到了学校。刚开始的时候,自身语言方面的障碍曾经使他一度自卑。他那带有浓重德国腔的美式英语让他非常烦恼,连一位德国出生的朋友都说他是“很滑稽的巴伐利亚腔,而不是普鲁士口音”。
尽管语言上难以适应,但他学习却非常用功,不久,基辛格的成绩就赶上来了,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那时,深知生活艰辛的他白天替人送货,晚上读夜校,即便这样,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成绩。奇怪的是,基辛格最擅长的并不是历史,而是数学。在那个时期,基辛格最大的理想就是将来成为一名会计师,而这在当时的难民看来,是最容易找到的工作之一。
在基辛格20岁那年,一封公函改变了他的一生。基辛格应召入伍了,正式成为一名军人。经过一番军事训练之后,在智力测量中,基辛格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对他改变很大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弗里茨·克雷默尔,也是一个从德国纳粹手里逃脱出来的人。
在部队里,基辛格更是因工作出色而连续被提拔。此时的他渴望得到更广泛的知识,并从此立志成为一名政治家。1947年他考入哈佛大学,后来获得博士学位。1973年就任国务卿,此时的他步人了政治生涯的巅峰,成为活跃在国际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回头再看,如果他当年仅立志做一名会计的话,对世界政坛来说将是莫大的损失,也许美国的历史都要因此改写。
简单地说,基辛格的成功,正是依靠自身的经历和努力,他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有才能。正是由于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制订了为实现理想而要长期努力的目标(立志成为一名政治家),最后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获得了成功。
P3-5
诺贝尔,一个令世人仰慕的名字。
诺贝尔奖,多少人一生挥之不去的梦想。
2010年10月,随着诺贝尔奖各个奖项依次揭晓,全世界再次掀起诺贝尔热。
获得诺贝尔奖既是对获奖者在某个领域所做贡献的最大肯定,又同时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实力。
百年诺贝尔奖历史上,世界各国共有。700多人或单位荣获诺贝尔奖,然而,绝大多数奖项却与中国无缘,诺贝尔奖仿佛离我们很遥远。
或许这多多少少折射出一个问题,即我们的科技竞争力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位置。
中华民族浩浩五千年文明,在历史上曾数千年处于科技领先地位,世界的目光无时无刻不注视于此。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代至明朝中后期这段时间,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占世界55%,四大发明更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科技优势在近200年来日渐没落,19世纪,中国仅占世界科技发明总量0.4%,欧美国家科技发明却大放异彩。
20世纪,中国能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少之又少。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自然科学竞争力不敌邻国日本,这是因为什么呢?
日本继1949年获得首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诺贝尔奖获得者总人数已达到18人。日本更在2000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今后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与此同时,在瑞典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
让人惊讶的是,仅仅用了10年,日本已有10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中国青年报曾经刊发评论说,在科技领域,我国科研人员数量在世界上领先,专利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称,中国高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自2004年以来,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然而,我们的专利有许多是垃圾专利,论文也存在着大量的东拼西凑甚至是剽窃现象。专心搞科研的人备受挤压,投机钻营的人却可以耀武扬威。这种不利于科研的社会大环境,让有潜质的科研人员难以专心研究下去。
2010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由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章和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共同获得,两位日本获奖者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和从事科研的精神足以让我们对照自身、反思不足。
两位获奖科学家发表获奖感言时,着重谈到了对于日本今后科技发展状况的担忧,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一代对从事科研兴趣锐减的担忧。日本首相菅直人也表达了相同的担,l尤,并强调对青少年科研兴趣的培养。日本在科技领先世界的今天,尚能对现状保持冷静的头脑,看到的更是对于未来数十年科研人才不足的隐忧。
日本一直重视对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这一点上,我们更不能松懈。
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对待诺贝尔奖的态度显然有些“急躁”,我们的孩子从进入幼儿园那一天起,他们的理想就被定格在科学家、发明家、总经理,甚至直接拿诺贝尔奖。
然而,我们的教育却悄悄地制约着孩子们创造力的发展,扼杀了许多天才。浮躁和急功近利使我们少了沉静、执著和爆发力。很少有科研人员能和勤勉工作的日本科学家相比,与他们相比,我们少了一份踏实和实干精神。
对于已成功培养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来说,他们录取学生的三条标准可供我们参考。一是具有敏锐性;二是具有挑战性,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是学有所长。
除此以外,还有人从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总结出几大成长因素,比如,从小拥有坚定的信念、转变学习方式找到学习乐趣、拥有知难而上的性格、父母从小灌输的理想或目标、相信自己的直觉选择、保持一颗探索上进的好奇心、好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多尝试、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要把挣钱当做科研的动因和目的等。
2009年10月15日,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哈尔与重庆学子交流时,告诉同学们,从事科学工作一定需要有耐心,不能急躁,不能为了看到结果而忽视了具体的过程。哈尔告诉我们,获得成功比较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害怕去学习新的东西,也不要忽视一些微小的东西。科学研究最讲究严谨的态度。无论是哪个科学家,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开展科学研究,真正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是不可能得到公认的,也注定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目前,中国拥有2亿多青少年,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的人生需要良好的教育,我们的智慧需要高度的启迪,我们的心灵需要高尚德行的滋养。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更需要这样~群优秀人物的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
本书试图在青少年和诺贝尔获得者之间搭起一座永恒的桥梁,让青少年去感受、去倾听、去理解、去实践,让青少年听得见内心世界的召唤,让青少年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真理,注释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走近每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会知道,他们既是天才,也是常人,既聪慧得惊人,也愚笨得厉害。仅仅不同的是,他们热爱世界,胸襟开阔,他们崇尚真理,鄙视肤浅,无一例外地,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人生理念。
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竭尽一生所能也不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们却可以获得崇高的思想和充实的人生,可以时时刻刻感受到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的乐趣,这些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以此,每个青少年都可以书写出自己的美丽人生。
李猛邓键
2010.10